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勝利——懷化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報導②
「小題大作」幸福來
——懷化市系統性謀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剪影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新廠鎮營寨村搬遷戶吳光亮的小產業園。
(靖州易地扶貧搬遷辦供圖)
肖 軍 李青青
夜幕降臨,辰谿縣錦濱家園,易地扶貧搬遷戶楊銀娥來到小區廣場跳舞。
「搬到城裡來了,廣場舞越跳越起勁,生活在這裡真的很舒服。」楊銀娥臉上洋溢著幸福。
仲冬時節,筆者走訪懷化市易地扶貧搬遷部分安置點,處處都有這樣的小廣場。不僅如此,還有各類小配套設施、就業場所、服務組織等,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挪窮窩」與「換窮業」並舉,安居與樂業並重。作為全省易地扶貧搬遷任務最重的懷化,從2016年以來,全市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25796戶103904人,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建設任務。從2019年開始,將工作重心由安置建設轉向後續幫扶,確保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
「搬出來需要勇氣,穩得住需要用心用力。」省政協副主席、懷化市委書記彭國甫說,懷化市委、市政府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系統工程來謀劃,抓大不放小,在創新機制推進安置項目建設之後,瞄準群眾搬遷「痛點」「小題大作」,大力配套完善與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小項目,讓搬遷群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微菜園」解了鄉愁
【鏡頭】
11月28日一大早,沅陵縣太安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年逾七旬的安置戶蔣昌樹扛著鋤頭、背著小背簍出門,半小時後,背著滿滿一簍蘿蔔回來。
筆者納悶,難道搬遷戶還在幹農活?
蔣昌樹給出了答案:「這是剛從自家菜園摘的,蘿蔔上還有露珠哩,你看看!」
蔣昌樹把筆者帶到安置點菜園,只見密密麻麻的小菜地成行成列,方方正正,又大小一致,色彩斑斕如畫。
「三口人住上了75平方米的房子,分了一塊30平方米的菜地,又種了兩塊打工戶的菜地,菜吃不完,還能拿去賣。」蔣昌樹「叭」了一口嘴角的菸斗說,「如果沒有這塊小菜地,就是有這麼好的房子,我也會很不習慣。」
社區黨總支書記鄭濤告訴筆者,不少群眾住進了新房,但「進城買根蔥嫌貴」,種地務農的習慣難捨。如何讓搬遷群眾住得慣、能融入,「微菜園」工程應運而生。由政府投資徵收土地,給1359戶搬遷戶每戶安排30平方米菜地。
「搬屋容易搬『心』難,菜地不大作用大。」鄭濤說,菜園子一方面為搬遷戶節約了生活成本,另一方面也讓搬遷戶故土難離、鄉愁難解的情緒得到釋放。
【字幕】
懷化市貼心設計,狠抓集中安置區「微菜園」建設,精準督導「生活成本降低」。目前,「微菜園」成為全市所有集中安置點的「標配」。該市創造性地出臺包括「微菜園」工程在內的20條後續幫扶措施,從配套建設到綜合服務,事無巨細,幫助搬遷群眾卸下「包袱」,融入新環境,適應新生活。今年6月,懷化市精準督戰後續扶持工作經驗及20條措施,被國家發改委作為典型經驗向全國推介。
「小課堂」寓教於樂
【鏡頭】
下午四點半。段龍麗像一隻快樂的小鳥,「飛」進麻陽苗族自治縣龍升社區的圖書室。
11月23日,星期一,輪到國學輔導老師劉曉圓講授國學禮儀課。她是格致書院院長,曾被評為「最美麻陽人」。
龍升社區位於麻陽城郊,是該縣最大的易地扶貧安置點。
段龍麗從一整排書架牆上抽出10餘本國學圖冊,放在一張張小書桌上。讀小學三年級的段龍麗是龍升社區「四點半課堂」的小班長,也是社區圖書室志願管理員。
筆者看到,這裡名為「課堂」,卻又不像是教室。這間約30平方米的屋子,一塊白色的書寫板,茶几式簡易桌子和兒童椅子擺成「回」字形,兩扇大開的玻璃大門對面是一整面牆的書架,側面牆上掛著團徽和「四點半課堂」拼成的藝術圖案。
段龍麗的父母在杭州務工,她隨外公生活。去年4月,外公一家享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從山村搬遷到了龍升社區,段龍麗也來到小區旁的龍池小學讀二年級。陌生的環境,讓她的性格變得內向孤僻。
「年輕人很多都出去打工,留在社區裡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留守問題引來的隔代教育矛盾在這裡也比較突出。」劉曉圓說。
成長需要引導。在共青團麻陽苗族自治縣縣委、縣關工委等支持下,今年5月21日,龍升社區「四點半課堂」按下「啟動鍵」,讓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孩子們在假期、周末、放學後有個好去處。
「剛來的時候,小龍麗說話都低著頭不敢看人,現在樂觀開朗多了。」劉曉圓還是「四點半課堂」的心理諮詢輔導老師,見證了段龍麗的變化。現在,小丫頭成了樂觀自信有責任心的「小帶頭人」。
「寓教於樂,樂中求知。」「愛在苗鄉」志願者協會會長邵忠飛告訴筆者,「四點半課堂」指導老師是一群志願者,在校大學生、當地學者專家、社會名流等10餘人受聘擔任輔導老師,傳授國學、非遺文化、圍棋等知識。「四點半課堂」周一至周五下午四點半開放,周末、假期全天開放。
【字幕】
懷化市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在各安置點配套完善小衛生室、小警務室、小圖書室等,讓搬遷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麻陽龍升社區、沅陵太安社區被國務院扶貧辦列為「湖南環十八洞扶貧經驗交流示範基地」,龍升社區還被列入湖南省唯一一個被共青團中央參與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社區治理示範性項目。龍升社區、太安社區、會同縣工業集中區等3個安置區被國家發改委授予「全國『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美麗安置區」。
「小車間」圓大夢想
【鏡頭】
11月27日,芷江七裡橋安置點的扶貧車間,40多名工人在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在這裡上班的都是安置點的搬遷戶。
「搬新居,進車間,告別土地可習慣?」筆者問。
「上樓住新房,下樓把活幹。黨的政策好,脫貧奔小康。」搬遷戶羅小妹快人快語,用一段順口溜作了回答。
2017年4月,建檔立卡貧困戶羅小妹從該縣碧湧鎮搬入城郊七裡橋安置點。由於文化程度不高,又沒有技術,羅小妹一度迷茫。
樂業才能安居。小小扶貧車間,成了破解「穩得住」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通過政企合作,芷江引入懷化華晨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在安置點建立扶貧車間。在當地政府牽線搭橋下,羅小妹很快進入扶貧車間工作。
「離家近,活不累,收入穩,成就了脫貧致富的夢想。」羅小妹說,今年疫情發生後,政府派聯絡員駐車間,幫助車間在3月份實現復工復產,解決了他們無工可打的憂慮。
【字幕】
「圍繞搬得出、穩得住、有就業、逐步能致富」的目標,懷化把「扶貧車間」建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上,通過點業融合,幫助搬遷戶就地就近就業。目前,全市在安置點上共建立222個扶貧車間。該市通過就業幫扶「五個一批工程」,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搬遷家庭「一戶一穩定就業」。
「小樓長」解煩心事
【鏡頭】
11月26日上午,麻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龍升社區,樓長龔旭目不轉睛地盯著手機,翻看樓棟居民反映的情況。
「我們在樓棟建立了微信群,需要大家知曉的好政策,值得宣傳的好人好事,居民遇到的困難,我們都會在群裡告訴大家。」龔旭說。
「把支部建在安置點上,讓搬遷群眾有主心骨。」社區黨支部書記範文忠介紹,社區黨支部將安置樓劃分為若干黨建網絡,建立社區黨建網格化包幹責任制,9個黨小組長為網格長,並推行「樓長制」,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網格、樓棟。
「樓長就相當於我們原來的村民小組長,哪家哪戶的情況都清楚,有啥困難我們第一時間找樓長解決,解決不了再找社區黨支部。」搬遷戶陳菊仙說。
「遇到煩心事有人管。」陳菊仙告訴筆者,前不久,她家主臥室廁所下水管道堵了,汙水湧向客廳,一家人正手忙腳亂時,被龔旭巡樓發現。龔旭當即聯繫管道疏通工,及時疏通了管道。
「普通人的生活小事,在搬遷群眾那裡可能成為決定『我要不要留下來』的大事,網格長、小樓長的作用大著哩。」範文忠感慨地說。
【字幕】
社區管理是搬遷群眾安居樂業的保障。把黨組織建在安置點上,實行網格化、樓棟制管理,是懷化市在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實施的20條後續幫扶措施之一。懷化市委要求,對一定規模的集中安置區設立社區,選優配強社區幹部,推進「四支隊伍」進社區。根據黨員的數量,成立社區黨總支或黨支部,實行網格化管理到樓、到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