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豪放詞:一片批評聲中的革新

2021-01-20 青於墨

所謂詞,就是為歌女在宴會上唱曲所配歌詞,詞作者一般借女子之口寫花間酒下的傷別,寫孤獨惆悵的相思。(至於這種內容的詞為何比較受歡迎,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到過,具體可參考文末的拓展閱讀,不再贅述。)

直到蘇東坡登上詞壇,這一現象有所改變。正如胡寅《題<酒邊詞>》中這樣評價:「詞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胡氏的意思是說:蘇軾詞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局限,其詞「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可以像詩一樣反映廣闊的社會人生。

在詞學觀念上,不同於主流士大夫將詞視為「小道」,蘇軾認為詩詞同源,詞為「詩之苗裔」,這樣就提高了詞的地位。因此,蘇軾將作詩的本領用於作詞上,即「以詩為詞」。這,是蘇軾革新詞體的關鍵。

「以詩為詞」的重要內涵之一,就是擴大詞的表現功能,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主體意識和性情懷抱,而不僅僅是狹窄的「花間」「尊前」的格局。

在蘇軾詞中,可以寫親友的聚散。詞是擅長寫情的,但是蘇軾認為,這種「情」可以更廣泛。他把傳統歌詞中狹隘的男女「豔情」擴大到夫妻之情、手足之情、師友之情……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有他為悼念亡妻而作的沉痛感人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有在中秋之夜懷念胞弟子由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也有對恩師歐陽修的思念《木蘭花·次歐公西湖韻》……

蘇詞中也有描寫男女情愛的作品,當然有繼承「花間」淫靡詞風的,但更多的是體現了文人士大夫高雅審美品位。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雖寫情事,其中卻滲透著「天涯何處無芳草」「多情卻被無情惱」等普遍性的哲理。

在蘇軾的詞中,可以寫仕途的升沉。如這首《沁園春》(詞有小序: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雲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徵鞍無語,往事千端。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閒處看。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尊前。

這首詞是蘇軾在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由杭州赴密州途中所寫的,無論是年少時的意氣風發,還是人到中年曆經坎坷,都體現出蘇東坡式的「壯懷激烈」。

在蘇軾詞中,還可以發人生的感慨。林語堂先生形容蘇東坡就像一隻海燕,從來沒有在一個地方安歇過。這是長期被貶的蘇軾的真實生活的寫照。而蘇軾即便身處逆境,依然豪氣不減。

因為「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生活條件是很艱苦的。而在蘇軾筆下,卻有《浣溪沙》(山下蘭芽短浸溪)。「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諸句,不僅僅是自我安慰,更是鼓舞了無數後人。

同樣寫於黃州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則更表現了蘇軾超然物外、從容不迫的人生態度: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根據詞前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這首詞寫的不過是途中遇雨這樣的日常生活中極為尋常的小事,但蘇軾卻由此受到啟發,進而總結出自己對於人生的深刻體會――當人生的風雨來臨時,隨緣自適也許才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總之,蘇軾詞中的內容時相當寬泛的,從其詞中,我們能看到一位士大夫一生的顛簸遭際與心態成熟之歷程。

「以詩為詞」還體現在,蘇軾像寫詩一樣,寫詞也採用標題、小序的形式,並且使用典故。

使用詞題、詞序來交待詞的創作原因和動機,使詞中所表現的情感具體化。

前面提到的《木蘭花·次歐公西湖韻》,其中「次歐公西湖韻」就是題目,《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赤壁懷古」就是題目,這些題目規定了詞的寫作內容;《水調歌頭》中的序是:「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詞的題和序既交代了作詞的緣由,使詞體的抒情敘事更加自由,更能表現詞人的真實生活狀態。前面已有不少詞的詞題、詞序的舉例,不再贅述。

蘇軾又嘗試用典以擴大歌詞容量。

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和「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在這裡,用孫郎表達自己抗敵救國的決心,而用馮唐表達希望朝廷可以重用自己。

用典這種修辭,用歷史故事表明作者當下的思考,本就多用於詠史、懷古一類的詩中,蘇軾創作有這類的詞,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在其中,蘇軾用到了周瑜:「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飛灰煙滅。」通過對周瑜的「英雄之氣」的描寫,抒發自己功業無成的感慨。

總之,蘇軾詞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多從現實生活中提取素材,發感時傷事之感慨,完整地體現出一個士大夫的遭際和心路歷程。詞至蘇東坡為一大變。

然而,這種新變的背後,蘇軾的做法是不以詞意屈從聲律,而是讓形式服從於內容。

詞本音樂文學,依曲定體、按譜填詞的創作規範使其對音樂有著極強的依賴性。由於必須「協律」可歌,一個詞牌要求詞的句數、句式、平仄、韻律等方面都要嚴絲合縫。然而,東坡詞很多就不「協律」,這在宋代很多人就已發現。

如陳師道在《後山詩話》中說:「退之以文為詩,子瞻以詩為詞,如教坊雷大使之舞,雖極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所謂「本色」,《中國詞學大辭典》解釋說:「此指本行,從詞體特徵來說,又指協律可歌的音樂性。」)

李清照在《論詞》中說東坡詞乃「句讀不葺之詩耳,又往往不協音律。」(李清照是說啊,蘇軾的這些詞更像是不協音律的長短句之詩。

就連蘇門學士晁補之也在《能改齋漫錄》指出:「蘇東坡詞,人謂多不諧音律。」

我們也該記得南宋的俞文豹在《吹劍續錄》記載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謳,因問:『我詞比柳詞何如?』對曰:『柳郎中詞,只好十七八女孩兒執紅牙拍板,唱『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鐵板,唱『大江東去。』公為之絕倒。」

「公為之絕倒」是說蘇東坡對於門客的回覆是相當滿意的。但是我們需要明白,像柳永那種婉約詞才是詞之正體,而蘇東坡後來的這種創新出的豪放詞是屬於變體。作為歌者之詞,詞一般也是要妙齡女子演唱的,關西大漢手執鐵板唱詞,那畫風,想來似乎有些怪異。

正如清人葉燮說:「詞之意之調之語之音,揆其所宜,當是閨中十五六歲柔嫵婉孌好女,得之於秀幄雕闌,低鬟扶髻、蹙黛微吟,調粉澤而書之,方稱其意其調其語其音。若鬚眉男子而作此生活,試一設身處地,不亦赧然汗下耶?無已,則仍以鬚眉本色如蘇如辛而為之,鬚眉之本色存,而詞之本色亡矣。」

一句話,像蘇辛之流的豪放詞,就不是「本色」。

可以說,蘇詞與音樂的關係已經不那麼緊密。但是,這並不能表明蘇軾不懂音律,也不能說東坡詞完全不「協律」。

我們需要明白的是,宋代文人在藝術上的素養普遍都很高的,特別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全才——不僅詩、詞、文多有建樹,而且在繪畫、音樂上也相當有造詣。

事實上,《東坡樂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入律可歌。比如有一些應歌之作,蘇軾經常在酒筵歌席上當場創作,隨即就能被演唱出來。

又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一出,「都下傳唱此詞」(陳元靚《歲時廣記》);《永遇樂》(明月如霜)「方具稿」,已「傳於城中」。(曾敏行《獨醒雜誌》);《洞仙歌》(冰肌玉骨)乃「腔出近世,五代及國初皆未之有也」(張邦基《墨莊漫錄》)。

也就是說,蘇軾是懂音律的,也會創作出「協音律」的詞的。

但是,蘇軾詞中也確實存在著某些不合律之處。以《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批評說:「東坡赤壁懷古《念奴嬌》詞,盛傳千古而平仄句調都不合格。」

作詞時,句數、句式、平仄、韻律等方面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但是這種精嚴的合樂要求卻會制約詞的表情達意的功能。

東坡詞的「不協律」,一方面是由於他「才情極大,不為時曲束縛」,他注重詞意的表現,因此有時往往顧及不到協律問題;另一方面,有時也是故意的行為。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說:「東坡詞乃是為了造成與柳永對峙的新詞風,擴大詞境,而有意在某種程度上擺脫音律對詞的束縛的。」(蘇軾經常作詞時和柳永作比,可見,柳永詞在當時算是一個「標杆」。)

蘇軾主張寫詞當以詞意為主,音樂不過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當音樂有助於詞意表現時,作詞當然協律;而音樂限制詞意的表達時,當然會在一定程度上犧牲掉音律,不完全按照一個詞牌既定的種種規則來。

蘇軾的這種作詞方式,雖然遭到不少持「本色論」的詞論家的抨擊,但是他的這種創新是逐步受到肯定的。

陸遊就認為:「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耳。試取東坡諸詞歌之,曲終,覺天風海雨逼人。」

清代陳廷焯《詞壇叢話》說:「東坡詞獨樹一幟,妙絕古今,雖非正聲,然自是曲子內縛不住者。」陳廷焯在《白雨齋詞話》中還指出:「昔人謂東坡詞非正聲,此特拘於音調言之。而不究本原之所在。眼光如豆,不足與之辯也。」

歌詞逐漸擺脫與音樂的依附關係,演變為相對獨立的抒情體裁,這不僅是詞史上的一場革命,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次創新。正如劉大傑先生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中說:「他(蘇軾)的與人不同處,是為文學而作詞,不完全是為歌唱而作詞,這一個轉變,是詞的文學的生命重於音樂的生命。」

但是,這條作詞的路子,走得相當艱難。在北宋,即便是出自他門下的黃庭堅、秦觀等人,也依然是公認的「本色」詞大家。到了南宋,以辛棄疾為首的「辛派」詞人才讓豪放詞得以發揚光大。

其實,任何和主流不一樣的創作方式,最初都會受到質疑。在蘇軾之前的柳永的創作之路同樣是充滿罵聲。大而化之,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只要和「大家」不一樣的,一般也會受到阻礙。

只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堅持自己的創作理念,把別人的批評聲隨便聽一聽,才能成為新的文學史的揭幕人,作品也才會就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相關焦點

  •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豪放詞的開始
    人們往往很容易把別人劃到一個類別中去,比如把蘇軾劃分到豪放派詞人中,並且將他視為豪放詞派的開創者。而事實上,文學界一直對這一說法有所爭議。蘇軾詞現留存三百多首,多數作品的風格婉約清麗,可被列為「豪放詞」的不到四十首,只佔其總數的十分之一二,而在此其中又有多數是表現人生豁達態度的「曠達詞」。
  • 蘇軾很豪放的一首詞,開篇7字就驚豔了世人,中年人深有感觸
    唐詩的代表,非"李杜"莫屬;宋詞有兩大流派,婉約派和豪放派,豪放派的代表,非"蘇辛"莫屬,即蘇軾和辛棄疾。而蘇軾,開啟了豪放詞的先河宋熙寧八年(1075年),蘇軾38歲,任密州知州,距他自請外放離開京城已四年有餘。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華民族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雖然它與唐詩有很大區別,但其本質上是一種音樂文學,詞的諸多變化都與音樂的嬗變息息相關。北宋詞人作詞多是應酬、消遣,有時逢場作戲,有時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詞作逐漸脫離音樂的羈絆,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
  • 最燃的7首豪放詞,熱血男兒陽剛本色!
    在宋詞中,豪放詞數量遠不及婉約詞。豪放詞最多最出名的就是蘇軾和辛棄疾。辛棄疾不是一個純粹的文人,而是上陣殺過敵的武將,因此他詞作中的一腔熱血,是由內而發的。這首《水龍吟》就是辛棄疾的代表作。宋初詞壇承接五代遺風,委婉柔媚,而此詞慷慨悲壯,開豪放詞之先河,這種沉雄開闊的意境和蒼涼悲壯的氣概,對之後的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有一定影響。六州歌頭少年俠氣,交結五都雄。肝膽洞,毛髮聳。立談中,死生同。
  • 送別朋友時,蘇軾寫了一首離別詞,寫盡人生聚散無常,令人感傷
    其實早在我們的童年的歡愉中。宮崎駿先生就在其電影裡訴說過「我不知道離別的滋味是這樣悽涼,我不知道說聲再見要這麼堅強。」,只不過那時我們眼前有成群的夥伴及看似無盡的快樂。「離別送友」在我們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時候才漸知傷感。
  • 蘇軾臨死之時,為何用「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評價自己?
    公元1101年,60多歲的蘇軾逐漸感覺到老邁了。這個年過花甲、飽經風霜的老人,依然在旅途中奔波——正如他把最好的三十年都放在旅途當中一樣。人生最好的三十年,蘇軾一直在奔波當中度過,其實也就是遭遇被貶。徐州,密州,惠州,儋州,黃州,杭州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
  • 蘇軾果然風流,小姐姐看了別臉紅
    蘇軾,字子瞻,外號「東坡居士」,後人多稱他為蘇東坡。蘇軾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詩人、吃貨、水利工程師等,他的身份是多種多樣的,因為他是一個全才,各個領域都有建樹,他對各個領域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 李清照批評蘇軾的作詞技巧,那麼,蘇、李二人誰的詞學成就更高?
    但是,蘇、李二人在創作詞的主張方面有一個根本性的分歧,為此,李清照還在《詞論》中批評過蘇軾:至晏元獻、歐陽永叔、蘇子瞻,學際天人,作為小歌詞,直如酌蠡水於大海,然皆句讀不葺之詩爾,又往往不協音律者。簡單來說,李清照這段話就是認為蘇軾等人雖然學究天人,然而所作的詞只是沒有經過標點符號修剪過的詩罷了,而且還不諧音律,換句話說就是「不得要領」。02蘇軾:以詩為詞其實,從蘇軾的作詞風格來看,李清照的這一批評還真不冤。
  • 李清照的這首豪放詞,描寫夢境,意境開闊大氣,不輸蘇軾和辛棄疾
    李清照一生中唯一一首豪放詞,只有一首《漁家傲》。這是一首與尋常的李詞幽怨纏綿的詞風大為不同的「異類」。它雖然創作於李清照南渡之後,卻氣勢恢弘,意境遼闊,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像。這不但在李清照的詞中非常罕見,甚至放到以豪邁大氣著稱的蘇辛詞作裡,也毫不遜色,巾幗不讓鬚眉。
  • 蘇軾詩詞:跨越千年,永恆的經典!
    這首詞在宋代屬於較早抒發愛國情懷的豪放詞,此前的詞壇流行淺吟低唱,詞風綺靡,這首詞可以說是作者創作豪放詞的嘗試,無論是在題材還是意境方面都具有開拓意義。蘇軾文才極佳,雖然官運不好但他卻天性樂觀,在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達觀知命的態度,在無奈中總是有著淡淡的幽默,通過這首《花影》即可見一斑。
  • 與蘇軾同遊北宋:松風亭下的躺平
    」東坡志林記遊之《記遊松風亭》寫於蘇軾被貶惠州,這篇遊記與其說是寫松風亭的遊覽歷程,更像蘇軾官場經歷感悟的寓言小品,也是蘇軾於困窘中得大自在的心路歷程。到達惠州之前,蘇軾經歷了「五改謫命」,貶英州連降三級,還沒到達英州就接到命令被貶到建昌,緊接著又被貶到惠州,在蘇軾被貶惠州的通知——《蘇軾散官惠州安置制》中被扣上了「忘國大恩,感以怨報」的大帽子,安置制中「保爾餘息,毋重後悔」這句話可以說已經很「猙獰」了,意思大概就是留你一條命苟延殘喘
  • 日本詞人對蘇軾詞的接受
    儘管如此,日本文人寫詞還是代不乏人,他們學習、模仿唐宋詞人,其中特別喜歡效仿蘇軾的詞作。蘇軾是開闢了宋詞新天地的一代詞人,其詞不僅在國內影響深遠,而且早就流傳到了東亞各國。夏承燾在《論詞絕句》中云:「坡翁家集過燕山,垂老聲名滿世間。」說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國外傳播。日本詞人學習、效仿蘇軾的詞,首先是仿調,即採用蘇軾創作的詞調。
  • 蘇軾的詩詞經典無數,其中有一首他最為得意
    說起蘇軾豪放詞的第一首密州出獵,這可是豪放詞派的開山之作了,他偶作此詞後甚為興奮,因此詞有別於「柳三變(柳永)風味」而頗為得意。他曾致書鮮于子駿表達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之風味,亦自是一家,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從此言語中可見他當時的喜悅之情,也從此話看出蘇軾的率真的開朗的性格。
  • 蘇軾的印記: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
    作為千百年中詩書畫三絕的佼佼者,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絕唱,有絕唱之中「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灑脫。他的文人形象與「豪放詞」的風格碰撞出綺麗的光彩,再加上一生並不平坦的路途和灑脫不羈的浪子情懷,都構成了一個矛盾統一的傳奇文人形象。
  • 南渡之後的李清照,寫下此生唯一一首豪放詞,字字扣人心弦
    陸遊《示兒》中的一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人人都能讀出陸遊心中遺憾與悲壯;鄭思肖《畫菊》裡的一句:「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誰會不明白他心中對故國的思念;李清照《漁家傲》有言:「彷佛夢魂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對應的是現實中高宗皇帝一路奔逃不顧百姓身處水火。
  • 蘇軾夢到了亡妻,寫了一首詞,是悼亡詞的開端,盡顯夫妻情深
    蘇軾還專門寫詩取笑過他,這也是「河東獅吼」這一成語的由來。而蘇軾本人的擇偶觀,首先肯定就不能與陳季常相似,否則豈不是和這位好友一般悽慘。蘇軾的父親,同他一樣躋身於「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雖然官職不甚高,卻學富五車,也算朋友遍天下,就可惜此生不曾中舉。
  • 蘇軾和蘇東坡是同一個人嗎?蘇軾為什麼叫蘇東坡呢?答案是……
    你還在納悶蘇軾、蘇子瞻、蘇東坡什麼關係嗎?這三個名字傻傻分不清。下面,這篇文章慢慢幫你釐清這易混淆的名字。蘇軾,別稱蘇東坡、蘇仙,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因此,蘇軾和蘇東坡當然是同一個人了。古人往往有自己的名、有字、有號。
  • 最經典十首寫狗古詩詞: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蘇軾就是最愛狗的詩人之一。他養過一隻叫「烏嘴」的狗,並寫了一首詠犬詩:烏喙本海獒,幸我為之主……另外,在密州的時候,他還帶著狗和鷹去打獵,寫出了那首《江城子·密州出獵》的著名豪放詞。對詩人來說,狗身上最有詩意的並非呆萌外形,而是靜夜裡的那聲聲犬吠。
  • 蘇軾新婚之夜寫「洞房詩」,不料流傳千古,網友:太肉麻了
    蘇東坡年少成名,20歲便考中進士,蘇軾的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並且還擅長書法和繪畫,堪稱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有人說: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蘇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生風雨,我行我素,遇事泰然自若,把別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自己的瀟灑人生。蘇東坡可以說是收放自由!他既能婉約又能豪放,乃是一個全才!
  • 「死灰吹不起」——蘇軾的病中詩書
    人物逐漸消失在一片雲煙蒼茫的山水間,變成渺小的存在,不再被凸顯,不再被強調。由唐入宋,一部繪畫史真可以說是「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唐錢起《省試湘靈鼓瑟》詩)。美學上體質的變化,更明顯地表現在顏色的褪淡。唐代在色彩上崇尚強烈的對比,金碧、 大紅、 青綠,都是唐人喜好的顏色,強烈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