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性目標
是課程領域一般性、規範性的指導方針。
特點:普遍性、模糊性、指令性,可普遍運用於所有教育實踐中;
作用:對各門學科都有普遍的指導價值。
優點:方向性、指令性
缺點:模糊、泛化、缺乏一定的科學依據、含糊不清邏輯不完整、具有一定的隨意性
例如:柏拉圖要培養哲學王;洛克的紳士教育;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等
行為性目標
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具體行為。
特點:具有可操作性、具體性和精確性;
作用:不同學校同一學科之間具有可比性,有利於教師對教學目標和方向的控制
優點:精確、具體、可操作、
缺點:忽視了難以被量化被測評的內容,不利於完整的人培養,預先的行為目標可能不適合教學情境
例如:能夠準確無誤的說出牛頓定律;能正確發音和會拼寫cat和dog兩個單詞等
生成性目標
指在教育情景當中隨著教育過程展開而自然生成的目標。
特點:具有過程性,注重互動;
作用:在教學過程當中,師生雙方自然生成的。
優點:注重學生的興趣、個性和能力,把教育看作過程
缺點:對教師要求高,有效性有待提高,給教師帶來了大量額外的工作
例如:杜威的教育即生長;斯滕豪斯的過程模式;人本主義課程理論是生成性目標發展的極端
表現性目標
指由於每個學生的經驗是不一樣的,所以他們在看到同樣一個知識點的時候,也會產生不同想法和理解。
特點:個體差異性;
作用:促進學生個健康性化形成注重多元化。
優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
缺點:表述過於模糊,某項學科領域難以保證學生是否掌握
例如:讀完《紅與黑》,列出五件印象最深刻的事,交流討論。
總結,普遍性目標是具有普適性的,之後的每個行動都要符合這個目標;行為性目標是可量化的,預設好的;生成性目標是要與學生互動的,在過程中才能形成,並不是預設的;表現性目標是注重學生多元化和個性化表現的,沒有規定好的規則去束縛學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