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園桃李芳已歇,獨有楊花嬌暮春。」 楊花是什麼?翻開《辭源》,楊花解釋為柳絮,並以庾信《春賦》中「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滿路飛」的詩句為例句。在植物學中,楊樹、柳樹同屬楊柳科,楊樹葉闊大,柳樹葉狹長,非常好辨認。但在中國古典文學中,楊、柳無論分開或是合用,指的都是柳樹。《說文解字》中說,「楊,蒲柳也」,「柳,小楊也」。《玉篇木部》也說「楊,楊柳也」。自與柳結緣,楊花以其獨有的姿態和魅力,承載了詩人們對春天的無盡情誼。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從初春的楊柳青青,到暮春的楊花漫漫,而今楊花飛盡,柳條也被送別的人折光了,我思念的人怎麼還不回來?自詩經中「昔我往以,楊柳依依」開始,以柳寄情,折柳送人成為古人送別時最常見的行為。這首隋朝的《送別》,已無法考證是何人所寫,但詩中借柳抒發的那份戀戀不捨的心境,卻流傳至今。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李白聽說好友王昌齡被貶為龍標尉,看著眼前泊無定的楊花,聽著子規啼叫「不如歸去」,想著好友要去的地方路遠難行,滿腹愁情無法言說,恨不能與君同去。後來,王昌齡也寫了一首《芙蓉樓送辛漸》,回應關心他的人,「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我知他們惦記我,請告訴他們,我的心仍然純粹,清如玉壺冰。這就是知己之間的惺惺相惜,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的深情。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知道春天就要逝去,有人感傷,也有人奮進。在韓愈筆下,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就要歸去,都使出渾身解數爭奇鬥豔,就連無色無味的楊花、榆莢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隨風飛舞,希望能留住春天。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心,有沒有「才思」都不要緊,要緊的是珍惜光陰,抓住時機,展示自己獨特的美。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裡,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這首《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堪稱婉約詞中的經典之作。「似花還似非花」,詩人只用這一句就抓住了楊花獨特之處。看似無情的人,思念只在心中,去夢中尋找心愛的人,又被黃鶯叫醒。楊花飛盡,雨後不見遺蹤,只剩下一池浮萍。最後用「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收尾,虛實相見,情景交融,堪稱詠楊花之絕唱。
「不鬥穠華不佔紅,自飛晴野雪濛濛。百花長恨風吹落,唯有楊花獨愛風。」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詩貴翻案。他人都用楊花感嘆聚散無期的離愁,吳融卻去用它表達自己堅貞不屈的抱負。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寶釵之口吟出「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之句,更是將楊花的意象升華到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嚮往之中,使楊花在文學中的形象更為生動豐滿。
《垂柳飛絮圖》(南宋)
「桃紅柳綠春意濃」,在中國古代山水畫中,描繪春天的畫作總少不了河邊的楊柳。東晉顧愷之在《洛神圖賦》中就畫了洛水河畔楊柳青青,曹植與洛神在此相逢。但專門畫柳絮楊花的作品不多,南宋的《垂柳飛絮圖》是其中的優秀代表。圖右側四枝柳條低垂,柳絮用白粉信筆點出,似雪花飛舞,透露無限春意。
《閒看兒童捉柳花》 周臣(明)(左)《捉柳花圖》仇英(明)(右)
要說誰最喜愛楊花,那非頑童莫屬,追逐楊花是他們最愛的春日遊戲。白居易在《楊柳枝前有別楊柳枝》中說「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 楊萬裡在《閒居初夏午睡起》中也寫到「日常睡起無情思,閒看兒童捉柳花」。明代畫家周臣和仇英均以此為題,作兒童捉柳花圖,畫中茅屋竹舍,小童嬉戲打鬧,先生駐足賞柳,其樂融融。
今年春盡,楊花似雪。既然留春不住,就看春風自在楊花。幸運如我輩,無需憑藉東風,只要靠自己的一雙手,就能擁有美好的生活。(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馬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