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媧氏煉五色石以補其闕;斷鰲之足以立四極。其後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折天柱,絕地維,故天傾西北,日月辰星就焉;地不滿東南,故百川水潦歸焉。——《列子·湯問》
這就是神話「女媧補天」和「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始版本,事實上這兩個故事並無交集,而是東漢學者王充將「共工怒觸不周山」作為了「女媧補天」的背景。
目前史學界對於上古記載,最為可信的是《尚書》。但礙於《尚書》存在今古之爭,而且可信度最高的《清華簡》並沒有整理完全,所以本文只得採用周朝之後的記載。
說實話,其實是因為我根本看不懂《尚書》。《尚書》採取了夏商文,而文言文是從周文演變而來,《尚書》這個東西不是專業研究的基本看不懂,四個字「佶屈聱牙」。好在司馬遷老師在《史記》中翻譯了一遍,舉個例子。
《尚書》原文 帝曰:「疇諮若時登庸?」《史記》翻譯 堯曰:「誰可順此事?
回到共工身上,在文字記載較少的上古歷史中,共工本質上就是「共工氏」這個部落的首領,而共工氏是一個實打實的失敗的造反專業戶,一直在造反的路上,一直在失敗但從不停息。
共工氏一共打了三場敗仗。
共工氏VS神農氏
這一任的共工我們稱之為共工一號。共工一號是祝融時期的人,祝融時期指的是祝融氏獲得了炎帝之位(當時的統治者),而共工一號是那時候祝融的兒子,最後一任統治者「七任帝」。
這時候的共工還不是造反者,而是被造反的那個。共工一號被那時候的神農氏擊敗,七任帝的稱號也就沒了,然後帶著部落遠走他鄉。把部落改名為「共工氏」。也可以說,這個七任帝就是共工氏部落的祖先。
神話傳說中的夸父,就是這個共工一號的曾孫。
共工氏VS顓頊氏
共工氏雖然被趕走了,但心裡不服,於是過了不知道多久,到了黃帝時期,掌權的少昊氏衰弱,共工氏在共工二號的帶領下,再度崛起。
本來顓頊氏和共工氏可以和平共存,可惜少昊氏衰敗,大家又開始爭奪帝位。顓頊是少昊指定的繼承人,共工二號就不服,不服就得造反。
在重黎氏的幫助下,顓頊打贏了共工二號,共工氏部落再次背井離鄉,遠走高飛。
這個重黎氏,本身是「重」和「黎」兩個部落,而他們的先祖也是祝融氏。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共工氏不是祝融氏的後代嗎?為啥會兄弟鬩於牆?理由很簡單,分家沒分明白,鬧掰了。
而正是這次戰鬥,衍生了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想想老祖宗的想像力也是真的強。
共工氏VS帝嚳
這個事情其實共工三號也不算造反。帝嚳是顓頊的繼承人,繼承了帝位。共工氏也沒跑太遠,都在黃河邊上。黃河鬧水災,共工三號帶領部落在東岸修大壩。要說共工治水有一套,東大壩啥事沒有,西大壩垮了,水災波及到了顓頊氏。
於是兩家又打起來了。
此時,帝嚳派出了一員將領,又叫重黎。沒有錯,就是祝融氏的那個重黎。這回重黎二號沒打過共工,大敗而歸。帝嚳非常人性的賜他一死,以正誤國之罪。找了二號的弟弟吳回,繼續擔任火正祝融之官,繼續攻打共工三號。
某種意義上,這個吳回又叫重黎了。
吳回為了報仇(他覺得殺他哥哥的是共工三號,這個腦迴路我也不太理解,這可能就是古人的忠勇之氣吧),吳回使用了「本命技能」火攻,這回「火勢兇猛」,共工氏徹底被夷族,共工這個名稱徹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中。
所以,神話故事到後面,演變成了火神祝融對戰水神共工,共工沒打過,怒觸不周山。
這就是「共工怒觸不周山」背後的上古史記。
參考文獻:《列子》,《史記》,《淮南子》
圖片源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