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小心,你的愧疚感正在培養巨嬰,不放任,是更深遠的愛

2020-11-05 心理諮詢師談育兒

吸睛無數的《千與千尋》中,湯婆婆有個巨嬰,身體比成人都大,穿著紅肚兜,一不高興就大發脾氣。他連屋子都不敢出去,卻深深知道:誰讓寶寶不高興,婆婆會殺了誰!

這樣的巨嬰,是怎麼養成的呢?

一 、很多媽媽對孩子有各種愧疚感

嚴厲苛刻的湯婆婆,居住在華廈的頂層,整日忙著核算自己的財富,處理各種事物。

在裡間屋裡,藏著她的寶寶:整天躺在床上,埋在一堆軟軟的靠墊底下。寶寶穿著紅色的肚兜,卻有著比成年人還大的身軀。

湯婆婆對所有的人都呼來喝去,輕易地把不幹活的人變成豬,忙碌於讓人失掉自己的名字,

而對著寶寶,湯婆婆會立馬換上一張笑臉,只想著如何讓寶寶高興起來。

擁有一個湯屋,擁有頂層權力的湯婆婆,對自己的寶寶,總是有不可言說的軟肋。就像生活中一些女性,哪怕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一但面對孩子,就有莫名的愧疚感。

離婚了,讓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裡,我很抱歉。

忙於工作,對孩子缺乏陪伴,我很抱歉。

多陪了二寶,冷落了大寶,我很抱歉。

孩子學習不好、身體小瘍,都會激發我們的巨大內疚,讓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

甚至還有媽媽因給孩子高考志願填錯而自殺。

二 、愧疚感是培養巨嬰的最好溫床

巨嬰的奇葩表現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烤熟自己的一個雞蛋,可以燒掉別人的一幢房子,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喜怒才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母親因為愧疚而對孩子有求必應時,那麼這種愧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中心,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從而變得沒有底線。媽媽愧疚感的泛濫,會產生自我中心的巨嬰。

就像湯婆婆卑微地愛著自己寶寶,讓寶寶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誰讓寶寶不高興,婆婆會殺了誰。「翻譯過來就是寶寶高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誰讓寶寶生氣,他就該死。試想,這樣一個唯我獨尊,有恃無恐的人到了社會上,那結果可不就是輕則亂發脾氣,重則搶奪方向盤嗎?

愧疚感也許是媽媽強責任心的體現,但在孩子這兒,媽媽的愧疚感往往會成為孩子的倚仗,讓他可以逃開為自己負責,逃開辨別是非的思考,無論什麼過分的要求,只要抓住媽媽愧疚這一軟肋,就可以得風得雨。

三、社會文化應該對媽媽的愧疚感說一聲道歉

曾經火爆一時的「每個全職媽媽都欠孩子一個道歉」更是引發了多少媽媽的淚水,一手是家庭經濟,一手是盼望媽媽早歸的孩子,偏重哪面,天平就會立刻傾倒。當然也引發了很多媽媽的憤怒,為什麼全職爸爸可以超脫於家務,而全職媽媽們不但要應對職場的有形無形的歧視,還要對沒能完全陪伴孩子心懷愧疚?全職媽媽可以為家庭經濟贏得更多穩定,給孩子更開闊的引導,為什麼沒人看到?

社會對媽媽的要求過於嚴苛!

十項全能一直是社會對媽媽們的要求,而爸爸只要幹好事業就行了。媽媽獨自帶孩子,不被尊重,得到的是:「不掙錢,連個孩子都看不好。」許多掙得很多的女士,還是要被挑剔不做家務,不是稱職的妻子。

而很多媽媽展示自己分身能力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家庭事業兩手抓,明明已經上了一天班,累的只想葛優癱,卻還要自己親手做蛋糕,發朋友圈表明自己顧家愛業。明明自己的家庭條件請小時工綽綽有餘,卻還要事必親躬,為的是顧及老公或公婆的臉色。

什麼時候媽媽能更多展示自己的悠閒時刻,而不只是曬娃、秀恩愛。可以爭取半日閒去看場電影,約會閨蜜,而不用心有不安。快樂的媽媽,可以帶給家庭的價值,其實遠超過明淨的地板和可口的飯菜。

四、不放任自己的愧疚,是對孩子更深遠的愛

如果說付出、承擔是愛,那麼克制付出、克制愧疚感是更長遠的愛。這需要媽媽了解到,愧疚或許是自己的需要,但不是孩子的需要。要從孩子的成長,未來的發展,來決定如何對待他,安置好自己的愧疚感。

董明珠在丈夫死後,為負擔養家的重擔,南下打工。很少能見到孩子,有次離開後回去取東西,發現兒子在被窩裡偷偷哭泣。她對兒子陪伴得少是有愧疚的,但是她沒有因為愧疚而放鬆對孩子的要求,更沒有用金錢來補償兒子,甚至從來不讓司機接送孩子,而是要求孩子自己坐公交車。後來兒子成長得很出色,獨立而勤勉,也很節約,有次為了節約錢,不上二元的空調車,而是等一直等一元的公交車,硬是晚回了半小時。在兒子大學畢業時,她曾問兒子是否需要幫他,兒子拒絕了,認為自己應該先闖一闖。

正是因為董明珠克制了愧疚感,沒有讓它泛濫,所以才造就了兒子的獨立和懂事。有許多富豪,因為陪伴孩子少,就用大量的金錢來補償孩子,結果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親欠我的;錢是我該得的。有時,錢和情一樣,因為泛濫而毀人。

愧疚的父母可以做的是,坦誠和孩子表達,看看怎樣才能更好地同時兼顧工作和孩子。同時對孩子說聲對不起,並說明原因。同時,父母也要明白,愧疚感是自己的,很多和自己的認識、成長經歷、文化相關,而不能用放任孩子的行為來平衡自己的愧疚感。

楊瀾也曾經面對工作忙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問題。每次她出差時,就會因不能陪伴孩子而內疚。後來,她想到:「我覺得讀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

從一個更全面的視角,家庭成員間的積極影響,從一個發展的視角,孩子長大後的需要,來看工作和陪伴,就不會再困於二選一的局限了。忙於工作也因為視野的寬宏而變成一種選擇,無須對誰愧疚!就像有位心理專家說過,和孩子在一起時,高質量陪伴;不在一起時,相互有心靈契約,就是說和孩子約定,在父或母不在身邊時,咱們都要全心投入該做的事情中,比如媽媽好好工作,你快樂地玩。

相關焦點

  • 如何利用一個人的愧疚感挽回前男友?
    想要道歉,但是更想要逃跑,因為內心的愧疚感讓我們無法面對眼前的為我們付出了這麼多的爸爸媽媽。其實男人也是一樣的,但他對面前這個女人產生更深刻的愧疚感時,他會覺得"是我對不起她",會覺得心裡很難受很不舒服,當是時,他能夠做的減輕愧疚感的行為就只有兩種,恢復關係,或者避開。
  • 家有啃老「巨嬰」,54歲父親仍每天13小時送外賣維持生活
    今天看到了一個視頻,講的是一位54歲的父親風裡雨裡的送外賣養家,每天工作13個小時不間斷。他上有八十幾歲的父母,下有20幾歲的兒子。聽到這我第一反應是:莫不是催人眼淚的視頻,父母和兒子生了病,全靠他和他愛人打工掙錢了?但是這位父親接下來的話讓我由同情變成了氣憤。
  • 中國式「巨嬰」有多可怕?溺愛護不了孩子一生,父母請放開手
    母親多次勸說,也依舊改變不了兒子的心意,並且還被兒子責罵如今這個局面都是她的溺愛造成的。最終母親只能無奈地說「這都是自己的報應,儘管把兒子培養成學霸,但卻沒有教育好他」。
  • 美國33歲「成年巨嬰」整天吃奶嘴穿紙尿褲,吃飯靠餵睡覺靠哄
    遇到不開心就大聲哭叫,媽媽就得趕緊過來安慰。每晚睡覺時,他要抱著毛絨玩具,聽媽媽講故事才能睡著,就連他睡覺用的超大嬰兒床,也是媽媽從網上特意定製的。他每天的活動就是玩積木拼樂高,在簡單的圖形上塗顏色,看看動畫片。
  • 是愛女心切還是培養巨嬰?
    對於招聘保姆的錢,劉女士也表示,這錢花的不心疼,只要孩子好就行。在劉女士發布的朋友圈下有人表示:真千金;還有人說:做父母的,不操心是假的。對此,網友也是議論紛紛!有網友認為,父母給女兒找保姆是人家自己的事情,只要家庭負擔得起,外人管不著。還有一部分網友認為,到這個年紀,學會自理不是應該的嗎?更有網友直接稱之為「巨嬰」!當然也有網友現身說「理」,表示反對!
  • 《千與千尋》巨嬰三連問:最愛成「醉」愛,巨嬰成長之痛,誰之過
    可是,你們不知道,我其實一點也不快樂。你們只知道嘲笑,我跟你說實話,你看我是巨嬰,我看你也是巨嬰。"不,不,我是錢多多,他叫權利利,我們年方二八,青年才俊,跟你不一樣,我們有名有姓。"你還不承認你是巨嬰?!別嘴硬,呵呵,我都嗅到了我們身上共同的氣息了。
  • 《巨嬰》:動畫片折射的社會現象,過度的「溺愛」會成孩子的毒藥
    短片中母親對兒子是有求必應,事事為兒子打理好,導致三十歲的兒子還需要母親來幫忙穿衣,稱為一個巨嬰;父親對母親的這種行為也沒有發表什麼意見只是在經濟上給予無條件的支持,本來家中的一切運轉還算順利,直到作為家裡唯一經濟來源的父親因車禍去世了。
  • 33歲還長不大的「巨嬰」,喜歡用奶瓶喝咖啡,戒不掉紙尿褲
    傑克不打網路遊戲、不喜歡玩手機,他每天最愛的遊戲就是玩玩具、擺積木。牙齒已經長全的傑克仍然在用奶瓶喝水、喝牛奶、喝咖啡,還總喜歡叼著安撫奶嘴,對家長的需求比真正的小嬰兒還多。每當父母不滿足他的需求,傑克就會耍賴發脾氣大哭大鬧一直到別人把他哄好,從小到大一直如此。孩子要長大,父母也要長大「巨嬰」傑克的情況不是幾天造成的,這裡面除了他自己原因之外,跟家長也有很大關係。
  • 愛的釐米:李貝是好女孩,為何放任父母與關震雷誤作非為呢?
    《愛的釐米》這部劇真的是勾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該劇中蘊藏著的話題量很多,關震雷啃家裡,無所作為,關多雲面對陳志軍婚內出軌,關雨晴、徐清風談戀愛受父母阻撓,關震雷、李貝結婚所需要的結婚條件,這些我們現實生活中也都會遇到。
  • 那就自己去打工賺錢,爸爸的硬核教育,效果真的好
    剛開始,孩子想要遊戲機的時候,這位爸爸就對孩子說,你已經十一歲了,你應該學會自食其力了。因此,這位爸爸就鼓勵孩子自己到社區兼職,用自己賺來的錢去買遊戲機。我們可以發現,國外的家庭教育的理念確實和我們國家的教育理念不太一樣。在我們國家的爸爸媽媽多半都認為孩子的主要任務是學習,除了學習以外的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 33歲「成年巨嬰」火了!每天穿紙尿褲、喝奶,稍不滿意就大哭大鬧
    在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位男子分明已經成年,身材體型都很大,但是每天都希望在家裡被照顧著,如果是一個正常的30多歲的男人,可能已經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工作,還會掙錢養自己的孩子和老人,但是這位「巨嬰」卻還停留在嬰兒的階段,每天像是一個嬰兒一樣被伺候著,就連他自己都不願意長大。
  • 請不要借愛的名義去放任
    小小的孩子的生命或許是來自偶然,但我們做為父母必須要努力承擔起保護好,教育好孩子的重擔卻無論如何都是必然。前不久,有一個十歲的男孩子不知道用了什麼工具把鄰居家的一片剛剛長成的南瓜全部劃碎,鄰居去對男孩的家長說:「南瓜不算什麼貴重的東西,但是你們也要好好管教孩子……」未等鄰居的話說完,「不就是幾個破南瓜嗎?我們賠得起!說吧,你想訛多少錢?」鄰居轉身嘆息著離開。
  • 動畫電影《巨嬰》細思極恐,心智不成熟如何毀掉你的一生?
    《巨嬰》故事的開頭是一個看似普通的平凡家庭的早晨,家裡的兒子看著年齡已經不小了,但起床後還是等著媽媽過來幫他穿衣服過一會肚子餓了,又開始吆喝媽媽給他準備吃飯,沒想到媽媽端著食物過來,竟然一口一口給兒子餵到嘴裡。
  • 國產動漫《巨嬰》:養「廢」一個孩子的方法很簡單,要什麼給什麼
    隨後,自己便拿起手機玩起遊戲,坐在旁邊看報紙的爸爸,一句話也沒說,等媽媽拿來兒子愛吃的早點後,媽媽像哄小孩子那樣一口一口地餵給兒子,這時的媽媽,過來幫兒子剃鬍子,期間兒子還不耐煩地指責媽媽弄得不乾淨。這裡,我們看到了媽媽對孩子的愛,但這個愛過分了,成為了溺愛。溺愛的根源,是混沌共生。
  • 國產動漫《巨嬰》:養「廢」一個孩子的方法很簡單,要什麼給什麼
    混沌共生,就是無法區分"你是你,我是我"和"誰的事情,誰來負責"而導致的混亂。像短片中的兒子和媽媽就是病態共生,兒子把媽媽當作了自己,呼來喝去,覺得媽媽就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怎麼使用都不過分。當然造成這種混沌共生,媽媽負主要責任。
  • 媽媽我考了97分,你不用365天都那麼辛苦了,孩子,媽媽想說的是
    我想很多的爸爸媽媽,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這樣的情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自然的也會流露出來,尤其是希望孩子看到自己的辛苦能夠認識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孩子你要明白,學習是你自己一生的事情,不是為爸爸媽媽學的。你在現階段的目的就是找到自己學習的興趣和內在動力,而不是用好成績讓爸爸媽媽開心。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告訴你:分離,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不遠處的灌木叢中,鷸媽媽推動著小鷸自行前往沙灘覓食。她為了培養孩子的覓食能力,不再直接將扇貝肉送到孩子的嘴邊,而是選擇吞進了自己肚子裡。小鷸只能默默開始了自己的沙灘探索之旅。初出茅廬的小鷸遭到了大浪的衝擊,被凍得瑟瑟發抖,再也不願意到沙灘上去了。但是,這時候的媽媽卻已經離開了。
  • 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鷸》告訴你:分離,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
    它的畫面清新雋永,故事溫暖人心,而且意義深遠,值得眾多家長慢慢欣賞。在影片中,主人公小鷸為了覓食,主動地走出了自我舒適區。它在海浪的不斷衝洗中,勇敢地克服了內心的恐懼,最終成功地獲得了覓食技能。小鷸的覓食經歷就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的真實寫照——對於孩子來說,長大就意味著和父母分離,培養出個人獨立的人格和生存能力,成就自己的人生。
  • 33歲「巨嬰」還穿紙尿褲,吃飯靠餵睡覺靠哄,仍然活在嬰兒的世界
    巨嬰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會幼稚形容擁有著非常正常的身體和一些行為能力,但是總會在表現上像是一個小寶寶一樣形容能力和身材年齡都是不符的,事實狀況下來講,巨嬰的存在也是和父母的教育有著非常直接的聯繫,如果父母在孩子非常小的時候就嬌生慣養,不培養孩子生活的一些能力。
  • 淺談《巨嬰》:溺愛不是愛,而是對孩子的無限傷害
    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多教育存在的問題也逐漸被我們發現,比如一直讓人反感的「巨嬰」,巨嬰是對成年人缺乏素質的一種說法。這讓我想起一部名叫《巨嬰》的動畫短片,它的出現一度引起很大的反響。今日我們講述的「巨嬰」主要發生在一間小屋,故事情節圍繞三個人,主要概括為一個母親對孩子的愛,她對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她對所有要求的同意,爸爸對於他們之間的事情很無奈但是也沒有阻止,他只負責為家庭付錢。事情總是不盡人意,後來男孩的父親出了車禍,永遠離開了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