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醫生,來給你治病的,我不怕!」|李桓英零距離接觸病人

2020-12-15 全景科學家

中國歷來是全球公認的麻風流行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20世紀初,世界上麻風患者約275萬。據估計我國就有約100萬人之多,每400人中即有一患麻風者。*(《麻風季刊》第一卷 第二號,鄔志堅,1927)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麻風防治工作。六十年代國家進行麻風普查,發現大批病人,採取了隔離措施,並應用當時的特效藥物氨苯進行治療。但十年動亂後,麻風防治又成為了棘手而又必須解決的公共衛生問題。北京熱帶醫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桓英就是在這一歷史關鍵時刻,接過麻風防治工作重任的。

李桓英

「我是醫生,來給你治病的,我不怕」

衛生部顧問馬海德建議李桓英到麻風高發區,如福建、廣西和雲南開展調研,為制定麻風防治研究計劃掌握第一手資料。從此,開啟了她與雲南省麻風病人的不解之緣。

1979年7月,李桓英帶著使命到雲南省偏遠的麻風村做實地考察,此次考察讓她感慨良多。

一天下午,李桓英在村內走門串戶搞調查,向兩位姑娘問路。從背影上看,她們的身材窈窕迷人,可當她們轉過身,李桓英發現,一位姑娘臉上長著一大塊斑,另一位姑娘手指是彎曲的。掀起一位漂亮女孩的長裙,李桓英看到了她大腿上大片的麻風斑,同時也看到了女孩無奈和乞求的目光。

曾有一個八歲男孩牽著雙目失明的母親來到李桓英面前,母親的手伸向她,馬上又縮了回去,如此三遍。李桓英一把拉過母親的手,「我是醫生,來給你治病的,我不怕。」母親激動的淚水頓時從失明的雙眼中流淌出來:「大摩雅(傣族人對醫生的尊稱),我就一個心願,想看看孩子長得什麼樣。」這對母子的境遇再次深深地觸動了李桓英。

李桓英與患者

村民們的不信任、不理解和絕望的眼神令李桓英暗暗發誓:一定帶著藥來,帶著最好的醫生來,要把鄉親們的病治好。從此,她確定了在雲南西雙版納景洪市嘎灑鎮曼響村和小街鄉曼賣村以「治療病人,保護健康人」為科研課題,開展麻風治療和早期診斷研究。

根據調研,李桓英認為麻風的非隔離治療現場研究是及早解除病人痛苦、消除麻風歧視的首要任務。為此,她毅然選擇了開展這項研究,同時把實驗室也搬到了現場。

1983年元旦剛過,李桓英坐了3天的火車,帶著從世界衛生組織爭取來的免費新藥隻身來到雲南。根據現場調查的結果,經雲南省衛生廳推薦,李桓英與當地專家反覆研究討論,最終確定在西雙版納勐臘縣的勐臘鄉回箐村、勐棒鎮納所村和勐侖鎮南醒等三個麻風寨,從現症病人中選出活動性多菌型麻風患者開展短程麻風聯合化療。從此,59歲的李桓英大夫第一次踏上美麗的孔雀之鄉——西雙版納。

「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大夫,比我爹娘還要親」

李桓英到麻風寨考察的第一時刻,相關消息便轟動了整個村寨,也深深地了陪同的基層麻防工作者。

1984年李桓英在勐臘縣治療麻風病人途中

她沒有採取任何防護措施,領頭進入麻風村,不僅赤手緊緊握住了麻風患者的手,還給了村長一個結實的擁抱。要知道,那個麻風患者的手是一雙嚴重殘缺了的病手,而村長則是久病不愈的老麻風患者。

在此之前,從來就沒有人敢不穿防護服進入麻風村,從來沒有人敢和麻風病人握手,從來沒有人敢與麻風病人抵近接觸,更不要說和麻風病人零距離緊密擁抱了。一剎那,在場的醫生和地方官員全都驚呆了!在場的村民群眾也全都驚呆了!

沒過多久,整個麻風寨便沸騰起來:「天哪,北京來的女摩雅(醫生)不怕麻風病人!」於是全村的人都圍攏過來。此時的村民並不知道李桓英即將帶給他們的是什麼,但他們已經清晰的感覺到,北京有一位真心關愛他們的大摩雅——他們最親的親人來到了他們身邊。

在雲南治病期間,有一位病人令李桓英印象深刻,他就是李桓英進村第一個擁抱的人——難顯村的村長刀建新。

刀建新是傣族的驕子,畢業於昆明民族學院,曾任勐臘縣縣委副書記,在建國初期的西雙版納可謂大名鼎鼎。但1965年的一天,他神秘地離開政壇,在縣委大院消失了。後來人們才知道他患上了麻風。

在昆明開會期間,刀建新被診斷為麻風,通過氨苯碸(DDS)治療病情基本好轉,遂出院回到勐臘繼續工作。但因沒有繼續治療,病情復發加重。

當時,麻風在人們眼中比死神還可怕、比魔鬼還猙獰,刀建新別無選擇,為了不讓可怕的疾病傳染給其他人,他被迫離開工作崗位,並與妻子離婚。離婚前,他傾盡積蓄為妻子兒女建了一座竹樓,然後獨自一人來到了偏僻荒涼的麻風寨——難顯村,一個由麻風病人和家屬過河墾荒,在原始森林中開闢的村寨。村民對外實行自我隔離,自我封閉。

離開工作崗位之前,刀建新沒忘交納黨費。但交費時卻發現,自己無比虔誠地伸出去的手卻始終沒有人接。他猛然醒悟了:自己現在已是「魔鬼」附體的人了,同事們雖然非常同情自己卻不能不防範。

搬到這裡後,因為他有文化,在群眾中有一定的威信,於是被選為村長。當時麻風寨有一個赤腳醫生,在河對面單獨住,給麻風病人發一點DDS, 但刀建新的病沒有得到控制,開始逐漸出現畸殘。久病成醫的他嘗試摸索用當地的草藥治自己的病,然而實驗做了十多年卻一次也沒有成功,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手指、腳趾一點一點爛掉,殘疾越來愈重,他的心如死灰,陷入深深的絕望。

刀建新的悲慘經歷深深地刺痛了李桓英,也更加堅定了她投身麻風事業的鬥志。

李教授深入西雙版納勐侖麻風寨檢查病人

李桓英第一次進村大家很歡迎,但這一次帶著新藥和新治療方案來了,反而起到了負面效果。當時傣家有句老話:「麻風要是能治好,水牛角也能扳直」。曾經接受無數治療的刀建新不相信李桓英。

怎樣才能突破患者的心理防線,讓病患接受新的治療方案呢?李桓英決定中午就在村長家做客。她直接走進村長刀建新的家裡,在他家裡拿起碗來一起吃飯,還喝了酒,並誇道:「苞谷飯很好吃,在北京難得吃到的。我要多吃點兒。」說著,她又盛了一碗。李桓英的舉動讓大家無比驚訝,因為在麻風病人家裡吃飯,在當時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別的醫生是非常害怕麻風病人的。村民波罕燕說:「從外地來的人,進入寨子,水也不敢喝,飯也不敢吃。李桓英摩雅就不一樣,我們給她吃什麼,她就吃什麼,什麼水果都吃,從來不計較什麼。」

精誠所至,讓村民從強烈排斥到主動配合

經過李桓英和其他大夫耐心細緻的工作,村民們的態度逐漸轉變了。尤其是刀建新,由最初的強烈排斥,到後來主動協助李桓英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在勸說村民服藥方面起了很大作用,還讓兒子刀巖糯給李桓英當翻譯、做幫手。

76歲的波兵老人是雲南省勐臘縣南醒麻風村裡年紀最大的,一開始,他堅持不肯服藥,李桓英索性就坐在他家,讓村長當翻譯,親自上門送藥,苦口婆心地耐心勸導。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老人終於咽下了第一顆藥。離開村子的日子,李桓英就把藥交給村長的兒子刀巖糯,請他每天去送藥,看著老人把藥吃下,老人被李大夫感動,從此自覺配合治療。

為了更好地診治病人,李桓英吃、住都在麻風村,她親自給病人打針、餵藥,幫助失去勞動能力的病人料理生活,有些病人臥床不起、大便乾燥,她就親自給病人挖大便。病人感動地說:「從來沒有見過這樣好的大夫,比我爹娘還要親。」慢慢地,她同各個村寨的麻風患者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李桓英除了囑咐病人按時服藥,還告訴他們怎麼樣預防畸殘。因為她知道,麻風菌侵害了病人的末梢神經,使病人的手腳失去了感覺,被燒、被燙甚至被老鼠咬了都不知曉,許多病人就是在這種意外傷害中落下終身殘疾的。

她曾當眾耐心地教麻風病人穿鞋。「早晨和晚上,你們要這樣。」說著她把手一下子伸進刀建新剛脫下的髒鞋裡,「要抖一抖砂子,還要摸摸有沒有釘子,再穿上。」麻風病人手足感覺不靈,手腳是麻木的,甚至端滾燙的火盆都感覺不到燙手,李桓英教他們,「至少要拿塊布墊一下,防止燙傷,防止皮膚破損潰爛。」

1984年5月,在對全體村民進行複查的過程中,李桓英發現刀建新年僅5歲的兒子刀巖糯臀部有一塊未定類麻風,有指甲蓋那麼大,扎他也沒有感覺,這正是早期麻風的特點。

由於發現及時治療及時,沒有幾個月,他體內的麻風桿菌被徹底殺死,成了李桓英所提倡的早發現早治療的最大受益者,沒有像他的父親一樣落下殘疾。

27個月後,當李桓英再一次來到麻風村時,受到了村民們空前熱烈地歡迎。她和基層麻防人員一起為村民進行了複查,所有服藥的病人全部治癒,且無一人復發。試驗獲得了成功,整個山村都沸騰了。村裡的男女老少紛紛跑到李桓英面前,用鮮花串成花環,親手獻給他們心目中的大「摩雅」。

1986年到勐侖麻風寨送溫暖

李桓英不只醫病救人,更儘自己努力進一步幫助村民擺脫生活困境。她建議政府給予村民扶持待遇,開展生產自救。村民波罕燕感謝李桓英:「現在(2011年)家家都種了橡膠樹,收入也很好……現在這裡的人已經不受歧視了。麻風村的姑娘,外村的都搶。也有來我們麻風村上戶,當上門女婿的,非常榮耀。我們非常感謝黨派來的好醫生!」

2003年,李桓英與雲南文山州的孩子們

以前的麻風寨都是草排蓋的房子,而現如今從草排蓋房到石棉瓦又到蓋樓房已經歷了3-4代了。

現今已經100歲的她的願望是在全國實現小康之前,把她的麻風防治工作完美收官,她此生無憾!

文:中國麻風防治協會李桓英先生採集組 潘春枝 申鵬章

(感謝李光祥、曼南醒村民對本文的貢獻)

參考文獻:

*:數據以麻風流行區廣東、江蘇等沿海地區的數據推算所得。——李桓英(《麻風季刊》第一卷 第二號,鄔志堅,1927)

本文圖片來源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

2011年,國家科教領導小組正式啟動了關於李桓英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感謝中國麻風防治協會對採集李桓英學術成長經歷所做的工作。

相關焦點

  • 抗疫英雄贊|醫生口述:我與病毒零距離「交戰」
    鄂爾多斯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生白飛雲,就是這些最美「逆行人」中的一員。在抗擊疫情的一線,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堅守為民初心、守護人民健康。白飛雲在隔離病區鄂爾多斯市第二人民醫院是我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定點救治醫院,截至目前已接診了10名確診患者。
  • 文昌鄉村醫生林道華紮根基層,用特色中藥為鄉親們治病
    12月26日上午,文昌市文教鎮建聯村衛生室的林道華醫生,囑咐脈管炎患者林先生要清淡飲食、戒菸戒酒。作為一名紮根基層的中醫醫生,林道華傳承了父親治療脈管炎、毒蛇咬傷等疾病的中醫特色技術,為鄉親們治病。在一次修水渠的過程中,他被一條從灌木叢中掉下來的毒蛇咬傷,當時在場的人都擔心,但他說「不怕,這旁邊就有草藥。」隨後,他在旁邊找到了一種草藥來嚼了吃和外敷,最終解了蛇毒,但嘴巴卻腫了好幾天才消散。就這樣,他對上百種草藥的藥性藥理有一定的了解,積累了臨床經驗。父輩的探索精神傳到了下一代。
  • 童言童畫「我是小小消防員」零距離接觸首府消防隊
    11月15日下午,由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內蒙古自治區消防救援總隊、伊利集團、內蒙古芸公益協會主辦的「走進消防隊,我是小小消防員」活動在呼和浩特市消防救援回民區中隊開展。11月是全國消防安全宣傳月,主辦單位特別策劃了「我是小小消防員」安全教育課堂互動活動,邀請消防員為「教師」,向同學生們宣教消防安全知識,同時通過孩子的帶動,提高整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關注消防、學習消防、參與消防。參加本次活動的60多名小學生均來自參與「童言童畫」線上互動的首府市區各小學。
  • 陶勇:做醫生,依舊是我的人生理想
    我研究的葡萄膜炎,是眼科裡非常冷門的一個領域,因為它的病因很複雜,不好治,精力投入得多,但不太能看到明顯的效果,而病人在長年就醫以後,經濟條件也不會太好,所以它會被稱為「窮病」。但,如果我放手的話,有很多這一類的人就真的會失明。責任感讓我放不下,就像你生了一個孩子,儘管它長得醜,但你肯定也捨不得把它餓死。
  • 《從白大褂到病號服》:成為病人才知道,醫生的話有多麼冷漠
    在被病痛折磨的時候,拉娜以一個病人身份體會到:每一個病人都希望被他人了解,被醫生關注,並向他們訴說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而不是簡單地告知他們真實的病情和冰冷的數據。拉娜治病過程中失去孩子,當時的住院醫生對她說,你不是一個人,那天的前一個晚上也出事兒了,那個孕婦死了,所以你還算走運的。患病的母親意外的失去了孩子,可她沒有得到真正體恤內心的安慰。
  • 聊齋裡面有位醫生,治病靠運氣不靠實力,架子還大的離譜
    意思是:從你的面相看,你專心幹一種職業,肯定能變富有。張姓貧民就問:」那神仙您再告訴我,我到底幹哪行兒能致富呢?」道士回答「從面相上看,你只要當醫生肯定能發財。」張姓貧民不相信:「我僅識『之無』耳,烏能是?」
  • 醫生,你們誤診為腫瘤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但是今天還是來謝謝你
    周六門診,進來一個病人,一進門就對我說:「醫生,你還記得我了嗎?」我仔細看了一下她,好像以前來就診過的病人,還沒有等我說話,她又說到「醫生,你們誤診為肺癌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一聽到誤診了,我心裡先一驚,想她不會是來索賠的吧。
  • 誰是病人?誰是醫生?
    我一直在醫療體制內工作,在我的心目中,病人是病人,醫生是醫生,從未想過病人和醫生可以互換身份。後來學習心理學,很多顛覆性的認知改變了我,也讓我學會了觀察和思考。心理學上來說,看醫生的不能算作病人,頂多稱為來訪者,之所以稱為來訪者,因為對方是心理醫生。如果心理醫生變成來訪者的角色,來訪者可能會成為心理醫生。所以,心理諮詢師某些弱項的真實暴露,可能讓來訪者更加的自信,相信自己有痊癒的能力,可能會促進諮詢療效。用自己的弱項成就來訪者的諮詢師我一直很佩服,也很尊敬。
  • 楊文醫生之死:比治病更重要的,是救治人心
    是的,一個醫生不願冒風險,另一個醫生也不願意。面對父親的病情,醫生治病的原則已經不是「治好」,而是「不能治死」,我作為家屬也絕對只能謹從。也許有的性子火爆的人,面對第一個醫生的時候就要給一個拳頭,讓你「說不準?」,讓你「不敢下定論?」說真的,我也有過瞬間的憤怒,也不能理解醫生的退縮。
  • 堅持給病人做完5臺手術 患癌醫生才被推上手術臺
    本文轉自【成都商報】;當了十多年醫生,劉剛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會躺上手術臺。為了不耽誤病人治療,劉剛決定堅持做完5臺體外循環心臟手術後才「倒下」。7月28日,劉剛和自己的病人進了同一間病房,一起術後康復。
  • 醫生患癌,堅持給病人做5臺手術,完成後被推上手術臺
    給病人做了10年手術,沒想到自己卻成了病人「劉哥哥,你一定要早點康復,繼續做我們的守護天使。」7月28日,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住院病房裡,幾個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簇擁在劉剛面前。同時,心外科還有其他病人,包括心外科成立以來,年齡最大的手術患者(連結:名醫名院 | 我媽73歲了,還能做心臟手術嗎?萬一……)。大部分手術,都需要體外循環。「我要是掉鏈子了,會影響病人的治療。」經過和手術醫生嚴宏立主任溝通,劉剛決定把根治手術的時間往後推,等把現有病人的手術做完,自己再「倒下」。
  • 故事:病人痊癒後送我鮮花,我轉贈給同事,她打開後卻變了臉色
    賈華說,「還好你剛才不在。」「原來是她。」孫詩說,「她其實也挺可憐的。」賈華說:「天下可憐的人多了去了,沒想到孫醫生在醫院多年,看了那麼多病人,還是那麼感性,這難不成是女人的通病?還是說你還在為此……?」孫詩只是勉強地一笑,打斷了賈華的話:「我還得趕去值班,就不和你閒聊了。」
  • 對話王蕭光:為愛滋病病人做手術的華人醫生
    2016年10月24日,央視四套《華人世界》報導了王蕭光在海外的工作情況,稱他是「一個給愛滋病病人做手術的華人醫生」。近日,記者通過微信,與時差5個小時的王蕭光,進行了一場網絡對話。  壓力:設施差病人多 語言不通  「這裡的醫療條件真是慘不忍睹。」王蕭光說,醫院的婦產科只有一間手術室,看起來就像一個小作坊,根本沒有無菌的概念。
  • 珍貴老照片:天主教瑪利諾會醫生與中國廣東江門的麻風病人
    1931年,布拉伯醫生在廣東雲浮診所正在為一患者診病美國天主教外方傳教會在中國傳教的同時,也積極參與醫療衛生事業,除了普通的醫療服務,該會還接管了位於新會崖山的麻風病院及江門麻風病院的病人服務。這個小孩患麻風病,受感染導致眼瞎,他的母親正抓住他的手、捂著他的頭,希望能使他安靜一些麻風病是一種傳染性的疾病,人接觸病人以及其衣服就有可能被傳染,是一種讓患者無法正常生活的疾病。這種病帶來的心理負擔要比疾病本身的負擔更重,所以患病的人就經常聚在一起,成為麻風村。
  • 內江「天使」在武漢:我沉默,我們的很多病人都是醫生……
    記錄人:內江市中醫醫院呼吸科主治醫師 肖華毅時間:3月9日從2月9日到3月9日,來武漢剛好一個月,時間過得真快。從剛開始大量改建方艙醫院,到現在多個方艙醫院休艙,我見證了這場無硝煙的戰「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
  • 「傾聽」麻醉醫生
    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我很反感別人喊「麻醉師」,我們是正正經經的「麻醉醫生」。但每次我介紹自己是麻醉醫生時,許多人會笑著說: 「是不是打完麻醉針,你就可以休息了?」他們不知道在手術過程中,麻醉醫生要嚴格關注病人的生命體徵,及時添加藥物,配合外科醫生調整麻醉程度的深淺,不僅要讓病人儘快睡著,還要負責病人安全甦醒,背負的壓力和付出的勞動並不亞於手術臺上的外科醫生。所以有句話叫:手術醫生治病,麻醉醫生保命。被麻醉是一種什麼感覺?很多病人在被叫醒的那刻說,自己做了一個很美好的夢,都不願意醒過來。
  • 「讓我來」是他的口頭禪——記湘潭市五醫院精神科醫生周繼前
    「我是男醫生,讓我來!」正在辦公室討論病例的醫生周繼前一個箭步衝出來,擋在女護士前面,將唐某緊緊拉住,耐心勸導。15分鐘後,唐某漸漸平靜,周繼前才放心地離開病房。今年50歲的周繼前是湘潭市五醫院院長助理、精神科專家。一個月前,他又有一個新身份——醫院十病室科主任。
  • 「同心抗疫」居家自愈醫生張勁農:我有抗體 同事患病我來治
    【解說】張勁農是該醫院專家組副組長、九三學社社員,曾經歷過2003年「非典」疫情,他分析,自己被感染可能與門診樓通風不好、在發熱門診接觸患者較多有關。他坦言,當時並沒有想到新冠肺炎傳染性如此之強。【解說】回憶起剛被感染時的情景,張勁農還有些後怕——沒出現症狀前,奮戰在一線的他需要與許多同事、領導有工作接觸,他擔心的是,一個不慎就會傳染他人。【同期】武漢協和醫院急診科主任 張勁農我到武漢市會議中心去,領導找我們去制定發熱門診的流程。我那天中午就坐車,就是那天有點冷。
  • 醫生:「是要全麻還是半麻。」 病人說要微辣
    1、一病人準備做手術。 醫生:「是要全麻還是半麻。」 病人說要微辣。 2、美術館發生了火災,工作人員清點整理後,向上級匯報:「雖然火災很嚴重,但我們還算幸運。」
  • 《良醫》:男主角遇到的那些病人們,你覺得誰最有趣呢
    喜歡影視劇的朋友們一定要關注我啊!!!醫生只不過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 --佩特羅尼烏斯眾所周知《良醫》是一部醫生劇,所以我們在這部劇裡能夠看到很多患有不同疾病或因意外事故住院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