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2020-12-09 小話詩詞

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詠物詞,也是一首抒情詞。原詞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根據這首詞的小序「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知:這是蘇軾唱和章質夫楊花詞的一首詞作。

章質夫,就是章楶(1027年—1102年),字質夫,建州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擔任過陳留知縣、京東轉運判官、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等職,官至資政殿學士。

章質夫也是北宋名將,他政績卓著,抗擊西夏,屢建邊功,而且他還是一位詩人,可以說得上是文武雙全的一個人。章質夫和蘇軾意氣相投,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章楶繪像,章楶就是章質夫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貶謫黃州之後的一首詞作。要想解讀好這首詩,並體會詞人的感情,我認為要做到以下三點

首先要將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麼事「次韻」,因為這首詞作的小序中寫道「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蘇軾因為「烏臺詩案」的原因,遭到政敵的排擠和打擊,被貶謫黃州。蘇軾的好朋友章質夫給蘇軾寄來一首楊花詞《水龍吟》,原詞如下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因為章質夫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到湖北擔任提刑官了,章質夫給蘇軾寄來的這首《楊花詞》:一來表達對蘇軾的慰問之情;二來這首詞也是章質夫逞才露思的詞作;三來章質夫在詞中表達了自己辭家巡按之際的離情別思。

蘇軾收到章質夫的楊花詞《水龍吟》後,唱和了章質夫的詞作。此外,他還給章質夫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蘇軾談到他這首和詞的具體寫作原因。

蘇軾在信中寫道:「承喻慎靜以處憂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蘇軾繪像

蘇軾作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時的心情時是十分複雜,而且感情也是相當充沛,從蘇軾的書信中至少可以讀出好幾個重要的信息

一是蘇軾感動於好友的慰問之情;二是嘆服章質夫《楊花詞》詞的妙絕;三是牽情於「四子」的閉門愁斷,因為章質夫在楊花詞中傾訴的離情的對象「四子」,「四子」是章質夫家裡邊四位能歌善舞的家姬,也就是蘇軾書信中「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所指的「四子」。她們也是蘇軾熟悉的,因為蘇軾本人也曾經應章質夫之的請求而數次給她們寫過歌詞;四是蘇軾痛感於仕途的跌宕起伏;五是蘇軾惴惴於自身的孤危處境。

蘇軾因為黨爭的原被貶謫到黃州,他不僅經歷了失去俸祿、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而且經歷了朋友熟人多離散和冷落,加之「烏臺詩案」給蘇軾心理造成的陰影,他沒有自由創作詩歌的環境。還有就是蘇軾認為自己未來的仕途也是一片渺茫,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困惑、苦澀、寒冷和寂寞。

可以說,蘇軾從貶謫到黃州的最初幾年裡,他的心情基本上是在這種狀態之中度過的。

因而,蘇軾筆下的楊花就不再像章質夫那樣單純,而是寄託了無限複雜的情感,正如詞中所說:「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在蘇軾的眼裡,楊花已非花,而幻化為深味相思離別的思春女子,也如同漂泊無定的離人。

蘇軾繪像

蘇軾在《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將離情與惜春傷逝的生命感懷相融合,委婉含蓄地包蘊著詞人身處憂患、慎靜慎言、人生無定的痛楚悲嘆。蘇軾的詞作中將花與人、景與情融為一體,豐富擴大了詞作的情感容量,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創作情感是文學表現的內容,更是文學創作的內在推動力。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飽含詞人情感的詞作。

什麼是「次韻」

宋詞的創作特點,是按譜填詞。詞作經過晚唐和五代的發展。到宋代時,詞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創作方法,不僅擴大詞的題材範圍,而且增強詞的藝術表現能力

這些創作方法,從類型來看,除了原創性的按譜填詞以外,主要有和韻、集句和隱括等創作方法。「和韻」是宋代文人進行詩詞創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謂「和韻」,就是指依據所和詩詞原作的原韻來寫作詩詞。關於「和韻」的作品,其實最先出現於詩體中,後來經過詞人們的移花接木,才進入到詞的創作當中的。

詞的「和韻」創作,最早始於北宋詞人張先,就是那個在詞作中以寫影而出名,並被人們送上雅號「張三影」的張先,熟悉宋詞的人,都是知道他的。

比如張先的《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一詞,就是詞人張先為朋友程公闢贈別的時候作的一首和詞,再如張先的《少年遊·渝州席上和韻》一詞,就是在宴會雅集的時候創作的一首「和韻」詞。

宋代詞人張先繪像

追根溯源,詞的產生本來就是應文人士大夫宴會、雅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具有娛樂性質的歌曲。依調填詞本身也是一種「和」的行為。

眾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間的宴會、雅集活動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階層在宴會、雅集的時候都有歌聲作伴。人文士大夫在宴會、雅集的時候吟風弄月,各逞風流,以詩詞歌賦為宴會、雅集助興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你做一首詞作,我來唱和一首,在宴會上,一首首和詞就產生了。

像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園雅集」就發生在北宋年間,參與者是像蘇軾、黃庭堅這樣的文壇名宿。而且流行於北宋的「和詞」之風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張先以後的兩宋詞人,既按詞調又用詞題詞序。他們在宴會、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應歌」或不「應歌」,是詞壇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都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使用的一種文學的和社交的語言,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與價值。宋詞的「和韻」有三種方式

一是「依韻」,通俗的說就是和作押韻只需用所和詞作韻腳同韻部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二是「次韻」,又叫「步韻」,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韻必須用所和詞的原韻原字,其先後次序也與被和的原詞相同,這是「和韻」中難度最高的一種,創作時對韻腳等都有諸多的限制。三是「韻」,通俗的說就是所和詩詞的原韻腳字而先後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寫明用原韻。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唱和詞,就是明顯的用了「次韻」的創作方式。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作解讀

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唱和詞,與章質夫的原詞相比,在創作方面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就是避開章質夫楊花詞《水龍吟》中的實寫楊花的方法,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從虛處著筆的方法。二就是詞人將主體的情感融入到了詞中,讓這首「次韻」的唱和詞不再是單純的一首詠物詞。因為蘇軾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章質夫原詞中「無情」的楊花擬化成為「有思」的女子蘇軾的這首唱和詞在詞史上有著非常高的評價,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蘇軾)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

清代著名詞學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尤其高度讚譽了蘇軾詞中的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劉熙載評論蘇軾詞中的首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一)「似花還似非花」詞作首句「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就是楊樹的花卉,是自然界中很普通很尋常的事物,楊花具有色淡、味薄、輕盈、纏綿的特點。在暮春時節,楊花隨風輕飛亂舞。

楊花飛舞的景象往往會被文人墨客加以點綴,楊花的意象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章質夫的原詞就是描寫楊花的。不同的人會根據不同的視角賦予楊花不同的形態和神韻,創造出各不相同的藝術境界。

如果單純以詠楊花而論,蘇軾的這句「似花還似非花」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特點。

說它「非花」,它確實是花卉,而且就綻放在百花爭豔的春天,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飾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隱身枝頭,很難與其他春日裡萬紫千紅的花朵爭春爭豔。

(二)「也無人惜從教墜」接下來一句「也無人惜從教墜」,詞人用一個擬人化的「墜」字,賦予了楊花飄落的動態;一個「惜」字,又包含了詞人濃鬱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惜春惜花的人雖然很多,但珍惜楊花的人卻很少。

仔細品味這一句,不難發現,詞人運用了反襯的寫作手法,這也正是詞作運筆巧妙的地方。正是因為楊花不被人珍惜,這才暗中引出了詞人珍惜楊花的情感,詞人此處的楊花不被人珍惜也為下片中雨後尋覓楊花的蹤跡埋下了伏筆

(三)「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這三句緊承上句的「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的情狀。詞人沒有直說楊花飄落枝頭,而用了「拋家」兩個字,這又是擬化的手法。這兩個字看似在寫楊花飄落枝頭的無情,其實詞人是為下片中楊花與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鋪墊。

(四)「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這三句緊承「無情有思」,詞人詠物,卻沒有停留在楊花本身上,詞人展開大膽的想像,將抽象的「有思」的楊花,擬化成了具體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思春女子的形象。女子的心思和情愫受盡了離愁的痛苦折磨,她睡眼朦朧,因為春困一雙嬌眼睜開了又合上,顯然是一幅無法睡醒的樣子。

此處明寫思春的女子形象,其實暗寫的還是楊花,而詞境在此處高度契合,楊花與人融合在一起。這是蘇軾將楊花擬人化,賦予了楊花人的情感,詞作到此處已不是單純的詠物了。

這是蘇軾的唱和詞和章質夫的原詞不同之處,章質夫的是單純的描寫楊花的形態,並沒有賦予楊花情感。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蘇軾的詞作開闊了詞的境界,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難怪王國維說:「(蘇軾)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

(五)「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這是上片的最後四句,這四句在描寫上妙筆天成,既攝取了思春女子的深情,又抓取了楊花的形態。從思春女子一方面來說,那是由思念而引起的一場惱人春夢,她神魂飄揚,思念著、追尋著那個身在遠方的人。

但這裡還沒有到思念之人的身邊,那邊卻早已被啼鶯驚醒了春夢。蘇軾卻將兩種情狀寫得既纏綿哀怨又輕靈飛動。正如劉熙載的評語:二者正在「不即不離」之間。

從詞句來看,蘇軾描繪楊花那種隨風飄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的狀態,也是非常生動真切的,並不亞於章質夫原詞中的「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這四句。

蘇軾詞作中的開篇句「似花還似非花」的意境,在詞作上片最後四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意境也高度的重合到了一起。蘇軾藉助追尋楊花的蹤跡抒發了一片珍惜春天、珍惜楊花的深情。

(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這是詞作下片的前三句,詞人在這裡是以落紅陪襯楊花,因為落紅表達的是花瓣的凋零,也象徵著春天快要結束。無論其他的萬紫千紅的花朵凋零,還是「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飛盡,都意味著春天的花期已盡,春天即將逝去

詞人此處寫的「不恨」,是承接上片中的「非花」兩個字,意思是沒有多少人去珍惜楊花。正如沒有多少人珍惜楊花,才引起了詞人對楊花的珍惜。詞人明寫沒有怨恨,其實心裡是有怨恨的,這是詞人在此處借楊花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曲筆傳情」。

因為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亦告不以示人也」。他只有將自己貶謫以來壓抑、幽怨的情感訴說給自己的知心朋友。

(七)「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詞人問詢楊花遺蹤,是惜春、珍惜楊花的情感到了濃烈之處。詞人順著春水尋覓楊花的蹤跡覓蹤,可見惜春的一往情深,但詞人沒有尋覓到楊花,唯有春水中的一池浮萍,這就進一步加深了人的春恨

蘇軾在這首詞後有一條自註:「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雖然時候蘇軾不科學的認識,但作為文學特別是作為抒情詩詞來說,詞人明顯沒有拘泥於這一些,此處的「一池萍碎」在整體詞意上反倒顯得自然而然。

「一池萍碎」,看似無理,實則有情,蘇軾在這裡主要借「一池萍碎」的意境來表達一種濃鬱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八)「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詞人奇妙的想像,也運用了極度誇張的修辭手法。其實這種寫作手法並不是蘇軾的獨創,唐詩人徐凝在《憶揚州》一詩中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寫法。

宋初詞人葉清臣在《賀聖朝》一詞中也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從寫作手法和傳承的角度來看的話,蘇軾的這三句脫胎於葉清臣的《賀聖朝》。

從全詞的構思來看,下片的「二分塵土」與上片的「拋家傍路」遙相呼應;「一分流水」與「一池萍碎」一脈相承。詞意所呈現出來的是楊花已然落盡,春去無痕跡,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融合在一起,詞作在詞人滿腔的無可奈何中將詠物與抒情的主旨推向了頂峰。

正因為詞作中的詠物與抒情達到了,所以詞作的收尾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寫好了,就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一字可以使全詞增色,讓詞作有「曲終闋盡,餘弦更興」的回味;如果寫不好,就像畫蛇添足一樣,詞作所營造的意境也會功虧一簣。那麼蘇軾為如何處理詞作的結拍呢?

(九)「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詞人由眼前的「一池萍碎」的一池春水,聯想到思春女子的淚水;又由思春女子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

這是相思的淚水一樣的楊花呢?還是像楊花一樣的相思的淚水呢?的離人淚水?詞人在此處的寫法虛中有實,實中見虛,徘徊在虛實相間、似與不似之間。

如果此時再回頭看開篇句「似花還似非花」一句,才會真正體會到詞人的情感所在,才會真正領悟詞人的運筆。因為詞人在一開篇就已經開宗明義:「似花還似非花。」

詞作的結尾確實達到了畫龍點睛的高妙和神奇,「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三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在回味無窮,迴旋往復總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三句總收全詞,既乾淨利落,有使詞意得到了升華,餘韻綿延。如果這首詞能按照宋代的歌詞旋律唱出來的話,一定是一首催人淚下的歌詞。

小結

蘇軾的這首唱和章質夫的詞作,雖然押韻是章質夫詞作的原韻,但以楊花為抒情意象,沒有單純地去寫楊花。

蘇軾不僅以奇異的想像力描繪了楊花那種隨風飄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的情狀,而且將離人之思、惜春之情以及難以言說的貶謫頓挫幽怨之感不露痕跡地融入其中,物寓含情,情融於物

從這首詞作就可以看出,蘇軾不僅極大地豐富拓展了詞的審美意蘊。而且做到了推陳出現,這也是詞人才情、天賦、創造力的結合,這首詞也展示了蘇軾高超的文學造詣。

相關焦點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貶謫黃州之後的一首詞作。要想解讀好這首詩,並體會詞人的感情,以下三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將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
  • 什麼是次韻、和韻?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次韻,也叫步韻,是和韻的一種形式。和韻,就是用他人詩詞的原韻去寫詩。和韻在唐代非常流行,白居易和元稹之間和詩早已成為流傳千古的佳話,到了宋代更加盛行,詩如此,詞亦如此。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
  • 「楊花」究竟是什麼花?蘇軾為什麼寫「楊花詞」?
    章質夫,即章楶(jié),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北宋名將、詩人。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多次大破西夏軍隊,威震西北。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質夫曾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一首寄給蘇軾,詞曰: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 蘇軾在雨中寫下一首詞,「一蓑煙雨任平生」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態度
    黃州(今湖北黃岡)蘇軾雕塑像蘇軾的這首詞在簡樸的詞意中表達了深意,是一首看似尋常卻波瀾橫生的詞。雖然寫的是雨中隨感與眼前情景,詞中卻處處透露著詞人心中的感慨。詞作由自然現象談到人生哲理,是蘇軾的一首典型的即景生情的詞作。開篇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得是雨點打在林中的樹葉之上,發出聲響,可見這場雨來得突然,也是一場大雨。「莫聽」二字有表明詞人雖然途中遇雨,但他一點兒也不在乎這突降的大雨。
  • 蘇軾思念逝去的侍妾,寫了一首悼念詞,深情不輸《江城子》
    但卻忘了,在他的一生當中,還有另外的一位女子,蘇軾同樣為她寫了一首詞作。蘇軾在與王弗成為夫妻的11年之後,王弗離世。再過十年,《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被創作出,為了思念亡妻。整首詞作,短短的幾十個字,看似每一句都是在寫梅花,實際上,卻句句都是寫的他的佳人。梅花,生長在瘴癘之鄉惠州,但卻從來沒有對瘴氣害怕過,只是因為它自身的玉潔冰清。海仙經常派遣使者來到花叢中,探望這梅花。
  • 溫庭筠寫了個千古名句,蘇軾和李清照都來模仿,蘇軾終不敵李清照
    有了這層淵源,按理說李清照應該對蘇軾挺尊崇。但李清照曾寫過一篇《詞論》,把蘇軾及其愛徒黃庭堅、秦觀等人都批了一遍。這兩位都是文壇大伽,過去的是是非非我們弄不清了。但兩人的詞作水平,卻都是沒得說的。蘇軾是各種詞風都能駕馭,李清照最拿手的是婉約詞,那麼蘇軾的婉約詞能否和李清照一較高下呢?小美個人認為,僅從婉約詞來看,蘇軾其實是不敵李清照的。
  • 蘇軾在寺院寫下一首詞,他因何而作,詞的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氛圍
    另外,蘇軾還寫有遊記文《遊定惠院記》,蘇軾在《遊定惠院記》中寫道:黃州定惠院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蘇軾步出庭院,抬頭望月,又是一個孤寂的夜晚。蘇軾在另一首同樣寓居定惠院的詩作《定惠院月夜偶出》中,曾寫道「廟堂無地能爾容,風月在天從我借」,這可以和蘇軾的詞作《卜算子》互相佐照應,可見蘇軾此時內心深處的幽獨與寂寞之情。
  • 洞房花燭夜,蘇軾寫詞一首,大秀恩愛,讀完之後令人心動
    把洞房花燭夜的美妙之處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也讓文字見證此時此刻夫妻二人的感情。19歲的蘇軾與16歲的王弗,在洞房花燭之時,正是用一首《南鄉子· 集句》,見證了他們倆的甜蜜愛戀,美滿婚姻。當時成婚的時候,蘇軾的妻子王弗,不過是一位年僅16歲的少女,正值青春年華。而從這幾句詞中,我們能夠看到,蘇軾對於王弗的描寫,從外貌的長相到體態,到聲音,再到身段、花一樣的年紀,都一一誇讚了一番。可以見得,蘇軾對於妻子王弗的愛意有多濃烈。
  • 蘇軾和韻歐陽修的詞,是作繭自縛?還是難能可貴?
    歐陽修與蘇軾兩人淵源可不淺,早期有知遇之恩,師生之誼,後來又政見相投,詩酒歡會,同時兩人都曾在潁州做官。四十三年後,也就是1091年,五十六歲的蘇軾來到潁州做知州,和韻了這一首詞。木蘭花令 次歐公西湖韻霜餘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潁咽。佳人猶唱醉翁詞,四十三年如電抹。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寫下一首思念之詞,開篇14個字,足以讓人淚目
    在北宋時期,有一位詞人,他與兄弟的情深義重可以說是非常難得的,翻開他們二人留下的佳作,很大一部分都是贈予彼此的詞作,他們就是蘇軾和蘇轍二人。蘇軾在守孝期滿回到朝廷後,遇上了王安石變法,因為排擠等原因被貶謫,之後的人生幾乎都在難過和困苦孤獨中度過,而寫詞寄於兄弟親人便是他唯一排解心緒的辦法,因此,他幾乎每在一處都會給弟弟寄去詩詞。
  • 你知道蘇軾寫春天最美的那一句嗎?
    蘇子的春天裡總有一個躲在風景之外的人,而且是一位憂鬱或者傷懷之人,半隱半現,感受得到,卻又看不見,仿佛一簾輕紗掩映著一位傾國之人,關於春天,我們就此欣賞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一百單二字,前後片各四仄韻。又第九句第一字並是領格,宜用去聲。結句宜用上一、下三句法,較二、二句式收得有力。宋代,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大詩人留下許多名篇。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蘇軾現存詞作362首,其中多為奔放豪邁之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蘇軾這首詞是40多歲時所作,起因是想起7歲時認識的一位老尼,她為他讀過一首詩詞,這位老尼曾經去過後蜀宮中,聽孟昶作了這首詞,所以老尼念給蘇軾聽。蘇軾成年後回憶著寫了這首詞。
  • 教材教學|《定風波》蘇軾黃州詞作群詩閱讀
    一、設計思路《定風波》所在的第二單元,是學習如何解讀宋代詞作的單元,詞經常被作為有很強節奏感和音樂性的文學作品代表,但《定風波》文字樸素,但內蘊豐富,其文字中感情與精神的完美結合,理應成為引領學生全面解讀蘇軾的契機。
  • 李煜與蘇軾分別寫了一首詞,寫戀人身上最美的部位,似春風般撩人
    導言:李煜與蘇軾分別寫了一首詞,寫戀人身上最美的部位,似春風般撩人。詩詞在中國歷史的長河內,存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中國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後人所喜愛。詩詞的存在,並不是一群文人附庸風雅打發無聊時間而為之,而是詩人要藉助詩詞來抒發內心的情感,或喜或悲,表達的真切而又充滿著詩情畫意。
  • 蘇軾最經典的十首詞,每一個中學生都應該背下來!
    這首詞並非蘇軾晚年所寫,而可能是他首次嘗試寫豪放詞,在當時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No.6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 和尚月下寫首詩,無一靜字卻句句寫靜,蘇軾仿一首,水平高下立判
    說起來,這周先生也算是個當時挺有名氣的文人,也有挺多作品存世,但從他對蘇軾的崇拜程度來看,就是一個妥妥的「小迷弟」。蘇軾號東坡居士,周先生就自稱竹坡居士。周先生對蘇軾的作品十分推崇,對他的很多詩作都是一頓吹。當然,蘇軾的作品絕大多數都擔得起他的讚譽。但有一次,周先生逛西湖時,無意發現一位和尚寫的詩,卻不得不感嘆:蘇軾不如他。這是為何?
  • 蘇軾風雨中寫下一首詞,短短幾句道盡人生沉浮,林語堂讚不絕口
    是什麼讓國學大師林語堂如此盛讚蘇軾呢?正是源自蘇軾的一首詞《定風波》。《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 一首《花影》看似一篇寫花之詞,實則表達了寫詞人心中憤怒與諷刺
    眾所周知,蘇軾與其師傅歐陽修在朝廷中屬於一派,自王安石開始大力推行新政時,歐陽修與蘇軾同時感覺到王安石新政的不切合實際,所邁出步子過大,因此一直以來也都反對著新政,蘇軾本人自然也受到了打壓。當王安石第二次被朝廷任命為宰相時,蘇軾寫了一首《花影》來諷刺王安石。全詩不足三十字,卻沒有一句髒話,以極高的水準罵王安石,這首詩也成為了千古名篇。
  • 蘇氏兄弟共賞圓月,蘇軾寫下千古絕唱詞,蘇轍不甘示弱也寫了一首
    蘇軾和弟弟蘇轍關係一直很好,蘇軾被外放以後,一直謀求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但是一直都沒有實現,這一年,蘇軾已經和胞弟分別達七年之久了,在中秋這樣的團圓日子裡,面對滿桌美酒、一輪明月,蘇軾不禁心有所感,寫下了這首著名的詞作。
  • 蘇軾送別朋友,寫了一首哲理詩,第一句有點俗,第二句是經典名句
    你知道蘇軾嗎,在你眼中蘇軾是一個怎樣的人,你都了解他的什麼,是他的生平過往,還是他的詩詞歌賦。如果要給蘇軾加一個頭銜,我覺得宋代文人的巔峰一點都不為過,甚至說更好,試問,宋代有幾個人。或者說放眼兩千年封建時代,又有哪個文人能夠比得上蘇軾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