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6: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2020-12-14 小白讀詩文

01前言

唐詩,是中國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唐人將詩歌的藝術境界拔高完善,寫作手法豐富,寫作題材拓寬,幾乎讓後人無路可走。

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經濟文化繁榮,諸多大詩人湧現,孟浩然、王維、李白、杜甫、王之渙、王昌齡等等,他們在各自擅長的領域作出無可匹敵的建樹。他們的詩作受盛唐風貌影響,充滿著自信,洋溢著激情,即便是山水田園詩境界也相當開闊,難見蕭瑟。

「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衰弱,文化上也不再是盛唐那樣的自信洋溢,唐詩也出現了新的面貌。這時期也有諸多大詩人在歷史舞臺登臺亮相,他們著力於新途徑的開闢、新技法的探尋和詩歌理論的闡發。這樣,他們創作出了大量極富創新意味的詩歌,算是唐詩的一個中興時期。其中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和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元白詩派」元白詩派最突出。

02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

「韓孟詩派」是中唐的一個詩歌創作流派,以韓愈為領袖,包括孟郊、李賀、盧仝、馬異、劉叉、張籍等。他們主張「不平則鳴」,苦吟以抒憤;「筆補造化」,將萬事萬物大膽由心剪裁。在詩歌理論和詩歌實踐中突出奇崛、險怪、詭譎的審美趣味,「以醜為美」,以震蕩光怪為美,以瘁索枯槁為美,以五彩斑斕為美。表現出重主觀心理、尚奇險怪異的創作傾向。

關於韓愈和詩派的盧仝,前面的文章已有論述,不再贅述。請看之前品讀第13首的文章。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而對於「韓孟詩派」的其他人的作品,諸如孟郊、李賀,也是響應詩派的奇崛、險怪、詭譎之美,但是孟郊因為年齡較長,詩風早於其他人先定型,隨後來也受到韓愈的影響,也與只學韓愈的盧仝等人有區別。而李賀的詩作卻又是在韓孟之外獨具一格的,特意用險韻奇字,詭譎、奇特的意象,偏偏又能有獨到的新意,仿佛鬼神之語,所以他也有「詩鬼」之稱。

對於這樣的詩歌風格,元好問是這樣評價的:

論詩三十首·十六金·元好問切切秋蟲萬古情,燈前山鬼淚縱橫。鑑湖春好無人賦,「岸夾桃花錦浪生。」

一二句意思是:這些詩人的古言情之作,萬古申請皆如悽切如秋蟲之悲鳴;他們選取的意象,常常像悽涼、詭譎如山鬼在油燈前哭泣。山鬼,從屈原的《九歌·山鬼》中來看,是山林中女子形象的山神,不是通常意義上的鬼魂。

前兩句一般認為這是在說李賀,因李賀詩中常有「秋蟲」、「山鬼」「孤魂「等(如「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意象,;也有認為指李賀、孟郊二人,因孟郊也常以「秋蟲」自喻。這兩句可解釋為泛說全體這類相似風格的詩人。

三四句意思是:鑑湖上有明媚的大好春光現在卻無人欣賞,用詩詞描繪出來。可你看李白不是就寫了這兩岸桃花落入江中形成層層錦浪的美麗景象。最後一句來自於李白《鸚鵡洲》中「煙開蘭葉香風暖,岸夾桃花錦浪生。」

這首詩是評論孟郊、李賀等人幽僻清冷的詩歌風格。孟郊、李賀都窮愁不遇,作詩都好苦吟,詩風都較幽寂。孟郊有蘇軾「郊寒島瘦」的評語可見一斑,而李賀也有常騎著毛驢在城外來回「尋詩」的故事。

李商隱作《小傳》云:「恆從小奚奴,騎巨驢,背一古錦囊,遇有所得,即書投囊中,及暮歸,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所見書多,輒曰:『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耳!』」。

李賀白日背著錦囊騎驢覓句,暮則探囊整理,焚膏繼晷,其母說「我兒這是要把心都心都吐出來才停止啊」,可見其十分刻苦。

窮困窘迫,懷才不遇本是人生不幸,但是孟郊、李賀二人的心境也隨之趨於狹窄,自困於心。元好問對此的態度非常明確,認為應該「厄窮而不憫,遺佚而不怨」(《楊叔能小亨集引》),要在困窘中求得心靈上的顯達和通透。

陶淵明、李白也曾困窘不遇,但是二者選擇了不同的道路,陶淵明回歸田園山林,「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而李白即便是備受打擊仍然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因此他評價陶淵明「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說李白「筆底銀河落九天」,這是他賞識崇拜的氣派與品格。

03李賀詩選

李賀(790-816年),字長吉。河南府福昌縣昌谷鄉(今河南省宜陽縣)人, 與詩仙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後世稱李昌谷。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託古寓今,後人譽為「詩鬼」,著有《昌谷集》 。

秋來唐·李賀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李賀流傳後世的二百多首詩中,「鬼」詩有十多首。此詩寫秋天來臨時詩人的愁苦情懷。秋來心傷是文人通病,但與常人不同,李賀選取的意象奇特,從其陰森料峭、鬼魅飄飄的風格來看,簡直一首「鬼」詩。

詩歌大意是:秋風驚人心,壯士內心也很是苦悶,昏暗的燈光裡,紡織娘鳴叫著催織寒衣。日後誰來讀我用竹簡寫下的這編書,不使它被蠹蟲蛀成粉屑和洞隙?這思想牽扯著,今晚我的肚腸也要愁直了,雨滴冷颼颼,像有古詩人的靈魂來慰吊我。秋夜墳場上,鬼魂吟唱著鮑照的詩句,他們的怨血歷經千年在土中化作碧玉。

詩裡陰風悽悽,鬼影綽綽,但是詩所要表現的並不是「鬼」,而是詩人通過香魂來吊、鬼唱鮑詩、恨血化碧等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懷才不遇的苦悶與愁緒。

香魂暗指屈原,楚王聽信讒言而遠離、放逐屈原,所以屈原也是一心為國卻不被重用。鮑照曾寫過《行路難》組詩,抒發懷才不遇之情,「鬼唱鮑家詩」也是抒發這樣的情感。周朝劉文公的大夫萇弘一生忠於朝廷,有浩然正氣。他因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權貴,蒙冤被周人殺害,傳說他的血液三年後這些幹血塊全都化為碧玉。後用「血化為碧」形容為正義而流的鮮血,而李賀這裡要表現的是內心的冤屈。

李賀因為長相「體形細瘦,通眉長爪」不討喜,又因為犯諱其父而不能參加進士考試,也就絕了做高官的路。所以詩人認為自己的這些苦悶和愁緒在人世間找不到知音,只能在陰冥世界尋求同調,感情十分悲涼。

不過李賀如果僅止於此,也不能被譽為「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他也有很多境界宏大之作,不過仍然不必李白等盛唐詩人的積極氣象。

雁門太守行唐·李賀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裡,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

詩歌大意是:敵兵滾滾而來,戰爭煙塵鋪天蓋地,猶如黑雲翻卷,想要摧倒城牆。戰士們的鎧甲在陽光照射下閃爍著金光。號角聲響徹秋色中,邊塞上將士的血跡在暮色中凝為紫色。紅旗半卷,援軍趕赴易水;夜寒霜重,連鼓聲都不再響亮。為了報答國君王的賞識和,願意手操寶劍為國血戰到死。

詩的開頭兩句,著意於氣氛的渲染,給讀者勾勒了這場戰爭緊張的形勢。三、四兩句從聲、色兩個方面進一步渲染悲壯的氣氛。五六句從寫苦戰的場面。無奈夜寒霜重,連戰鼓也擂不響。面對重重困難,將士們毫不氣餒。

一般說來,寫悲壯慘烈的戰鬥場面不宜用濃豔色彩的詞語,而李賀這首詩幾乎句句都有鮮明的色彩。前六句以:黑、紫兩色為基色,點染以金色、紅色,使得詩的意境以低沉、壓抑中又透出希望。他在用用嘹亮的角聲,喑啞的鼓聲,傳達一種悲壯的聲音。聲、色互為映襯,使悲劇性的氛圍更加強烈,更加讓人感受到戰爭的慘烈與殘酷。

「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黃金臺是戰國時燕昭王在易水東南修築的,傳說他曾把大量黃金放在臺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攬天下士。詩人引用這個故事,寫出將士們報效朝廷的決心。同時,這也是詩人內心的渴望,報銷國家為君死。然後註定是不能夠的,只能是願望而已。

04結語 

《論詩三十首·十六》中,元好問的批評對象絕非孟郊、李賀個別詩人,而是以他們為代表的中晚唐貧士文人,特別是與孟郊近似的一些詩人。「夾岸桃花錦浪生」是盛唐氣象,展現的是與孟郊、李賀迥然不同的開闊明朗、清新鮮活的境界。這是藉此批評中晚唐這些,沒有盛唐開闊明朗氣象,而流於幽僻悽冷。

雖然我們可以知道孟郊、李賀等人的詩不僅這些風格,但是大抵是趨於奇險、詭譎,追求奇中出新,過於刻意地去安排詞句,氣象又不是元好問所喜的純真、直率、蒼涼悲壯,所以由此批評。

如果想看看元好問的詩歌主張,可以看看前文: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8: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7:中洲萬古英雄氣,也到陰山敕勒川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4: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暫教涇渭各清渾

相關焦點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6:千古第一美男文不如人?
    所以以此為對照,對潘嶽等人的所透露出來的矯飾就更加不滿,實際上元好問對於潘嶽的評價是從詩到人了。今天我們先來看元好問《論詩絕句三十首》(《論詩三十首》)的第六首,論潘嶽。潘嶽悼亡詩感情深沉,筆觸細膩,頗為感人。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3:真書不入今人眼,兒輩從教鬼畫符
    然而,韓愈能以自己的才氣將散文的篇章結構和詩歌的韻律盡力地融合在一起,但是韓孟詩派的其他詩人不一定有此才氣,無法做到韓愈「既有詩之優美,復具文之流暢,韻散同體,詩文和一。」(陳寅恪《金明館叢稿初編·論韓愈》)元好問這首詩就是對此的評價。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14:出處殊塗聽所安,山林何得賤衣冠
    元好問借質疑三國時華歆擲金的典故對這種現象提出了質疑,認為高官也不是爭名好利之人,同樣有清廉高潔之風。夜半醒來紅蠟短,一枝寒淚作珊瑚。這首詩寫宴會歡樂沉醉。以及酒後醒來孤獨之感,色彩明麗,斐然多彩,這比館閣體也不多讓。詠螃蟹呈浙西從事唐·皮日休未遊滄海早知名,有骨還從肉上生。
  • 飲酒詩:從陶淵明、蘇軾到元好問
    本文摘自該書《飲酒詩》一節,由澎湃新聞經上海古籍出版社授權發布。元好問的集陶詩《雜著五首》表明,元好問不僅與大多數宋以後的詩人一樣熟悉陶詩,而且對陶詩中的飲酒詩特別感興趣。因此,當元好問自己寫作飲酒詩時,不可能不心存陶淵明的飲酒詩,從而受到某種形式和程度的影響。
  • 與元好問一起讀詩3:鄴下風流在晉多,壯懷猶見缺壺歌
    大家好,很高興大家請我元好問來做點評嘉賓,我呢也不客氣,按我的標準我的追求來點評。有些愛豆的粉看不慣我,說我「元謀人」,是我是野人,野得很,坐在這裡就不怕這些黑粉噴。我寫過一首曲子,裡面有兩句送給你們,也送給我自己「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我對詩歌的愛,就是這樣的感覺。啊?你說是金庸寫的?
  • 元好問:曾問這世間情為何物,卻心懷大義,不曾風流
    我們可能連名字都沒聽過,但是他們的某句詩詞我們已經爛熟於心讀過《神鵰俠侶》的人應該都記得李莫愁口中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元好問天資聰穎,四歲開始讀文章,七歲就可以寫詩,被人譽為「神童」。元好問11歲的時候,家裡給他物色了一個家教。不過他實在是太聰明了,沒多久,就把老師的學問都學完了。
  • 元好問很著名的一首詩,寫心中偶像陶淵明,短短28字值得一讀再讀
    文/顧無【引觴漫談】今天來看元好問的一首詩,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最早知道元好問是從哪一首詩詞或者文章開始的呢?下面這首詩就是元好問評價陶淵明詩歌風格的作品。【臨其詩境】這首詩從整體上看,更像是一位粉絲寫給偶像的作品,是為了回應當時詩壇上一些不好的聲音。金元之際的詩壇走上了齊梁宮體詩的老路,崇尚雕琢粉飾、矯揉造作,視野狹窄,格調不高。
  • 元好問:寫出「問世間情為何物」的金朝才子,一生多情卻活得悲楚
    金朝、南宋、蒙古、西夏四國大混戰,元好問親眼看著母國從繁榮一步步走向滅亡,詩句之中盡顯喪亂悲涼。後人經常感懷「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悽美,才沒有讓這位孤弱書生被歷史黃沙徹底掩埋。1205年,16歲的元好問前往并州參加鄉試。走到汾河岸邊時,他看見獵戶套住兩隻大雁。一隻被揪出來當場宰殺,另一隻趁機衝開樊網振翅飛向高空。獵戶衝著天空罵罵咧咧,低頭拔光雁毛清洗內臟。那隻大雁在空中盤旋悲鳴,竟一頭紮下來撞死在同伴身邊。
  • 元好問人物雕像製作;了解歷史文化的意義感受雕塑製作的快樂
    「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這兩句大意是:野生的蔓草多情地縈繞著戰士的屍骨,西下的夕陽為什麼還把紅彤彤的餘光照射著這座荒涼的空城?這兩句詩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沉痛之情,在當時的年代,城池荒蕪的景象那真的是不計其數,人們過著備受煎熬的日子,忍受著生活的折磨,苟且的活著。
  • 秦觀的這首芍藥詩,為何遭到元好問的譏諷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下了一場雨之後,他看到這兩種花的動人之處,於是寫了一首詩。《春日》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詩題叫做春日,因為是在春夏之交,叫春日夏日都可以的。這是七絕,首句用了一個「絲」字,就是指雨,雨像絲線一樣,這是一個非常恰當的比喻。
  • 一個17歲女孩寫的詩,有靈性有哲理,藝術未來不可限量
    由於張瓊老師的引導,班上不少同學愛上了詩詞,我也開始和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寫詩,互相切磋,共同進步。我勇於嘗試,不斷推敲,不斷積累,不斷創作。中國詩詞,讓我著迷。它擁有極其精煉的語言,卻給予人無限的想像空間。詩詞中的留白,看似無形,卻是無限。中國詩詞,是中華民族最獨特的古韻。
  • 「現代詩人」李商隱:唯美、神秘且永恆丨周末讀詩
    本期周末讀詩,就與你一起閱讀這位前衛、極具現代性的晚唐詩人。撰文 | 三書1所有的詩都無題所有的詩都無題,所有的詩都是情詩。《詩經》三百篇都是無題的。「關雎」、「蒹葭」,豈詠水鳥與蘆葦?2漢詩中最美的「朦朧詩」李商隱的《無題》,不僅現代人,即便古代人也普遍表示讀不懂。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有一首專評李商隱的詩,專就其晦澀難懂而論:「望帝春心託杜鵑,佳人錦瑟怨華年。詩家總愛西崑好,獨恨無人作鄭箋。」西崑體即指李商隱的詩風。
  • 每日詩話:擅長寫詞的秦觀,其詩也充滿詞的情調
    但是被貶到宜州的黃庭堅就達觀很多,他的詩中寫道「輕紗一幅巾,短簟六尺床,無客日自靜,有風終夕涼。」。至於被貶儋州的蘇軾,有「年來萬事足,所欠唯一死」之句。書中評價道:秦觀為人乃情之所聚,所以他的詩就顯得酸楚。黃庭堅學習道家,隨遇而安,所以其詩悠閒。至於蘇東坡,才智超群,豪邁灑脫,不屈不撓的性格,是令人敬畏和仰視的。
  • 元好問《摸魚兒.雁丘詞》中千古一問,實屬難答
    這位少年就是金末元初的文壇盟主,被後人譽為「一代文宗」的元好問。他系金元之交第一詩人、詞人、著名散文家,新興詩歌、散曲的倡導者。在金哀宗朝,曾幾度為官,勤政愛民。再來感受一下人家的人品還有學識,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情形會買下那兩隻雁給它們作雁丘嗎?會寫詞讚頌嗎?十六歲的元好問,仰天長嘆,叩問千古,實屬難得。
  • 從「崔立樹碑」來看,文學巨匠元好問,並不是一個坦坦蕩蕩的人
    元好問十幾首喪亂詩,一闕雁丘詞奠定了元好問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詞更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元好問與大同市渾源縣頗有緣分,他與李治、張德輝經常結伴遊龍山,時號「龍山三老」,並寫下了不少歌詠渾源風物勝景的詩篇。尤其是與當時渾源望族劉氏、雷氏兩家私交甚篤。他在《遊龍山》詩中開篇便說:「曩予尉大梁,得交此州雷與劉。」
  • 唐朝最美禪詩,皎然和尚經典絕句,字字驚豔,細讀忘俗,有大境界
    關注六不和尚,感悟詩詞之美元好問曾有妙句說「詩為禪家添花錦,禪是詩家切玉刀。」詩道與禪道,在唐朝已經並肩而行,到宋明,禪與詩更是如鹽入水,心境相通。學禪不解詩,慧心總未徹;學詩且知禪,靈境多裨益。讀禪詩,可妙悟人生,淨化心魂,更可以放下煩惱,獲得內心喜樂。因此,唐代著名詩僧皎然的詩值得細讀。皎然和尚,早年勤學,出入經史百家,後皈依佛教,於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他在唐中期詩名甚隆,著述甚多。他的詩樸實中有妙悟,禪機中有詩情,故而讀來既有詩趣之美,更有禪思之深,讀之讓人忘俗。
  • 白居易的一首冬至詩,寫出了堪比《靜夜思》的思鄉情,值得一讀
    古代交通不便,人們要出門辦事,往往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才能回家,比如行商與趕考,常常一離家就是半載以上,當然,還有一類人離家的時間更長,那就是在異地做官之人,故而,我們能在古代詩詞中讀到不少「羈旅詩」。很多人沒有注意到自己讀過的許多思鄉詩其實就是羈旅詩,其中最有名的當然要數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螞蟻莊園問世間情為何物最初寫的是?螞蟻莊園12月17日答案最新匯總
    螞蟻莊園問世間情為何物是12月17日的最新題目,這句詩不少小夥伴都聽過吧,這種悽婉的心情深深的感動了每一個人,不過很多小夥伴不清楚這首詩原本是寫大雁之情的,那麼就跟著我一起來看看12.17答案吧!
  • 元好問《南歌子·冬景》賞析:「庭下芝蘭秀,壺中日月長」
    【金末元初】元好問暖日烘晴晝,輕寒護曉霜。元好問(1190年—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世稱遺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金宣宗興定五年(1221年)進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詞科登第後,授權國史院編修,官至知制誥。金朝滅亡後,元好問被囚數年。
  • 音樂廣播|940陪孩子一起讀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陪孩子一起讀最美古詩詞,和孩子一起發現四季之美。萬物皆有時 自然即詩境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宋代詩人楊萬裡其實寫了兩首詩,送給自己的好朋友林子方,這首我們熟知的是第二首。的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