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從春到冬,蔣介石與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之間發生了一場「閻馮倒蔣」戰爭,這也是國民黨新軍閥之間的一次大規模混戰。因戰場主要在中原地區沿隴海路、津浦路和膠濟路展開,故又稱中原大戰。
這場中原大戰歷時半年之多,雙方投人兵力逾百萬,戰線綿延數千裡,可謂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一次規模最大、耗時最長的軍閥戰爭。最後以馮玉祥通電下野,閻錫山宣布釋權歸田為尾聲,蔣介石也在取得戰爭的勝利後,也暫時統一了國民黨各軍事集團。
蔣桂戰爭,李逃亡
1928年7月,「二次北伐」勝利,北伐軍和平接收京津地區,北洋軍閥的統治也宣布壽終正寢,但是國民黨內部矛盾也變得日益尖銳。為鞏固中央集權統治,蔣介石軟硬兼施,先是召開全國編遣會議,以裁軍為手段來削弱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等地方實力派。
蔣介石雖然有著雄厚的財力和軍力,最後卻以失敗而終結,這也更加劇了新軍閥彼此之間的矛盾。於是蔣介石準備訴諸武力、大舉進攻,於1929年3月,爆發蔣桂戰爭。
在蔣桂戰爭中,戰爭序幕尚未拉開,冀東李品仙部首先倒戈。唐生智到天津重新統領舊部,白崇禧乘船南逃香港,同李宗仁一起轉回廣西指揮戰鬥。於是,桂軍分五路迎敵於鄂、豫、皖、贛交界處,正面為胡宗鋒的十九軍,右翼為陶鈞的十八軍,左翼為夏威的第七軍。
這時恰巧夏威住院,把第七軍的指揮權交給李明瑞。於是,李明瑞在取得了左翼第七軍的指揮權後,於3月28日,在漢口太平洋飯店密約團長以上的人,以反對胡、陶和蔣介石作戰為由,商量倒戈事宜。
隨後,蔣介石便下達攻擊令,在蔣軍進到劉家廟後,李明瑞即指揮左翼的十五師和五十七師向西北撤至花園、孝感一帶,並張貼反對李、白、胡、陶的標語。胡宗鋒、陶鈞、夏威等接此消息後急忙下令全軍往鄂西方向撤退,於是,蔣軍順利長驅直入,在4月5 日佔領武漢。
面對著桂軍潰敗,4月21日胡、陶,夏三人通電下野,餘部全被繳械改編。隨後,蔣介石順勢下令讓人將李、白二人扣留交南京。不願意接受這樣結局的李、白等人,決定孤注一擲,發桂軍沿西江東下進攻廣州,不料卻在白坭受挫。
到了6月,新桂系幾乎全軍覆沒。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等人被迫逃往香港,蔣桂戰爭也到此結束。
蔣馮戰爭,馮下野
其實,在蔣桂戰爭之前,蔣介石為了集中兵力、消滅桂系,蔣石介拉攏馮玉祥,以行政院院長及鄂、湘兩省地盤為條件,請他出兵。馮玉祥表面上答應要求,在豫鄂邊界頻繁調兵,馮實際想待蔣、桂兩敗俱傷之時,乘機出兵佔領武漢。
但是,馮玉祥沒料想到,蔣介石很快打敗了桂系,不僅使他的打算落了空,接收濟南事件還成了蔣馮矛盾爆發的導火線。其實,山東省的地盤蔣石介早已許給馮玉祥,山東省主席孫良誠(馮系)也是蔣任命的。
在1929年5 月初,日本政府迫於國內外壓力決定撤出濟南,但蔣石介卻以「山東接防攸關國家對外威信,國府對此自應負責辦理。」為由,派其嫡系陳調元、吳思豫等率兵接收山東省政,以武力把孫良誠擠出山東,使得兩人矛盾加深。
馮玉祥看到蔣石介消滅西北軍的主意已定,便採取防禦策略。蔣石介也在打敗桂系之後,就把進攻的矛頭對準了馮玉祥,開始大舉向山東、河南調兵,造成對馮系大兵壓境之勢。馮玉祥也命令山東、河南的守軍西撤,以便集中兵力縮短戰線,鞏固西北。
為了阻礙蔣的運兵,西北軍在撤退時還炸毀了隴海路的重要橋梁和武勝關的隧道。馮玉祥完成了一系列的軍事調動之後,就於5月中旬在華陰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武裝反蔣。5月16日,西北軍將領孫良誠等人發表反蔣通電,推舉馮玉祥為護黨救國軍北路總司令。
蔣石介急忙調兵遣將,設作戰總部於徐州在湖北和山東增兵分別達到21萬和15萬人,還用金錢收買了馮系將領韓復渠和石友三倒戈,致使西北軍受到很大削弱。在政治上蔣介石 挾國民黨中央的名義,指責馮「破壞革命」、「反叛中央」等。
蔣介石所控制的報紙,電臺都一致要求馮下野出洋,以息爭端,馮玉祥在政治上陷入極端孤立的境地。面對蔣石介強大的軍事和政治壓力,馮玉祥不敢貿然迎戰,為了在政治上爭取主動,於5月27日通電全國表示下野。
中原大戰正式爆發
面對馮玉祥的失勢,閻錫山明白蔣介石在先後打敗了李宗仁、馮玉祥等諸路軍閥後,下個目標就會是他。於是他決定主動出擊,聯絡已經受到蔣介石打擊的李宗仁和白崇禧領導的桂系、馮玉祥領導的西北軍集團、粵系張發奎以及汪精衛領導的國民黨改組派和謝持為首的西山會議派,醞釀聯合反蔣。
一場新軍閥的混戰,已如箭在弦。1930年3月15日,由馮、閻、李3個集團的57名將領聯名發出反蔣通電,一致擁護閻錫山為「中華民國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樣、李宗仁、張學良為副總司令。
閻錫山於4月1日在太原宣誓就職,與馮玉祥結成反蔣聯盟,發動了討伐蔣介石的中原大戰。為了集中精銳兵力消滅蔣介石在河南的勢力,二人決定在河南省的沁陽縣會師,集中兵力一舉聚殲駐在河南省的蔣介石軍隊。
蔣介石也於4月5日下令免去閻錫山各職位,並下達了對閻的通緝令。蔣介石在南京舉行討伐閻馮的誓師大會後,於11日,下達總攻擊令,中原大戰正式爆發。雙方投人兵力上百萬,東起山東,西至湖北襄樊,南達湖南,北及河北,戰線綿延數千裡。
戰爭初期,反蔣一方處於優勢,先後攻佔了濟南、長沙等地。7月,蔣介石進行反攻,雙方互有勝負,一時難決雌雄。這時,擁有30萬東北軍,海軍空軍實力更是在全國首屈一指的張學良,便成為了香餑餑。
各方代表雲集瀋陽,對張學良進行遊說和拉批。對於張學良的選擇,東北內部出現兩種意見:一種是張作相、張景惠等老派人物,堅持東北中立,不與任何方面合作,主張保境安民。而王樹翰、劉尚清等人則主張出兵關內,幫助蔣介石,並藉機再圖大業。
到了6月21日,蔣介石以國民政府名義任命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並專程派張群將委任狀及大印送到瀋陽,勸張學良立即出兵入關。於是,在張群等人的不斷勸促下,張學良口頭答應,如蔣軍能將濟南攻下,東北軍即可出兵。
到了9月17日,張學良開始發布進軍關內的動員令,先行編組兩個軍,總共10萬人,由于學忠、王樹常分任第一軍和二軍軍長。並在同日,接見了閻錫山、馮玉祥的代表並表明東北擁蔣的態度。
於是,整個戰局發生急劇變化,僅十幾天,東北軍就完成了對華北的佔領。在張學良和蔣介石的聯合夾擊下,反蔣聯盟軍迅速土崩瓦解。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二人通電下野,太原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即告取消。
尾聲:形式統一
中原大戰最後以蔣介石的完勝而進入尾聲,從而也結束了所謂的「所有人與所有人作戰」的無秩序狀態,使其在形式上統一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