《史記·五帝本紀》記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顓頊(公元前2342-公元前2245年),在流傳下來的神話傳說中,是黃帝的孫子,次子昌意的兒子,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根據《水經注》記載,昌意才德不行,不能繼承帝位,且還被降職了,成為若水的諸侯,後來娶蜀山氏之女昌僕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顓頊。
但相較於酈道元的說法,我更願意相信第二種說法。傳說之所以是傳說,就是傳的人多了,說法也就多,故事就更神秘了,真相也就更加撲朔迷離了。
第二種說法是,顓頊輔佐少昊有功,少昊死後,把爭奪帝位共工氏揍了一頓,成為部落聯盟的老大,自號「高陽氏」。
上古時期,誰的拳頭硬,就聽誰的話。那關於上古時期的族譜,由於傳說太多,太久遠,衍生的版本就有幾十種,真相到底如何,估計除了當事人,也沒人是真正知道得了。
《帝王世紀》載:昌意的正妃昌僕(女樞)某天晚上散步,突然看見天空「瑤光之星貫月如虹」,一時間心情大好,於是就懷孕了,接著顓頊就出世了。
傳說就是不一般,這上古時期,連懷個娃都這般匪夷所思。
再說水神共工,是炎帝的後代。想當初炎帝跟黃帝幹架就沒幹贏,其與軒轅氏家族本就矛盾重重,積怨已久。如今,共工和顓頊爭奪帝位,又沒幹贏,這叫共工如何不氣?可就算是氣死了,這帝位也是顓頊的了,這能怎麼辦呢?
於是,共工也開始作妖了……
顓頊帝做了部落聯盟老大後,共工約集心懷不滿的天神們,共同反對顓頊,準備打群架了。
顓頊一看,這是要跟我比人多啊!既然你共工向找虐,那我也不能讓你失望啊!
於是,顓頊一面點燃七十二座烽火臺,召四方諸侯疾速支援;一面點齊護衛京畿的兵馬,親自掛帥,前去迎戰。
群架就這樣開始了,場面也越來越激烈了。
打了幾個來回之後,顓頊這邊是越打越輕鬆了。看,人形虎尾的泰逢從和山駕萬道祥光趕來了,連出場都閃瞎對方的眼睛;還有光山的那位,龍頭人身的計蒙也挾疾風驟雨而來;更有那平逢山長著兩個蜂窩腦袋的驕蟲,也領著毒蜂毒蠍及時趕到了。
共工不是想集齊造反的天神,來召喚「神龍」嘛。那顓頊就是集齊能人異士,先幹趴你再說。
共工眼看著櫃比的脖子被砍得只連一層皮,披頭散髮,一隻斷臂也不知丟到哪兒去了;王子夜的雙手雙腳、頭顱胸腹甚至牙齒全被砍斷,七零八落地散了一地……
共工的人是越來越少了。等打到不周山的時候,共工身邊僅剩一十三騎。
一時間,共工陷入了絕望之中。
突然,共工也不知怎麼滴了,就是看不周山也不順眼了,估計是覺得不周山擋住他的去路了,他竟然發出了憤怒的吶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
要說,這不周山也是倒黴。誰讓他平白無故的長這麼高呢?
不周山奇崛突兀,頂天立地,是一根撐天的巨柱。共工也是個狠人吶,不周山竟被他攔腰撞斷,橫塌下來。
天柱竟然折斷了,這怎麼得了!
只見,西北的天穹失去撐持而向下傾斜,這使原本拴系在北方天頂的太陽、月亮和星星都掙脫了束縛,不再待在原本的位置,朝低斜的西天滑去……
共工憑著一己之力完美得改變了整個宇宙,成就了日月星辰的運行線路,解除了當時人們所遭受的白晝永是白晝,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
另一方面,懸吊大地東南角的巨繩被劇烈的震動崩斷了,東南大地塌陷下去。這也成就了如今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和江河東流、百川歸海的情景。
不得不說,共工莽撞之下幹了件偉大的事。打架是沒打贏,卻無意間贏得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後,人們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人在發誓的時候常常說「蒼天后土在上」,指的就是他了。
再說顓頊,打趴了共工,他便順理成章的繼少昊主政了。
《史記·五帝本紀》載:「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於幽陵,南至於交趾,西至於流沙,東至於蟠木。動靜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
顓頊即位後,嚴格遵循軒轅黃帝的政策行事,養殖各種莊稼牲畜以充分利用地力,推算四時節令以順應自然,依順鬼神以制定禮義,理順四時五行之氣以教化萬民,潔淨身心以祭祀鬼神。制曆法,使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