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慈悲》,品人生

2020-12-19 柒月格

生亦苦,死亦苦,人間一切皆是苦。

今天,朋友推薦我讀《慈悲》作者路內,懷著敬畏的心情,去閱讀這本書。打開書之前,我在問自己。慈悲,大概就是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人生哲學。什麼時候需要慈悲,慈悲又有什麼魅力呢?慈悲與復仇是相反矛盾的嗎?這些疑問,充斥了我的內心。

然而,當讀完這本書後,我很慶幸收穫了一些點滴感悟。

強烈安利,我想聊一下這本書 。

《慈悲》是小人物在大時代下的摸爬滾打。故事貫穿了中國的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國有經濟體制改革……許許多多的小人物在時代的海洋裡,沉沉浮浮 。

主人公水生,和爸爸媽媽弟弟一起在遍地餓殍的環境下,飢腸轆轆尋找生的希望。準備舉家投奔在城裡的叔叔,但是飢餓的詛咒裡,只有水生一個人生還,找到了叔叔,自此,水生成了孤兒,親人音信全無。

叔叔嬸嬸並無子嗣,水生在叔嬸的照顧下,讀完中專,進了一家化工廠,生產苯酚和骨膠。在香臭毒的工廠裡,工廠工人普遍都會因癌去世。水生遇到了自己的師傅,師兄根生,師傅女兒玉生。在這個化工廠裡,有人像幽靈一樣監督著別人,向上級匯報,在制度的壓迫下,許多人將一生融入了時代的潮流中。在曾經嚴苛的制度下,根生因為和廠裡寡婦偷情,遭旁人嫌隙,因用腳觸碰閥門,違反制度,便被告狀打殘一條腿,被判入獄十年。

身患血癌的師傅臨死前看著身患肝病的女兒玉生嫁給了水生 。她們婚後幸福和睦卻唯獨沒有自己的兒女。於是水生從鄉下親戚土根那裡,領養了土根的四女兒,可憐的孩子天生兔唇。水生夫妻給孩子取名復生:寓意死而復生之意。

復生在水生玉生的照料下健康成長。十年過去,根生出獄,再次返回化工廠,水生為師兄在廠裡謀了一份清閒工作。根生也趕上改革開放,下班在廠附近賣煙。但好景不長,根生被騙,錢財一空,又受到上級的難忘,自己暴躁強硬不說軟話的一生在自殺中永遠的消失了。

玉生因病去世。水生在互送玉生骨灰回家的路上,偶遇自己的親弟弟,雲生。原來當年,母親水生和父親雲生,兵分兩路的途中。父親餓死,弟弟雲生遇到了一位善心的老和尚。此刻的弟弟,已經看淡了人生。「生亦苦,死亦苦,人家一切皆是苦」,看淡了人生,自己歸隱,了卻紅塵。

在主人公的一生浮沉中。見過了太多的兇狠愛恨。陰險狡詐的同事,依靠告狀陰險不斷上位成廠長。老師傅的善良,救濟他人之心。水生在廠子裡,不斷磨鍊自己的技能,像馬一樣,把困難的同事一個個馱過河。在化工廠由窮到富再到窮的路上,這裡發生了太多的恩恩怨怨。一場本以為的復仇案已經悄無聲息的變成了對萬事萬念的慈悲。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如何修出來的?
    大智度論說:「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慈愛眾生並給與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佛陀之悲乃是以眾生苦為己苦之同心同感狀態,故稱同體大悲。慈悲者,慈能予善、予樂;悲能拔苦、除難。就是非常開心的願意幫助別人去除困難,去除痛苦,帶給別人幸福、安樂。
  • 你最好選擇慈悲,因為慈悲是這個遊戲世界裡最好的貨幣
    昨天讀《法華經》的第十四品讀到一段話,大致說的是我們不可以說「汝等去道甚遠,終不能得一切種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於道懈怠故。」這樣的話;還有就是不可以把佛法視作兒戲隨意妄論,對於不信佛法的人要生起大悲心,認為他們實在損失慘重,竟不知道解脫的法門離他們如此之近;最關鍵的是在自己證得正等正覺後要根據對方的接受能力方便說法,間接引他入真理。
  • 品讀·原創|老阿姨身上,正是從歲月裡沉澱的從容慈悲啊
    作者:寧子來源:《品讀》2020年第12期前一段休假,去洛陽好友家小住了幾日。好友剛剛搬了新家,靠近美麗的洛河。那幾日,每天早飯後,我會同她一起去河畔散步,回來時,順路買些零食和一日三餐所需食材。阿姨有歲月裡沉澱的從容慈悲,更有光陰裡凝結的素養和智慧。這麼多年,她常常讓我覺得,老去,實在是一個人傲然的資本。單位家屬院,也有一位老阿姨。剛去上班時,隔三差五會碰到她和先生一起出去散步、買菜。她家老先生,是單位退休的前輩,所以每次碰到,我會主動問候。
  • 心懷慈悲,人安心安(深度!)
    人世間,每個人都是左手煙火,右手人生,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詩意和遠方。生命之路,總是冷暖交織,一半風雨,一半明媚。心懷慈悲的人,他們的天地永遠四季花開,滿目旖旎,縱然人生荒涼,他們的內心也是繁華。無論青絲,抑或白髮;無論有緣,還是無緣,慈悲的人一定是你捨不得離開的人。
  • 什麼是真正的慈悲?這才是慈悲的真義!
    「佛教以慈悲為懷」,這是人人耳熟能詳的口頭禪。然而,慈悲不是佛教徒的專利,慈悲是一切眾生共有的財富,人間因為有了慈悲,生命因此充滿了無限的意義;巔沛的人生歲月裡,因為有了慈悲,前途才有無限的憧憬。慈悲之心是萬物所以生生不息的泉源,慈悲就是佛性,有了慈悲,眾生因此皆得成佛。
  • 美文賞析:心懷慈悲,人安心安
    人世間,每個人都是左手煙火,右手人生,每個人的心裡都有詩意和遠方。生命之路,總是冷暖交織,一半風雨,一半明媚。在薄涼的世界和季節裡,與慈悲的人同行一定是最幸福快樂的事。心懷慈悲的人,他們的天地永遠四季花開,滿目旖旎,縱然人生荒涼,他們的內心也是繁華。無論青絲,抑或白髮;無論有緣,還是無緣,慈悲的人一定是你捨不得離開的人。他們的身上總有自然而然滲透出來的美;他們把真情和深情播散在他們途經的每一處;他們不浮不躁,張弛有度,隨遇而安。
  • 品歲月,讀人生,它憑什麼代表南中國?
    現刊發該書序言如下,以饗讀者——一品「紅旗」茶,慢「讀」南中國文|李宜航一片小小的茶葉,是茶葉。在英德,一片小小的紅茶茶葉,也是茶葉。但這片茶葉,這片名為英德紅茶的茶葉,又不僅僅是茶葉。它,是標準,是歷史,是人文。值此香遠益清,叩問旨歸——當我們談論「英紅」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 人生如茶,你品,你細品!
    茶發源於中國,流行在世界,甚至可以說,只要有人的地方,就能看到茶的身影,聞到茶的香氣,品到茶的清甜。古代文人寫下了「人間有仙品,茶為草木珍」的詩句,可知人對茶的喜愛和讚賞絕非一般。生活中,我們也常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知茶與生活密不可分,是生活的必需品。
  • 幻由人生——品讀《賈奉雉》
    就是這個雖然滿腹經綸卻怎麼也考不中的賈奉雉賈才子,路上偶遇了一位姓郎的秀才,從此徹底顛覆了他的人生。這位郎公子「風格飄灑,談言微中」,正對賈奉雉的心思,所以就把請了回來,拿出自己做的文章向他求教。結果沒想到,這位郎公子倒是直言「足下文,小試取第一有餘,大試取榜尾亦不足。」——這分明又是蒲松齡的經歷。他自19歲參加童試以來,連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可是到了鄉試一關卻屢考不中。原因何在呢?
  • 經典現實的人生感悟短語,寓意深刻,值得品讀
    圓缺在心,得失在心,放開得失,忘記對錯,原來從容就是大度,大度就是慈悲!心中有愛,如月從容! 四 * 當你的才華還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你就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當你的經濟還撐不起你的夢想時,那你就應該踏實的去工作! 五 * 人就這麼一輩子,欲望,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失去得越多。學會放手,甘願捨棄,才能真正的得到。
  • 汪建新:《品讀詩人毛澤東》導讀
    嚴格意義上說,詩詞不是用來背誦的,是用來品讀回味的。2005年8月,我第一次講授毛澤東詩詞鑑賞課程,十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用心品讀毛澤東詩詞的感情意味、思想蘊含、語言特色和時代價值,可謂其樂無窮,深感常讀常新,常悟常新。我最深刻的體會是,只有讀懂了毛澤東,才能讀懂他的詩詞;而只有讀懂了他的詩詞,才能真正讀懂毛澤東。
  • 讀錢鍾書《圍城》品人生百味
    文/榮媽早就聽說了《圍城》中有關對於婚姻的闡述,但一直沒有認真的讀這本書。恰好,這期讀書會共讀的就是錢鍾書的這部作品。楊絳說:「《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 「慈悲」是什麼意思?該怎麼去培養慈悲之心
    人們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發現上面的那些和尚或者道士們動不動就會說一句出家人慈悲為懷,來給自己的行為做一個解釋,又或者說人們在去寺觀裡面燒香拜佛的時候,也常常會情不自禁的說上一句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或者天尊慈悲之類的話語。
  • 佛教,「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都是慈悲
    我們稱善良的人是「菩薩心腸」,誠然,菩薩心腸是慈悲的表現,然而怒目金剛也是一種慈悲的形式,這是佛菩薩根據不同的根機以不同的示現。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慈眉善目,有時候怒目金剛也是慈悲的一種。《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力,弘益眾生。」諸佛菩薩能夠度眾不倦,就是因為有慈悲為原動力。
  • 佛說:慈悲乃佛道之根本,可化解一切惡念,讓人生不再苦楚
    01卷首語前段時間見到評論中許多人十分好奇,到底何為慈悲?佛說,慈悲乃佛道之根本。二者合稱為「慈悲」。了解完慈悲之後,相信很多人同樣會好奇,人保持慈悲之心,真的能得到福報嗎?其實,這在佛性的立場來講是必然的,但不僅僅如此,慈悲還能讓人得到心靈的震撼,從而將善良堅持到底。
  • 蓮光:20歲念佛人,不一樣的愛情、孤獨與慈悲!
    經歷越多,越覺孤獨,到現在喜聽老歌、喜飲苦茶,從最開始的走馬觀花,到後來的停停走走,對於孤獨的體會也越發深刻,像品一壺老酒般越喝越醉。孤獨究竟是什麼?幼時的孤獨像杯熱可可,苦無只甘;少年時的孤獨像杯摩卡,苦微綴甘;成年後的孤獨像杯拿鐵,苦中尋樂;殘年時的孤獨像杯藍山,百感交集。
  • 一哥「俗人讀水滸」之——品讀水滸開場詞
    眾人讀水滸,且讀熱鬧,俗人讀水滸,也讀熱鬧,然而熱鬧深處無處不鬧心、無處不煩心、無處不愁心、無處不揪心,淚目處、英雄漸遠,痛心處、生命已歸,靜心處、王侯將相早做了杯中殘茶、盞內淡酒,哪裡還有什麼爭戰殺伐、一世風流。何有此慨嘆?
  • 品讀·原創|塔娜:在你的詩裡讀你
    作者:杜拉爾梅來源:《品讀》2020年第5期「愛人,讓我作為你的小人魚,將那絕望的愛的靈魂化作雪白的泡沫,慢慢失散吧……我將冰冷的十指編結籃網……為你採集白茫茫的霧。」博爾姬·塔娜,每當我拿起你的詩集,讀到這些詩句,我的耳畔都會響徹你的聲音,你的聲音甜美、柔情,與這些詩句渾然天成。用你的聲音讀你的詩,一如用你的詩讀你。時間過得真快呀,轉眼之間,我們認識已經二十年了。那是在一次文學筆會上,你和你的詩一起走向我。當時讓我有強烈印象的還不是你的詩,而是你的容貌。
  • 大願法師:慈悲心竟有如此大的力量
    所以我們看經典上面會說佛陀的捨身飼虎,《妙法蓮華經》上說,如來因地行菩薩道捨身飼虎——把自己的身體給那隻飢餓的老虎吃,乃至於割肉餵鷹,這樣的行為都體現了佛陀的大慈悲心。並且正是這種震撼人心的慈悲的力量,能夠使佛顯得無比地偉大,所以也得到千百年來無量眾生的敬仰、崇拜,所以我們以佛法僧作為究竟的皈依處。
  • 三十餘年讀與思噴薄而出 四川作家劉小川帶你細「品」西方文人
    成博 四川在線記者 肖姍姍海明威、畢卡索、薩特與波伏娃、海德格爾、普希金、莎士比亞……這些享譽世界的文壇巨匠,都有著傳奇的人生。10月17日下午,2020天府書展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一扇走進西方文人的大門——品西方文壇巨匠,尋偉大靈魂密碼——《品西方文人》品鑑分享會在此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