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天下人永無疾病——外科醫生李志強的自述

2020-12-22 廣西日報
李志強醫生(右一)在手術中。陳 喆/攝

本報記者 呂 欣 實習生 邵彩雲

庚子大疫,平時默默無聞的傳染病醫院的醫生們展示出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的大擔當。其實,他們每一日的工作,都在重複著這種被公眾視為險象環生而他們處之泰然的「經歷」。在第三屆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國家三級甲等傳染病專科醫院),從他們的故事裡感受醫者的胸襟和患者健康被護佑的幸福,以此致敬醫者仁心。

李志強至今還有撲面而來的軍人氣質。從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畢業後,他做了16年軍醫,轉業之後做了21年傳染病醫院的外科醫生。

如今南寧市第四人民醫院有了綜合外科、傳染病外科,還有了獨立的婦產科,全院直接從事傳染病外科工作的醫護人員近百名。他說:「21年,我帶的隊伍沒有一個逃兵。」

坐在李志強面前,聽他娓娓道來他的外科生涯,能非常強烈地感受到「醫者仁心」和「俠骨柔情」。他是同事們的好大哥好老師好戰友,也是患者心裡的好醫生好朋友。

1 傳染病人太難,他們當中很多人恥於就醫、沒錢看病,很讓人揪心。

我曾經是一名軍人,上過邊防一線,炮火就在頭頂轟鳴,沒有怕過,因為那是軍人的職責。

我把傳染病外科當作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難保哪天就「中槍」了。即便如此,我也沒有怕過,那是傳染病醫院醫生的職責。

到傳染病醫院工作後,第一個感覺就是病人「太難」,他們當中很多人恥於就醫、沒錢看病,很讓人揪心。比如說結核病是慢性病,患者喪失或者短暫喪失勞動力,治療周期長,花費多,常常「因病致貧」。在我心裡,他們都是家裡的頂梁柱,是父母、兄弟姐妹或是子女,每天查房的時候,特別強烈地希望他們都能過上正常的生活。我自然就會想辦法,儘自己最大能力,為他們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並把醫療費花在關鍵點上。我最愛看到患者的笑,最愛聽一句「醫生,謝謝你。」

當年四醫院的設備條件差,沒有ICU病房,一個17歲男性患者做了肺葉切除術後感染,呼吸功能障礙,我和麻醉科覃紹堅主任輪流守護了23天,直到患者脫離危險治癒出院,家屬萬分感激。

一位姓龐的北海患者,結核病右肺毀損,去了兩個省,多家大醫院都說沒有辦法了,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來到我院,成功切除了病灶。幾年以後,龐先生又不幸患上甲狀腺癌,再次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找到我,我為他實施了腫瘤切除手術。後來他愛人被查出甲狀腺良性腫瘤,一家人沒有再猶豫,第一時間就找到了我。作為一名醫生,最感動的是病人的信賴,將健康和生命託付給我。

2 1999年8月,就因為當時一句邀約:「來吧,把四醫院的外科搞起來!」我二話沒說就來了。

四醫院的外科是1997年建立的,和婦產科同一病區,那時外科已經獨立出來。本來轉業時有多個條件好的單位可以選擇,四醫院找到我,希望我能到四醫院幫助發展外科,我沒考慮太多,就答應了。

醫院領導給了外科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特別是醫院老院長、黨委書記吳鋒耀,親自出謀劃策,直接參與了外科的建設發展。

外科從建立到不斷發展,至今得到廣大同行的認可,確實是經歷了比較艱辛的過程。那個時候,人們對傳染病醫院的外科並不了解,我們就把自己科室的特點:肝癌冷凍治療、結核病外科治療等技術拿到周邊的市縣,包括衛生院去交流、宣傳。那時候出差用的車很破,連空調都沒有,收入低人也窮,經常一天連續奔走幾個宣傳點,可大家都沒有怨言。

目前外科(綜合外科和感染外科)的床位數編制是100張,可以展開130張。在結核病、HIV/AIDS(愛滋病病毒攜帶者/愛滋病)外科治療方向達到區內先進水平。這幾年顱腦外科手術、泌尿外科手術取得了比較大的進步,尤其是泌尿外科微創手術方向亦達到了區內水平。HIV/AIDS並發外科疾病的治療規範研究取得了成果。

21年,四醫院外科隊伍沒有一個逃兵,還有一個被評為「白求恩式的好醫生」。大家的心很齊,擰成一股繩,就是想把醫院的外科發展好。我常常說科裡的醫生既是同事又是孩子,我希望孩子們都能超越自己,造福社會,同時也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快樂。我們的外科團隊現在有5個碩士、1個博士,新生力量將加速和強化微創外科發展,爭取全面達到區內水平。進一步強化HIV/AIDS並發外科疾病的治療規範研究,把核心技術不斷提高。

3 難免遇上職業暴露,但是來了的,一個都沒有走。大家潛意識裡都有一種「捨我其誰」的心照不宣。

外界對傳染病是談虎色變的,因此對傳染病醫院的醫生也很敬佩。其實傳染病沒有那麼可怕,我們也沒有那麼崇高。對我們而言,為傳染病人做手術不是入龍潭虎穴。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病人沒有高低貴賤,醫生也沒有分別心。我在部隊接受的教育就是向白求恩學習,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地方上也是如此,沒有改變。

但是傳染病醫院的特殊性也不能迴避。所以我平時工作特別強調責任心,特別重視安全隱患的防範。我們建立制度,完善流程,手術不求快,而是求穩、求準。

我沒有遇到過特別嚴重的職業暴露,只有兩次B肝病毒攜帶者的職業暴露。科室醫師有7位做HIV/AID患者手術時發生過職業暴露,經過現場處理和服抗病毒藥後按規定複查正常。職業暴露之後服藥阻斷,服藥時間是4周,長期複查,直到最終結果為陰性,不僅身體反應很強烈,心理上也很煎熬。儘管如此,來了的,一個都沒有走,大家潛意識裡都有一種「捨我其誰」的心照不宣。

我們醫界常說早檢查、早預防、早治療。對傳染病的預防與治療更是如此。在臨床上,我們常常向病人宣教,也包括這些內容。當年曾經有人問我做醫生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我的回答就是:願天下的人永無疾病。

相關焦點

  • 良醫|外科醫生真的會消失嗎?
    200年間,「外科醫生」從剃頭匠變身自帶光環、受人追捧的手術臺絕對權威,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介入治療技術出現,「手術」不再是外科醫生的「獨門絕技」,「外科醫生」的定義和價值正在發生改變。機器已經加入手術,輔助醫生工作特別是人工智慧在外科手術上的應用,很可能進一步瓦解外科醫生過去在手術臺上的權威身份。
  • 專訪丨沈柏用:乘風破浪的外科醫生
    1993年是沈柏用醫科大學畢業第二年,三十年前母親心臟瓣膜分離手術後,瓣膜復又黏連,於是又來到仁濟醫院,找到當年手術的第一助手朱洪生醫生再度手術。彼時,小朱醫生已經成為著名的心外科朱教授,見到選擇從醫的沈柏用十分欣慰,他說,這是作為一名外科醫生的幸福,不但兩次成功救治了同一位患者,還為社會輸送了一位外科醫生。轉眼已是2016年。
  • 心臟外科手術百年傳奇|心臟|手術|醫生|外科醫生|布萊洛克|-健康界
    在大量的手術實踐後,醫生提出了外科手術的兩個「金科玉律」:手術刀觸及的器官必須靜止、手術視野清晰無血。而在心臟上動刀子,恰恰是這兩個原則的悖論。心臟與生俱來的跳動,可以說是我們生命的象徵,然而這在當時的外科醫生眼裡,卻是無法逾越的障礙。心外科手術的發展停滯不前,人們對心臟的了解也所知甚少。而無法觸及的「禁區」,自然會讓人們心生敬畏。
  • 石家莊、瀋陽30位優秀神經外科醫生
    你知道瀋陽、石家莊有哪些優秀的神經外科醫生嗎?為了讓大家更全面詳細地了解各城市各專科領域的醫療人才,我們會定期發布各地不同科室的專家榜單。 接下來一起看看瀋陽、石家莊這兩大城市的優秀神經外科醫生榜單吧!
  • 乘風破浪的肝膽外科醫生
    患者的生命重於一切,這是海軍特色醫學中心肝膽外科主任周玉坤的第一準則。 50多歲的張大伯在當地醫院體檢時被查出肝癌,為了得到更好的救治,他接連更換了多家省級醫院,但醫生們都束手無策。在被告知生存期可能僅有三個月後,張大伯抱著最後一絲希望,不遠千裡從廣東遠赴上海求醫,輾轉來到海軍特色醫學中心肝膽外科求診。
  • 胰路同行,共創未來:肝膽胰II外科舉辦湖南省醫學會胰腺腫瘤學組...
    11月9日至15日,湖南省醫學會胰腺腫瘤學組2020學術年會、第三屆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胰腺、肝膽手術培訓班暨第二屆湘雅三醫院「胰腺疾病周」在長沙順利召開。本次會議由湖南省醫學會胰腺腫瘤學組主辦,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肝膽胰II外科承辦,醫院普外肝膽胰Ⅱ科餘梟教授擔任大會主席。
  • 假面騎士:同樣是天才外科醫生,一個成了騎士,一個卻成了怪人
    但是每部的主題絕不重複,去年的build是科學家,前年的ex-aid就是醫生。雖然醫生們成為假面騎士是第一次,但是醫生登場卻不是第一次了,比如在甲鬥中,就有一位被異蟲幻化的醫生。假面騎士EX-AID中的二騎鏡飛彩,不僅是個醫生,而且還是被譽為天才外科醫生的存在。但是,早在幾年前的假面騎士ooo中,就已經有一位天才外科醫生出場了。
  • 沈柏用:若腫瘤不再需要開刀,外科醫生何去何從?滬成立華亭書院傳承...
    「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但如今,我們不得不承認,隨著疾病發展、治療模式的改變,基因組學、分子生物學的革新,外科醫生的作用在弱化。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該做什麼?」
  • 女童腹痛劇烈,自述排出細細白蟲,病因萬萬沒想到
    本期一起來學習一個特殊病例——10女孩腹痛1周,加重2天,無明顯伴隨症狀,腹痛定位明確,查腹部B超及全腹部CT卻未見異常,自述看見大便有蟲子,而實際上真相是……?腹痛如何定性和定位?診治思路如何?溫馨提示:全文約5000字,閱讀需要8-12分鐘小桐是個10歲的女孩子,父母寵愛有加,但最近卻惹上了麻煩。
  • 他用一生的修行,詮釋了一位外科醫生的頂級修養
    最近留心起一幅有些年代的海報是一位外科醫生的介紹-題目是Hans Von Haberer-Pionier der Viseral-und Gefäßechirurgie百度完全沒有資料,維基百科也是信息有限外科醫生/教授成百上千,而這一位又有何特別之處?
  • 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 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
    原標題:光明健康科普|劉陽:微創技術與傳統手術並存全方位培養外科醫生診治能力 【欄目介紹】 2019年7月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指出,到2022年和2030年,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分別不低於43.3%和
  • 選擇嫁給外科醫生的100個理由
    這是一個一心想嫁給外科醫生的花竇女孩的心聲,讀完之後滿滿的感動…… 寫下這樣的題目,我都忍不住嘴角上揚,是的,我中了外科醫生的蠱。 曾榮幸的做了一次患者,有幸見識了外科周一大查房的陣容。
  • 男實習生的一番自述,揭開背後真相
    生完孩子以後,跟別人提起這件事,旁人的安慰話都一模一樣「醫生眼裡無男女」,可小王卻覺得沒人能理解自己。相信不少寶媽都有類似的遭遇和感受,覺得很沒有面子,尤其是被一群實習生圍觀生孩子,簡直尷尬至極。其實,婦產科男醫生居多的現象不僅在中國存在,外國比率更大。
  • 是時候告訴你外科醫生的真面目!
    2. 外科醫生到底什麼時候上班?4. 外科醫生喜歡開什麼?6. 令外科醫生最傷心的有哪些事?外科醫生最擅長什麼?說葷段子一個說不好葷段子的外科醫生。。。。。。不存在的做一臺能輕鬆說學逗唱的手術最能體現術者的心理素質和操作技能
  • 醫生防一娃娃守病床入眠 疾病才是醫患雙方共同的敵人
    醫生防一娃娃守病床入眠 疾病才是醫患雙方共同的敵人時間:2015-11-28 11:44   來源:伊秀女性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醫生防一娃娃守病床入眠 疾病才是醫患雙方共同的敵人 商報訊昨天,蘇大附二院某醫務人員在朋友圈上傳了一張照片,一時之間點讚聲無數。
  • 外科的情懷
    外科是人們長期同疾病做鬥爭的經驗總結,其進展則是由社會各個歷史時期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決定
  • 外科醫生怎麼看"外科風雲"? 業務水平"令人著急"
    原標題:外科醫生怎麼看《外科風雲》?   電視劇《外科風雲》劇照。   曾出品《琅琊榜》的良心團隊正午陽光最近推出的醫療劇《外科風雲》正在熱播。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邢燕也告訴揚子晚報記者,最近看同事在群裡曬劇中的「漏洞」,「有人說,像白百何這樣當醫生早就『死』一百回了」。   業務水平「令人著急」   男主角一出場,頭銜就露「破綻」   邢燕說,對於醫療劇自己一般都會關心一下質量如何,這部《外科風雲》看了兩眼就覺得有點「離譜」。
  • 拿好時代接力棒 五院泌尿外科青年醫生練就過硬本領
    由中華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女性泌尿外科學組主辦的全國首屆「女媧杯」女性泌尿手術視頻大賽,經過半年的線上線下評選於近日揭曉。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盆底中心手術組的手術作品《女性壓力性尿失禁TOT手術操作及體會》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大賽一等獎。
  • 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焦輝
    像腦出血、腦血栓之類的疾病是神經科較為嚴重的了,一旦患有該病稍有不慎就會成為植物人,焦輝醫生在神經科方面很有研究,下面了解一下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焦輝吧。一、著名神經外科專家焦輝焦輝主任完成心臟驟停後缺血缺氧性腦病昏迷促醒,在腦昏迷醫學創新發展做出空前的技術調戰。原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學部第七中心腦昏迷促醒康復中心。
  • 微創外科醫生巧用2面「鏡子」全部取出
    一面鏡子,足以看清臉上哪裡長了痘,髮型是否得體;但是當兩面「鏡子」應用在治療膽結石疾病的領域,可謂是幫了大忙......不僅能看外表,也會看體內,做手術時醫生的視野將會更加寬廣,才能看得更全、更仔細。雙鏡聯合保膽取石康復出院終於,楊大爺經朋友推薦,來到濟南顯微外科醫院就診。苗慶松教授評估他的病情後,衡量利弊,為他推薦了一個治療方案——「通過腹腔鏡、膽道鏡兩種內鏡設備,用微創手術取出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