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早晨,長沙河西大澤湖,志願者小梁拿著望遠鏡觀察鳥類。 記者 李丹 攝
義工剪影
■王國超
30歲,永州人,於今年4月加入湖南省護鳥營藍山護鳥小分隊。
■彭建軍
新邵縣龍溪鋪風井學校的地理老師,新邵縣及新化縣的護鳥義工。
■梁修鵬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技學院的大三學生,專業觀鳥團隊隊員。
進入秋季,成群結隊的候鳥從西伯利亞、內蒙古草原、華北平原等地南遷越冬。湖南這條中國中部的狹窄鳥道,本是它們穿越饑寒,抵達溫暖的生命線,如今卻因殘忍的捕殺,成為了它們的埋骨地。
9月25日,湖南省環保團體聯合會的護鳥組織 「湖南省護鳥營」發布「全省候鳥保護作戰地圖」,再次呼籲大家「拒食野味,保護候鳥」。
9月24日至25日,記者兵分幾路,跟隨護鳥義工體驗捕鳥者和護鳥者的鬥爭。
【永州】 護鳥途中多名義工受傷
「從北方遷徙來的鳥已經到達永州,更遠的西伯利亞的候鳥也將在半個月內飛到永州,加上最近陰雨連連,偷獵者等到了最好的時機。」9月25日晚,王國超率領7名義工及2名技術人員上了山。
「山上通亮的,我們一數,竟亮著35盞射燈。」對於配備射燈的捕鳥隊伍,一晚上打100隻鳥輕而易舉,「35盞燈,就意味著今晚或許就有3500隻鳥在此殞命。」
王國超領著義工衝上山頭,但偷獵者也很警覺,「他們丟下工具就抄小道跑了,但鳥都被帶走了。26日白天,看到一些已經死亡的候鳥粘在大網上,揪心得很。」
「很多偷獵者都是本地居民,熟悉山路,在追捕過程中,我們很多義工都受了傷。」讓王國超難過的是,上山的7名義工中有3名60多歲的老人,「他們不願坐視,但行動能力還是不如年輕人。」
【新化】 義工冒雨伏擊偷獵者
9月24日晚上7點,新邵縣龍溪鋪風井學校的地理老師彭建軍匆忙披上雨衣,騎上摩託車往30多公裡外的新化縣維山鄉杉木村趕。
晚8:30,彭建軍到達杉木村,對面的山體被五六盞射燈照得通明透亮。彭建軍邊冒充捕鳥人向村民問路,邊致電林業部門求援。
上山途中,彭建軍看到路邊停放著十多輛摩託車,有的車上還掛著捕鳥工具。
晚10點,山上騰起大霧,彭建軍鑽進草叢,一面假裝捕鳥,一面觀察下方捕鳥人的動靜。半小時後,渾身溼透的彭建軍到山下接應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
晚上11點,彭建軍帶著9名「援兵」上山,當場抓獲6名偷獵者,其餘偷獵者聞風而逃。由於被抓獲的偷獵者都未捕到鳥,處罰苦無證據,只能對6名偷獵者進行口頭訓誡和教育。對此,彭建軍說:「義工巡護主要是對偷獵者起到威懾作用,他們多少會收斂些。」
令彭建軍苦惱的是,新邵縣護鳥義工僅2人,新化縣一個沒有,「其實護鳥需要多去山裡巡視,可我真心覺得人手不夠。」
【長沙】 專業觀鳥團長期堅持巡護
通過多年努力,長沙大澤湖溼地的大規模捕鳥行為已經逐漸消失。但義工們仍然不敢掉以輕心,長期堅持巡護和觀鳥統計。
26日早晨6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生命科技學院的大三學生梁修鵬早早地起床趕往大澤湖。「我要趕在鳥兒完成遷徙前,做好觀鳥調查。」
歷時1個半小時,小梁來到了位於大澤湖邊的南塘村。一邊摸出望遠鏡觀看,一邊拿著筆記錄。小梁介紹,每次的觀測都要圍著湖走幾圈,以便準確記錄候鳥的數據。這些數據必須當天傳給中國鳥類保護協會。
「這個過程一方面是為了觀鳥,一方面是為了巡視保護候鳥。」
然而,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和對觀鳥意義的了解,全省20個候鳥棲息地,僅2個專業觀鳥團隊。「觀鳥能為生態保護提供有效的數據信息,我們2011年的數據在今年的城市環評中就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湘華聲全媒體記者 王為薇 見習記者 梁筱石 實習生 肖李潔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