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共和國時期的大舉擴張,羅馬帝國的擴張進程明顯減緩,同時有著封閉的傾向;這主要是由於以奧古斯都為代表的帝國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採取了防禦性的戰略,也可稱之為"守成"戰略重點維護帝國境內的安定。在帝國早期,這一戰略有助於帝國的穩步發展;但這一發展戰略終究不能長久推行,後來又成為羅馬帝國混亂和衰落的重要原因!
一、"守成"戰略的背景:羅馬擴張進程受阻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奉行積極擴張理念,布頓通過對外徵服壯大自身實力,強大的軍隊也為羅馬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保證。共和國先是實現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然後通過馬其頓戰爭控制希臘、通過布匿戰爭擊敗迦太基,並進一步發動對外戰爭,,最終成為橫跨三洲的霸主,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
但是,長期的對外擴張,也導致一些將領依靠軍功迅速崛起,甚至幹預政權:到了共和國末期,凱撒、克拉蘇等人通過軍事遠徵的勝利,積累地位和實力,相互爭權奪利,引發了長期的內戰,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同時,隨著羅馬邊界的擴大,治理邊疆地區的花費也大量增加,再加上周邊民族勢力的統合和增強,使得羅馬擴張日益艱難。
羅馬帝國疆域
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打敗群雄,改稱奧古斯都,終結了共和制,建立起羅馬帝國。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稱:"羅馬帝國疆域西到大西洋、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南到達阿拉伯和阿非利加的沙漠,把大自然的地理限制當作永久的防線和邊界。"而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成為了擺在奧古斯都面前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戰亂,羅馬人民渴望著和平;另一方面,奧古斯都推行專制統治,不能忍受再有將領憑藉戰功建立勢力、威脅其統治。很明顯,奧古斯都必須對羅馬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以更好地維護其統治和社會安定。
奧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
二、"守成"戰略的具體表現
因此,為避免頻繁的戰爭,奧古斯都不再將重點放在大規模的擴張和徵服,實際上採取了一種防禦或"守成"的戰略,重點放在帝國現有行省的治理。他在遺囑中也告誡後人"不要試圖通過新的戰爭擴大羅馬帝國的疆域";這正反映了奧古斯都把精力更多放在內政和鞏固帝制方面的思想。
當然,奧古斯都也沒有完全迴避對"蠻族"的戰爭,例如公元9年的條頓堡森林戰役和公元16年的安格裡瓦爾瓦戰役,並攫取了大量土地;但總體上看,羅馬帝國對於內政治理、平定國內叛亂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蓋過對外擴張。後來的幾位羅馬統治者,基本延續了這一戰略。在之後一百多年時間內,羅馬帝國除了徵服不列顛的戰事,除圖拉真時代的大舉徵伐之外,基本沒有進行較大的擴張性戰爭,疆域與奧古斯都時代相差無幾,甚至出現了放棄新徵服土地的情況。對羅馬統治者功績的歌頌也主要在於文化等方面,而非軍事成就。
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帝國大敗,也促使統治者反思和改變擴張戰略
同時,為了鞏固邊疆,防止周邊民族勢力輕易進入羅馬,奧古斯都制定了一整套加強帝國統治的配套措施。首先,對羅馬公民權進行了嚴格限制,只允許羅馬公民進入軍隊(這一規定在日後有所鬆動);並制定法令阻止大規模釋放外族奴隸。其次,他派遣羅馬公民在邊疆地區開拓殖民地,強化地方統治,嚴防境外民族大規模湧入帝國境內。奧古斯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維繫羅馬公民對被徵服者的統治,並減少與外族的矛盾和衝突。
三、評價與小結
可以看出,奧古斯都既鞏固邊界、減少擴張,又嚴格限制羅馬公民權的政策,實際上是想在將羅馬帝國置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內,以減少內亂,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並使之在和平中得以發展。在這一情況下,羅馬帝國內的人民和周邊民族基本處於獨立發展的狀態,在之後近二百年的時間內,羅馬帝國也保持了相對穩定,迎來了長期的繁榮發展,也即所謂的"羅馬和平"。
然而,這樣的防禦戰略恰似我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終究不能長久持續,也不可能阻擋羅馬帝國與周邊民族交流加深的大趨勢;另一方面,擴張速度減緩的羅馬帝國尚武精神減弱,軍事實力下降,面對與周邊民族之間的衝突,早期的羅馬帝國還可以通過分化部族力量進行壓制,但終究難以維持,邊境防禦力量也在不斷減弱。等到了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內部陷入混亂,周邊民族湧入羅馬帝國,而帝國並未對如此大規模的民族交流做好準備,為後來的衰敗滅亡埋下了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