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營銷思路|從福袋、扭蛋機到盲盒

2020-12-14 東洋進學

說到現在流行的盲盒,溯其來源,恐怕要從日本明治時期的福袋說起了。

福袋

那時的百貨公司到了年底為將尾貨清倉,採用了一種新型促銷手段-銷售「福袋」。

聖羅蘭2020福袋

福袋中的商品不會事先公開,但袋中商品的合計價格會高於福袋本身的價格。比如福袋售價1萬日元,福袋內的商品加起來的價格會大於1萬。

由於不知道福袋的內容,激發了消費者的好奇心理,消費者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回家拆開後還會有收禮物的心情吧。

想不到這樣的促銷方式,深得消費者喜愛:消費者既能感受到購買的優惠,還能獲得特別的購買體驗,百貨公司又能快速處理尾貨。

後來,根據商家的銷售目的不同,演變出各種形式。有的商家不等年底,年中就出福袋、有的商家直接明示了福袋內的內容……

扭蛋機

上世紀70年代末,日本的二次元、ACG文化催生了新的商品--手辦,手辦是一種收藏模型。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是商品就可以用來交易,到了80年代,日本的街頭巷尾充斥著扭蛋機。

將硬幣投入扭蛋機,扭一下旋鈕,會出來一顆蛋殼形狀的包裝來,裡面是手辦。

扭蛋機的銷售思路類似於福袋,在打開蛋殼之前,你並不知道裡面是否是你想要的那個手辦。

如果說福袋的銷售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好奇心理,那麼扭蛋應該是利用了消費者的佔有欲望。

所以,有的消費者為了買到喜歡的手辦,不惜一擲千金,有的甚至越買越上癮。還記得小浣熊乾脆麵嗎,為了集齊整個系列的英雄卡,你是否也瘋狂吃過面呢?

這種極具趣味性的購買體驗,令扭蛋機在日本風靡了近50年,直到現在在日本街頭依然很輕易就能見到扭蛋機。

盲盒

扭蛋的產品大多限於一些體積不大的動漫、遊戲的周邊,直至2004年5月,Sonny Angel 在日本誕生。

應用和扭蛋同樣的營銷思路,公司開發了盲盒系列產品Mini Figure,其造型產品達500多種,在沒購買和沒打開盒子之前,不知道裡面是哪一種款式的Sonny Angel

同樣地,在沒有買到心儀的那一款Sonny Angel的時候,他的粉絲會瘋狂購買盲盒。

眼看盲盒概念逐漸被市場接納,深入消費者內心,樂高、谷歌等公司也紛紛不甘示弱,推出了相關盲盒產品。

在中國,成立於2010年的POPMART在潮玩行業迅速崛起,這是一家集設計、採購、銷售於一體的時尚潮品零售公司。

不僅從國際引入多種品牌,其門店也遍布海內外。旗下Molly盲盒系列是當下最具人氣潮玩產品之一。

不得不承認,日本的設計思路和銷售策略仍然影響著亞洲甚至世界的潮流。

相關焦點

  • 盲盒經濟正當時,品牌該如何玩轉盲盒營銷!
    盲盒背後的營銷 繼「現在出門,馬上到」和「今天一定不熬夜」之後,「買夠 100 個盲盒就收手」成功入選現代年輕人躲不掉的三大 說到底,大家之所以會痴迷於收集盲盒,其實並非源於物質上癮,更多的是對收集這個行為成癮。盲盒營銷本質上就是通過充滿遊戲感的營銷機制,收穫大量忠實用戶,並成功吸引到了消費者的主動跟隨。 盲盒營銷最初大量用於二次元領域的手辦銷售,後來不斷演變成為Z世代消費理念下的品牌營銷。
  • 挺好的盲盒,怎麼就成了「韭菜盒子」?
    例如,當前最火的Molly校園系列盲盒,每套包含12個造型各異的娃娃,另有極為罕見的隱藏款玩偶,單個盲盒的售價通常在30~80元之間。追本溯源,盲盒是由日本的福袋文化衍生而來。在明治末期,日本的百貨公司為了處理尾貨或清理庫存,常常會把積壓的商品放入福袋裡,再將福袋出售給消費者;當然,福袋中的具體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以此來增加消費者購物時的神秘感。
  • 為何網紅旺仔、泡泡瑪特、名創優品都熱衷於盲盒式營銷?
    盲盒式營銷並非是新物種,過去本土小浣熊乾脆麵的「集卡式」動銷,已經將盲盒營銷發揮到極致,而近兩年隨著盲盒再次大火,盲盒營銷更是緊隨其後,成為不少品牌的重頭戲。 這段時間,盲盒式營銷因泡泡瑪特上市再次迎來刷屏式爆發!
  • 有聲中日雙語 丨「盲盒」用日語怎麼說?
    大家知道什麼是盲盒嗎?盲盒就是將造型各異的小玩具裝進一個盒子裡進行售賣,一組系列一般12個基礎款,外加一個隱藏款。隱藏款價格和基礎款一樣,但數量稀少,抽到的概率只有1\144。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盒子上沒有標註,只有打開才會知道自己抽到了什麼。這種不確定性和好奇感的刺激讓盲盒的愛好者們欲罷不能。
  • 盲盒的前世今生:挖掘消費心理精準定位心理營銷
    盲盒起於日本,興於日本,從福袋到扭蛋再到盲盒,緊扣消費者獵奇心理。盲盒發源於日本,最初以福袋的形式奠定了基礎的商業模式,「福袋文化」依舊延續至今;日本模型市場的大發展催生了新的產品種類—扭蛋,內含商品集中在二次元和 ACG 領域;Sonny Angel系列產品的爆紅使得各類潮流玩具紛紛湧現,推動了盲盒產業的興盛。
  • 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
    盲盒過去還是流行於二次元世界,主要以抽一些熱門ip的玩具模型來運營,隨著盲盒的發展,如今越來越的行業,也開始利用盲盒營銷來做品牌,做推廣,那麼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為什麼這麼火?盲盒營銷是什麼意思?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就推出了一個類似盲盒的東西,扭蛋機。也就是一個機器,投幣後轉動下搖杆,然後你就可以獲得一個隨機的玩具,和今天的盲盒玩法基本一樣。從百度指數上來看,在過去的一年中,盲盒的百度指數和年輕人喜歡玩的密室逃脫、KTV、網咖都處在同一個數量級。也即是說,盲盒雖然對中國人是個新事物,但它在整個社會的討論程度,一點都不比舊事物低。
  • 盲盒式魔力:能讓年輕人砸下一個首付?
    盲盒源自日本,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末期的「福袋」。當時為籌備新年期間的促銷活動,日本的許多商場和店鋪會把一些熱銷商品打包在一起,統一售價,稱之為「新年福袋」。商品內容事先並不公開,但通常福袋的售價會比商品正價要低一些。比如售價1萬日元的福袋,可能會放進去總價格1.5萬日元的三四件商品。
  • 盲盒式魔力:能讓年輕人砸下一個首付!
    盲盒源自日本,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明治末期的「福袋」。  當時為籌備新年期間的促銷活動,日本的許多商場和店鋪會把一些熱銷商品打包在一起,統一售價,稱之為「新年福袋」。   商品內容事先並不公開,但通常福袋的售價會比商品正價要低一些。比如售價1萬日元的福袋,可能會放進去總價格1.5萬日元的三四件商品。
  • 「盲盒第一股」來了!「退市」市值20億 如今要翻幾番?
    (圖片來源:開源證券)IP或為最大賣點泡泡瑪特業績扭虧的關鍵一點就在於,其盲盒模式中具有未知性的IP娃娃,而公司強勁的盈利能力也正得益於其IP孵化運營。產業鏈來看,上遊主要為IP供應商、模具提供方及產品生產商,其中盲盒企業能夠持續與優質IP供應商合作也是其重要核心競爭力。IP供應商主要包括原創設計師以及知名IP,盲盒企業通常採用買斷或分成的方式與其合作。
  • 用扭蛋機替代娃娃機後,他要激活下沉市場的「盲盒」,年入6500萬
    2017年胡篤晟率先敏銳地嗅到了盲盒的機會。他發現商城開始出現盲盒販賣機,販賣的小盒子裡,裝著不同造型的系列玩偶,在打開之前並不知道裡面是什麼,單個價格在59元到79元不等。為了收集出現率極低的「隱藏款」來集齊全套,很多「娃友」會不斷剁手。在日本生活過六年的胡篤晟意識到,盲盒販賣機的套路和日本50年前出現的扭蛋機如出一轍,本質上是一潮玩的生意。
  • 盲盒營銷 丨 mini figures, 高圓圓愛上盲盒 ?
    之所以叫盲盒,是因為每個盒子上沒有標註,只能通過圖片知道可能會有什麼,但是打開後才知道自己會抽到了什麼。
  • 傳統福袋?盲盒公仔?這是女性最愛的驚喜盒Surprise bag
    為了實現別出心裁的促銷,勾起消費者的購買慾望,日本人發明了「福袋」。「福袋」本身是商家將自己售賣的不同價值的商品放進長相相同的袋子裡,然後制定一個並不算高的價格,等待顧客購買。  出於好奇心的驅使,消費者格外喜歡購買福袋。  在福袋的營銷模式影響下,又出現了「盲盒」這種形式。「盲盒」英文名為blind box。本質上來說,它就是一個普通的盒子,只是盒子裡面會裝著不同樣式的玩具公仔。  這些玩具公仔都具有收藏價值,但是在你購買之前,你卻根本不知道自己能買到哪一款,一切都是未知的。
  • 數百萬年輕人迷「盲盒」,I Do推出「愛情盲盒」新玩法
    大家買盲盒,主要衝著意外驚喜去的。遊戲規則是,將造型各異的小玩具裝進一個盒子裡,一組系列一般12個基礎款,外加一個隱藏款,價格和基礎款一樣,但數量稀少,抽到的概率只有1\144。可以說,是「驚喜+限購」,讓玩家們剁手不停。有玩家表示,「我雖然喜歡抽盲盒,因為會抽到稀有款或者不同款,一想到能抽到自己中意的款式,我就會心跳加速。」
  • 盲盒「裂變」餐飲家居也入場 撬動潮玩市場新商機
    >>>變遷 扭蛋福袋成角落愛好 運氣型商品不同命 在青島,泡泡瑪特門店和自動售貨機總共有32家,遍布各區,而同為售賣未知性玩具的扭蛋機則只有
  • 盲盒火熱!是泡泡瑪特還是「泡沫」馬特?
    「盲盒第一股」泡泡瑪特11日在港交所上市,上市僅2個交易日,市值便達到了1029億港元(約合868.06億元人民幣),其創始人王寧及其妻子楊濤持有近49.8%股權,身家因此增加432億元人民幣。盲盒文化起源於美國,興於日本,在日本街頭巷尾都能看見扭蛋機,這是比較早期流行的盲盒形式。在泡泡瑪特「火出圈」之前,國內不少電商與商家已經有了類似的盲盒玩法——不同消費者在支付相同價格購買商家推出的「福袋」,可能獲得一件或數件價值不等的商品。有數據顯示,近一年有20萬人在盲盒消費上超過了2萬元。
  • 泡泡瑪特迎上市,背後是誰在為盲盒「印鈔機」買單?
    通過詞頻分析,我們發現媒體主要從消費者、市場和賣家三方的視角來呈現「盲盒」。多家媒體採取了從經濟角度解讀盲盒文化的思路。泡泡瑪特的CEO王寧在84篇報導中出現了43次,呈現他作為賣家視角的觀點。但從百度搜索指數來看,大眾對於盲盒的印象仍較為負面:相關焦點文章的標題仍舊包含「爭議不斷」「警惕超高價格」等字樣。從福袋到營銷界寵兒,盲盒這樣進化
  • 銳學教育:中國盲盒出口增速超400%,買盲盒是出於什麼心理?
    盲盒這個詞具體的源頭、來歷已經沒有地方可以考察到了,但是在日本有被叫做 mini figures的動漫IP周邊與盲盒的具體形態很相像,不過通常也不會被當成盲盒出售。今年雙十一, 泡泡瑪特(POP MART)天貓旗艦店的銷售額達到1.42億元,成為大玩具類目中首家「億元俱樂部」成員。連迪士尼和萬代這些老牌玩具周邊巨頭也難以望其項背。
  • 「盲盒」為什麼讓人上癮?
    盲盒最早起源於日本明治末期(1868年-1912年),當時日本百貨公司在新年期間都會銷售福袋,福袋中的內容不會事先公開,但往往會放入高於福袋標價的商品。福袋的推出,深受用戶喜愛,百貨公司的福袋生意也越做越好,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新年期間常規的促銷手段。
  • 盲盒裡的秘密
    21世紀初興起的盲盒,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日本的福袋和扭蛋。 20世紀初,日本百貨公司年末為了處理尾貨商品,對外銷售福袋,福袋中的商品總售價往往高於福袋售價,但是在打開福袋前,沒人知道裡面有什麼。
  • 寵物扭蛋機?寵物盲盒?它們的未來誰負責
    (越來越多的盲盒扭蛋機)但是你知道嗎如果盲盒、扭蛋機這種形式用到貓狗這種動物身上呢?,滿足他們的觀賞欲——前言一.貓狗當盲盒?(寵物扭蛋機公司的回應)有記者聯繫,對寵物扭蛋機的採訪中公司表示他們都是愛寵人士,這個寵物扭蛋機是不存在任何的一個虐待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