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通暢幸福來——懷化市舉全市之力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

2020-12-22 湖南在線

湖南日報記者 肖軍 懷化日報記者 楊玉捷 通訊員 向桂芳

看著滿載冰糖橙的貨車沿著寬闊的山道遠去,周太江笑了,如冬日裡和煦的暖風。

曾經「山路難行果難銷」困擾著這位侗家漢子,種植的冰糖橙深藏芷江侗鄉無人問。

而今,水泥公裡通到家門口,不僅讓他的「山果」出山,還遠銷俄羅斯,成了遠近聞名的種植大戶。

「村村寨寨通公裡,同心共築小康路。修好公路人人誇,富了百姓千萬家。」想到「山果」變「甜果」,周太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侗歌。

周太江的歌聲,唱出了懷化父老鄉親的心聲。

隆冬時節,記者深入懷化山區,探訪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取得的成效,體味出山區百姓出行不再難的歡欣,見證脫貧攻堅的新氣象。

「讓鄉裡人像城裡人一樣走上一腳好路」

——幹群同心 攻堅克難

深夜,村民突發疾病,因為沒有路,救護車進不來,其它村民用門板做成擔架,一路狂奔,可緊趕慢趕,還是沒有搶救過來。在懷化山區採訪,聽到這個曾經發生過的故事,大家唏噓不已。其實從村裡到鎮上,總共不過15公裡。

「路,就是山裡人的命。」到許多地方走一圈,才知道這話一點也不誇張。

懷化多山,抬頭是山,低頭是山,山區面積在全省最廣。

綿延的大山,造就了懷化的峻美,賜予山區寶貴財富,但也曾把文明與富足擋在了山外。

坡高嶺陡,公路不暢,山貨出不去,農用物資進不來,綠水青山沒能變成「金山銀山」,貧窮像一座大山壓得村民喘不過氣來。

農村沒有路,脫貧有難度。懷化是武陵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路,是當地群眾脫貧奔小康的主要瓶頸之一。

「舉全市之力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建好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幸福路』,絕不讓任何一個地方因農村交通問題在小康路上掉隊。」這既是懷化市委、市政府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的奮鬥目標,也是向全市廣大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讓農民兄弟走進春天裡,看到希望的花朵競相綻放。

一路一橋總關情。農村公路建設的攻堅戰打響後,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市委副書記、市長雷紹業多次爬山涉水,實地調研督戰,用身影指揮,用行動說話。

一條彎彎曲曲的進山公路蜿蜒而上。從山溝裡的漵浦縣沿溪鄉政府出發,記者驅車來到山頂朱家園村。

村民王文生哼著小曲,趕著一群羊迎面而來。他說:「我們住在山頂上,過去沒有通公路,出門半步難。賣頭豬得請4個人抬下山,除去各項費用,所賺無幾。搭幫原縣委書記蒙漢為我們修通了這條路,今年養殖收入預計15萬元。」

7年前的一個夜晚,時任漵浦縣委書記蒙漢打著手電,沿著山路,爬上朱家園村走訪,群眾行路難感同身受。

他對隨行的縣直部門負責人說:「要儘快修好這條路,錢不夠,一起湊!」當年國慶節前夕,這條7.5公裡的水泥路修通了,成為連接山上山下9個村共用的「黃金路」。

從沿溪鄉來到統溪河鎮,一條大道直通大山深處。行至盡頭,30多戶人家住在半山腰上。楓林村村民蘇琴說:「去年7月,政府投入100萬元,將公裡修到家門口。我家不但脫了貧,還建了新房,買了小車。」

擲金百萬,只為幾十戶人家修一條「出山路」。可見為百姓脫貧毫不吝嗇。

「斷頭路」,曾是阻擋漵浦山區群眾奔向幸福的屏障。

「讓鄉裡人像城裡人一樣走上一腳好路。」2013年,蒙漢上任伊始,脫貧攻堅第一場硬仗,就是拉通全縣的「斷頭路」。

至2016年,漵浦全縣共拉通「斷頭路」871公裡。今年7月,這位被當地群眾親切稱為「路書記」的他,卻倒在了脫貧攻堅的路上。

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既破「阻塞」,又疏「血管」。一條條嶄新的公路蜿蜒伸向廣闊的鄉村。

沅陵縣涼水井鎮小楓溪村天湖池組坐落在雲霧山臨頂處,一條長達2.9公裡的嶄新公路盤山迂迴至頂,雲霧繚繞時公路仿佛升入雲端。

「這條『天路』是扶貧工作隊帶著我們幹出來的。」村民冉明說。

小楓溪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胡明發介紹,該組有14戶人家,世代居住在山上,農戶稻田呈梯次分布山間。當初,也想動員大家整體搬下山,然而一旦下山,老百姓勞作困難,田地將逐漸荒蕪。修路,既是留住田地的需要,更是服務百姓的使命。

在胡明發多方奔波籌措下,工程很快開工。期間,劈石鑿巖,工程難度非常之大。

天池湖的人心,從未這樣的凝聚。村民踴躍出工出勞,送茶送飯。幹群攜手戰勝了重重困難,不久,一條直達山頂的盤山公路修通,公路21道拐成為一道靚麗風景。

有限的文字,無法敘說修路的艱辛。在農村公路建設中,懷化一個個黨員幹部,與群眾一起攻堅克難,鞏固著黨在群眾中的威信,讓群眾有了主心骨。

「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

——創新機制 多管齊下

「注重實效,統籌推進。」彭國甫說,懷化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

——建,放眼長遠,講究品質。

「建好就是最好的養護!」在懷化,堅持規劃先行,科學布局群眾期盼的「希望路」。同時,堅持統籌建設,高效建好脫貧攻堅的「致富路」。懷化在全省率先推行自然村通水泥公路,「統一施工、整體推進」統規統建模式,按照「市級統籌、縣為主體、鄉村參與、統一施工」的原則,由一家國有施工企業以「零利潤」模式統一實施。

此舉大大縮短了建設工期,減少了中間環節,既保證了質量,又節約了成本,短短3年時間全市建設通組公路1萬餘公裡,實現了從空白到全覆蓋的跨越,惠及7000餘個自然村。解決了80餘萬貧困山區群眾出行難的問題,這一做法在全省複製推廣。

——管,創新管養機制,精心守護群眾出行的「安全路」

大力開展「四好農村路」示範縣創建。2018年,芷江在全省率先榮獲全國「四好農村路」示範縣,2019年,新晃榮獲全省「四好農村路」示範縣,今年底,全市將全部創建成功市級以上示範縣。

通過創建,全市公路管養率達100%,實現了有路必養,縣道優良中等路率達92%,鄉村道路優良中等路率達90%;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均達到100%,實現了農村公路建管養高質量發展。

新晃鯉魚溪與國道G320交匯處,今年由於連續暴雨造成該路段邊坡塌方,交通中斷,因為購買了「公路路產保險」,水毀路段及時得到修復搶通,並迅速獲得理賠資金。公路管護人員感慨:「放在以前,這種垮塌,沒有半個月時間通不了車,但按現在的機制,7個工作日就能完全修好,效率高多了!」

懷化在全省率先推行「公路路產保險」管理養護模式,此舉拓寬了公路災毀修復資金新渠道,有效減輕了政府和部門修復資金籌措壓力,提升了災情處置效能。

——護,率先開展生命安全防護工程地標新材料試點

今年來,針對地處山區、公路穿山越嶺的特點,懷化積極在全市550公裡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中,試點應用智能蓄能自發光反光太陽能地標新材料,提升了農村公路的品質,美化了鄉村,為安全出行提供了保障。目前,正逐步加大在全市推廣力度。

——運營,人暢其行,貨暢其流

建設是基礎,運營是目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流、物流在城鄉之間高速運轉。

懷化大力推進城鄉客運一體化改造,按照「一縣一公司、公車公營、系統規劃、鄉村全通、價格惠民」的創建原則,真正做到全市城鄉客運統籌兼顧、均衡發展,確保交通保障持續有力,讓廣大農村地區的群眾享受和城市一樣的客運服務。

同時,懷化注重依託農村公路加快建設縣鄉村三級物流網絡,構建高效便捷暢通運輸網絡,有效推動「山果出山」,實現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把錢花在刀刃上,把路修到心坎上。如今,翻開懷化的地圖,一條條四通八達縱橫鄉間的農村水泥道路,如毛細血管直達神經末梢,與國道、省道、高速公路連接在一起,成為百姓心中的「民心路、順心路」。

懷化市交通運輸局局長胡詩軍介紹,近年來,懷化累計投入資金50多億元,新改建公路1.8萬餘公裡,全市農村交通實現了「村村通」到「組組通」,從通路到通客班車,從人暢其行到貨暢其流的飛躍,讓山區群眾實現了多年來盼望「出門水泥路,抬腳就上車」的夢想。農村公路建設成為重點民生實事中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最高的項目之一,懷化市連續7年獲全省重點民生實事農村公路建設的優勝單位。

「路通了,幹什麼都方便了」

——道路暢通,百業興旺

種玉米、土豆,畝均年收入500元。種紫色葡萄,畝年純收入5000元以上。想脫貧,種啥管用?

這個看似不是問題的問題,對新晃米貝苗族鄉爛泥村的農民而言,卻是一個難解的大問題。

帳誰都會算,可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有想法,有膽量,就是沒路。

這個村地如其名,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該村的真實寫照。

爛泥村海拔700餘米,山高路陡,交通不便,從村到縣城需近4個小時。「看見屋,走到哭;望著山,走得癱。」對於出行,當地農民也曾這樣自嘲。

如今爛泥村,公交車從山腳沿路而上,一直開到種植基地,曾經的荒山荒坡變成了脫貧攻堅的「聚寶盆」。爛泥村除發展紫色葡萄外,還帶動貧困戶養殖香豬、種植金絲皇菊,讓大山深處的「山貨」銷往全國,截至目前,該村貧困戶全部脫貧。

「今年紫色葡萄收成不錯,公路通到家門口,不用為運輸不暢而發愁了。」該村種植大戶蒲志宏高興地說。

路通,一通百通。

「我們正依託村裡千畝梯田、百米瀑布、千年古樹等自然景觀,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村支書蒲慶剛信心滿滿地說。

會同縣青朗侗族苗族鄉七溪村,一條寬闊而平整的水泥路,將這個地處武陵山片區的小村落與外界連通。

「路通了,幹什麼都方便了。」村民唐自雲告訴記者,自己以前在外省打工。如今,連通縣城與村組的水泥路通了,自己在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幫扶下開辦合作社,種植了中藥材杭白菊,「我打算留在村裡了。」

省政協委員、懷化「橙鄉合作社」發起人舒興華做了4年電商,人稱「橙子哥」。這段時間,他銷售柑橘忙個不停。

「這兩年,水泥路修到了村組,物流更通暢了。」舒興華介紹,懷化屬於典型的山區,村民居住比較分散,過去公路修到行政村,仍滿足不了「山貨出山」。許多橙子運不出去,有些只能爛在樹上,果農欲哭無淚。

近兩年,隨著農村公路提質改造和自然村通水泥路(瀝青路),懷化打開了大山通向世界的大門,許多電商開始「駐村入戶」。冰糖橙不但沒有滯銷,賣價還在上漲,產業逐漸壯大,品牌越來越響。

「扶貧路」連接十裡八鄉,「旅遊路」延伸至千山萬水,產業路遍布村村寨寨。如今,「暢、安、舒、美」的「四好農村路」,不僅將美景和產業串聯在一起,也讓農民在家門口實現了發家致富,為鄉村帶去了無盡的人氣、財氣,為黨在基層凝聚了民心。

沅陵縣借母溪風景美得讓人心醉。多年來,受落後交通條件的限制,這裡的美景藏在深山無人知。

「農村公路功不可沒。」說起如今村裡生機勃勃的景象,借母溪村主任周樹生打開了話匣子,6.5公裡洪千公路的修通,讓鄉村旅遊煥發生機,藉助當地獨特的借母文化,打造《妞子花開》實景劇,帶動鄉村旅遊。去年,借母溪景區接待遊客31.5萬人次,旅遊收入7800多萬元。

「如今做媒容易多了」

——打通的是路,貼近的是心

橋通了,燈亮了,廣場舞跳起來了。12月19日傍晚,村民劉成香早早來到橋頭的一塊空地,帶著眾多姐妹,隨著歡快的音樂,邊走邊跳,感受通橋後的美好生活。去年10月,劉成香所在的沅陵縣明溪口鎮窩棚溪村村前過境橋建成通車,祖祖輩輩的行路難解決。

「從小就夢想有座橋,幾十年的等待和盼望,如今終圓夢,橋一通,脫貧致富路也就得到解決。」劉成香說,橋通還得感謝小欣媛。

2019年6月,該村一位在鎮高砌頭九校讀初三的女孩杜欣媛寫了一篇作文《溪邊住著希望》,裡面提到村口沒有過河橋,村民出行不便的苦衷。

文章在媒體發表後,感動無數人,引起鎮政府和駐村扶貧單位沅陵縣委統戰部高度關注。各方千方百計籌措資金修橋,解決就醫、就學、生產、生活出行難題,滿足她和全村人的心願。

如今,「作文女孩」杜欣媛「心願」實現了——回家路上的過路橋建成通車,再也不要擔心汛期漲水,擺渡過河危險,耽誤上學和放學。

窩棚溪是有名的「核桃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和村支兩委把山核桃作為脫貧增收產業,扶持能人領辦合作社,開辦加工廠,採取「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模式,核桃成了「金果果」。

有產業就有希望,村民勁頭也更足。脫貧戶餘蘭英在加工廠打工,月均工資3000元,她樂呵呵地說:「橋通了,產品更好賣,不再捧著金娃娃活守窮。」

一座橋,一條路,改變一個村;路通,車通,人心聚。窩棚溪村的變化只是一個縮影。沅陵是全省地域面積最大的縣,山深林密,行路難,修路也難。但為了打通老百姓脫貧致富路,沅陵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這幾天,漵浦縣兩丫坪鎮提高村的「媒婆」戴月娥有點忙。忙啥?聯繫了好多外鄉的姑娘來相親。

在提高村,戴月娥的知名度很高。原因是她有副熱心腸,樂此不疲為村裡「光棍漢」當紅娘,成功率還蠻高。

當記者誇她時,今年65歲的戴月娥快人快語,「哪裡的話,主要是脫貧攻堅成效大,爛泥巴路變成了水泥路,平房變樓房,山區變城鎮,姑娘們再不嫌咱村條件差。」

「如今做媒容易多了。前些年,可不是這般光景。村裡的路沒有通,說破嘴皮也沒有幾個姑娘願意嫁過來。有的答應先看看地方,結果走到半路就開溜了。如今,村裡變了樣,做媒成功率高多了,這兩年撮合成功十幾對。」戴月娥自豪地說。

「山高路遠彎又多,有女莫嫁提高村。」村支書劉成福接過話茬說,提高村過去出山的路不好,全靠一步一步走。本村姑娘留不住,村外的姑娘不願來,村裡大齡「光棍」就有70多個。

「這條通往縣城的路,就是一條『聯姻』路、幸福路。」望著伸向遠方公路,劉成福感慨地說,路通了,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2018年,整村脫貧出列。隨著提高村各項事業都在「提高」,這兩年多來,有20多個「老光棍」討上了老婆。

「住新房,娶新娘,脫貧公路來幫忙。」在該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結婚不久的村民王修文念起了順口溜,引得大家開懷大笑。他家門口,一幅「共產黨好」的橫聯火紅顯目,映紅了鄉親們的笑臉。

生活因路而便,民心用路而聚。很多像王修文一樣長期被出行難困擾的貧困群眾,走上了平安、放心的硬化路,心暖了,勁足了,與黨和政府的距離更近了。

「出行等車有了遮陽避雨的地方,亭子建築按照侗族風格設計,很漂亮哦。」12月14日,在芷江侗族自治縣三道坑鎮金廠坪村招呼亭,去鎮上趕集的村民李明月在裝修一新的招呼亭裡候車,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過去只能騎自行車、摩託車,又慢又危險。去年鎮上開通了公交,政府出錢補貼,安全又方便。打心眼裡感謝黨和政府。」李明月說。

鋪下的是路,豎起的是碑,連接的是心,通達的是富。

相關焦點

  • 「山路」通暢幸福來——懷化市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見聞
    「山路」通暢幸福來——懷化市打通扶貧道路「最後一百米」見聞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肖軍 通訊員 楊玉捷 向桂芳看著滿載冰糖橙的貨車沿著寬闊的山道遠去,周太江笑了,如冬日裡和煦的暖風。「山路難行果難銷」曾經困擾著這位侗家漢子,種植的冰糖橙深藏芷江侗鄉無人問。
  • 「山果」的喜悅——懷化市以超常規力度下好教育扶貧先手棋紀實
    一書激起千重浪。這封倡議書在懷化各界引起熱議。「不讓一個『山果』掉隊」 「讓『山果』擁有美好的明天」「讓更多的『山果』綻放如花笑顏」……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山果」,關心「山果」的命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理念深植全市幹部群眾的心中。教育是民生之本,扶貧必先扶智。
  • 「山果」變「甜果」——懷化市以超常規力度下好教育扶貧先手棋紀實
    市縣鄉三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親力親為抓教育扶貧,建立「市級推進、縣級落實,扶持到校、資助到人」的教育扶貧工作機制,著力解決教育扶貧工作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抓政策落地。懷化先後出臺《懷化市教育精準扶貧「643」計劃》《懷化市創建全省教育扶貧精準示範區「六個一」工程實施方案》《關於加快縣鄉村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助推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若干意見》等系列文件,對教育扶貧工作整體謀劃、科學安排、統籌推進。
  • 打通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
    「電商+扶貧」看似只建個電商平臺,其實「+」號背後關聯諸多環節,任何環節出現「堵塞」,都會導致電商扶貧「最後一公裡」受阻。一些貧困村,尤其是邊遠村,長期發展不起來,很大程度上受限於交通設施不足。以筆者駐點的毛感鄉南春村為例,該村資源很好,唯一不足之處,就是交通極為不便。
  • 「中國的脫貧智慧」「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
    走向勝利——懷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②「小題大作」幸福來——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新廠鎮營寨村搬遷戶吳光亮的小產業園。(靖州易地扶貧搬遷辦供圖)肖 軍 李青青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搬到城裡來了,廣場舞越跳越起勁,生活在這裡真的很舒服。」楊銀娥臉上洋溢著幸福。
  • 江華大圩:10天打通最後「一公裡扶貧路」
    今日永州訊(通訊員 梁天勝 廖書珊)12月5日,江華瑤族自治縣大圩鎮橫江村1組與4組的路面施工硬化,打通了該村最後「一公裡扶貧路」,從提出硬化到施工,只用了10天時間。11月24日,橫江村扶貧後盾單位衡陽師範學院相關老領導到橫江村走訪調研。調研中,該村1組、4組村民提出硬化連結兩組路面的請求。調研組與工作隊將村民意見向學院領導作了匯報。學院立即撥付29.5萬元資金,抓緊解決落實路面硬化的問題。工作隊於12月25日同村支兩委幹部開會落實,招標,施工隊進場只用兩天時間。
  • 「走向勝利——決戰決勝市州巡禮」沸騰的群山——懷化市脫貧攻堅...
    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繪製作戰圖、時間表、任務書,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意志,以『紅軍不怕遠徵難,萬水千山只等閒』的精神,舉全市之力堅決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
  • 商洛:完成「兩通」任務,打通群眾出行「最後一公裡」
    到2019年底,全市98個鎮(辦)、1283個行政村已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兩通」目標,交通脫貧攻堅任務全面決勝,為廣大人民群眾築起一條條脫貧致富路、產業發展路、舒適平安路、美麗旅遊路、幸福生活路,徹底改變了長期來商洛人出行難的歷史,為全市脫貧攻堅、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充分發揮了基礎和先導作用。
  • 懷化市「警保聯動」道路交通事故快速處理中心正式...
    為推動全國公安交管「20項放管服」改革措施的貫徹落實,根據公安部辦公廳、中國銀保監局辦公廳《關於加強警保合作進一步深化公安交通管理「放管服」改革工作的意見》的要求,去年九月,懷化市公安局交警支隊聯合懷化市保險行業協會在「警保聯動」的統一協作框架下,以提升道路通行效率、高效服務人民群眾為宗旨
  • 舉全市之力創一流營商環境
    舉全市之力創一流營商環境海口2554項政務服務零跑腿「截至目前,海口為70多家重點民營企業解決160多個具體發展問題。」近年來,海口積極貫徹落實國家、省、市有關營商環境重大決策部署,對標找差距、比學趕超、創優爭先,舉全市之力創一流營商環境,取得積極成效。
  • 打通青山山更青
    臨近年終,記者來到三門峽市最後一批脫貧的5個村,傾聽走訪,見證山鄉變化。打通交通梗阻石家村、花馬村、白石崖村、南窪村、西山底村,5個村均在盧氏縣、陝州區、澠池縣大山深處。山路迢迢,通往村子的山路,沿著河谷、山脈盤旋往復,使得並不太遙遠的直線距離被不斷延長。望山跑死馬,遠處的山頭看著不遠,要過去卻要大半天。
  • 李建勤到高竹新區調研,為新區規劃建設把脈定向,舉全市之力打造...
    李建勤到高竹新區調研,為新區規劃建設把脈定向,舉全市之力打造試驗區示範區 2020-08-14 21:34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線上線下打通精準扶貧「最後一公裡」
    阜陽各地拓寬渠道、搭建好平臺從農村到城市從產品到商品以消費帶動產業託起貧困群眾的「滿滿幸福」感在潁東區電商服務中心脫貧戶牛萬龍一大早就來銷售自己加工的粉絲線上銷售熱鬧線下各種農副產品特色館也開到了市民身邊市民 朱麗娟不僅給我們提供了美食,而且還可以為扶貧事業作出一份貢獻,價格也很優惠,我每個星期都要來個兩三趟。
  • ——看懷化市扶貧小額信貸如何做出大文章
    扶貧路上,辦法總比困難多。 懷化堅持把金融扶貧作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槓桿,在麻陽率先開展扶貧小額信貸試點並在全市推廣,用「1至5萬元」的小額信貸,「貸」動貧困戶發展產業穩定脫貧,做出了一篇「銀行主導、農戶貸款、企業參與、政府支持、扶貧貼息、產業發展」的大文章。 「用金融活水澆灌扶貧之花。」
  • 從「羊不走」到「希望之路」:扶貧幹部打通南塘村脫貧致富路
    南都訊 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南塘村下轄的孫屋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道路是一條羊腸小道,人稱「羊不走」。羊都不走,人卻要走。進出繞行28公裡,看病難、上學難,小康更是難上難。黃埔區扶貧工作隊進駐南塘村後,便致力於為村裡修路。2018年8月,在黃埔區相關部門的幫扶下,5米多寬的連洲坪公路正式通車。
  • 彭水:建好農村「最後一公裡」脫貧致富路
    脫貧攻堅 交通先行  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部分農村居民出行依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部分行政村還沒通暢公路,部分撤併村還沒有公路通達,大部分貧困村還沒通客車,有多個貧困村的道路缺少必要的維護和管理,嚴重製約經濟社會的發展。  彭水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有貧困村115個、貧困戶27640戶、貧困人口99123人。
  • 舉全市之力!爆火的太湖科學城,下個新區高地?!
    首訪成交率很高是個什麼概念,大多數第一次來的客戶就下定了,其中雖不乏對項目本身的認可,也有對板塊規劃的期待看好。 太湖科學城整體的規劃就是「一山一湖、一軸一帶,一核多區」,最最核心的就是那條紫色的路——太湖大道,現在反正是一路暢通無阻,未來嗯……不好說~~~
  • 總編輯走基層丨打通青山山更青|大山|青山|石家村|花馬村|山村
    臨近年終,記者來到三門峽市最後一批脫貧的5個村,傾聽走訪,見證山鄉變化。打通交通梗阻石家村、花馬村、白石崖村、南窪村、西山底村,5個村均在盧氏縣、陝州區、澠池縣大山深處。山路迢迢,通往村子的山路,沿著河谷、山脈盤旋往復,使得並不太遙遠的直線距離被不斷延長。望山跑死馬,遠處的山頭看著不遠,要過去卻要大半天。「過去太苦了,走出大山太難了!」
  • 【地評線】荔枝網評:國際掃盲日,打通教育扶貧「最後一公裡」
    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終點近在咫尺,各地必須堅持把教育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全面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發展職業教育、完善高等教育,全方位、多角度消除文盲現象,千方百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打通教育扶貧「最後一公裡」,奪取收官之戰的全面勝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 「小題大作」幸福來---湖南日報數字報刊
    肖 軍  李青青    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    「搬到城裡來了,廣場舞越跳越起勁,生活在這裡真的很舒服。」楊銀娥臉上洋溢著幸福。    仲冬時節,筆者走訪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部分安置點,處處都有這樣的小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