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2020-12-19 光明網

  作者: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何海根、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孫代堯

  摘要:習近平的科學社會主義觀是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其基本內涵包括:在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歷史視野下認識當今世界仍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既不能丟棄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不能將科學社會主義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關鍵詞: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基金:2019年度教育部重大專項課題「黨的創新理論引領貫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體系」(項目編號:19JZDZ016)的階段性成果

  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成功,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意義,對世界社會主義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新時代的歷史高度,對科學社會主義及其在中國的新發展作出了精闢論述,形成了著眼於21世紀中國的科學社會主義觀,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注入了嶄新內涵。

  一、確認當今世界仍處於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

  時代是思想之母。能否準確把握和科學分析我們所處的時代,直接關係到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也關係到我們能否堅守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能否繼續堅定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類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了「知識經濟時代」「資訊時代」「後工業時代」等涉及時代的術語。歷史發展到21世紀,時代的變化以及中國發展的廣度和深度早已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像。那麼,作為時代產物的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是不是過時了?習近平特別重視用大歷史觀來認識和把握我們所處的時代,他指出:「儘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

  馬克思主義所說的歷史時代,是基於唯物史觀,以經濟社會形態作為劃分標準的「大時代」概念,體現了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時代本質,比如「資本主義時代」「社會主義時代」。在一個「大時代」中,由於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時代主題和主要矛盾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又能劃分出若干個「小時代」,體現了具有相對趨變性的時代特徵,例如,列寧把19世紀末20世紀初稱為「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鄧小平把20世紀下半葉之後的時代稱為「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從大歷史的視野來審視當下,人類社會仍然處於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大時代」。在這個「大時代」中,社會在發展,時代主題在轉換,要全面準確把握當今時代,既需要考察「大時代」的時代本質,又需要考察「小時代」的時代特徵,同時用「大時代」的視野去理解「小時代」。

  (一)我們今天所處的「大時代」沒有變,仍然是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所判定的歷史時代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到資本主義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後,資本主義社會裡又不可避免地孕育著新的更高級的社會主義因素。《共產黨宣言》指出:我們的時代即「資產階級時代」,同時「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1877年,馬克思在《給〈祖國紀事〉雜誌編輯部的信》中談到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趨勢,他再次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已經創造出了新的經濟制度的要素,它同時給社會勞動生產力和一切生產者個人的全面發展以極大的推動;實際上已經以一種集體生產方式為基礎的資本主義所有制只能轉變為社會所有制」。俄國十月革命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制度現實的偉大飛躍,列寧認為十月革命開闢了「兩個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時代,即資產階級時代和社會主義時代,資本家議會制度時代和無產階級蘇維埃國家制度時代的世界性交替的開始」。從此,人類社會正式進入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時代。「過渡」意味著存在兩種生產方式、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二者並存競爭,但總趨勢是走向社會主義。雖然社會主義在20世紀後期遭遇重大曲折,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興起、資本主義面臨的系統性危機、當今世界所發生的巨大而深刻的變化,都說明時代性質和人類社會的總體發展趨勢並沒有改變,我們依然處於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

  (二)只要「大時代」沒有變,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它仍然是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的思想武器

  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類創造歷史的兩種基本活動。認識活動的任務不僅在於解釋世界,更重要的是為改造世界提供理論指導。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政治思潮,由來已久,但空想社會主義沒有找到實現理想社會的正確道路和改造現實的社會力量,因而也就難以真正對社會發展發生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動的特殊規律,在此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歷史唯物主義是觀察社會歷史發展總趨勢的「望遠鏡」和思想鏡子,統攝各個「小時代」,不因「小時代」特徵的變化而失去其科學真理性。正如習近平指出的:「時代在變化,社會在發展,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學真理」,「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三)回答和解決時代發展提出的一系列新課題和新挑戰,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和理論力量

  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小時代」是以蒸汽動力技術為核心的工業革命時期,我們今天所處的「小時代」是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工業社會的高級階段。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曾高度評價工業革命的歷史性影響:「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擺脫了束縛它的桎梏,在人類歷史上這還是第一次。從此以後,生產力得以持久迅速地發展,並臻於人員、商品和服務皆可無限增長的境地。」馬克思和恩格斯也充分肯定科技進步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進入「新時代」,科學技術帶來了「自然力的徵服,機器的採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同時他們又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另一面:「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飢餓和過度的疲勞。財富的新源泉,由於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源泉。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資本主義在創造生產力和物質財富的同時,自身又產生著勞動異化、貧困、道德墮落、生態破壞、戰爭等。

  歷史發展到21世紀,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孕育成長,物質財富不斷積累,人類文明發展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時,人類社會也面臨著諸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比如經濟危機、貧困、失業、收入差距、地區衝突等依然存在,還有諸如氣候變化、恐怖主義、網絡安全、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有待解決。可以說,馬克思所處的時代和我們當今所處的時代,都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英國文學家狄更斯曾以「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描述工業革命發生後的世界。習近平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引用狄更斯的這句名言,並指出:「今天,我們也生活在一個矛盾的世界之中。」繼續解決工業化時期業已產生的問題並回應21世紀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仍然需要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科學方法和總體思路。馬克思主義始終站在時代前沿,是一個開放的理論體系,能夠不斷回應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新挑戰,提出新的思路和解決方案。

  二、闡明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並沒有直接使用過「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這一概念,將這一概念作為一個理論範疇,是中國共產黨的一大理論創新。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正式使用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的提法,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其表述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或強調如何正確把握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問題。2013年,他在新進中央委員會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2018年,他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強調:「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同時,科學社會主義也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概括起來,習近平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把握和理解,從內容上分為有機統一的三個層面。

  (一)強調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判定社會主義的客觀標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早期的一些領導人已認識到社會主義有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如中共一大代表李達提出,「中國現實社會狀況與歐美略有不同,這是我們所承認的。但是不同的地方,也只有產業發達的先後不同,和發達的程度不同,而社會主義運動的根本原則,卻無有不同,而且又不能獨異的」。黨的十七大、十八大報告提出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說法,但沒有具體展開,學術界對此問題也沒有形成一致的觀點。

  如何確定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這需要從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的思想理論中尋找答案。社會主義因資本主義而誕生,是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和替代性方案,科學社會主義則是符合規律的、合理的、正確的方案。因此,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也就是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從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過程、發展方向、一般特徵等方面所作的科學預測和設想出發,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這些差別主要包括:其一,從生產的根本目的來看,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是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其二,從生產的組織形式和分配原則來看,社會主義要求對社會生產進行有計劃的指導和調節,實行等量勞動領取等量產品的按勞分配原則;其三,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看,社會主義社會只能是合乎自然規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其四,從社會主義的實現形式來看,無產階級革命是無產階級進行鬥爭的最高形式,必須由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以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為目的;其五,從未來社會的基本特徵來看,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和社會主義高度發展,最終要實現向消滅階級、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等等。這些構成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主要方面,這些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了。

  (二)指出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理解科學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它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事實出發,深深根植於現實之中。恩格斯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於現實的基礎之上。」在運用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過程中,要注意正確認識和處理原則的一般性和具體實際的特殊性之間的辯證關係,用歷史的、聯繫的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揭示的是實現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般規律,而不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具體方案。馬克思、恩格斯對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主要是理論上的,至於科學社會主義如何在世界各國乃至世界範圍內付諸實踐,這是需要後人依據現實條件來探索和回答的課題,但他們對具體實踐中應秉持的方法論是十分明確的。

  列寧對此有一個精闢的總結:「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複雜情況。」複雜情況包括兩種:一種是靜態的情況,比如各國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每一個國家在實踐科學社會主義時面臨著不同的條件和問題;另一種是動態的情況,比如資本主義本身就會發展變化,因此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就必須適應這種發展變化,尤其是要適應時代的要求,否則就會被歷史所淘汰。

  在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中,常用「世情國情黨情」來描述科學社會主義發展過程中的複雜情況,習近平在不同場合反覆強調,謀劃和推進黨和國家各項工作,要基於對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論,以及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都是在正確把握複雜情況下對科學社會主義的重大發展。

  (三)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屬性

  中國共產黨的話語體系一般這樣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個表述反映了事物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規律,也說明不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簡單地解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種解構式的理解是國內外有些輿論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說成是「資本社會主義」「國家資本主義」「新官僚資本主義」的根源,這些說法否定了中國道路的社會主義性質,錯誤地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社會主義成分」不足,或者說「中國特色」是社會主義以外的東西。習近平從三個角度回應了這些質疑。

  一是從歷史和現實角度闡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近代以來中國面臨著外敵欺凌與入侵、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困局,要解決的歷史性課題是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問題,並嘗試了各種主義和思潮,包括資本主義、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但是都沒有找到國家和民族的出路。最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新中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使中國快速發展起來,並回擊了各式各樣的「中國崩潰論」。

  二是提出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方法。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所闡述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從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提出來的,反映了社會主義發展的一般特徵。但基本原則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所體現出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習近平強調,在當前發展階段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堅持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經濟制度,這些就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內容」,「如果丟掉了這些,那就不成其為社會主義了」。習近平澄清了一個理論問題:在中國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並非意味著簡單地用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關於未來社會主義的具體構想改造中國,而是要用符合中國具體實際和歷史條件的,同時又體現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精神的具體內容來改造中國。習近平指出:「社會主義並沒有定於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

  三是明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性質。在國內外的一些輿論中,往往把「中國特色」解釋為「非社會主義」的東西,根源在於他們頭腦中的社會主義觀念仍然是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怎樣理解「中國特色」?「中國特色」的本質內涵是指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它本身就是社會主義理論的一部分。「特色」的核心要義不是「與眾不同」或「標新立異」,而是「適合中國」,例如有利於中國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理論和方法、方針和政策等要素。這些要素之所以能被稱為「特色」,是因為它們符合中國的國情和實際,符合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原則和要求,它們不是「非社會主義」的東西。習近平曾明確提出「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特色」、「中國最大的國情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就是中國特色」等觀點,從中能夠清楚地看出,在習近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的理解中,「中國特色」指代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東西。

  以上三個層次的觀點共同構成了中國共產黨對待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科學態度,其中最核心的是方法論問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學說體系中,分析未來社會主義的方法論居於最高層次,高於對社會主義特徵的分析預測。他們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指出,《宣言》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說來是完全正確的,但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習近平提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和「科學社會主義絕不是一成不變的教條」,在方法論上和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完全一致。從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看,一個國家是否能夠準確把握和理解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辯證處理好「不能丟」與「豐富和發展」的關係,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國家社會主義的命運。例如,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黨內修正主義丟掉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宗旨,蘇聯形成的一整套高度集中和僵化低效的體制違背了人民利益,南斯拉夫弱化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權等,造成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最終失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要繼續蓬勃發展,就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處理好原則性與策略性的關係問題。

  三、指出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這一論斷從社會主義發展的維度,深刻表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世界意義,揭示了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特點及其現實性和可能性的辯證統一規律。現實性和可能性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對基本範疇,揭示事物發展過程中某種潛在的發展趨勢是如何轉變為實現了的東西。習近平對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前景的判斷,是唯物辯證法的光輝體現。他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一)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不斷發展的現實性

  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的強大生機活力,首先是建立在現實性的基礎之上的。現實是指一切有內在根據的、合乎必然的存在,事物的這一特性叫做現實性,是已經產生和存在的東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獲得不斷發展的現實性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總結經驗和吸取蘇東劇變教訓的基礎上,頂住了巨大壓力和挑戰,堅守和捍衛了社會主義。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入低谷。「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歷史終結論」「多米諾骨牌效應」等時興理論和新潮觀念興起,不少人認為中國的社會主義必然走向蘇東國家的結局,唱衰中國的聲音不絕於耳。如今30年過去了,中國成功地在世界上舉穩了社會主義旗幟,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繼續存在和向前發展具有了最基本的現實性。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新技術革命和新工業革命時代來臨之際,鄧小平提出要抓住機遇,實行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蘇東劇變發生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已進行十餘年,為中國度過這場世界性的社會主義危機創造了條件。在自主探索和改革開放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逐漸認識到蘇聯模式的一系列弊端,例如,不尊重經濟規律,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計劃經濟;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困境進行體制調整時偏離正確方向;放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使黨內從思想混亂演變到組織混亂;等等。在總結和吸取蘇東劇變教訓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根據本國國情和時代特點,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社會主義本質、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創新觀點,這些理論創新再次為科學社會主義繼續紮根中國並蓬勃發展提供了現實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事實的存在」堅守和捍衛了科學社會主義。習近平指出:「十月革命的風吹進來了,但我們黨最終也沒有成為一個蘇聯式的黨。冷戰結束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我們仍然走自己的路,所以我們才有今天。」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成功開闢了科學社會主義的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深遠影響,同時體現在理論和實踐上。從理論層面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科學社會主義推向嶄新的發展階段,形成了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四位一體」的科學體系,統籌推進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建設」,社會主義的影響力、感召力極大增強,使世界範圍內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歷史演進及其較量,發生了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深刻轉變,在此背景下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新生機。從實踐層面看,依照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最主要的現實基礎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實現的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出的「中國奇蹟」為歷經磨難的社會主義注入強大生命力,中國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取得的各方面成就重振了人們對社會主義的信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中國貢獻。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二)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不斷發展的可能性

  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持續保持生機活力並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在現實性的基礎上,還存在著可能性。可能性是與現實性相對應的範疇,反映事物發展的潛在特點和各種前途的趨勢。可能的東西在當前是不存在的,但它在將來可能出現,它往往作為一種萌芽或因素存在於現實之中。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發展的可能性有兩層含義。

  第一,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要能夠回答和解決新時代中國面臨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社會發展、人民意願、時代要求,這些詞反映出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的要素是動態的而不是靜止的,如果在認識上不能實現「兩個邏輯」的辯證統一,在實踐上不能切實反映人民意願、落後於時代發展的要求,那麼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中國發展的可能性就不能轉變為現實性。習近平指出:「社會總是在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其中有一些可以憑老經驗、用老辦法來應對和解決,同時也有不少是老經驗、老辦法不能應對和解決的。如果不能及時研究、提出、運用新思想、新理念、新辦法,理論就會蒼白無力。」

  第二,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還要回答和解決世界面臨的問題。當前,我們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持續凸顯,人類面臨著許多共同挑戰。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能不能回答和解決這些挑戰與問題,屬於可能性範疇。習近平在2019年指出當前世界面臨著「四大赤字」的挑戰,即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列舉了一系列世界和人類面臨的問題,比如氣候變化、難民危機、網絡安全、逆全球化思潮、國際競爭摩擦、全球收入不平等、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恐怖主義等。面對「四大赤字」的挑戰,中國相應地提出了公正合理、互商互諒、同舟共濟、互利共贏「四大理念」的破解之道。中國方案能否得到廣泛認同並付諸實踐,仍處於可能性狀態,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方案體系、不斷提高認識的水平、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從而推動新的實踐。

  (三)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取決於可能性向現實性的轉變

  在現實性的基礎上,社會發展充滿了各種可能性,包括現實的可能性、非現實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

  第一,現實的可能性指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趨向,並在現階段已經具備或者可以創造出必要條件使之實現的可能性。例如,黨的十九大提出到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些屬於現實的可能性,需要經過人民群眾的主觀努力來使這種可能性轉變為現實。習近平強調:「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這一目標「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

  第二,非現實的可能性指事物發展的總趨向符合一般規律,但現階段不具備或經過人的主觀能力仍不能創造出必要的條件使它轉化為現實,只有在以後才能實現的可能性。比如共產主義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現階段「想一下子、兩下子就進入共產主義,那是不切實際的」。非現實的可能性並非具有不可能性,我們不能因為共產主義不是馬上可以實現的目標,就喪失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相反,堅定遠大的理想信念對當前的事業是至關重要的。習近平強調,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我們常說,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信念不牢也是要地動山搖的。蘇聯解體、蘇共垮臺、東歐劇變不就是這個邏輯嗎?」「歷史和現實都告誡我們:全黨理想信念堅定,黨就擁有無比強大力量;全黨理想信念淡薄,黨就會成為烏合之眾,風一吹就散。」他說:「一些人認為共產主義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認為是望都望不到、看都看不見的,是虛無縹緲的。這就涉及是唯物史觀還是唯心史觀的世界觀問題。」即理想渺茫、信仰動搖,根源於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牢固。如果我們放棄了理想和信仰,就會導向功利主義、實用主義,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就會迷失方向,就會走上民主社會主義道路。

  第三,抽象的可能性指利用抽象的形式進行論證,只要找到一個理由就認為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抽象的可能性是無法實現的,會給具體實踐帶來極大的危害。比如空想社會主義某種程度上就屬於抽象的可能性,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觀。21世紀的社會主義必須是科學的,而不是空想的。習近平說:「我們黨現階段提出和實施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之所以正確,就是因為它們都是以我國現時代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

  現在我們還處於21世紀的早期階段,在未來的歷史發展中,社會存在可能會發生量的甚至質的變化,21世紀的科學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變化著的社會存在的基礎上,否則社會主義就會淪為烏託邦,退回到科學社會主義創始人之前的發展水平。因此,問題的關鍵是我們須清楚地認識自己所處的時代,抓住時代主題,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從客觀實際出發,確立新理論、提出新綱領、明確新目標、制定新戰略,不斷推動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穩步向前發展。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命運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歷史命運。習近平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中國共產黨人必須把這篇大文章繼續寫下去,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推動世界社會主義發展。

[ 責編:李貝 ]

相關焦點

  • 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空想社會主義
    它指出,空想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直接思想來源; 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兩大理論發現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了科學; 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 導致社會主義的必然出現。這些認識對於今天科學分析當代資本主義及其新變化, 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馬克思主義科學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以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鐫刻在世界思想理論版圖的顯著位置,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形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稱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同樣是與這一思想的研究對象、世界意義、實踐成效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何毅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已經以其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鐫刻在世界思想理論版圖的顯著位置,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主體形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稱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同樣是與這一思想的研究對象、世界意義、實踐成效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作為「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系列第五講(總132期),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對《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進行導讀。 主講人: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 陳培永 精彩觀點 ·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於1880年首次出版,是一部系統闡述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著作,馬克思稱其為「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
  • 陳培永:《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回應了錯誤社會主義觀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0月21日電 (謝磊 曹淼)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舉辦第五講,圍繞「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這一主題,邀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做客講堂,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導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 重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本文是通過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書,對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衝突的演化過程進行分析,進而解釋科學社會主義的出現。隨著產業革命的完成,資本主義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飛躍發展。但當時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卻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與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形式之間的矛盾。封建社會末期的工場手工業是以手工技術和僱傭工人的分工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大生產,表現為生產規模和技術分工的進步,需要強調的是工場手工業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組織形式。
  • 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發展——十九世紀上半期法國的思想層面
    引言空想社會主義思潮是法國十九世紀上半期第三大社會思潮。它與十八世紀的空想社會主義不同,是十九世紀資本主義關係確立後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發展的結果,它以嶄新的社會內容、蓬勃的聲勢作為無產階級的「象徵、表現和先聲」出現於這一歷史階段,其代表人物最早有巴貝夫,而後則有偉大的思想家聖西門和傅立葉。
  •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豐富思想寶庫科學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不僅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在接續傳承中書寫了新篇章,而且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創新發展中開闢了新境界。其標誌性理論成果,就是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
  • 21世紀的三大科學難題,破解任何一個,都將推開新世紀的大門
    宇宙到底有多少規則我們是不清楚的,所以存在的科學理論到底有多少,我們也是不清楚的。而人類的認知水平不是無限和萬能的,所以,我們在科學發展的道路上,也會遇到各種各樣難以破解的科學難題。而這些科學難題對於人類文明的等級提升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只要破解一個,可能就會讓人類推開新世界的大門。
  • ...探尋人類解放的現實道路——重讀恩格斯《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
    140年前,為了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武裝新成立的法國工人黨,恩格斯發表了《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部著作是科學社會主義的重要代表作,曾被譯成1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傳播,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馬克思稱讚這本書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列寧說它是「每個覺悟工人必讀的書籍」。
  • 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歷程
    他指出,我們今後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他提出,要在20世紀內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即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 論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將超越「走一步看一步」的經驗主義辯護邏輯,也不囿於具體科學的闡釋,更不能簡單套用西方政治哲學邏輯來剪裁中國現實,而要科學分析當代中國社會的差異性,將之提升到「差異的正義」的原則高度,將偉大的中國之治成果升華為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的當代表達,全面創新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這就是21世紀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哲學研究的重大使命。
  • 21世紀,科學與神學的統一
    現代人崇尚科學,構建了完備的科學理論,否定神的存在。21世紀,經典物理學走到盡頭,量子理論把物理學帶到神學邊緣。科學探索走進神奇、怪異的領域。2004年,一名來自俄羅斯的「火星男孩」引起全世界的矚目。科學與神學在火星男孩前世記憶裡被統一。一、科學與神學關係的兩種猜想1、科學的盡頭是神學一些哲學家認為,科學屬於低級的神學知識。
  • 深刻認識和科學把握新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把握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戰略論斷。這一論斷,指明了「十四五」時期及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務須深刻認識、科學把握。
  • 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針變遷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表述。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立德樹人,知行合一,以美育人,崇尚勞動,增強學生的綜合素養,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路徑。21世紀,以核心素養教育推動教育方針的具體化和細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 恩格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貢獻
    在科學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恩格斯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恩格斯在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歷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與馬克思一起,為第一個世界性無產階級政黨起草綱領和宣言,為科學社會主義奠定政治基礎;他闡明了兩大基石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有客觀的判斷標準。
  • ...記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建...
    日前,21世紀馬克思主義高峰論壇在津舉辦,來自30餘家科研機構和知名高校的近百位專家學者與會,聚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21世紀馬克思主義」深入思考研討,展示最新成果,也強有力地宣傳了天津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成績。
  • 陳培永:社會主義學說為何能從空想走向科學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10月21日電 (謝磊 曹淼)日前,2020年中央和國家機關「強素質·作表率」讀書活動舉辦第五講,圍繞「重溫馬克思主義經典,深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這一主題,邀請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陳培永做客講堂,以「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為主題,導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
  • 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闡釋學理化
    該書站在新時代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互動的高度,深刻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指明這一偉大思想既是對黨的創新理論成果的繼承,又根據時代和實踐發展實現了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形成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形態。
  • 外科學,不斷發展進步的科學,「微創」21世紀新的方向
    在中國周王朝,有外科手術的歷史,選擇藥物是古代的外科醫生,主要治療一些外傷,如潰瘍、刀傷、刀傷、骨傷等,那位著名的醫生華佗是一位好醫生,他用麻辣燙粉取出死骨,做剖腹手術,然而外科手術發展受限的原因是手術疼痛和感染後手術,這一直是世界各國外科醫生所面臨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