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睛無數的《千與千尋》中,湯婆婆有個巨嬰,身體比成人都大,穿著紅肚兜,一不高興就大發脾氣。他連屋子都不敢出去,卻深深知道:誰讓寶寶不高興,婆婆會殺了誰!
這樣的巨嬰,是怎麼養成的呢?
嚴厲苛刻的湯婆婆,居住在華廈的頂層,整日忙著核算自己的財富,處理各種事物。
在裡間屋裡,藏著她的寶寶:整天躺在床上,埋在一堆軟軟的靠墊底下。寶寶穿著紅色的肚兜,卻有著比成年人還大的身軀。
湯婆婆對所有的人都呼來喝去,輕易地把不幹活的人變成豬,忙碌於讓人失掉自己的名字,
而對著寶寶,湯婆婆會立馬換上一張笑臉,只想著如何讓寶寶高興起來。
擁有一個湯屋,擁有頂層權力的湯婆婆,對自己的寶寶,總是有不可言說的軟肋。就像生活中一些女性,哪怕在事業上有很大成就,一但面對孩子,就有莫名的愧疚感。
離婚了,讓孩子生活在單親家庭裡,我很抱歉。
忙於工作,對孩子缺乏陪伴,我很抱歉。
多陪了二寶,冷落了大寶,我很抱歉。
孩子學習不好、身體小瘍,都會激發我們的巨大內疚,讓我們覺得自己做得太差了。
甚至還有媽媽因給孩子高考志願填錯而自殺。
巨嬰的奇葩表現各有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為了烤熟自己的一個雞蛋,可以燒掉別人的一幢房子,因為他們堅信自己的喜怒才是最重要的。
當一個母親因為愧疚而對孩子有求必應時,那麼這種愧疚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中心,或者覺得自己什麼都可以做,從而變得沒有底線。媽媽愧疚感的泛濫,會產生自我中心的巨嬰。
就像湯婆婆卑微地愛著自己寶寶,讓寶寶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誰讓寶寶不高興,婆婆會殺了誰。「翻譯過來就是寶寶高興是世上最重要的事,誰讓寶寶生氣,他就該死。試想,這樣一個唯我獨尊,有恃無恐的人到了社會上,那結果可不就是輕則亂發脾氣,重則搶奪方向盤嗎?
愧疚感也許是媽媽強責任心的體現,但在孩子這兒,媽媽的愧疚感往往會成為孩子的倚仗,讓他可以逃開為自己負責,逃開辨別是非的思考,無論什麼過分的要求,只要抓住媽媽愧疚這一軟肋,就可以得風得雨。
曾經火爆一時的「每個全職媽媽都欠孩子一個道歉」更是引發了多少媽媽的淚水,一手是家庭經濟,一手是盼望媽媽早歸的孩子,偏重哪面,天平就會立刻傾倒。當然也引發了很多媽媽的憤怒,為什麼全職爸爸可以超脫於家務,而全職媽媽們不但要應對職場的有形無形的歧視,還要對沒能完全陪伴孩子心懷愧疚?全職媽媽可以為家庭經濟贏得更多穩定,給孩子更開闊的引導,為什麼沒人看到?
社會對媽媽的要求過於嚴苛!
十項全能一直是社會對媽媽們的要求,而爸爸只要幹好事業就行了。媽媽獨自帶孩子,不被尊重,得到的是:「不掙錢,連個孩子都看不好。」許多掙得很多的女士,還是要被挑剔不做家務,不是稱職的妻子。
而很多媽媽展示自己分身能力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家庭事業兩手抓,明明已經上了一天班,累的只想葛優癱,卻還要自己親手做蛋糕,發朋友圈表明自己顧家愛業。明明自己的家庭條件請小時工綽綽有餘,卻還要事必親躬,為的是顧及老公或公婆的臉色。
什麼時候媽媽能更多展示自己的悠閒時刻,而不只是曬娃、秀恩愛。可以爭取半日閒去看場電影,約會閨蜜,而不用心有不安。快樂的媽媽,可以帶給家庭的價值,其實遠超過明淨的地板和可口的飯菜。
如果說付出、承擔是愛,那麼克制付出、克制愧疚感是更長遠的愛。這需要媽媽了解到,愧疚或許是自己的需要,但不是孩子的需要。要從孩子的成長,未來的發展,來決定如何對待他,安置好自己的愧疚感。
董明珠在丈夫死後,為負擔養家的重擔,南下打工。很少能見到孩子,有次離開後回去取東西,發現兒子在被窩裡偷偷哭泣。她對兒子陪伴得少是有愧疚的,但是她沒有因為愧疚而放鬆對孩子的要求,更沒有用金錢來補償兒子,甚至從來不讓司機接送孩子,而是要求孩子自己坐公交車。後來兒子成長得很出色,獨立而勤勉,也很節約,有次為了節約錢,不上二元的空調車,而是等一直等一元的公交車,硬是晚回了半小時。在兒子大學畢業時,她曾問兒子是否需要幫他,兒子拒絕了,認為自己應該先闖一闖。
正是因為董明珠克制了愧疚感,沒有讓它泛濫,所以才造就了兒子的獨立和懂事。有許多富豪,因為陪伴孩子少,就用大量的金錢來補償孩子,結果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父親欠我的;錢是我該得的。有時,錢和情一樣,因為泛濫而毀人。
愧疚的父母可以做的是,坦誠和孩子表達,看看怎樣才能更好地同時兼顧工作和孩子。同時對孩子說聲對不起,並說明原因。同時,父母也要明白,愧疚感是自己的,很多和自己的認識、成長經歷、文化相關,而不能用放任孩子的行為來平衡自己的愧疚感。
楊瀾也曾經面對工作忙和陪伴孩子成長的平衡問題。每次她出差時,就會因不能陪伴孩子而內疚。後來,她想到:「我覺得讀一個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看到母親和父親如此享受自己的工作,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如此充實,見到這麼大的世界,帶回來這麼有趣的故事,而且他們能夠在孩子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一些指導。」
從一個更全面的視角,家庭成員間的積極影響,從一個發展的視角,孩子長大後的需要,來看工作和陪伴,就不會再困於二選一的局限了。忙於工作也因為視野的寬宏而變成一種選擇,無須對誰愧疚!就像有位心理專家說過,和孩子在一起時,高質量陪伴;不在一起時,相互有心靈契約,就是說和孩子約定,在父或母不在身邊時,咱們都要全心投入該做的事情中,比如媽媽好好工作,你快樂地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