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顧無
【引子】
人的回憶可以留存很久,久到一輩子念念不忘。
然而事物無情,往往被風塵催殺,很快就物是人非。
所以,同一個人,同一處地方,幾十年以後再去,往往就會有天翻地覆的感覺。
其實也用不了幾十年,所謂的70後,80後,90後這樣的分界,每一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回憶,每一代都幾乎理解不了其他人的回憶。
現在再回頭想想小時候,無憂無慮在清澈的河流裡遊泳抓魚的日子,在田地裡偷吃麥子,偷偷烤紅薯和叫花雞的日子,上學的時候和老師對著幹,和同學鬧矛盾的日子,都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記憶。
某一天,我們會看到一些,勾起我們青春回憶的東西,物是人非的感覺,不由自主的湧上心頭。自己終究是老了,年輕人有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也有我們的回憶。
【臨其詩境】
上邊說這麼多,其實就是這首詩的主題。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蘇軾的一首詩。
公元1061年(嘉祐六年)冬,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時經過,作詩寄蘇軾,這是蘇軾的和作。
這個地方,有著兄弟兩個怎麼樣的回憶呢?蘇轍19的時候,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還未曾上任,又被告知中了進士,於是與蘇軾一起赴京應試,路上經過了澠池,兩人一起在縣中僧舍借宿,認識了奉閒(僧人名),又一起在牆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任陝西鳳翔又經過了,於是作《和子由澠池懷舊》,之前與弟弟的種種,都在詩歌中再次重現,只是已經,物是人非。
【經典原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
宋代:蘇軾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條分縷析】
前四句的比喻可以說驚豔到了極致,一直到以後的幾百年裡,人們想到離別,想要物是人非的感覺,再也沒有什麼能夠超出「雪泥鴻爪」的形容了。
一如「一枝梨花春帶雨」成為形容美人落淚的唯一,「飛鴻踏雪泥」亦是唯一。
一個人,幾十年裡的奔走像什麼呢?
應該比較像飛鴻在雪泥裡走過吧,雪泥上偶然留下輕重不一的指爪痕跡,但是轉眼之間,飛鴻展翅高飛,這片痕跡就成為無人問津,被遺忘的存在了。
前一句有「飛鴻踏雪泥」的語句,後邊兩句又分別以「泥」,「鴻」為起筆,用到了頂針這種手法,讀來朗朗上口,詩歌節奏也清晰明朗,一氣呵成。
這四句既是比喻,又是蘇軾對人生的感悟和喟嘆。開篇就做到了抓人眼球,引人深思,為下文的議論作了充足的鋪墊。
後四句則純是懷舊,在池這個物非人非的地方,懷念著與親弟弟蘇轍一起經歷的點點滴滴。
之前認識的僧人已經去世,骨灰被安放進新造的那座小塔中;牆壁也已然壞損,沒有辦法再看到當年的題詩了。
往年一起趕考時候的崎嶇經歷你還記得嗎,路途是那麼遙遠,兩人都無比的睏乏,還有跛驢一聲無力的長嘶。
關於跛驢這個片段,蘇軾自己還加了一個註腳「往歲馬死於二陵,騎驢至」,為讀者解釋自己為什麼騎著驢進京趕考。
【顧無說】
整首詩的風格一言難盡,悲涼中有著達觀,低沉中有著昂揚。正是一生經歷種種挫折卻依然熱愛生活的蘇軾的矛盾心理。
他很有理由自暴自棄,悲觀度日的,可是他生來就有的曠達不允許這種墮落。所以蘇軾的一生就活在這種矛盾裡,骨感的生活與飽滿的理想,無奈的現實與積極的心理,兩個對立面不斷的碰撞,才有了今天我們讀到的蘇軾,有了這麼多的千古名篇,有了曠達這個詞的人格化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