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上級重巡洋艦,是日本二戰期間建造的一型重巡洋艦,由於當時日本已經擁有古鷹級,青葉級,妙高級和高雄級12艘重巡洋艦,重巡洋艦噸位已經耗盡,所以無法再建造重巡洋艦,但是日本卻利用剩餘的輕巡洋艦噸位,建造了四艘最上級巡洋艦。但日本人在設計艦體的時候就預留的足夠的餘量,被西方成為「驚人的違約艦」。
為了規避輪對海軍條約的限制,最上級剛建成時是像美國克利夫蘭級一樣的大型輕巡洋艦,只裝備155MM主炮,1937年海軍條約失效後,最上級巡洋艦就迅速換裝了203MM主炮,搖身一變變成了重巡洋艦。
最上級的艦體與一般的重巡洋艦差不多,但是其剛下水的排水量卻只有八千多噸,為了讓這級巡洋艦符合條約要求,日本人絞盡腦汁,為了減重,他們大量使用焊接技術,艦橋使用合金導致強度不足,在1935年的大演習中,最上號艦體嚴重受損,艦艏被直接撞掉,這一事件被稱為「第四艦隊事件」。
總的來說,最上級還是一款比較成熟的巡洋艦,相比起前一代高雄級巡洋艦,其採用了小型化艦橋等設計,利用較小的噸位實現了很強的火力,但是一味追求減重也導致其防護大打折扣,最終在太平洋戰爭中全員覆沒,沒有一艘得以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