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花」究竟是什麼花?蘇軾為什麼寫「楊花詞」?

2020-12-18 經典誦讀人

「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

「榆莢拋錢,桃英胎子,楊花已送春歸。」

「不肯畫堂朱戶,春風自在楊花」……

為什麼歷代詩人這麼喜歡用「楊花」入詩?楊花究竟是什麼花呢?

其實,楊花並非花,而是柳絮,傳說隋煬帝開鑿運河,命人在河邊廣種柳樹,並御賜姓楊,故後來便稱柳樹為「楊柳」。

古人還有折柳送別的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吧!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送別者的依依惜別之情。

因此,"楊柳"是一個詞,指柳樹,一般指垂柳,不是楊和柳並列。柳花亦被叫作楊花,它實際上是柳絮。

人們喜歡楊花,因它在春日飄飛,輕柔多情,不與春日百花爭豔,獨自在晴空下自在飛舞。 還因它離開柳樹孤單飄散,古往今來情愫滿懷的遷客騷人、浪跡天涯的遊子們,常常喜歡借它寄託感情和哀思。

如韓愈的「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李白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晏殊的"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不過歷史上的「詠楊花」詩詞,最有名的還是蘇軾與友人章質夫之間的酬唱之作——《水龍吟》。

章質夫,即章楶(jié),是蘇軾的同僚和好友,北宋名將、詩人。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多次大破西夏軍隊,威震西北。

蘇軾「烏臺詩案」被貶謫居黃州的第二年,章質夫曾作有詠楊花的《水龍吟·燕忙鶯懶芳殘》一首寄給蘇軾,詞曰:

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楊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閒趁遊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青衣,雪沾瓊綴。繡床漸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黏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遊蕩,有盈盈淚。

這首詞受到了當時文人的推崇讚譽,盛傳一時。蘇軾也很喜歡,並和了一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回寄給章質夫。

什麼是次韻呢?次韻就是作詞答和,又叫「步韻」,是古人"和韻"的一種格式,就是依照別人詞的原韻,詞中每一個韻腳必須是原作的韻腳,而且次序不變,如這兩首楊花詞,韻腳是:墜、思、閉、起、綴、碎、水、淚。這是和韻中最難的一種。

蘇軾剛剛從烏臺詩案中撿回一條小命,所以做人做事變得謹小慎微。他回信時特意囑咐,不要把這首詞給別人看。

章質夫讀了這首次韻,覺得更勝自己的原韻,讚賞不已,忍不住拿出來與別人欣賞,也讓這首千古絕唱流傳開來。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開篇點出楊花雖有花之名,卻無花之美,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所以即便飄零也不為眾人所憐惜。

這是楊花的獨特物性,極為纖細、輕靈,無風時慢悠悠地落到地面,一遇上風,那怕是和煦的微風,也會漫天飛舞起來。

作者又給予它同情與憐惜,一個「惜」字,有著濃鬱的感情色彩,一如感嘆自己與楊花有著相同的命運和際遇。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楊花片片隨風飄飛,離枝墜地,孤單單離開家園,落在路旁飄落無歸。

仔細思量,雖說無情,卻也有它的情思,「拋家」遠行,正如千千萬萬離家的遊子,輾轉飄零,亦非心之所願;而「傍路」又顯出內心沉重,此刻身在黃州,就只能把異鄉做故鄉,過好當下生活。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你看,那纖柔的柳枝,就像思婦受盡離愁折磨的柔腸;那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春困未消,欲開還閉。

「嬌眼」,柳葉初生時,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稱柳眼。這裡把柳樹比作思婦,她那寸寸柔腸受盡了離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雙嬌眼似柳葉初生,困極難開,想像十分奇特。

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遊子遠去,思婦懷人不歸,她在夢中追尋千裡萬裡,好像尋到了夫婿,正待相逢,卻又被黃鶯的啼叫聲無情地驚醒了。

這兩句是化用了唐人金昌緒《春怨》的詩句:「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黃鶯啊黃鶯,我的美夢正香呢,你怎麼偏偏這個時候叫醒我呢!蘇軾揣摩思婦的心思,刻畫得淋漓盡致。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下片筆鋒一轉,由楊花的情態轉而為人的惜春傷逝之感。

不必遺憾楊花飛盡,嘆只嘆西園裡百花凋零,難以連綴。待到楊花飛盡時,正是暮春時節,燦爛春光,不復重來。

你看,楊花終究不是人們傷春憐惜的對象,即使飛盡,仍舊「不恨」。其實,這是曲筆傳情。正如自己的離去,又惹得何人憐惜呢?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清晨一場風雨過後,楊花已不見了蹤影。它在哪裡呢?早已化作一池零亂的浮萍,「花」殘身碎。

楊花是多麼無足輕重啊,風來便隨風,雨落便隨雨,沒有人在意它的存在,哪裡才是它的最終歸宿呢?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春色已盡,如果把春色姿容分三份的話,那麼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塵土,一份墜入流水了無蹤影。 

「春色」居然可以分,這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想像!

當然,這數字的妙用不是蘇軾的首創,在他之前,已有人這樣寫。如唐代詩人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宋初詞人葉清臣的「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等,都非常經典。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這是千百年來人們反覆吟誦、玩味的句子,堪稱神來之筆。 

細細看來,那水中的浮萍,哪裡是什麼楊花;一點一滴,分明是離人傷心的眼淚啊。

至此,楊花的最終歸宿找到了,它已化作了離人的眼淚,這也正是楊花的精魂。

此詞一出,讚譽不絕,名氣很快超過章質夫的原作。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說,「詠物之詞,自以東坡《水龍吟》最工。」他評價「東坡楊花詞,和韻而似原唱;章質夫詞原唱而似和韻。」

讓我們再次走進詞中的畫面吧!

非常像花又好像不是花,

無人憐惜任憑衰零墜地。

楊花離枝墜地,看似無情,

卻自有它的愁思。

嬌柔的柳枝,就像思婦的柔腸,

嫩綠的柳葉,猶如思婦的嬌眼,

春困未消,欲開還閉。

正像那思婦夢中行萬裡,

本想尋夫去處,

卻又被黃鶯啼聲驚喚起。

不恨楊花飄飛落盡,

只恨西園滿地落紅枯萎難再重綴。

早晨一陣風雨,

又去哪裡尋找落紅的蹤跡?

早化作一池翠萍。

如果把春色有三分,

其中的二分化作了塵土,

一分墜入流水了無蹤影。

細看來那全不是楊花啊,

是那離人苦愁的眼淚。

相關焦點

  • 蘇軾寫了一首和韻楊花詞,詞作有什麼特點,表達了蘇軾怎樣的感情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詞作解讀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是一首唱和詞,與章質夫的原詞相比,在創作方面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就是避開章質夫楊花詞《水龍吟》中的實寫楊花的方法楊花飛舞的景象往往會被文人墨客加以點綴,楊花的意象在詩詞中經常出現,章質夫的原詞就是描寫楊花的。不同的人會根據不同的視角賦予楊花不同的形態和神韻,創造出各不相同的藝術境界。如果單純以詠楊花而論,蘇軾的這句「似花還似非花」準確地把握住了楊花那「似花非花」的特點。
  • 蘇軾的這首楊花詞美輪美奐,詞意情景交融,將惜春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楊花 蘇軾收到章質夫的楊花詞《水龍吟》後,答謝了了章質夫的詞作。此外,他還給章質夫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蘇軾談到他寫這首詞的具體原因。 二是嘆服章質夫《楊花詞》詞的妙絕。 三是牽情於「四子」的閉門愁斷,因為章質夫在楊花詞中傾訴的離情的對象「四子」,「四子」是章質夫家裡邊四位能歌善舞的家姬,也就是蘇軾書信中「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所指的「四子」。她們也是蘇軾熟悉的,因為蘇軾本人也曾經應章質夫的請求而數次給她們寫過歌詞。
  • 什麼是次韻、和韻?蘇軾的楊花詞,為什麼能被評為和韻第一神作?
    南宋蘇軾的《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就是一首次韻中非常好的作品,可以說是世間少有。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說:「東坡《水龍吟》詠楊花,和韻而似原唱。蘇東坡除了寫楊花的姿態傳神之外,還暗喻了思婦情懷。
  • 你知道蘇軾寫春天最美的那一句嗎?
    蘇子寫春天,寫的是離人淚,寫的是一個人的心思,宛若一道靚麗的風景,卻總是帶著一絲絲零落的憂鬱,憂鬱得像是在思念一個人,憂鬱得也像是在忘記一個人。只一句似花還似非花,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點點是離人淚原文:《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作者:蘇軾 (北宋)
  • 詩畫尋芳│春風自在楊花
    楊花是什麼?翻開《辭源》,楊花解釋為柳絮,並以庾信《春賦》中「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的詩句為例句。在植物學中,楊樹、柳樹同屬楊柳科,楊樹葉闊大,柳樹葉狹長,非常好辨認。但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楊、柳無論分開或是合用,指的都是柳樹。《說文解字》中說,「楊,蒲柳也」,「柳,小楊也」。《玉篇木部》也說「楊,楊柳也」。自與柳結緣,楊花以其獨有的姿態和魅力,承載了詩人們對春天的無盡情誼。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蘇軾文才極佳,雖然官運不好但他卻天性樂觀,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達觀知命的態度,在無奈中總是有著淡淡的幽默,通過這首《花影》即可見一斑。花的影子,在別人眼中是再尋常不過的事物,在蘇軾筆下卻成了藉以抒發自己心情的獨特景致:瑤臺之上花影重重疊疊,多次讓童子去掃卻掃之不盡,太陽照耀時花影沒有了,明月一出花影卻又出來了。作者以諷喻手法將重疊的花影比作朝中居於高位的小人,表達了自己想要有所作為,最終卻無可奈何的心情。
  • 蘇軾最經典的十首詞,每一個中學生都應該背下來!
    這首詞並非蘇軾晚年所寫,而可能是他首次嘗試寫豪放詞,在當時偎紅倚翠、淺斟低唱之風盛行的北宋詞壇可謂別具一格,自成一體,對南宋愛國詞有直接影響。No.6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 疏桐微語之三:潔白晶瑩如雪,似花還似非花
    (賀鑄)我說,我自認為寫楊花寫得最好的,便是蘇軾。有學生趕緊接道,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我想說的並不是蘇軾的《蝶戀花》,而是他的《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這是一首詠物詞,整首詞都在寫楊花。楊花雖然以花為名,但是和人們普遍接受的花的印象不一樣。它細小無華,既無絢目的色彩,又無醉人的芬芳,實在很難真的被當成花來看待。所以作者說它好像是花,卻又不像花。正因它似花又不是花,所以它從樹上墜落飄散時,並沒有什麼人覺得可惜。
  • 似花還似非花:這18首詠物詞堪稱寫物之神筆,值得一看
    最著名的詠物詞就是和章質夫的《水龍吟》詠柳詞:蘇軾《水龍吟》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很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 蘇軾被貶海南,作一首描寫春光的絕美之詞,詞中含有七個「春」字
    下面向大家介紹的這首詞,就是蘇軾在海南時期融入民歌風格創作的一首「立春詞」。一、《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賞析《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北宋·蘇軾春牛春仗,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 玲瓏欣莘帶你認識一些你不認識的花吧。很美。漲知識
    認識一些你不認識的花吧。很美。漲知識。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唐代:李白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沙上並禽池上暝,雲破月來花弄影。重重簾幕密遮燈,風不定,人初靜,明日落紅應滿徑。漁家傲·秋思宋代:範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 親子共賞 | 無氣象 · 不詩詞 —韓愈《晚春》:楊花榆莢無才思,惟...
    2、楊花:指柳絮 3、榆莢:亦稱榆錢。榆未生葉時,先在枝間生莢,莢小,形如錢,莢花呈白色,隨風飄落。 4、才思:才華和能力。但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榆莢楊花雖缺乏草木的「才思」,但不因此藏拙,而為晚春增添一景,雖然不美,但盡了努力,這種精神是值得讚揚了。 這是一首描繪暮春景色的七絕。乍看來,只是寫百卉千花爭奇鬥豔的常景,但進一步品味便不難發現,詩寫得工巧奇特,別開生面。
  • 蘇軾為勉勵好友,寫了這樣一首詩
    蘇軾也寫過這樣的詩,這一次我們來看看他寫的《贈劉景文》。贈劉景文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全是一共二十八個字,很短,但很有寓意。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劉景文已經58歲了,但是官場還很不得志,蘇軾就力薦他,使劉景文得到了升遷。同時寫下了這首詩,以此勉勵劉景文。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已敗的菊花花枝依舊傲寒鬥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記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節啊。
  • 重溫蘇軾詩詞100句,感受無法忘懷的經典詩神之作
    林語堂曾說:蘇軾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思想的快樂,這才是萬古不朽的。今天,就讓詩詞君帶領大家一起重溫蘇軾詩詞,感受人生的種種滋味。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 蘇軾如何形容女子?寫的這首詞,以花喻人,最後一句令人心動
    尤其我們最常見的花是詩人的最愛,因為詩人認為花是世間最美好的事物,而且花也能象徵著詩人的品質,如屈原最喜歡蘭花,因為蘭花代表了隱士之氣。歐陽修最喜歡牡丹花,當初歐陽修走遍了洛陽城的花園,為了就是對牡丹花進行詳細的調查。
  • 蘇軾最有名10首詩詞,看看你記得幾首?
    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蘇軾,他的一生三起三落,但是卻生性曠達,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瑰寶。蘇軾的詩清新豪健,膾炙人口,詞豪放高遠,開宋詞豪放派先河。此外,他還擅長書法,,北宋「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蘇軾居首位;他的《黃州寒食帖》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且他也精於繪畫,是位丹青妙手,愛畫墨竹、枯木、窠石等,「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出自他的詩中。詩詞之美在於意會,剎那間仿佛與作者同處一個時代和情境中,感其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