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手術切除:一項傾向性匹配評分分析

2021-01-11 網易

2021-01-10 10:56:25 來源: 山抹巍雲

舉報

  點擊「北大腫瘤肝膽外一」,獲取最新資訊~

  問:想了解腸癌肝轉移領域最新進展嗎?

  想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些進展嗎?

  答:請關注 「北大腫瘤肝膽外一」!

  您的關注和轉發是我們最大的動力!

  

  北大腫瘤肝膽外一

  pkucancerhpb

  結直腸癌肝轉移最新進展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外一科出診信息

  

  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手術切除:

  一項傾向性匹配評分分析

  

  本期主講人 金克敏副主任醫師

  引言

  眾所周知,手術切除仍是目前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最主要的根治手段,因此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雖然目前關於老年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接受手術治療的短期及長期療效的文獻已經很多了,並且都認為老年CRLM患者進行手術切除是安全的,並且遠期DFS及OS並不遜於年輕患者。但是大部分文獻兩組患者的資料都是不平衡的,而且幾乎所有文獻報導的CRLM組患者均伴隨有肝外轉移,這使得DFS的計算不甚準確。而且隨著對CRLM生物學行為認識的進步,很多重要的臨床病理因素並未被納入到既往的研究中,比如RAS/BRAF突變、CRS評分、左/右半結腸及術前化療等因素。基於此,本中心進行了一項回顧性研究,納入僅有肝轉移的CRLM患者,使用上述目前被廣泛應用的生物學行為因素進行傾向性匹配評分,評估老年CRLM患者是否能夠從手術當中獲益。金克敏副主任醫師為本文第一作者,邢寶才教授為通訊作者。

  

  研究方法

  本研究回顧性收集了2000.01-2018.12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肝膽胰外一科行手術切除的無肝外轉移的CRLM患者的臨床病理資料。對於接受術前化療者,肝切除一般在化療結束後2-4周進行。對於進行轉化治療的同時性CLRM者,多採用liver first原則進行手術。而對於原發灶位於中低位直腸的同時性CRLM或者肝切除範圍大於3個肝段的一般採用分期切除。對於位於肝臟深方直徑小於2cm的腫瘤,出於保留更多肝實質考慮,一般採用RFA進行處理。2015年之前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的病理組織被送檢進行基因檢測以獲得RAS/BRAF基因狀態。患者術後每6個月進行一次隨訪。以下因素納入研究:(1)患者一般特徵,伴隨疾病及ASA評分;(2)原發腫瘤左/右半(直腸歸入左半結腸),T分期及N分期;(3)肝轉移灶數目、分布及最大徑;(4)術前CEA及CA199,同時/異時性肝轉移,術前CRS評分,有無術前化療,RAS/BRAF基因狀態;(5)手術時間,是否大範圍肝切除,是否聯合術中RFA,是否同期切除,肝門阻斷時間,術中出血量,有無輸RBC及切緣狀態;(6)術後住院時間,術後系統併發症及肝臟手術相關併發症;(7)術後有無輔助化療,復發者是否行二次切除;(8)術後復發及生存情況。按70歲作為分界,≥70歲為老年組(EG),<70歲為年輕組(YG)。兩組患者的上述臨床病理資料進行了比較。用傾向性評分匹配(PSM)方法平衡兩組間的不平衡因素,EG組與YG組按1:2進行匹配,卡鉗值為0.05。比較兩組患者匹配前後的DFS、OS及CSS。

  研究結果

  PSM前,共724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YG組651例,EG組73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並不平衡,包括:ASA 3分以上的患者EG組比例明顯更高,且術前有伴隨疾病者比例更高(p值均<0.001);而YG組有更多患者肝轉移灶數目大於3枚(p=0.032),且接受了超過6周期術前化療(p=0.025)。YG組更多患者接受了術後輔助化療(p=0.024),更多患者術中聯合RFA(p=0.017),雖然術後兩組患者的併發症及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但EG組術後入ICU率及再次入院率明顯高於YG組(p分別為0.003及0.016)。中位隨訪28.4個月,兩組患者的DFS、OS及CSS無統計學差異(Figure 1)。

  

  Figure 1

  PSM後,兩組患者術前、術中因素、生物學行為及術後輔助化療等因素相匹配,EG組共64例患者,YG組共128例患者納入研究。兩組患者比較,YG組術中出血量明顯高於EG組(200ml vs 175ml,p=0.046),YG組患者術後住院時間也明顯長於EG組(11天 vs 8天,p=0.020),但是EG組術後再次入院率明顯高於YG組(4.7% vs 0.0%,p=0.036),術後兩組其他併發症的發生率及死亡率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Table1及Table 2)。

  

  

  Table 1

  

  

  Table 2

  中位隨訪29.8個月,兩組患者的mDFS、mOS及mCSS雖無統計學差異,但EG組要長於YG組(EG組分別為12.3個月,45.3個月及58.2個月;而YG組分別為10.2個月,33.5個月及33.5個月,Figure 1)。

  討論

  目前手術治療是CRLM患者獲得治癒的主要的主要手段。老年患者進行手術切除的安全性及遠期療效雖被廣泛探討,但是EG組與YG組患者的資料往往是不平衡的。而且隨著對CRLM生物學行為的深入認識,諸如RAS/BRAF、CRS評分,原發灶位置及術前化療等因素未被納入既往研究。本研究從更全面的角度進行了匹配,使得EG組與YG組患者的資料更平衡。最終發現EG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更短,但僅有25ml差別,臨床意義不大。EG組患者術後二次入院率明顯高於YG組,其中2例患者因發熱再次入院,抗生素治療後好轉,另1例因切口感染入院,總體EG組並非系統併發症再次入院。而且患者再次住院時間均較短,不影響EG組住院時間明顯短於YG組的結果。從遠期生存看,EG組有數值上的優勢,並且mOS及mCSS差別較大,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兩組之間的生存差別有可能會有統計學差異。這就更支持老年患者更應積極手術治療,只要患者身體身體允許,這可能跟老年患者腫瘤可能發展相對較慢有關係,當然本研究畢竟是回顧性研究,並且病例數不是很多,並且較多患者前化療你評效缺失無法匹配,因此還需要高級別證據的來支持。

  研究結論

  通過本回顧性研究,我們認為,老年CRLM患者,如果身體條件合適,應積極手術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結直腸癌肝轉移5年生存率達53% 中山醫院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WHO2005年數據顯示,我國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32%,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其主要原因在於肝轉移發生率高,且預後差。結直腸癌患者在整個病程中,半數會發生肝轉移,其中25%在結直腸癌術後發生肝轉移,另有25%確診結直腸癌時伴肝轉移,且未經治療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6.9月。當時國內缺乏規範的預防和治療策略。
  • 臨床Ia期非小細胞肺癌肺段切除與楔形切除的療效比較
    每個變量乘以一個用邏輯回歸分析計算的係數,這些值的總和被用作患者的傾向得分。我們採用了兩種不同的傾向評分方法來解釋潛在的混雜變量。這是(I)與傾向分數的協方差調整和(ii)傾向性評分匹配。對於多變量比例風險模型,傾向性得分被用作協變量。為了匹配,使用最近鄰和卡尺算法,通過一對一貪婪匹配選擇具有相等傾向分數的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而不進行替換。
  • 結直腸癌與微衛星不穩定的10個臨床問題
    原發灶和轉移灶MSI的異質性數據也比較有限,大部分小樣本研究均發現在肝、肺、遠處淋巴結的轉移灶與原發灶一致率較高(92%~100%),而腹膜及卵巢與原發灶一致率較低(分別為75%~78%、0%)。但另一項分析40例腸癌肝轉移標本的回顧性研究中,原發灶與肝轉移灶一致率為85%(34/40)。
  • 全文翻譯---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合併第二惡性實體瘤的結局---一項基於人群的研究
    還加入了疾病分期進行了一項單獨的匹配流程,用來評估小範圍或者局部疾病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作者使用summary stage這一綜合的賦值來表示SEER註冊處癌症涉及的範圍,從而反映出隨時間不斷變化的分期系統,它在覆蓋的時間段內可見於研究的所有癌症。
  • 讓無切口手術造福更多結直腸癌患者
    熊治國介紹,胃腸外科手術的發展經歷了從大切口到小切口再到無切口的演變,NOSES(Natural Orifice Specimen Extraction Surgery,經自然腔道取標本手術)就是無切口手術,被稱為「微創中的微創」。
  • 日本胃腸內鏡學會結直腸EMR/ESD指南
    美國最近的一項多中心隨機試驗發現,在切除大腸息肉後預防性放置止血夾並不影響內鏡切除後大出血的發生率。預防性夾閉應用於高危病變的有效性必須通過高質量的前瞻性研究進一步評估。既往研究報導,服用抗凝藥物的患者組較未服用抗凝藥物組在息肉切除後的遲發性出血發生率明顯升高。
  • 結直腸癌預後早知道,查這幾個分子標誌物就夠了
    例如 RAS 野生型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能夠從抗 EGFR 治療中獲益[7];BRAF 突變患者的轉移性結直腸癌預後差[8],NCCN 和 CSCO 指南對 BRAF V600E 突變 mCRC 患者的二線治療均推薦西妥昔單抗等三藥聯合治療方案[5.18];dMMR/MSI-H 結直腸癌患者對於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了療效較好[5]等。
  • 這種高發於18-35周歲的疾病,與結直腸癌發病和死亡風險升高有關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結直腸癌不論在全球還是中國,都是最常見、威脅人類健康並導致死亡的主要癌症之一。結直腸癌的發生、發展受到多種因素影響,其中之一便是克羅恩病。
  • 結直腸癌,靶向、免疫治療比化療「高大上」嗎?合理應用是關鍵!
    近些年,由於人們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和一些生活方式改變,結直腸癌發病率逐年上升,也有人稱它是「富貴病」。目前,我們國家每年將近有40萬人罹患結直腸癌,發病率位居惡性腫瘤的第三位。細胞內部基因的變化是觸發細胞癌變的根本原因,針對基因的一些治療,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就要精準一些,顯得「高大上」,是不是比化療要好一些呢?
  • 如何識別和處理惡性結直腸息肉?最新共識給出這些建議
    惡性結直腸息肉指腫瘤侵及黏膜下層但未達固有肌層的病變,TMN分期pT1,也稱黏膜下層浸潤性病變。黏膜下層的腫瘤浸潤可能導致淋巴血管轉移,結直腸息肉的癌變率約0.2%-5%。如何通過內鏡下特徵,判斷息肉應直接交給外科手術還是予以內鏡切除?內鏡切除後結合病理結果,應繼續內鏡監測還是追加外科手術?這些都是臨床上需要處理的關鍵問題。
  • 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超低位直腸癌極限保肛技術提供「中國經驗」
    日前,河北70歲直腸癌患者王阿姨,在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原火箭軍總醫院)肛腸外科成功接受超低位極限保肛手術,不僅將腫瘤完整切除,而且還保留了肛門功能
  • 李景南教授團隊改良亞太結直腸癌篩查評分,提出新的結直腸癌篩查路徑
    ——建立並驗證了改良亞太地區結直腸癌篩查(APCS)模型,並提出了問卷結合糞便潛血(FIT)篩查結直腸癌(CRC)的臨床路徑 CRC篩查是預防CRC發生、降低CRC相關死亡率的有效途徑。
  • 熱點|結直腸癌預後,腫瘤間質將與TNM相輔相成
    腫瘤間質成分在結直腸癌中的研究現狀及進展 [J/CD] .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誌,2020,09 (05): 447-452. DOI: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20.05.003摘要結直腸癌(CRC)是全球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病率逐年增高。
  • 腸道菌群失調推動結直腸癌的發生
    結直腸癌是一種多因素的惡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結直腸癌的病因包括遺傳背景和環境危險因素,比如糖尿病、膽囊切除術、肥胖、高脂飲食、加工食品、紅肉等等。在過去的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的發生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一些特定微生物的存在與結直腸癌發生之間的因果關係也得到了驗證。
  • 林國樂教授在國際期刊發表論文:ctDNA 可精準預測直腸癌圍手術期...
    研究結果1. ctDNA 可預測腸癌 nCRT 的療效研究分別在 nCRT 前、nCRT 治療過程中、手術前、手術後對患者進行 ctDNA 檢測,其中基線 ctDNA 陽性率為 75%,隨著治療的深入,快速下降到 nCRT 治療時的 15.5%、術前的 10.5% 和術後的 6.7%,提示
  • 結直腸癌新藥朗斯弗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國內上市
    朗斯弗曲氟尿苷替匹嘧啶片適用於既往接受過氟嘧啶類、奧沙利鉑和伊立替康為基礎的化療,以及既往接受過或不適合接受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治療、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治療(RAS野生型)的轉移性結直腸癌患者。
  • 早期肺癌肺段切除:從技術到臨床研究
    (2)Ⅰ~Ⅲ 期肺癌在術前規範縱隔分期未發現淋巴結轉移(PET 或 EBUS、縱隔鏡檢查陰性)的前提下可不進行淋巴結清掃,但術前僅行影像學分期的,仍推薦行淋巴結清掃(1 類推薦)。(3)術前影像學顯示純磨玻璃影(GGO)為主(成分>50%),且術中冰凍為浸潤性腺癌,縱隔淋巴結轉移概率極低,可選擇性採樣 1~3 組(左側第 5、7、9 組,右側第 2 或 4、7、9 組)縱隔淋巴結。
  • 改善晚期肺癌患者多發轉移症狀,腫瘤科攻克難關手術治療
    作者:北京北亞骨科醫院79歲晚期肺癌患者手術1月後查出頭部、肘關節、手指多發轉移病灶,北亞腫瘤專業攻堅克難二次手術治療!三、確定患者治療方案:薛冰川主任分析患者病情:三個月前有肺癌手術史,術後口服鹽酸希洛替尼效果不佳,後改賽瑞替尼治療,病情仍未控制,並出現了頭頂部,右肘關節,左手指關節轉移。如果繼續非手術治療,轉移病灶不能控制,患者病情會迅速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