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戰爆發:新軍閥混戰,為何蔣介石能夠取勝?有四個原因

2020-12-17 騰訊網

中原大戰是指1930年2月爆發的,10月結束的一場新舊軍閥之間的混戰。在這場混戰中,你方唱罷我方登場,最後蔣介石成為了這場戰爭的贏家。那麼蔣介石為什麼能夠在這場戰爭中獲勝?

辛亥革命以後,中國雖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這個國家就民主的虛殼,獨裁專制依然存在。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革命,想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此他發動了護國戰爭,護法戰爭等,可惜全部以失敗而告終。

在孫中山先生晚年的時候,他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幫助,與我黨合作,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國民大革命,北伐戰爭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但是蔣介石突然背叛革命,大量地殺害我黨人。

在1927年的時候,蔣介石建立了南京國民政府,開始二次北伐。但是一些舊軍閥,比如說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人也參加了北伐戰爭。因此北伐戰爭的結果,就是新舊軍閥的交替,並沒有真正的滅亡軍閥。

在這種情況之下,各地軍閥為了爭奪統治權,就爆發了中原大戰。中原大戰真的是你方唱罷我方登臺,但是蔣介石卻是這場戰爭的主角,始終沒有免於戰爭。但是最後的結果也是蔣介石取得了勝利,那麼蔣介石如何在一批軍閥中脫穎而出呢?

第一是蔣介石代表了中央政府,他的行動就是維護國家的統一。因為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才是中華民國的正式政府,儘管他沒有真正實現國家的統一,也沒有獲得全國人民的擁護,但是它就是官方代表。

第二是蔣介石擁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就在江南地區。江南地區是全中國經濟最富庶的地區。而且南京國民政府可以國家的名義發行債券,可以從普通老百姓中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

第三是張學良的改弦易幟,大大增強了蔣介石的軍事力量。1928年的時候,日本在皇姑屯炸死了張作霖。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繼位成為了新一任的東北王。他並沒有直接參與到中原大戰中來,而是在左右觀察以後,最終決定支持蔣介石。張學良的這一加入,使得蔣介石的軍隊至少增加了20萬。

第四是蔣介石獲得了英國和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支持。在清政府垮臺以後,西方列強想要在中國尋找新的代理人,前期的時候,他們的所定目標是袁世凱。可是袁世凱去世以後,一下子進入到了軍閥混戰時期,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力量出現。而蔣介石此時代表了中央政府,因此成為了西方列強新的代理人。

蔣介石正是由於具備了其他軍閥不具備的因素,而且他還是有名的政治家,喜歡也擅長使用權術,比如在該忍的時候就忍,在該感恩的時候就感恩。這些都是蔣介石能夠脫穎而出的原因。

參考資料:《中原大戰,民國軍閥的終極逐鹿》

相關焦點

  • 中原戰爭時,擁兵30萬的張學良,為何最終站在了蔣介石的一邊?
    1930年2月10日,在閻錫山發出要求蔣介石下臺的電報之後,爆發了二十多個省的軍閥混戰,即中原戰爭。 蔣介石佔據著中國最富裕的江浙兩省,並有江浙財團的支持,他不僅擁有中央政府的榮譽感和最豐富的財力,而且擁有數量最多的第一軍。當時,中央軍隊有20支軍隊和4個師,總人數約50萬人。 國民黨的其他三個新軍閥,作為他的對手,有更廣闊的領土和更富裕的軍隊。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虎,每個稱號是什麼,最後一個下場最好
    當時五虎上將是劉備手下最厲害的五個將軍,個個都獨當一面。所以後世很多時候都把一個時期厲害的將軍湊在一起說是五虎上將,在民國的時候就有這種說法。比如蔣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將。這些人在打仗上還是比較厲害的。我們看一下蔣介石的五虎上將是哪五個人,每個人的稱號是什麼,最後的下場如何? 幹將陳誠
  • 蔣介石有八大金剛,何應欽也有四大金剛,你知道是哪些人嘛
    蔣介石的所謂「八大金剛」是他在擔任黃埔軍校校長期間密結的,全部是留日軍校生或保定軍校生擔任的黃埔教官,他們與黃埔前四期的骨幹學員共同構成了國民黨黃埔系中央軍的重要班底。八大金剛中又有四個教官與黃埔總教官何應欽關係緊密,成為何應欽系統的四大金剛,分別是錢大均、蔣鼎文、顧祝同和劉峙。
  • 「山東王」韓復榘,47歲被蔣介石槍斃,留下的4個兒子後來結局怎樣
    引言: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各地的軍閥都是各自為政,因為他們是從舊社會走來的,所以大家對於地盤意識都看得比較重要。雖然明面上各路軍閥聽命於國民政府的調遣,但是當時各路軍閥都是在自治,手上也握著很大的權力。一時的山東王韓復榘下場慘烈,47歲被蔣介石槍斃1930年中原大戰一觸即發,在中原大戰爆發前夕,韓復榘臨陣倒戈,投靠了蔣介石,他也因此得到了蔣介石的重用。後來在中原大戰當中,他為蔣介石立下了汗馬功勞,大戰結束之後他主政山東,很快就當上了山東省的主席,開始了自己長達8年之久的統治生涯,山東王的名號也是這麼來的。
  • 蔣介石「五虎上將」,四人逃到臺灣,剩一人為何留在大陸?
    說起蔣介石的「五虎上將」,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們分別是「幹將」陳誠、「忠將」顧祝同、「福將」劉峙、「飛將」蔣鼎文,以及「虎將」衛立煌。這五人可以說是個個都驍勇善戰,英勇無比。在確立蔣介石的軍閥混戰中,他們都有過突出的戰功。
  • 中原大戰蔣介石之怒,西北軍裝備簡陋,中央軍為何卻屢戰屢敗?
    民國初年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憑藉坐擁江南膏腴之地以及江浙財團支持的優勢為其麾下嫡系中央軍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甚至首次在戰場上大規模使用空軍作戰。為了進一步增強麾下中央軍的戰鬥力,蔣介石甚至不惜重金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為其訓練全面列裝德式裝備的德械師,希望可以在前線作戰時一鳴驚人。
  • 抗戰時期的逃跑將軍,解放時期的豬將軍,為何能夠列入國軍五虎將
    劉峙為何落得逃跑將軍的罵名。  在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如此揭開了八年抗戰的歲月。而在抗戰一爆發,劉峙就被任命為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總司令。請注意了,這個職位可不低,當時的許多黃埔生都還是師長,混得最好的也就是軍長職務,而劉峙一上來就是集團軍總司令,可見當時,蔣介石對他還是很器重的,以及對他的指揮才能的認可。
  • 民國一奇人,是蔣介石的第一軍師,只用一計,就幫蔣贏了4位軍閥
    民國一奇人,是蔣介石的第一軍師,只用一計,就幫蔣贏了4位軍閥 1929年5月,馮玉祥通電反蔣。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張發奎等各地軍閥率領軍隊與蔣介石的政府軍針尖對麥芒,發生了一場惡鬥。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
    中原大戰的軍閥混戰時期,輔佐蔣介石「一統天下」。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內部稱他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1948年開始,為安排後路,蔣介石安排陳誠主政臺灣。1965年,因肝癌病死在臺灣。保定軍校畢業,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後,顧祝同入校任教,結識了蔣介石。因同為校友(蔣介石也是保定軍校畢業),從此跟隨師兄蔣介石,一生忠貞不二。中原大戰時,不負眾望,輔佐蔣介石「一統天下」。
  • 看看國民黨軍閥四個派系大佬,都是什麼樣的結局?真是令人唏噓!
    國民黨曾經形式上統一了中國,其實當時國民黨內部還有四個著名的軍閥派系,分別是西北軍馮玉祥,東北軍張學良,晉綏軍閻錫山以及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二人。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這四個派系的大佬,總共五個人,他們最後的人生結局是什麼?
  • 變色龍「石友三」多次倒戈,為何各地軍閥,還願意收留他
    然而在民國史上,有一位將領他的行為就和變色龍差不多,也是非常善變,今天投靠這個,明天投靠那個,因此也被稱之倒戈將軍。說到倒戈將軍可能了解歷史的朋友都會想起了「石友三」。石友三就是民國時期一條變色龍,一生多次倒戈。作為這樣的反覆無常的小人,為何石友三每一次倒戈,各地軍閥都還願意收留他,難道不知道,他是一位反覆無常的小人嗎?那麼,他到底有什麼制勝法寶!
  • 動員兵力110萬人以上,波及20多省的長達7個月的中原大戰
    1930年從春到冬,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發生了一場「閻馮倒蔣」戰爭,這也是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一次大規模混戰。因戰場主要在中原地區沿隴海路、津浦路和膠濟路展開,故又稱中原大戰。這場中原大戰歷時半年之多,雙方投人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裡,可謂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戰爭。
  • 蔣介石的五虎上將各自結局如何
    1924年,黃埔軍校成立,蔣介石在張靜江的幫助下,擠掉了程潛,擔任了黃埔軍校第一任校長,這也成了他日後發跡的重要資本。這期間,有5人深得蔣介石的信任,在軍閥混戰中為他立下了赫赫戰功,被人們稱為蔣介石的「五虎上將」。1949年,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
  • 此軍閥號稱擁有四大兵種,堅決抗日,蔣介石卻說他的死是國家之福
    此軍閥號稱擁有四大兵種,堅決抗日,蔣介石卻說他的死是國家之福 1939年9月19日,國民政府在成都為一位抗日將領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典禮。他就是號稱擁有海、陸、空,神四大軍種,由一名封建軍閥後來轉變成愛國抗日將領劉湘。
  • 蔣介石的四位結拜兄弟,三個人下場悲慘,剩下一人活了101歲
    民國時期,中國社會黑暗,國民政府內部派系林立,軍閥各自擁兵自重,各地土匪橫行,黑社會遍布全國,就連一國領袖蔣介石都曾涉黑。他一生曾與四人結拜過,這些人都是民國時期的風雲人物,他們分別是陳其美、戴季陶、馮玉祥和張學良。當蔣介石的結拜兄弟卻不容易,前三位結局慘澹,只有張學良得以善終,活了足足101歲。
  • 軍閥混戰時代內政與外國的幹涉形成了一個怎樣的體系?
    軍閥們的政治武器對外是陰謀詭計、交易和突如其來的變化,對內則是腐化和恐怖。在整個軍閥混戰時期,中國的國內形勢不停地惡化。這就是通貨膨脹、有增無減的土匪行為、貿易的徹底停滯、作為軍閥們主要收入來源的鴉片種植的大發展等。中國的農民階級在災難和困苦的階梯中,又下降了一級。政治大棋盤是隨著軍閥間的勾結和外部的影響而變化的。
  • 蔣介石身邊「八大金剛」,7人敗退臺灣一人留大陸,後來過得怎樣
    並且何應欽曾經還對蔣介石有過異心,蔣介石也心知肚明,但是心狠手辣的蔣介石還是未敢剷除他。主要原因是因為,當時何應欽手上重握兵權,兩人博弈,自然是利益當先。儘管兩人矛盾重重,但由於利益牽扯,最終還是相互妥協,重修舊好。在抗日戰爭初期,當日軍進攻中原時,最初蔣介石是選擇了不抵抗政策,與日軍籤訂《塘沽協定》。
  • 蔣介石為何要坐鎮南京?這是失敗原因所在!在南京,等於不抵抗!
    使得維新變法失敗,錯過了關鍵發展時期,內憂外患,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5歲的宣統皇帝溥儀遜位,大清國滅亡。 歷來,中國的政權,在北方,這樣一來可以抵禦外敵,南方才能有穩健的發展。洪武大帝朱元璋厲害吧?他還不是在兒子燕王朱棣時期遷都!蔣介石坐鎮南京,使得北方被列強侵略,民怨四起,加上汪精衛的武漢政府虎視眈眈。在這樣的情況下,爆發了農民起義,直接導致國民政府的垮臺。 假如,1927年,蔣介石遷都北平,那麼歷史會改寫。
  • 蔣介石與禹州「倒座關帝廟」
    他說:「(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後,(馮軍)整編為以蔣為統一的中央軍,蔣在初次與家父王伯驤見面吃飯時」,蔣與家父說:禹縣有「全國唯一的倒座關帝廟,我很喜歡,我巡視過那,還特地在那住了三晚上。」(此詳情後文有敘)
  • 淮海戰役期間,國軍徐州剿總司令為何三次易主,蔣介石有多困難?
    國民黨這塊呢,蔣介石也是不惜血本集合國民黨軍隊和我軍決戰,對於長江以北國民黨各部隊,蔣介石是有心無力的,國民黨軍派系眾多,遠的不說,就說傅作義,李宗仁,閻錫山等軍閥經常都是陽奉陰違,在黃淮地區,蔣介石布置的軍隊有80萬,但以蔣介石的預計,這個人數根本不佔優勢,武漢有白崇禧的50萬軍隊駐紮於此,如果能調集白崇禧集團加入淮海戰役,那麼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