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奧古斯都統治羅馬帝國時期採取的「守成」戰略

2020-12-14 青樓大茶壺

相比共和國時期的大舉擴張,羅馬帝國的擴張進程明顯減緩,同時有著封閉的傾向;這主要是由於以奧古斯都為代表的帝國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採取了防禦性的戰略,也可稱之為"守成"戰略重點維護帝國境內的安定。在帝國早期,這一戰略有助於帝國的穩步發展;但這一發展戰略終究不能長久推行,後來又成為羅馬帝國混亂和衰落的重要原因!

一、"守成"戰略的背景:羅馬擴張進程受阻

共和國時期的羅馬,奉行積極擴張理念,布頓通過對外徵服壯大自身實力,強大的軍隊也為羅馬的對外擴張提供了保證。共和國先是實現了義大利半島的統一,然後通過馬其頓戰爭控制希臘、通過布匿戰爭擊敗迦太基,並進一步發動對外戰爭,,最終成為橫跨三洲的霸主,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海。

但是,長期的對外擴張,也導致一些將領依靠軍功迅速崛起,甚至幹預政權:到了共和國末期,凱撒、克拉蘇等人通過軍事遠徵的勝利,積累地位和實力,相互爭權奪利,引發了長期的內戰,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同時,隨著羅馬邊界的擴大,治理邊疆地區的花費也大量增加,再加上周邊民族勢力的統合和增強,使得羅馬擴張日益艱難。

羅馬帝國疆域

在公元前27年,屋大維打敗群雄,改稱奧古斯都,終結了共和制,建立起羅馬帝國。吉本在《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稱:"羅馬帝國疆域西到大西洋、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以幼發拉底河為界、南到達阿拉伯和阿非利加的沙漠,把大自然的地理限制當作永久的防線和邊界。"而如何治理這個龐大的帝國,成為了擺在奧古斯都面前的現實問題。一方面,經歷了長期的大規模戰亂,羅馬人民渴望著和平;另一方面,奧古斯都推行專制統治,不能忍受再有將領憑藉戰功建立勢力、威脅其統治。很明顯,奧古斯都必須對羅馬現有的發展模式進行改革,以更好地維護其統治和社會安定。

奧古斯都(公元前27—公元14年在位)

二、"守成"戰略的具體表現

因此,為避免頻繁的戰爭,奧古斯都不再將重點放在大規模的擴張和徵服,實際上採取了一種防禦或"守成"的戰略,重點放在帝國現有行省的治理。他在遺囑中也告誡後人"不要試圖通過新的戰爭擴大羅馬帝國的疆域";這正反映了奧古斯都把精力更多放在內政和鞏固帝制方面的思想。

當然,奧古斯都也沒有完全迴避對"蠻族"的戰爭,例如公元9年的條頓堡森林戰役和公元16年的安格裡瓦爾瓦戰役,並攫取了大量土地;但總體上看,羅馬帝國對於內政治理、平定國內叛亂的重視程度要遠遠蓋過對外擴張。後來的幾位羅馬統治者,基本延續了這一戰略。在之後一百多年時間內,羅馬帝國除了徵服不列顛的戰事,除圖拉真時代的大舉徵伐之外,基本沒有進行較大的擴張性戰爭,疆域與奧古斯都時代相差無幾,甚至出現了放棄新徵服土地的情況。對羅馬統治者功績的歌頌也主要在於文化等方面,而非軍事成就。

條頓堡森林戰役中,羅馬帝國大敗,也促使統治者反思和改變擴張戰略

同時,為了鞏固邊疆,防止周邊民族勢力輕易進入羅馬,奧古斯都制定了一整套加強帝國統治的配套措施。首先,對羅馬公民權進行了嚴格限制,只允許羅馬公民進入軍隊(這一規定在日後有所鬆動);並制定法令阻止大規模釋放外族奴隸。其次,他派遣羅馬公民在邊疆地區開拓殖民地,強化地方統治,嚴防境外民族大規模湧入帝國境內。奧古斯都希望通過這些措施,維繫羅馬公民對被徵服者的統治,並減少與外族的矛盾和衝突。

三、評價與小結

可以看出,奧古斯都既鞏固邊界、減少擴張,又嚴格限制羅馬公民權的政策,實際上是想在將羅馬帝國置於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內,以減少內亂,維繫羅馬帝國統治,並使之在和平中得以發展。在這一情況下,羅馬帝國內的人民和周邊民族基本處於獨立發展的狀態,在之後近二百年的時間內,羅馬帝國也保持了相對穩定,迎來了長期的繁榮發展,也即所謂的"羅馬和平"。

然而,這樣的防禦戰略恰似我國明清時期的"閉關鎖國"政策,終究不能長久持續,也不可能阻擋羅馬帝國與周邊民族交流加深的大趨勢;另一方面,擴張速度減緩的羅馬帝國尚武精神減弱,軍事實力下降,面對與周邊民族之間的衝突,早期的羅馬帝國還可以通過分化部族力量進行壓制,但終究難以維持,邊境防禦力量也在不斷減弱。等到了3世紀左右,羅馬帝國內部陷入混亂,周邊民族湧入羅馬帝國,而帝國並未對如此大規模的民族交流做好準備,為後來的衰敗滅亡埋下了伏筆。

相關焦點

  • 通往神明的階梯,淺析埃及方尖碑在奧古斯都時期的權利表達
    卡納克神廟前的埃及方尖碑在公元前30年,後三頭同盟中的屋大維也就是後來羅馬帝國的奧古斯都,成功徵服了埃及的託勒密王朝,使得埃及併入了羅馬帝國當中。等到羅馬帝國建立起來之後,奧古斯都掌握了國家的權力使得政治相對穩定了下來,面對羅馬人的和平繁榮的期待,奧古斯都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把原來埃及的方尖碑轉移到羅馬本土上來,用一個具體的建築形象來展現羅馬已經擁有了一個新的未來。
  • 從元首政制到王朝統治: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史研究路徑考察
    他對羅馬帝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其三卷本的《羅馬公法》(R?misches Staatsrecht)中。蒙森將奧古斯都開創的元首政制視作羅馬歷史上的一個新紀元。他認為,一方面,自奧古斯都時代以來,元首成為了羅馬的新領袖;另一方面,與共和國時期相比,羅馬帝國元老院在政治、外交等領域的職能並未衰減。從表面上看,內戰結束後,羅馬(res publica)處在由元首和元老院共治的模式之下。
  • 凱撒養子屋大維何以統治羅馬帝國達半個世紀之久?
    然而,正是這個弱不禁風、貌不驚人的人年紀輕輕就爬上了權力的巔峰,統治羅馬帝國達半個世紀之久。 年少得志 屋大維(公元前 63—公元14年)的父親曾是元老院的元老,母親是愷撒的外甥女。
  • 鷹旗之墜:羅馬帝國的毀滅,從奧古斯都屋大維到拉文納
    在奧古斯都治世之下,羅馬實現了"Pax Romana"(羅馬治下的和平),屋大維時期達到了帝國的鼎盛時期,富饒,繁榮,這一時期穿著環片甲的羅馬軍團士兵成為了後世中最經典的形象。在軍團的保護下,羅馬帝國內部的貿易,水運,道路建設得以興盛,古典經濟在勞動分工模型下蓬勃發展。地中海成為了"Mare nostrum"(我們的海,即羅馬人的小小澡盆)。整個地中海世界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繁榮昌盛,這也是為什麼文藝復興期間社會學家會把羅馬政體作為模仿對象。
  • 羅馬帝國安敦尼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如何?
    ▲羅馬帝國極盛時期疆域 在對外方面,則以推行擴張保證帝國和平,使他統治時的羅馬帝國版圖擴至最大範圍,西部以多年艱巨的達西亞(今羅馬尼亞)戰爭獲得多瑙河邊的廣大土地經他的奔走提倡,帝國各行省的建設有更上一層樓的發展;首都羅馬尤添光彩,在他統治時期,羅馬的建築藝術和工程技術皆達鼎盛水平。
  • 凱撒大帝成就了羅馬帝國?二月為什麼只有28天?
    提起凱撒不得不說的這個名字其實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凱撒是蓋烏斯·尤利烏斯·凱撒,即凱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以卓越的才能成為了羅馬帝國的奠基者。另一個是名字凱撒是一個官銜,在羅馬帝國時期,「凱撒」這個官位是指副皇帝。正皇帝會被授予「奧古斯都」稱號。
  • 羅馬帝國克勞狄王朝及弗拉維王朝時期,政治與文化的整體情況
    引言奧古斯都建立的羅馬帝國,一直存在到公元476年。在文化史上,這五百餘年的帝國階段一般可劃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奧古斯都統治的41年,因為它在承先啟後、創樹示範方面都有突出作用,通常單列為「奧古斯都時代」,可與希臘文化史上的「伯裡克利時代」並稱。
  • 不過,別忘記還有奧古斯都
    古羅馬帝國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奧古斯都,是古羅馬帝國的首位皇帝屋大維(前63年9月23日-14年8月19日)的尊號。其實,克利奧帕特拉七世的血統,來自於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的歐洲馬其頓,她並不是古老的非洲家族的後代,而是巴爾幹半島上的歐洲人的後裔。另外,實際上,她本人並不算太漂亮。證據是,在古羅馬時期鑄造的銀幣上有她的浮雕像,在德國的博物館裡,也存有一尊古羅馬時期創作的她的頭像。毋庸置疑,她是一名卓越的女政治家,不過,她一生中的最大的失誤在於,她押寶安東尼,而不是奧古斯都。
  • 盛極一時的羅馬帝國是如何走向滅亡的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戴克里先在帝國朝廷中樞排擠元老院和貴族勢力,強化君主中央集權;但在地方治理模式上卻採取了較為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公元286年戴克里先任命其心腹大將馬克西米安為奧古斯都(正皇帝),兩人成為共治者。293年又任命君士坦提烏斯和加列裡烏斯兩位年輕軍官為凱撒(副皇帝)。他本人駐守尼科米底亞(今土耳其伊茲密特),統治色雷斯、亞洲諸省、埃及和昔蘭尼加。
  • 羅馬帝國,漂亮國學習模仿3百年的對象,它的衰亡與現今何其相似
    自此,屋大維身披奧古斯都尊號,集大權於一身,形成以元首制為名的帝王統治制度。 帝國中期,羅馬公民核心——放下對外徵服野心的羅馬人 但這一情況在奧古斯都離世後,開始出現變化。 奧古斯都離世後,他的繼任者中除了涅爾瓦、圖拉真、哈德良和另外兩位安東尼皇帝算是能夠知人善任維持了80年左右的和平時期以外,其他皇帝大多向尼祿這個殘暴、貪婪的皇帝看齊。
  • 明君與昏君:盤點羅馬帝國著名的7位皇帝和他們的故事
    提到古羅馬帝國皇帝,很多人都會想到凱撒。但實際上,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其實並不是凱撒,此人也從未登上過皇位。羅馬帝國的第一位皇帝是他的養子蓋維斯·屋大維·奧古斯都。實際上,除了他們,羅馬帝國還有很多讓人耳熟能詳的著名皇帝,本組照片就盤點了其中最著名的7位。
  • 奧古斯都:古羅馬的第一位大帝,藝術上自然少不了他的印記
    他統治的近半個世紀,是古羅馬經濟上最富庶的時代,更是古羅馬文學史上的「黃金時代」。他,就是古羅馬黃金時代的締造者——奧古斯都。說起奧古斯都,也許很多人不知道是誰,但說到屋大維,大家肯定耳熟能詳。為此元老院授予他許多榮譽頭銜:如奧古斯都、終身執政官、終身保民官、最高統帥、大祭司長,還有元首、祖國之父等稱號,這些頭銜表明屋大維集羅馬國家的行政、軍事、司法、宗教等大權於一身。正所謂「成大事者除超世之才,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卡洛斯二世統治時期的西班牙與神聖羅馬帝國,結束了合作關係
    德國通史:法國,帝國與之爭霸歐洲大陸歡迎來到百家號顧繡聊歷史,顧繡和大家聊聊西班牙,帝國與之結束了合作關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對神聖羅馬帝國產生的重要後果之一,是使奧地利與西班牙脫離了政治聯繫。1556年,卡爾五世,或稱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一世,將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戴在弟弟費迪南德一世的頭上,並將西班牙王位讓予兒子腓利普二世,同時確定雙方不可互換繼承。由此而始,哈布斯堡王朝分別在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和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延續統治。作為同一王朝統治下的兩個政權,神聖羅馬帝國與西班牙王國從一開始就建有密切的合作關係。
  • 尼祿統治時期:「內憂」「外患」
    前言在羅馬帝國的眾多皇帝之中,尼祿算是一位奇葩皇帝了。他擁有著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但又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暴君。後世對他的評價毀譽參半,可作為愷撒家族在古羅馬的最後一位皇帝,尼祿的垮臺,又代表著古羅馬帝國一個王朝的結束。在公元68年,尼祿是在逃亡途中結束自己生命的。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帝國之四君共治1
    在戴克里先統治時期(284 ~305年),戴克里先最終地與屋大維奧古斯敦(前36年-公元14年8月19日在位)創始的「普林基帕特製」斷絕關係,建立了多米那特製。羅馬國家制度完成了從元首政治向公開的君主政體轉化的過程。  在前一種制度下,最高統治者在理論上不是君主,而是第一元老和第一公民。儘管實行君主制的事實是歷代元首都心裡清楚的,但只有戴克里先才不加掩飾地與舊的傳統公然決裂。
  • 羅馬帝國初期,羅馬公民權的擴大普及與行省自治的發展過程
    奧古斯都更堅決貫徹,據估計他統治的41年中羅馬公民增加百萬,其後朱理亞·克勞狄朝諸帝其他政績可稱道者不多,唯獨此項沒有放鬆。據克勞狄時期的調查,公民人數又繼奧古斯都之後再增百萬。到了弗拉維王朝時,除繼續大賜公民權外,還由於採取全在行省徵兵的政策而使公民權更見擴大,原來當兵服役的行省居民退伍時皆獲公民權,他們所在市鎮亦多獲自治權。因此到了安敦尼王朝時,帝國各行省已普遍獲得公民權,實現了帝國範圍的公民權的統一。
  • 義大利羅馬-奧古斯都和平祭壇博物館
    奧古斯都(公元前63年-公元14年)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自封為神,其陵墓位於昔日的戰神廣場(Campo Marzio),如今的奧古斯都皇帝廣場,就在科爾索大道後面。
  • 公元3世紀的羅馬帝國危機,使羅馬帝國陷入了崩潰邊緣
    在整個羅馬帝國的存續期間,它經歷了許多個時期的麻煩,但沒有一個像三世紀的危機一樣危險。帝國因內亂而被撕成碎片,來自各方的敵人都渴望偷走其土地。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夥扒一扒羅馬帝國的三世紀危機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其後果。
  • 羅馬帝國分裂的內因:地理上的支離破碎和拉丁與希臘的文化對抗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在米蘭去世,從此,羅馬帝國正式分裂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分別由他的兩個兒子進行統治,此後,兩大帝國再也沒能走向統一。時過境遷,我們難免會思考這樣一個歷史疑問:這個強大的帝國最終為何走上了分裂的不歸路?
  • 羅馬帝國戶口讓人趨之若鶩,1500年為何還不能創造羅馬民族?
    東羅馬帝國(即拜佔庭帝國)在公元1453年被奧斯曼帝國所滅。至此羅馬帝國宣告退出歷史舞臺。 一、歷史的疑問:為什麼歷史上只有羅馬帝國,卻沒有羅馬民族? 無可否認的是,它與秦漢時期中國,都是古代世界的強大帝國。在中國的秦漢時代,羅馬便已經在歷史上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