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我國讀者最熟悉的一位美國作家

2020-12-22 澎湃新聞

馬克·吐溫最愛穿白西裝

圖片來自《名作家和他們的衣櫥》

馬克·吐溫丨我國讀者最熟悉的一位美國作家

胡允桓

系《馬克·吐溫中短篇小說選》前言,題目為編輯所加

馬克·吐溫(1835.11.30—1910.4.21)是我國讀者最熟悉的一位美國作家。他原名叫塞繆爾·朗荷恩·克列門斯,生於密蘇裡州的佛羅裡達,父親是當地法官,收入菲薄,家境拮据。小塞繆爾上學時就不得不打工。他十二歲那年父親去世,從此開始了獨立的勞動生活,先在印刷所學徒,當過送報人和排字工,後來又在密西西比河上當水手和舵手。兒時生活的貧困和長期的勞動生涯,不但為他以後的文學創作積累了素材,更鑄就了他一顆正義的心。

南北戰爭爆發後,密西西比河航運蕭條,他去西部淘金又空手而歸,便來到維吉尼亞城,先在《事業報》後在舊金山的《晨報》當記者,撰寫通訊報導和幽默小品,並開始使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其原意為「測深兩尋」,本是水手用語,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船可平安通過。誰知這一略帶詼諧意味的筆名後來竟響徹美國文壇,在全世界都幾乎家喻戶曉。

馬克·吐溫開始寫作之時恰值美國南北戰爭之後的「重建時期」:經濟如脫韁之馬,一方面迅猛發展,一方面又弊端孳生;冒險家鋌而走險,暴發戶一夜暴富;政界一片黑暗,官場賄賂公行。然而,這樣一個競爭不規範、法制不健全的時期於文學倒是有利的:動蕩的社會提供了多角度、多層次的素材,遠遠超出了伊迪絲·華頓夫人(1862—1937)的《天真的時代》,使威廉·豪威爾斯(1837—1920)的「微笑」變成了「苦笑」。於是,「鄉土文學」「幽默文學」便應運而生,衝破了原來以東海岸新英格蘭為中心的那種正統的「高雅」文學的樊籬。文學的這種「大眾化」傾向無疑是合乎潮流的,不但擴大了文學的視野,而且開闢了新的讀者群。儘管文學成了商品,被推向了市場,難免在通俗之中有「粗俗」和「庸俗」之嫌,但普及中的提高畢竟可以更上一層樓。這一時期雖然介於美國文學兩次發展巔峰——即十九世紀後半以愛默生、梭羅、朗費羅、霍桑、麥爾維爾、惠特曼等人所代表的浪漫主義文學和二十世紀中以德萊塞、海明威、菲茲傑拉德、多斯·帕索斯、斯坦貝克、福克納眾大師所開創的流派紛呈的繁榮——中間,無疑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沒有這一時期的廣博,便不會有後來的高聳。

馬克·吐溫在「鄉土文學」和「幽默文學」極肥沃的土壤中植根他的文學創作,卻能夠立即脫穎而出,就在於他把「鄉土」推廣為喜聞樂見,把「幽默」深入到諷刺現實。當時的「鄉土文學」作者寫的都是為他們所熟悉的本鄉本土的人物和故事,難免追求異鄉情調,而且主題也良莠不齊。但馬克·吐溫寫的卻是普通美國人隨處可見的日常生活情節,打破了東西部、南北方的界限,具有更普遍的意義,無論誰讀後都會感到親切。而源於口頭傳聞的「幽默文學」多以滑稽逗笑為主,缺乏深刻的內涵。馬克·吐溫利用了其幽默詼諧的筆調,賦以對現實的辛辣諷刺,讓人們在笑聲中窺視社會的不公和人生的不幸。

馬克·吐溫對社會的揭露和批判,滲透著他對美國民主自由的失望。作為一個出身下層、飽經風霜的人,他對民主自由有一種本能的渴求,但生活在美國那樣一個社會,他還不可能免俗地不去做「黃金夢」(他早年曾去西部淘金未果,晚年亦每曾投資自動排字機而蝕本),但無情的現實卻使這位理想主義者無法不失望。如果說他早期的作品常常瀰漫著「補天」的幻想的話,隨著他越來越深刻的觀察和越來越無情的揭露,他不但痛恨社會的醜陋,甚至對整個人類都失望了。「哀莫大於心死」,這正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和有責任感的作家的悲劇。

綜觀馬克·吐溫的全部著作,以晚期的演講和時論最為熱情洋溢和旗幟鮮明;以《過艱苦生活》和《密西西比河上》那樣的回憶和隨筆最為生動親切,於輕鬆中見真摯;以長篇小說刻畫的人物最為細膩感人:湯姆·索亞以兒童的目光看世界,同時也就把一個美國兒童的心理細緻入微地展現給世人;《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更被海明威和福克納譽為美國文學中「最好的一本書」,著名詩人託馬斯·艾略特甚至認為這一形象堪與奧底修斯、浮士德、堂吉訶德、哈姆雷特和唐璜相媲美;而以中短篇小說的短小犀利更膾炙人口。如果把他的演講和時論比做震撼人心的宣傳畫,他的回憶和隨筆就像是色彩清新的水彩畫,他的長篇小說猶如人物浮雕的群像,而他的中短篇小說則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來寓意深刻的幽默諷刺漫畫。

馬克·吐溫的中短篇小說通常都圍繞著一個具體情節展開,以揮灑自如的筆力極盡誇張之能事,使讀者明知不可能卻漸入佳境,信以為真;掩卷深思時終於認識到這種不可能中卻有著極大的真實性,作家筆下的人和事或許就存在於你的身邊,甚或就在你的身上。

他的作品雖然沒有深挖社會黑暗的罪惡淵藪,也沒有探討人生的深邃哲理,但仍需要仔細玩味,才能領悟其表面故事背後的深層寓意。如《布洛克先生寫的新聞報導》《我如何主編農業報》《田納西州的新聞業》和《一次接受採訪》,表面上諷刺的是報界的編輯和記者,但新聞界為什麼要招收這種無能之輩呢?報刊由誰出資、由誰主持,又是給誰看的呢?這樣一追問和思考,就可以對美國標榜的新聞自由一目了然了。再如《他究竟是已死或仍活著?》和《卡匹託爾山上的維納斯雕像》,初看似是揭發了藝術界的黑幕,暴露了那些作假和仿古的藝術家的行徑;但若不是藝術流於商品,藝術家成為金錢的奴隸,又何至於缺乏客觀的評價標準,致使藝術家的窮困潦倒呢?如果一心獻身藝術的人難以餬口,而被某些人吹捧起來的平庸之輩卻能腰纏萬貫,真正的藝術又何以存身和發展呢?再推而廣之,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難道只存在於藝術界嗎?如果任其泛濫,又該如何看待社會的正義和人類的尊嚴呢?

馬克·吐溫的批判鋒芒幾乎無所不至。在《被偷走的白象》中,讀者看到的是昏聵無能又目空一切、一味沽名釣譽卻不辦實事,只知巧設名目聚斂錢財但始終不肯費舉手之勞的警署官僚。軀體龐大、膚色素白的大象竟然遍尋不見,恐怕不符生活真實;但惟其不可能,才益發突出了官僚的嘴臉。那種慵懶成性、辦事一拖再拖的作風,出現在警察身上,誠然破案無望,但如果發生在整個政府機構中,又有何效率可言呢?而如果美國政府只等於官僚機制,不是白白花費納稅人的錢財嗎?他們既然高高在上,除去「主民」又如何能「民主」呢?《競選州長》中的「我」,剛要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當一名州長候選人,立刻召來了鋪天蓋地的誣衊、中傷和謾罵,我們自然會想到背後的主使人,他沒有露面,卻在呼風喚雨,單單是一個競選對手,恐怕難有這樣的財勢和能量,那麼該是什麼人呢?

美國社會對人的腐蝕力最甚者莫過於金錢。馬克·吐溫雖然也不自覺地流露出小市民暴富的夢想,如《湯姆·索亞歷險記》結局處讓湯姆和哈克發現了強盜的大量藏金;但他對金錢的批判還是一針見血的。如果說《一張百萬英鎊鈔票》中的主人公雖獲橫財尚能自持,在醜陋中反襯出他良心未泯、崇尚愛情的純潔高尚的話,《三萬元的遺產》則活畫出那對窮苦夫妻的黃金夢的虛幻可笑——但我們只能苦笑,同時也不能不深感哀憐,他們畢竟是無辜的小人物啊!但到了《腐蝕了哈德利堡鎮居民的人》,簡直是「洪桐縣裡沒好人」,鎮上的那些稍有地位的人物,幾乎無一倖免地全都屈從於金錢拜物的面前。讀者在這樣的解剖下,又有誰還笑得出來呢?我們恐怕只能為人類悲哀了。從嬉笑怒罵皆成文章的玩世不恭,到針砭時政、鞭辟入裡的憤世嫉俗,是馬克·吐溫思索的深化和作品的成熟,我們欣賞他的作品,也就此步步深入了。

文學作品離不開語言文字這一載體。馬克·吐溫的作品之所以深受歡迎,除去立意清新,剖析得當之外,很重要的要歸功於他對語言的駕馭。大家都知道,群眾日常生活中的用語是最為鮮活、生動和富於生命力的;但只有經過作家採納,寫入作品之中,才能成熟、定型和推廣。蕭伯納曾稱馬克·吐溫為語言大師,這是毫無溢美成分的。可以說,如果沒有馬克·吐溫(當然也會有別人),就沒有今天的美國英語。應該說,正因為馬克·吐溫把美國英語運用得恰到好處,才有如此充分體現美國民族個性的豪爽、樂觀和不拘小節的他的那些純美國式的作品。

作為幽默諷刺和美國英語大師,馬克·吐溫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馬克·吐溫在我國五六十年代那一種特定的氣候下,是對讀者介紹最多的為數有限的美國乃至西方作家之一。但也正因此,對他的分析評價往往帶有過多的功利目的而不夠充分全面。此次人民文學出版社將馬克·吐溫的中短篇小說選收入「名著名譯叢書」,確實能夠收到將世界文學名家名篇以精美的版本永遠保留在文學愛好者書架上世代傳閱的功效。筆者不揣譾陋,特奉此文與讀者,除去老生常談,但願尚有些許新意,與書友切磋,望同行教正,如能拋磚引玉,更是不勝惶恐,不勝榮幸矣!

推薦閱讀

相關焦點

  • 馬克·吐溫的不凡人生
    像這類生活上的處理態度,馬克·吐溫和託爾斯泰其實有著極大的不同。諷刺西方人人性裡最卑劣的部分一位作家的傳世作品,往往也可以反映出作家的人格特質和道德態度。他最喜歡緊張、刺激、恐怖的是《金手臂》。丹尼爾就是馬克·吐溫小說《頑童流浪記》中黑奴吉姆的化身。在幽默與諷刺方面他可以用文字駕馭人心,就如同千軍萬馬般,所到之處民眾為之歡呼與瘋狂,政客為之害怕與惱怒。關於這點,似乎在文壇上極難看到有同樣的作家出現,難怪還沒有人可以取代他在「美國文學之父」地位。
  •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晚年秘聞:組建俱樂部,只接納10-16歲美少女
    #馬克·吐溫馬克·吐溫是美國著名的作家和幽默大師,被美國作家威廉·福克納譽為「美國文學之父」。他的文學名著包括《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但他晚年生活悽涼,不但因風險投資失敗而破產,家庭成員也在幾年內因疾病或意外相繼離世。他由此深陷抑鬱之中,但也因此迸發出了對年輕女性的熱愛。
  • 「成為幽默家,是為了生活」|馬克·吐溫逝世110周年
    新中國成立後,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競選州長》被長期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被當作批判美國政黨政治的現實主義作品。他的代表作《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也有數十個中文版本,可謂是中國讀者最熟悉的美國作家之一。在本文中,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楊靖教授對馬克·吐溫與中國的淵源做了細緻梳理和評述,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故事。
  •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人生觀,幫助他戰勝各種困境,值得學習
    美國著名作家、演說家,文學界的領軍人物,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榮耀和成就的背後,是一生波折。他原名薩繆爾·蘭亨·克萊門,"馬克·吐溫"是筆名,原是密西西比河水手使用的表示在航道上所測水的深度的術語。1835年出生於貧窮律師家庭,他是家中7個小孩中的第6個。拮据的家境,在他11歲時父親去世,雪上加霜,從此開始獨立的勞動生活。
  • 一起開掘文學寶藏,致敬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
    作為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前期作品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是美國批判主義文學奠基人。馬克·吐溫(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 ...百萬英鎊|馬克·吐溫|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
    作為作家、演說家,馬克·吐溫前期作品以辛辣的諷刺見長,到了後期語言更為暴露激烈,是美國批判主義文學奠基人。馬克·吐溫(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 馬克·吐溫逝世110周年:研究過他的人,覺得他本應更有作為
    今日,我們承認他是位民間作家,或是承認他是他所屬部落的說書者——那個極度擴張的部落,便是他年輕時的美國鄉下——這意味我們承認他的成就,亦即他不僅是個娛樂讀者的作家,而且他也積聚了許多材料,以建構美國的神話與民間故事,一整組國家需要用來發展自身形象的敘事工具。
  • 《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簡直是馬克吐溫巔峰的兒童文學作品
    歐內斯特·海明威說:「這是目前為止最出色的作品」、「是所有美國文學作品的源泉」,誰要是不同意,就會被他胖揍一頓。威廉·迪安·豪威爾斯也曾說過:「馬克吐溫是唯一的、無與倫比的,是文學界的林肯。」1.馬克·吐溫寫這本書的時候,是南北戰爭之後,在林肯總統的帶領下,美國已經廢除了奴隸制;2. 但是馬克·吐溫把書內的故事的時間背景設置在19世紀30年代左右,這個時候是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夕;3.
  • 第1075期:我建議你從馬克·吐溫開始讀英文書
    馬克·吐溫(Mark Twain)是我最喜歡的美國作家,他留下了很多名言。 這兩部兒童文學作品在美國文學史上地位極高,第二部比第一部更高,儘管大多數人更熟悉湯姆·索亞歷險記。
  • 誇張與驚喜:《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精選》書評
    上周四,讀罷了馬克·吐溫的《短篇小說精選》。要說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莫過於誇張的結構,誇張的結尾。這是馬克·吐溫小說最大的特點,也是他小說的靈魂所在。現在依次分析馬克·吐溫的小說。這篇小說精選共有15篇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獨立成篇,體裁涵蓋了小鎮居民、新聞從業者、政府職員等各色人等。
  • 馬克吐溫和他的《湯姆索亞歷險記》
    美國的密西西比河如同長江之於中國,尼羅河之於埃及,在其漫長的流動中,滋潤著美國近半的土地,也是千萬的美國人飲用水的來源。而密西西比河畔不僅有高速發展的經濟,孕育了豐富的文學作品,還養育了一位以諷刺幽默聞名於世的作家——馬克·吐溫1835年11月,馬克·吐溫出生在密西西比河河畔。
  • 馬克-吐溫兩次「黃金夢」破滅 為還債漂泊世界
    打字機變成「燒錢陷阱」  馬克·吐溫的第一次經商活動,是從事打字機的投資。那時馬克·吐溫已經45歲了。在此之前,他靠寫文章發了點小財,並有了點名氣。  《讀者》雜誌刊文稱,一天,一個叫佩吉的人對馬克·吐溫說:「我在從事一項打字機的研究,眼看就要成功了。研究成功、產品投放市場後,金錢就會像河水一樣流來。
  • 馬克吐溫作為國外小說名家,常出現在考題中,老師已整理重點知識
    馬克吐溫是中小學階段在課文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國外小說作家,所以對於馬克吐溫的一些文學常識,同學們需要掌握。其實很多作者的寫作手法、寫作風格都跟作者本身的經歷有關,我們在了解作品之前一定要先了解這個作者的生活背景,特別是作者的童年生活,這都關係著他撰寫的作品的風格。
  • 看了這20句話,終於明白馬克吐溫才是真正的段子手
    馬克吐溫 美國作家、演說家,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 DreamABC送你馬克吐溫《給年輕人的忠告》的中英文版
    這是馬克吐溫經典語錄的一句,很喜歡這句話,作為自己的人生嚮導。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題材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象或人性的醜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從風格上說,專家們和一般讀者都認為,幽默和諷刺是他的寫作特點。
  • 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
    我不得不讚揚馬克·吐溫,一個了不起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以幽默詼諧的筆風形象生動地刻畫著英國上層社會拜金主義思想。抱得美人歸那麼,這便是馬克·吐溫的《百萬英鎊》。如果,你對他有興趣的話,不妨也去讀一讀這部令人啼笑皆非,詼諧幽默的世界名著吧!
  • 來自星星的馬克吐溫,與哈雷·彗星神同步,寫的小說竟救活特斯拉
    當然這是不科學,不過有美國一位大文豪卻自稱是跟隨它而來。他就是號稱來自哈雷彗星的馬克·吐溫,美國大文豪和科技神人。一 馬克·吐溫的神秘生卒年份,與哈雷彗星神同步哈雷彗星在1835年再次出現,中國記載,「道光十五年閏六月十一日彗星見」,11月份的時候馬克·吐溫出生了。「我在1835年與哈雷彗星同來。明年它將復至,我希望與它同去。
  • 幽默大師馬克吐溫的經典語錄,秒殺一切段子手
    馬克土溫趣聞趣事 1、馬克吐溫一次乘車外出,火車開得很慢。當查票員過來查票時,馬克吐溫遞給他一張兒童票。查票員調侃道:「我還真沒看出您還是個孩子呢!」 馬克吐溫回答:「現在我已經不是孩子了,但我買票上車時還是個孩子哩。」
  • 馬克•吐溫短篇小說精選
    馬克·吐溫的父親收入不多,命運不濟,買了田地未見收益,開店又賠本,「逼得他子女長期為生活而在世上掙扎」。馬克·吐溫在這樣的家境裡沒有受多少正規的教育,12歲時父親去世,他只好去印刷所當學徒,生活清苦。  大約在他對歲的時候,他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有機會在密西西比河航行的輪船上幹活,他學會了領港的本事。這一段生活是他最難忘的。
  • 馬克·吐溫、蘇珊·桑塔格、海明威……名作家的衣櫥裡有什麼?
    同樣,一位作家的作品,集合了作家的生活、價值觀、想像力、才華以及獨特性。其中一些具有魔力的成分,必然滲入他們的衣櫥,因此,觀察名作家們的衣著和標誌性形象,與聽他們講故事一般讓人心動。標誌性形象:西服套裝西服套裝的好處,是能讓人輕鬆地進入穿衣的舒適區,同時保持彬彬有禮。穿上它,你從不需要擔心:一套西服可以讓你有體面的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