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2021-01-09 騰訊網

在中國詩歌史上,文人之間的詩詞唱和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詩詞唱和的形式多樣,風格各不相同,獨具特色。唱和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作為詩詞唱和的答謝者與贈予者用同一種韻,另一種是作為唱和的答謝者另用新韻,與贈予者所用的詩詞原韻不同。

唐代詩人白居易和元稹用同一韻互相唱和傳為佳話,柳宗元與劉禹錫用不同的韻互相唱和也被人們稱道不已。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與其他人唱和的詩詞作品很多,他有一個叫章質夫的朋友,兩人就有很多的唱和作品。

蘇軾繪像

章質夫,就是章楶(1027年—1102年),字質夫,建州浦城(今屬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進士及第,擔任過陳留知縣、京東轉運判官、湖北刑獄、成都路轉運使等職,官至資政殿學士。

章質夫是北宋名將,他政績卓著,抗擊西夏,屢建邊功,而且他還是一位詩人,可以說得上是文武雙全的一個人。

章質夫書影題跋像

章質夫和蘇軾意氣相投,兩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兩人經常有詩詞酬答唱和。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詠物詞,也是一首抒情詞。原詞如下: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根據這首詞的小序「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知:這是蘇軾唱和章質夫楊花詞的一首詞作。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蘇軾貶謫黃州之後的一首詞作。要想解讀好這首詩,並體會詞人的感情,以下三點就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將這首詞作的創作背景了解一下。

其次,就是了解一下,什麼是「次韻」,因為這首詞作的小序中寫到「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所以很有必要解釋一下「次韻」這個文學名詞。

最後,再進行全詞的解讀。這樣的話,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首詞作,更好地體會詞人的感情。《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創作背景。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春三月。因為「烏臺詩案」的原因,蘇軾遭到政敵的排擠和打擊,被貶謫黃州。

章質夫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就到湖北擔任提刑官了,他在聽聞蘇軾被貶到黃州的消息後,給蘇軾寄來一首楊花詞《水龍吟》。

章質夫給蘇軾寄來的這首《楊花詞》:一來表達對蘇軾的慰問之情;二來這首詞也是章質夫逞才露思的詞作;三來章質夫在詞中表達了自己辭家巡按之際的離情別思。

章質夫的原詞如下: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

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沾瓊綴。繡床旋滿,香毬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楊花

蘇軾收到章質夫的楊花詞《水龍吟》後,答謝了了章質夫的詞作。此外,他還給章質夫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蘇軾談到他寫這首詞的具體原因。

蘇軾在信中寫道:「承喻慎靜以處憂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辭!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

蘇軾繪像

蘇軾作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時的心情時是十分複雜,而且感情也是相當充沛,從蘇軾的書信中至少可以讀出好幾個重要的信息:

一是蘇軾感動於好友的慰問之情。

二是嘆服章質夫《楊花詞》詞的妙絕。

三是牽情於「四子」的閉門愁斷,因為章質夫在楊花詞中傾訴的離情的對象「四子」,「四子」是章質夫家裡邊四位能歌善舞的家姬,也就是蘇軾書信中「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所指的「四子」。她們也是蘇軾熟悉的,因為蘇軾本人也曾經應章質夫的請求而數次給她們寫過歌詞。

四是蘇軾痛感於仕途的跌宕起伏。

五是蘇軾惴惴於自身的孤危處境。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蘇軾因為黨爭的原被貶謫到黃州,他不僅經歷了失去俸祿、一度缺乏住所等物質上的極度匱乏,而且經歷了親朋好友的離散和冷落,加之「烏臺詩案」給蘇軾心理造成的陰影,他沒有自由創作詩歌的環境。

還有就是蘇軾認為自己未來的仕途也是一片渺茫,他的內心世界充滿了困惑、苦澀、寒冷和寂寞。可以說,蘇軾從貶謫到黃州的最初幾年裡,他的心情基本上是在這種狀態之中度過的,所以蘇軾筆下的楊花就不再像章質夫那樣單純,而是寄託了無限複雜的情感。

正如詞中所說的那樣「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在蘇軾的眼裡,楊花已非花,而幻化為體味過相思離別的思春女子,也如同漂泊無定的離人。

蘇軾繪像

蘇軾在《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中,將離情與惜春傷逝的生命感懷相融合,委婉含蓄地包蘊著詞人身處憂患、慎靜慎言、人生無定的痛楚悲嘆。

在詞作中,蘇軾將花與人、景與情融為一體,豐富擴大了詞作的情感容量,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創作情感是文學表現的內容,更是文學創作的內在推動力。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飽含詞人情感的作品。

蘇軾雕塑像

什麼是「次韻」

宋詞的創作特點,是按譜填詞。詞作經過晚唐和五代的發展。到宋代時,詞人們總結出了許多創作方法,不僅擴大詞的題材範圍,而且增強詞的藝術表現能力。

這些創作方法,從類型來看,除了原創性的按譜填詞以外,主要有和韻、集句和隱括等創作方法。「和韻」是宋代文人進行詩詞創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所謂「和韻」,就是指依據所和詩詞原作的原韻來寫作詩詞。關於「和韻」的作品,其實最先出現於詩體中,後來經過詞人們移花接木的創造,才進入到詞的創作當中的。

詞的「和韻」創作,最早始於北宋詞人張先,就是那個在詞作中以寫影而出名,並被人們送上雅號「張三影」的張先。

比如張先的《漁家傲·和程公闢贈別》一詞,就是詞人張先為朋友程公闢贈別的時候作的一首和詞,再如張先的《少年遊·渝州席上和韻》一詞,就是在宴會雅集的時候創作的一首「和韻」詞。

北宋詞人張先繪像

追根溯源,詞的產生本來就是應文人士大夫宴會、雅集的需要而產生的,是具有娛樂性質的歌曲,依調填詞本身也是一種「和」的行為。

眾所周知,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階層間的宴會、雅集活動是非常多的,而且宋代士大夫階層在宴會、雅集的時候都有歌聲作伴。人文士大夫在宴會、雅集的時候吟風弄月,各逞風流,以詩詞歌賦為宴會、雅集助興就是非常流行的事情了。在宴會上,你做一首詞作,我來唱和一首,一首首和詞就以這樣的方式產生了。

像歷史上非常有名的「西園雅集」就發生在北宋年間,參與者是像蘇軾、黃庭堅這樣的文壇名宿,而且流行於北宋的「和詞」之風一直延續到了南宋。

蘇軾繪像

張先以後的兩宋詞人,既按詞調又用詞題詞序。他們在宴會、雅集中唱和,在唱和中或「應歌」或不「應歌」,是詞壇自身發展的必然趨勢。都是文人士大夫階層使用的一種文學的和社交的語言,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與價值。宋詞的「和韻」有三種方式:

一是「依韻」,通俗的說就是和作押韻只需用所和詞作韻腳同韻部的字即可,不必用原字。

二是「次韻」,又叫「步韻」,也就是要求和作的押韻必須用所和詞的原韻原字,其先後次序也與被和的原詞相同,這是「和韻」中難度最高的一種,創作時對韻腳等都有諸多的限制。

三是「用韻」,通俗的說就是所和詩詞的原韻腳字而先後次序可以不同,往往寫明用原韻。蘇軾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的唱和詞,就是明顯的用了「次韻」的創作方式。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作解讀

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唱和詞,與章質夫的原詞相比,在創作方面有兩個突出的特點:

一就是避開章質夫楊花詞《水龍吟》中的實寫楊花的方法,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從虛處著筆的方法;二就是詞人將主體的情感融入到了詞中,讓這首「次韻」的唱和詞不再是單純的一首詠物詞。

因為蘇軾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章質夫原詞中「無情」的楊花擬化成為「有思」的女子。

蘇軾的這首唱和詞在詞史上有著非常高的評價,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論:「(蘇軾)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

清代著名詞學評論家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尤其高度讚譽了蘇軾詞中的首句「似花還似非花」,劉熙載評論蘇軾詞中的首句:「可作全詞評語,蓋不離不即也。」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表達的情感

(一)「似花還似非花」

詞作首句「似花還似非花」,楊花就是楊樹的花卉,是自然界中很普通很尋常的事物,楊花具有色淡、味薄、輕盈、纏綿的特點。

在暮春時節,楊花隨風輕飛亂舞。楊花飛舞的景象往往會被文人墨客加以點綴,楊花的意象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章質夫的原詞就是描寫楊花的。

不同的人會根據不同的視角賦予楊花不同的形態和神韻,創造出各不相同的藝術境界。如果單純以詠楊花而論,蘇軾的這句「似花還似非花」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特點。

說它「非花」,它確實是花卉,而且就綻放在百花爭豔的春天,與百花同開同落,共同裝飾春光,又一起送走春色。說它「似花」,它色淡無香,隱身枝頭,很難與其他春日裡萬紫千紅的花朵爭春爭豔。

楊花

(二)「也無人惜從教墜」

接下來一句「也無人惜從教墜」,詞人用一個擬人化的「墜」字,賦予了楊花飄落的動態;一個「惜」字,又包含了詞人濃鬱的感情色彩。「無人惜」是說惜春惜花的人雖然很多,但珍惜楊花的人卻很少。

仔細品味這一句,不難發現,詞人運用了反襯的寫作手法,這也正是詞作運筆巧妙的地方。

正是因為楊花不被人珍惜,這才暗中引出了詞人珍惜楊花的情感,楊花不被人珍惜也為下片中詞人雨後尋覓楊花的蹤跡埋下了伏筆。

楊花

(三)「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這三句緊承上句的「墜」字,寫楊花離枝墜地,飄落無歸的情狀。詞人沒有直說楊花飄落枝頭,而用了「拋家」兩個字,這又是擬化的手法。

這兩個字看似在寫楊花飄落枝頭的無情,其實詞人是為下片中楊花與人的契合做足了行文上的鋪墊。

明代畫家崔子忠《蘇軾留帶圖》中的蘇軾形象(圖左)

(四)「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這三句緊承「無情有思」,詞人詠物,卻沒有停留在楊花本身上,詞人展開大膽的想像,將抽象的「有思」的楊花,擬化成了具體的有生命的人:一位思春女子的形象。

女子的心思和情愫受盡了離愁的痛苦折磨,她睡眼朦朧,因為春困一雙嬌眼睜開了又合上,顯然是一幅無法睡醒的樣子。

此處明寫思春的女子形象,其實暗寫的還是楊花,而詞境在此處高度契合,楊花與人融合在一起。這是蘇軾將楊花擬人化,賦予了楊花人的情感,詞作到此處已不是單純的詠物了。

這是蘇軾的唱和詞和章質夫的原詞不同之處,章質夫的是單純的描寫楊花的形態,並沒有賦予楊花情感。

所以從這種意義上來說,蘇軾的詞作開闊了詞的境界,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創造。難怪王國維說:「(蘇軾)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原唱而似和韻。」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書法作品

(五)「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這是上片的最後四句,這四句在描寫上妙筆天成,既攝取了思春女子的深情,又抓取了楊花的形態。

從思春女子一方面來說,那是由思念而引起的一場惱人春夢,她神魂飄揚,思念著、追尋著那個身在遠方的人。

但這裡還沒有到思念之人的身邊,那邊卻早已被啼鶯驚醒了春夢。蘇軾卻將兩種情狀寫得既纏綿哀怨又輕靈飛動。正如劉熙載的評語:二者正在「不即不離」之間。

從詞句來看,蘇軾描繪楊花那種隨風飄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的狀態,是非常生動真切的,並不亞於章質夫原詞中的「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這四句。

蘇軾詞作中的開篇句「似花還似非花」的意境,在詞作上片最後四句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意境也高度的重合到了一起。蘇軾藉助追尋楊花的蹤跡抒發了一片珍惜春天、珍惜楊花的深情。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六)「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這是詞作下片的前三句,詞人在這裡是以落紅陪襯楊花,因為落紅表達的是花瓣的凋零,也象徵著春天快要結束。

無論其他的萬紫千紅的花朵凋零,還是「似花還似非花」的楊花飛盡,都意味著春天的花期已盡,春天即將逝去。

詞人此處寫的「不恨」,是承接上片中的「非花」兩個字,意思是沒有多少人去珍惜楊花。正如沒有多少人珍惜楊花,才引起了詞人對楊花的珍惜。

詞人明寫沒有怨恨,其實心裡是有怨恨的,這是詞人在此處借楊花曲折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也就是所謂的「曲筆傳情」。

因為蘇軾在給章質夫的信中表達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亦告不以示人也」。他只有將自己貶謫以來壓抑、幽怨的情感訴說給自己的知心朋友。

(七)「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詞人問詢楊花遺蹤,是惜春、珍惜楊花的情感到了濃烈之處。詞人順著春水尋覓楊花的蹤跡覓蹤,可見他深深的惜春之情,但詞人沒有尋覓到楊花,唯有春水中的一池浮萍,這就進一步加深了春恨。

蘇軾在這首詞後有一條自註:「楊花落水為浮萍,驗之信然。」這雖然時候蘇軾不科學的認識,但作為文學特別是作為抒情詩詞來說,詞人明顯沒有拘泥於這一些,此處的「一池萍碎」在整體詞意上反倒顯得自然而然。

「一池萍碎」,看似無理,實則有情,蘇軾借「一池萍碎」的意境來表達一種濃鬱的惜花之情和春去之恨。

「一池萍碎」·詞意圖

(八)「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詞人奇妙的想像,也運用了極度誇張的修辭手法。其實這種寫作手法並不是蘇軾的獨創,唐詩人徐凝在《憶揚州》一詩中就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的寫法。

宋初詞人葉清臣在《賀聖朝》一詞中也有「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從寫作手法和傳承的角度來看的話,蘇軾的這三句脫胎於葉清臣的《賀聖朝》。

蘇軾《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

從全詞的構思來看,下片的「二分塵土」與上片的「拋家傍路」遙相呼應;「一分流水」與「一池萍碎」一脈相承。

詞意所呈現出來的是楊花已然落盡,春去無痕跡,楊花的最終歸宿和詞人的滿腔惜春之情融合在一起,詞作在詞人滿腔的無可奈何中將詠物與抒情的主旨推向了頂峰。

正因為詞作中的詠物與抒情達到了,所以詞作的收尾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寫好了,就有畫龍點睛的作用,甚至一字可以使全詞增色,讓詞作有「曲終闋盡,餘弦更興」的回味;如果寫不好,就像畫蛇添足一樣,詞作所營造的意境也會功虧一簣。那麼蘇軾為如何處理詞作的結拍呢?

(九)「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詞人由眼前的「一池萍碎」的一池春水,聯想到思春女子的淚水;又由思春女子的點點淚珠,映帶出空中的紛紛楊花。

這是相思的淚水一樣的楊花呢?還是像楊花一樣的相思的淚水呢?的離人淚水?詞人在此處的寫法虛中有實,實中見虛,徘徊在虛實相間、似與不似之間。

如果此時再回頭看開篇句「似花還似非花」一句,才會真正體會到詞人的情感所在,才會真正領悟詞人的運筆。因為詞人在一開篇就已經開宗明義:「似花還似非花。」

楊花

詞作的結尾確實達到了畫龍點睛的高妙和神奇,「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三句,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在回味無窮,迴旋往復總曲終闋盡,餘弦更興。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三句總收全詞,既乾淨利落,有使詞意得到了升華,餘韻綿延。如果這首詞能按照宋代的歌詞旋律唱出來的話,一定是一首催人淚下的歌詞。

小結

蘇軾的這首唱和章質夫的詞作,雖然押韻是章質夫詞作的原韻,但以楊花為抒情意象,沒有單純地去寫楊花。

蘇軾不僅以奇異的想像力描繪了楊花那種隨風飄舞、欲起旋落、似去又還的情狀,而且將離人之思、惜春之情以及難以言說的貶謫頓挫幽怨之感不露痕跡地融入其中,物寓含情,情融於物。

從這首詞作就可以看出,蘇軾不僅極大地豐富拓展了詞的審美意蘊。而且做到了推陳出現,這也是詞人才情、天賦、創造力的結合,這首詞也展示了蘇軾高超的文學造詣。

相關焦點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意圖根據這首詞的小序「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可知:這是蘇軾唱和章質夫楊花詞的一首詞作。因為章質夫在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到湖北擔任提刑官了,章質夫給蘇軾寄來的這首《楊花詞》:一來表達對蘇軾的慰問之情;二來這首詞也是章質夫逞才露思的詞作;三來章質夫在詞中表達了自己辭家巡按之際的離情別思
  • 蘇軾為什麼寫「楊花詞」?
    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因此,"楊柳"是一個詞,指柳樹,一般指垂柳,不是楊和柳並列。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人們喜歡楊花,因它在春日飄飛,輕柔多情,不與春日百花爭豔,獨自在晴空下自在飛舞。
  • 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詞的下闕重在抒發作者滿腔豪情,氣勢雄豪,淋漓酣暢。其中「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一句,寄託了作者對朝廷的期盼。當時作者因為在朝廷任官時上書談論王安石變法的弊病,觸怒了王安石,所以蘇軾請求出京任職,先後擔任杭州通判和密州知州。雖然在地方上很得當地百姓的愛戴,但是蘇軾也希望得到朝廷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此時創作時難免流露出這樣的想法。
  • 惜春之情油然而生
    初春總會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生機盎然之感;仲春時節奼紫嫣紅、鳥語花香一派生機勃勃之景;而晚春或稱為暮春又會讓人有無限遺憾與留戀。實際上發生在古代春天中的故事,不僅具有非常濃鬱的歷史韻味,而且還總能給人一種或喜或悲的情緒變化。古代社會中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在人生境遇起起伏伏或大悲大喜之際,由於無法排解內心憂愁或抒發心中心雀躍之情。
  • 李賀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被很多人化用過,只有他用得巧妙
    而這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出自於他的名作《金銅仙人辭漢歌》一詩。這首詩其實是借用金銅仙人來表達鬱郁不得志的苦衷,通篇感人肺腑。漢武帝為了求取長生不老藥,專門讓人仙了銅人,以此來煉藥。當金銅仙人被送走後,李賀才會有如果上天有情的話,也會因此後悲傷流淚的感受,於是成就了這麼一首經典。
  • 李清照的這首詞,將少女的心思,描寫得淋漓盡致
    她未出嫁時的兩首名動京城的《如夢令》,就把她少年時的小女兒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雖然此時,易安的詞作格調偏狹隘,只限於庭院閨閣,和少女惜春愛花的那點兒心事。但是,我們不能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這位九百多年前的詞人。
  • 蘇軾詩詞:難得深情,不斷追尋詩與遠方
    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東坡寫的悼亡詞,所悼之人是他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公元1054年,19歲的蘇軾娶16歲的王弗為妻。新婚之時,蘇軾寫了一首《南鄉子·集句》誇讚妻子:寒玉細凝膚,清歌一曲倒金壺。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寫下一首思念之詞,開篇14個字,足以讓人淚目
    一首經典之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就是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詞,當時的他被差往密州,中秋佳節,思念難解而作,讓人心痛,千年後仍然流傳。還有《木蘭花令·宿造口聞夜雨寄子由才叔》也是寫給弟弟蘇轍的詞,當時的蘇軾被貶謫至惠州,晚上夜宿造口,孤獨的心緒湧上心頭,雨夜驚夢之後,寫下這首扣人心弦的詞作。
  • 蘇軾的豪放詞:一片批評聲中的革新
    在詞學觀念上,不同於主流士大夫將詞視為「小道」,蘇軾認為詩詞同源,詞為「詩之苗裔」,這樣就提高了詞的地位。因此,蘇軾將作詩的本領用於作詞上,即「以詩為詞」。這,是蘇軾革新詞體的關鍵。「以詩為詞」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擴大詞的表現功能,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主體意識和性情懷抱,而不僅僅是狹窄的「花間」「尊前」的格局。在蘇軾詞中,可以寫親友的聚散。
  • 辛棄疾夢遇李白、蘇軾,同遊天宮,寫下了這首瑰麗浪漫的水調歌頭
    八月十四日,我因病臥床在博山寺中,於是用他詞作的原韻寫下了這首答謝他的詞,並把此詞寄給吳子似。吳子似,在這段時間,正任鉛山縣尉。辛棄疾是被排擠之後,才不得已賦閒鄉野的,他的心中,始終有一顆報國的心,但是宏圖之志難展,所以悲憤沉鬱之情,總是體現在他的詞作中。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寫出了最深的思念,不愧為千古悼亡詞之首
    這兩句,看似矛盾,卻拓開一層,把詞人對亡妻深切思念之情充分地抒發出來。「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千裡相距,天各一方,有話也無法敘說,這是深切思念的進一層揭示,也為後文作有力的鋪墊。「縱使相逢應不識"三句,以退為進,如果真有機會相逢見面,訴說衷腸,也因多年的遷徙奔波和失意哀傷而造成的衰老之態,使自己的妻子不能相認。
  • 蘇軾寫了首很是肉麻的詞,連用四句名言,將妻子誇得天上有地下無
    三位王姓女子中,王弗是他的原配,也是一生摯愛,那首《江城子》就是為她而寫,這大概這就是應了那句話:你走後,我愛上的人都是你!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蘇軾為王弗寫的另一首詞,有人說這是蘇軾最早開始嘗試填詞之作。
  • 你知道蘇軾寫春天最美的那一句嗎?
    蘇子的春天裡總有一個躲在風景之外的人,而且是一位憂鬱或者傷懷之人,半隱半現,感受得到,卻又看不見,仿佛一簾輕紗掩映著一位傾國之人,關於春天,我們就此欣賞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離人淚背後的故事:這首詠物詞約作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時為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楶,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
  • 蘇軾繼這首詩之後,開始頓悟,從此,任憑風雨都不能使他頹廢
    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蘇軾一時聲名大噪後來也憑藉自己的努力,在朝廷謀得一席官位。然好景不長,蘇軾在從老家再次回到京城之後,一起又發生了變化。蘇軾還朝,震動朝野的王安石變法開始了。這首詞可謂是通達人心之作,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尤其是人到中年,被生活壓抑到幾近崩潰的男人。
  • 蘇軾名句:「天涯何處無芳草」,被惡搞多年,其實上一句也是精髓
    雖也有些許亮色,但由於缺少了花草,他感到更多的是衰敗和蕭索,這正如作者此時的心境:被貶謫在外,仕途失意又遠離家人。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表達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 兩首抒發詩人喜悅之情的小詩,讀來令人身心愉悅
    這首詩作於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在前一年冬天,唐軍在洛陽附近打了一個大勝仗,收復了洛陽等地。廣德元年正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兵敗自殺,延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到此平息。在戰亂中輾轉漂泊、飽經滄桑的杜甫,這時正在梓州(今四川三臺),聽到這個消息,欣喜若狂,以飽含激情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詩。
  • 蘇軾被召回朝廷,和朋友送別,寫下這首詞,讀完最後一句眼眶溼潤
    此時的蘇軾被召為翰林學士,家國可報,意氣風發。所以雖是離別詞,卻有著自己出世的思想和人生的空漠之感。但是即使如此,整首詞讀來充滿了萬丈豪氣,絲毫不覺得消極與氣餒。這首詞讀起來有著蘇軾特有的恢宏和盪氣迴腸之感。
  • 蘇軾最經典的16首詩,一首一個名句,每一首都值得背下來
    這一首詩成功地寫出了早春時節的春江景色,蘇軾以其細緻、敏銳的感受,捕捉住季節轉換時的景物特徵,抒發對早春的喜悅和禮讚之情。全詩春意濃鬱、生機蓬勃,給人以清新,舒暢之感。《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興象實為深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