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七公號稱北丐,是丐幫的第十八代幫主,也是墨家哲學的代表。關於這個論斷,我們已經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所提及。
丐幫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幫會。具體表現為,在它以正義姿態出現在江湖上之時,它不追求幫內重要人物的榮辱甚至是整個幫派的存亡,而是身無分文,心懷天下,以國家興亡為己任。而在它以不是那么正義的面目出現的話,就會整體成為一個糊塗蟲、跟屁蟲,亂七八糟連它自己也不知道在做什麼。不過,大多數時間裡,丐幫還是以俠義道自居的,小說裡也總體承認它們的正義地位,這是一個前提。
墨家組織的來源,有一大部分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俠」。他們本是世襲的武士。在封建權力逐漸解體的過程中,喪失了爵位,為了生活只好為人僱傭,但又不懂種地之類的粗活,所以大部分只能去殺人。洪七公在華山之巔,曾大義凜然,說他殺了二百三十一人。總之,俠的成績,似乎只能用殺人來說明。
但這不是俠的氣質。俠的氣質,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遊俠列傳》裡說的明白:「其言必行,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所有的這些,都和洪七公的性格,有著高度的契合。
當那些喪失爵位的武士淪落到社會底層的時候,他們還是會和原本的底層有一些區別。這一點,就像丐幫弟子一樣,也在底層,也有比較嚴密的組織。從《墨子》和其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了解到,墨家就有嚴密的組織,並且人數龐大,大到足可支持軍事上的行動,影響國與國之間的邦交,這和小說中的丐幫有著驚人的相似。而丐幫人眾影響邦交不止在一本書中出現過。《天龍八部》中,幾乎就是丐幫幫助大宋抵擋著遼和西夏的進攻,挽回了漢人的顏面。就現在正在討論的《射鵰》中,丐幫也是抗擊蒙古的重要力量。相反,吃皇糧的正規軍反倒沒有什麼明顯的作用。假若不是《射鵰》的武學天地,好像比《天龍》矮了那麼一大截,洪七公的武力值,又相對比旺劍通高了那麼一大截,那麼蒙古人大概也是會產生抓住洪七公當政治籌碼的想法。所以,雖然「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儒家和墨家有著相通之處,但沒有人想過要抓黃藥師。而墨家和儒家的三個不同,在洪七公和黃藥師那裡對比來看,也非常明顯。
第一個就是對待身邊人的態度上。
顯然,洪七很簡單,就是對誰都好,就算害了他的西毒,一度在海上遇險,他也要不計前嫌去救,說這是丐幫歷代幫主在天之靈的要求,而這一點也是墨家的道理,相信鬼神。總之,他對誰都好,即「兼愛」。當然你可以說他最愛靖、蓉,但那是人之常情了。相比之下,黃藥師的愛,則有明顯的不同。
黃藥師對黃蓉有多愛,不須贅述了。就算陳、梅兩個徒弟,背叛師門,不但盜走了九陰真經,也間接導致了馮蘅之死,以黃藥師愛妻之深,會怎麼樣呢?不知道,因為他沒能撈著陳、梅二徒,只好大發脾氣,剩下的幾個弟子,本來無辜,也被打斷了腿,逐出師門。
但你能說他不愛自己的徒弟嗎?不能。他很快就後悔了,雖然因為發下重誓不出桃花島,但苦心孤詣寫了一本治療斷腿的功夫,又因為好面子,用了一個現成武功的名字,凡此等等,都說明他對徒弟們其實也是很關愛的。只不過這種愛相對於對馮蘅、黃蓉,有一個質上的差別。儒家的有差等的「仁愛」,也不過如此。而與之不同的是,四海一家、天下大同是丐幫人民的偉大理想。到洪七公時代,丐幫已產生了十八代幫主,除去喝酒猜拳贏來的幫主之外,像喬峰,七公等人,那都是帶領一幹兄弟,以天下為己任的。他們團結一致,扶危濟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第二個不同,實際上前面已經提起,就是對待鬼神的態度不同。
與洪七公篤信丐幫列祖列宗不同,黃藥師是不信鬼神信「天命」的。他只有在桃花島擇婿時,才表現出來那麼一點點的對馮蘅天上有靈的試探性的相信,但很快就自己否定:「原來鬼神之說,終屬渺茫」。這與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儒家對鬼神的態度 「敬而遠之」如出一轍,也就是不管有沒有,都不願意不肯相信的意思了。而儒家又是信天命的,孔子說的很明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儒家的最後一句話「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則更為人所了解。黃藥師是信天命的,他聽靈智上人瞎掰,說黃蓉淹死了,唱的是三國曹子建的《行女哀辭》:「伊上帝之降命,何修短之難哉;或華發以終年,或懷妊而逢災。感前哀之未闋,復新殃之重來!方朝華而晚敷,比晨露而先晞。感逝者之不追,情忽忽而失度。天蓋高而無階,懷此恨其誰訴!」後來因為愛女婚事因華箏南來而阻,心灰意冷之下,又念出了漢代賈誼《鵩鳥賦》裡最有名的一句:「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這都是儒家的作品,字裡行間,也是對天命無常,人生有限的感慨。這是為功利務實的墨家所不能理解的。洪七稱東邪為「老妖怪」,絕不僅僅是因為一兩件事。
第三個不同,我們則可以延伸一下,看看丐幫和桃花島的治理方式上的不同。
桃花島的模式,之前我們在《黃藥師代表著儒家》中提過,是皇宮的模式,但相反卻比較民主。陳、梅尚可以談戀愛,也就是比較自我的事情。而教學方式估計也頗有古希臘之風,幾大弟子所學武功均不相同,完全是因材施教的方式。丐幫則雖然口口聲聲說的是平等,其實階級性極強,長老要八帶弟子死,八帶弟子不得不死,幫主的權威更不用說,幾乎沒人有自己的思想,只要換一個莊聚賢之類的幫主,整個丐幫簡直和恐怖分子集團沒什麼兩樣。黎生立下幾件大功,才得蒙傳授一招「神龍擺尾」,行俠仗義固然捉襟見肘,後來君山大會,力量不逮,更是枉自送了性命,差點誤了大事。這就跟墨家除了「墨鉅」,其餘皆是籍籍無名者如出一轍了。
墨家和儒家,都是經世之學。所以洪七公和黃藥師,也是五絕中存在感較強的人物。實際墨家儒家,都是俠義之家。只不過洪七公只殺大奸大惡,而黃藥師把這些奸惡之人弄成殘廢,變成僕人,所以看起來有些邪氣罷了。到了《神鵰》中,黃藥師的這點邪氣也沒有了。假若洪七公活得夠長,他倆的關係也許會更上一層樓。又假若墨家不是早早中斷,或者還可以與儒家合流——其實這一點,在書中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