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2020-12-15 歷史皇太后

1922年,英、美、日、法、意五國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並在1930年補籤了《倫敦海軍條約》,用以避免發生新一輪海軍競賽。然而,英、美、法、意算是履行了海軍條約,老老實實的按照條約是建造自己的軍艦,但對擴張有著瘋狂欲望的日本卻不這麼想。這個被瘋狂所侵蝕了頭腦的國家,決心用他們所擅長的詭詐騙術,繞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悄然的擴大自己的重巡洋艦規模,以期為他們的擴張戰爭做出準備。

一、日本的詭詐騙術

按照《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後續的《倫敦海軍條約》的條款所述,現有戰艦類型的建造標準都被嚴格限制,條約籤署國的艦船的建造噸位和更換時間也有所要求。這一切都是為了限制可能的海軍軍備競賽。但對於渴望擴張的日本而言,《華盛頓海軍條約》絕不是什麼好消息,甚至於是一盆冷水。儘管條約讓經濟脆弱的日本避免了一場可怕的軍備競賽,可是日本卻認為這是對他們的一次限制,是其它國家對它們的排擠,目的在於讓日本海軍的實力遠遜於他們。

按說日本這個思維絕對是腦袋進水,第一次世界大戰剛結束,大多數國家都急需恢復自己那衰弱的經濟,哪有時間來和你勾心鬥角來?可你架不住日本和有被迫害妄想症一樣這麼想,畢竟他們的海軍實力遠遜於對方,又渴求進行武力擴張,那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海軍力量止步不前。對於日本那些'很有精神'的軍國主義者而言,哪怕是榨乾日本的經濟,也要窮兵黷武的發展他們的海軍軍備。

彼時對於日本海軍而言,最大的問題在於按照海軍條約的要求,日本海軍的重巡洋艦噸位是108400噸,可當時日本海軍已經服役了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高雄級等12艘重巡洋艦,基本達到了條約規定中的噸位配額。這對於日本海軍而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因為他們的重巡洋艦都太過老舊了。可日本海軍卻發現了一個突破口,那就是日本海軍的輕巡洋艦噸位有100450噸,此時還剩下20000噸左右。而日本的17艘輕巡裡大部分都是5500噸級輕巡洋艦,其中還有4艘是非常老舊的輕巡洋艦。

日本海軍認為這是條約上的巨大突破口,因為只要把輕巡洋艦淘汰一批,那麼他們就會有更多的噸位可以使用。而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也並非是依靠噸位計算,而是依靠裝備的主炮來計算的,主炮不超過6.1英寸就是輕巡洋艦,超過了就是重巡洋艦。換句話說,只要建造一艘噸位、防護、尺寸等符合重巡洋艦的戰艦,但卻裝備不超過6.1英寸主炮的戰艦,那麼就依舊是輕巡洋艦。於是日本開始對自己的輕巡洋艦進行更換,但實際上建造的卻是重巡洋艦。

二、掩人耳目的最上級

在1931年,日本開始了《01艦艇補充計劃》,在計劃中列入了6艘大型輕巡洋艦的建造計劃,最後只有4艘得以被批准,這一級輕巡洋艦就是日本的最上級,首艦最上號在1931年10月27日動工。該輕巡洋艦的艦體長度200.6米,寬度20.6米,吃水6.15米,標準排水量11200噸,滿載排水量14142噸。當然了,它留下了改裝空間,改裝後它的艦體長度不變,但寬度變成了20.68米,吃水降為了6.09米,但標準排水量上升到了12206噸,滿載排水量上升為了15091噸。

同時,最上級輕巡洋艦的結構是完全按照一款為了艦隊決戰而準備的重巡洋艦而準備的,從外觀到內在都沒按照日本輕巡洋艦的驅逐艦領艦概念來設計。它以高雄級重巡洋艦為基礎,縮減了艦橋面積,採用了更多的焊接工藝以降低重量和噸位,艦船上層建築也由鋁合金結構組成。而在裝甲上防禦上它也是重巡洋艦級別,水線裝甲帶厚度100毫米,彈藥庫140毫米,甲板60毫米,主炮塔厚度25毫米,司令塔厚度則達100毫米。這個防禦力度已經讓其超過了輕巡洋艦的範疇,本質上就是個重巡洋艦。

在最上級輕巡洋艦的動力系統設計上,日本人也是頗下苦心,採用了八座大型本式重油水管鍋爐和兩座小型本式重油水管鍋爐(後續的鈴谷和熊野二艦沒有兩座小型鍋爐),同時擁有四臺本式蒸汽輪機驅動四軸螺旋槳,輸出功率在152000馬力左右,改造後達到152432馬力。最上級輕巡洋艦在如此強大的功率帶動下,其最大航速可以達到36.5節航速,續航可達到14節航行8000海裡。當然,日後做的改造肯定要削弱一二,所以它改造後最大航速變成了34.72節,最大航程也變成了14節航行7700海裡。

最上級的主炮在改造前配備了5座三聯裝三年式155毫米/60倍徑艦炮,4座雙聯裝八九式127毫米/40倍徑高炮、4座雙聯裝九六式25毫米高炮。同時,它還帶有四座三聯裝九零式610毫米魚雷發射管,能發射對敵人和自己都很危險的九三式有氧魚雷。當然了,它真正的大殺器還是在未來可以更換的五座雙聯裝三年式203毫米/50倍徑艦炮,這可以讓它一躍成為強大的重型巡洋艦。可以說,最上級的設計基本完成了他們那詭詐的心思,如果不看之後這玩意引發的麻煩的話。

三、最上級帶來的麻煩

事實上,最上級巡洋艦帶來的麻煩可是不小,日本人為了多四艘重巡洋艦也是煞費苦心,但結果卻是它帶來了許多麻煩。比如說在1934年最上號和三隈號下水前就趕上了'友鶴事件',此事迫使日本海軍對最上級進行檢查。結果日本海軍發現最上級的設計存在復原性存在問題,只能對結構進行修改,以防重演'友鶴事件'的悲劇。但是等到一切結束,最上號開始試航的時候,最上號又被發現焊接強度不夠,還得接著回去改進。等到最後手忙腳亂折騰完的時候,已經是1935年7月。

因為這艘船實在是太大了,只要英美兩國海軍眼不瞎,都能看出這是一艘嚴重超重的'輕巡洋艦'。英國皇家海軍更是直言不諱,表示除非這船是紙糊的,否則噸位絕對是假的。於是英美兩國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新船,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和城級輕巡洋艦就是為了對抗最上級'輕巡洋艦'準備的。當然了,英美兩國其實吃了大虧,他們建造的固然是真正的輕巡洋艦,可是日本的最上級卻在海軍條約失效的1937年,把炮換成了203毫米艦炮,搖身一變成了重巡洋艦。

但也別覺得日本人就佔了多大的便宜,因為這倒黴的最上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去就填了無數的亂子。二次試航時發現最上級出現艦體不穩,艦炮開火時導致艦體出現裂縫,並且在穩定海況裡還會出現結構變形的跡象等等。1935年9月26日的'第四艦隊事件'裡,最上級更是成為了受損艦船之一,不僅被颱風引發的大浪打壞了水上飛機彈射器和把水上飛機丟進海裡,船體的焊接部分也出現了嚴重的龜裂,其中艦首部分損壞最是嚴重,直接就把最上級送回造船廠進行結構補強去了。

送回造船廠補強的最上級,同時也進行了主炮更換的工作,並在1938年重回前線。只是,這倒黴的最上級在1941年末全面展開的太平洋戰爭裡,也是堪稱表現不佳的典範。在1942年2月28日爆發的泗水海戰裡,最上號和三隈號戰果驚人,擊沉了美軍的休斯頓號重巡洋艦和澳大利亞的珀斯號輕巡洋艦。但與此同時,它們發射的九三有氧魚雷因為定深過度,結果接連擊中己方陸軍的四艘運輸船,導致數千陸軍馬鹿遊上岸去,著名的日本'種地將軍'今村均也因此在海裡泡了三個小時才被撈上來。多年後,今村均也是從海軍的回憶錄裡知曉了原來是海軍的魚雷把他送進大海的。

結語

最上級巡洋艦這個表現,堪稱是海戰史上最搞笑的表現之一,而日後的戰爭裡,最上級巡洋艦也是表現不佳。不是同級艦相互撞擊導致大破減速,最後被美軍追上來幹掉,就是被美軍的艦載機用魚雷幹掉,或是因為種種原因被重創後,因喪失行動能力而被己方戰艦用魚雷擊沉。毫不客氣的說,最上級巡洋艦堪稱是二戰裡,日本最倒黴的巡洋艦也是不為過的。

參考文獻:《最上級重巡洋艦》

《日本巡洋艦物語》

相關焦點

  • 「驚人的違約艦」,最上級巡洋艦,全部戰沉海底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帝國海軍20世紀30年代建造的一型巡洋艦,由藤本喜久雄設計,日本一共建造四艘,分別是:最上號、三隈號、鈴谷號、熊野號。從名字看,都是以河的名字命名,是輕巡洋艦。根據日本海軍命名規則,一等巡洋艦用山名來命名,二等巡洋艦用河川名來命名。但實際上它無論是噸位還是火力,都是妥妥地重巡洋艦的配置,只是建造時加以掩飾。
  • 對外宣稱是輕巡洋艦的最上級重巡洋艦
    而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也並非是依靠噸位計算,而是依靠裝備的主炮來計算的,主炮不超過6.1英寸就是輕巡洋艦,超過了就是重巡洋艦。換句話說,只要建造一艘噸位、防護、尺寸等符合重巡洋艦的戰艦,但卻裝備不超過6.1英寸主炮的戰艦,那麼就依舊是輕巡洋艦。於是日本開始對自己的輕巡洋艦進行更換,但實際上建造的卻是重巡洋艦。
  • 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 偽裝成輕型巡洋艦的最上號 被西方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最上級重巡(本文所有圖片來源於網絡)華盛頓條約只對各國的主力艦進行了限制,變相導致了各國的重巡艦競賽。為了堵住這一漏洞,各國重新籤署了倫敦條約,同樣對巡洋艦級別進行了限制。但幹慣了偷雞摸狗勾當的日本人以替換老舊輕型巡洋艦為由頭,下達了4艘8500噸級重巡的訂單,這就是被西方國家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最上級。後期被改裝為航空巡洋艦的最上號初始狀態的最上級主炮為5座雙聯裝155mm火炮,但實際上該炮有足夠的預留,隨時可以換裝203mm主炮。1937年倫敦條約一結束最上級便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排水量直接跨越式到達12200噸。
  • 最上級巡洋艦,為何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為何又都沉入海底?
    日本於30年代建造了最上級巡洋艦,一共建造了四艘,日本方面以河的名字來為它們命名,比如最上號和三隈號,再比如鈴谷號和熊野號。其實日本方面一向習慣用山名來給一等巡洋艦命名,用河川的名稱來給二等巡洋艦命名。這四艘的配置怎麼看都屬於重型巡洋艦,日本方面這麼做很明顯是為了掩飾。
  • 五炮塔重巡洋艦:慘遭三十架戰機轟炸,最終被自己人善後
    「鳥槍換炮」:155毫米主炮變203毫米,直接升級為五炮塔重巡1931年,舊日本海軍開工了一型新的巡洋艦,擁有5座三聯裝主炮塔的,因為該艦主炮只有155毫米,因此也被認為是輕巡洋艦,不過火炮口徑雖然不算大,但是15門主炮射擊時的衝擊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最終,從第三艘開始做了細節修改,因此本級艦一般叫最上級
  • 它是日本二戰中損失的第一艘重巡洋艦,災難起因讓日本人感到無奈
    18艘重巡洋艦中的三隈號重巡洋艦。這是因為它所屬的最上級重巡洋艦,原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而設計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才改為重巡洋艦。在這個問題上,和金剛級戰列艦的情況很相似。1931年,日本海軍在01艦艇補充計劃中列入了4艘8500噸級和2艘8450噸級大型輕巡洋艦,但到了國會審議時,只有前4艘獲得了批准,後面那兩艘大藏省的老爺們說什麼也不肯掏錢。
  • 英國輕巡洋艦典範,德國海軍永恆的噩夢,強大的城級輕巡洋艦
    但這並不代表輕巡洋艦就一無是處,比如說英國的城級輕巡洋艦就是二戰中的功勳存在,甚至於可以說是德國海軍內心中的夢魘。 一、巡洋艦劃分 如果說起巡洋艦的劃分,其實這一點是個非常模糊的存在。巡洋艦的具體概念劃分誕生之前,各國對於巡洋艦的概念只能用混亂來形容,因為當時任何一款有足夠的火力和航速的中型戰艦,都可以被稱之為巡洋艦。
  • 二戰日本最成功的巡洋艦,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二戰期間建造的一型重巡洋艦,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擁有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和高雄級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噸位已經耗盡,所以無法再建造重巡洋艦,但是日本卻利用剩餘的輕巡洋艦噸位,建造了四艘最上級巡洋艦。但日本人在設計艦體的時候就預留的足夠的餘量,被西方成為「驚人的違約艦」。
  • 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而在巡洋艦方面,在將戰前開工的5艘恰巴耶夫級輕巡洋艦完工後,新的火炮輕巡洋艦也設計完成,這就是代號「068比斯工程」的斯維爾德洛夫級巡洋艦。CM5-1型火炮的炮塔布置在一個可滾動的基座上,可以使整個炮塔在艦體經受士20度的橫搖下保持水平穩定。炮塔重45噸,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85度,最大俯仰速度16度/秒。方向射界為±200度,最大水平旋轉速度17度/秒。100毫米火炮單門重3.9噸,長7米,最大射速15-18發/分。配備的彈種有高爆彈,破片殺傷彈,專用高射炮彈,照明彈和箱條幹擾彈等。
  • 戰略新支柱誕生《戰艦世界》M系輕巡洋艦高能進化
    今天我們的視角將聚焦在M系巡洋艦上,看看這些獨具個性的艦船的加入,究竟能為戰場帶來怎樣的變化吧!【M系戰力新支柱 輕巡洋艦新矩陣來襲】這次版本更新後,全新的科技樹也同步上線,現在M系將從5級的奧馬哈之後發展出全新的輕巡洋艦和重巡洋艦兩條支線。
  • 火炮重巡洋艦最強「王者」:粗大艦炮一分鐘射90發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主力戰列艦,重巡洋艦的「主角光環」似乎少很多,得到的關注也弱了許多,原本作為戰列艦的「配角」存在的巡洋艦在1940年代也有著許多不錯戰績,比如說德國的「歐根親王號」,其中有一型重巡洋艦,堪稱火炮重巡洋艦最強「王者」。
  • 高顏值大型巡洋艦:305毫米艦炮,同時代的數據王者
    【話說軍世】在火炮系列戰艦的排位中,戰列艦是第一位的,隨後是戰列巡洋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和驅逐艦等,雖說巡洋艦的排位不低,但是相比較而言,顯然專注於幹「髒活累活」的巡洋艦,比如說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顯然名氣一直都在「團戰MVP」:戰列艦的陰影之下。
  • 出道即巔峰:305毫米艦炮戰列巡洋艦,輕鬆擊沉著名裝甲巡洋艦
    【話說軍世】相比較於戰列艦和巡洋艦,在任務選擇上有些「偏科」的戰列巡洋艦,誕生較晚,起步於無畏艦時代,不過,在非主力艦海戰的情況下,戰列巡洋艦基本就代表著火炮戰艦的最強戰力,在誕生之後不久,戰列巡洋艦就通過一次激烈的海戰,將自己的戰績推上了巔峰。
  • 蘇聯曾送印尼47艘戰艦,含一艘萬噸巡洋艦,使其成為亞洲第二海軍
    蘇聯提供的贈送套餐可以說是十分豪華,分別是10艘「裡加」級護衛艦、10艘「快速」級驅逐艦、12艘「w」級潛艇、14艘「喀琅施塔得」級大型獵潛艇以及「奧爾忠尼啟則」號巡洋艦,加起來一共47艘艦艇,當時的印度尼西亞海軍在獲得這些裝備後,除了擁有航空母艦的印度海軍外,整個亞洲已經沒有敵手了。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1793年,著名的英國馬戛爾尼使團來到中國,所乘坐的最大一艘艦船,就是裝有64門火炮的獅子號戰列艦。為了展示英國海軍的實力,英國國王喬治三世送給了乾隆皇帝一個裝有110門炮的君主號戰列艦模型——那不但是英國,也是世界上最先進、最大的戰列艦。當時清朝所有艦船火力之和,都比不上這艘君主號戰列艦。戰列艦為什麼這樣厲害?
  • 黑海上的守護者-前蘇聯「紅色高加索」號重巡洋艦
    "紅色高加索"號巡洋艦是蘇聯海軍中的第一艘重巡洋艦,是沙俄1913年開工的斯維蘭那級的後繼艦,原名「拉扎列夫海軍上將」號,1916年下水後工程中斷,直到1927年才從新動工。最初設計師想在該艦上安裝8門203毫米口徑火炮,並採用雙聯裝炮塔,這樣火力就不弱於西方的條約型巡洋艦。但如此小的排水量顯然這種想法太冒進,後改用6門180毫米口徑火炮,並安裝於3座炮塔內。儘管如此,對一艘近岸巡洋艦的艦體而言,還是偏重,最終將火炮改為4門,安裝於4門炮塔內。1926年12月14日還在改裝設計中的該艦被命名為"紅色高加索"號。
  • 吉野後人、天龍前輩——舊日本海軍早期輕巡洋艦的探索歷程
    至於"輕巡洋艦",在20世紀初這個時間段內基本是一種西方殖民國家專用軍艦,以其航程遠、機動靈活、火力至少強於武裝商船的特點,英國用"輕巡洋艦"執行維護殖民地沿海、港口安全的任務,而德國則用其執行破交作戰。這種"輕巡洋艦"與日後的"內河炮艦"傳承關係更多一些。
  • 它是地球上最後的火炮巡洋艦,它的離去為一個時代畫上休止符
    2017年9月26日,秘魯海軍的格勞海軍上將號巡洋艦正式退役,這艘巡洋艦在在秘魯海軍中服役時間長達44年,該艦退役後,秘魯海軍中再無巡洋艦,一艘義大利建造的狼級護衛艦被改名為格勞海軍上將號,以繼承這個對秘魯海軍來說重要而光榮的名字。
  • 由大型輕巡洋艦到航空母艦的蛻變——英國「暴怒」號航空母艦
    如果說英國「競技神」號和日本「鳳翔」號是世界上第一批專門設計建造的航空母艦,那麼在此之前的英國「暴怒」號則是世界上第一艘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改裝型航母。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暴怒」級的改裝歷程非常艱辛,走的路也非常奇怪,但這為後來航空母艦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