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辛棄疾在《滿江紅》中寫道:「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說。」馬革裹屍經常被用於形容英勇作戰,有著獻身沙場的決心。在我國上個世紀的抗日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實力相差極為顯著,許多將士在登上戰場的時候,就抱定了馬革裹屍的決心。但是,我國的一位開國少將功勳卓著,卻沒有戰死沙場,而是被刺殺身亡,刺殺他的人還是他身邊最親近的人之一——警衛員。
01
這位英勇善戰的開國少將名叫李發,1913年10月生於安徽六安。1929年就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了工農紅軍中,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1931年李發光榮入黨,在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都立下了赫赫功勞。1934年他隨紅軍長徵時,參加了幾次著名的戰役,通過自己的勇敢無畏得到了上級的賞識,在1935年時就升任了營長。
1937年,李發插班進入了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在這裡學習到了很多政治軍事文化和軍法知識,為他後來在各個戰場上的出色表現打下了基礎。1938年山東省委書記向中央表示希望能抽調一支主力軍隊到山東,增強山東的抗日力量。同年,李發跟隨115師進入了山東,並擔任挺進支隊的副司令員。
1941年時他擔任了獨立支隊第一團團長,在山東膠東地區展開的反「蠶食」、「清剿」活動中表現異常突出。在當年10到12月間,配合兄弟部隊粉碎了日軍5萬餘人對沂蒙山區的合圍,保護了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中心。1942年春季,他再次指揮所在分區軍民粉碎了由1.5萬日軍和5000餘偽軍組織的「大掃蕩」。在山東的幾次反掃蕩工作中,李發都表現出了他的戰鬥指揮能力,可謂是一名智勇雙全的能人。
02
從土地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李發都衝在第一線,前後負傷九次,憑藉軍功從一介小兵升到了副司令員一職。由於經常負傷,他甚至被人戲稱為「殘廢軍人」,但這並沒有把他從前線拉回來。即便是建國後他也始終在自己管轄的分區內從事剿匪工作。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李發卻不幸沒有應驗這句話。
建國之後,他於1950年擔任了渤海軍區的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我國開國少將之一。1954年,他已經官至解放軍第三十一軍副軍長。然而天不假年,1957年3月25日他在廈門檢查軍政訓練工作主持會議時,不幸被貼身警衛員暗殺,時年僅有44歲。雖然最終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卻也不能再為國家做貢獻了。
03
之所以從東北的渤海軍區轉到福建廈門,也是為了加強當地的邊防建設,打擊來犯的美國和國民政府高層的海空軍,威懾沿海敵佔島嶼,為爭取早日解放臺灣做好準備。在加強戰備的同時,他也大力支持地方工作,修築了廈門集美區至高崎的海堤,經常參加一線生產勞動。或許正是因為他在廈門的工作過於出色,對美國和國民政府高層造成了相當大的威脅,所以才招來了特務的刺殺。
被刺殺當日,李發原本在主持一次軍事會議,誰都沒想到他身邊的警衛員突然拔出自己隨身的手槍,對著他又穩又準地開了一槍。與會的眾人迅速將警衛員控制了起來,此時李發已經中彈昏迷。很快他被送到了當地的醫院,後來又轉送到了福州軍區醫院,但是由於當時警衛員距離相當近,命中了關鍵部位,因而儘管醫護人員全力搶救,也沒能挽救李發的生命。
那個警衛員最後被認定為國民政府的特務,潛伏在軍中多年這才能做到少將的貼身警衛一職。這名特務後來自然被處決了,然而這並不能換回李發的生命。李發將軍遇刺後,留下了時年30歲的妻子劉瑛和8歲多的獨生女李衛。後來,孀妻攜著幼女改嫁到了上海,現在女兒也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軍醫,在武警上海總隊醫院任主任軍醫。
結語
《木蘭辭》中曾經感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我們經常在傳記或者小說中讀到類似於「戰死是將軍的宿命」之類的文字,但是誰不希望有才華的將軍能夠壽終正寢呢?偏偏李發將軍又不是死於戰場之上,而是被原本自己信任的人刺殺,這更是添了一抹悲劇的色彩,也讓人對他的去世更多了幾分惋惜。這樣智勇雙全的將軍,值得我們所有人尊重和銘記。
參考資料:
《滿江紅》《木蘭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