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國始於萬民創業的好時代,也終於這樣一個時代,這是它的宿命!就明一朝,有開天闢地、篳路藍縷的明太祖朱元璋去構建明帝國宏偉藍圖。也有厲兵秣馬、威名四海的明成祖朱棣。也有仁宗宣宗的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以爭創盛世。不乏有承前繼後,無為而治的君主。也有救世救民、力不從心的
崇禎皇帝,帝國的代代掌門人雖算不上嘔心瀝血,但也是死而後已,對帝國的維護算得上盡心盡力了!
君主之為,可見其臣。
太祖時期,著名文臣有:開國宰相,韓國公李善長。右丞相忠勤伯汪廣洋。大奸臣胡惟庸。第一謀士,誠意伯劉基。
著名武臣有:大元帥魏國公,中山王的徐達。第一前鋒大將,大將軍鄂國公,開平王常遇春,號稱「常十萬」。大將軍馮勝 、湯和、鄧愈、傅友德,沐英,李文忠,藍玉等等。
建文帝時期,著名的有主導削藩的文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盛庸、平安、和武將膿包李景隆。
成祖時期,文臣有靖難第一文臣和尚姚廣孝。明朝第一才子,主編《永樂大典》的謝縉。靖難起兵的大將張永,朱能、邱福。
仁宗宣宗時期,文臣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都是一時人傑,輔佐宣宗完成了「仁宣之治」盛世。武將主要有英國公張輔。
英宗和景帝時期,初期仍是「三楊」,中期有留下千古美名的大忠臣于謙于少保,奸臣投機分子徐有貞,武將石亨,英國公張輔死在土木堡。
憲宗時期,一個昏君,所謂「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孝宗時期,有劉大夏和劉健、李東陽、謝遷幾個閣臣。所謂「李公謀,劉公斷,謝公猶侃侃」。有了他們的輔佐,「弘治中興」出現了。
武宗時期,出了名臣,儒家心學的開創者,無數學者的偶像,王守仁王陽明。有名氣的有楊一清,楊廷和。
世宗穆宗神宗時期,楊廷和,夏言,大奸臣嚴嵩和他獨眼兒子嚴世藩,徐階,高拱,張居正,武將有戚繼光,俞大猷,李成梁和他兒子們,劉涏等
光宗熹宗時期,東林黨人楊漣、左光鬥、趙南星,高攀龍、孫承宗、袁可立等等和武將主要有熊廷弼。
思宗時期,文臣有錢龍錫 周延儒 楊嗣昌 盧象升 孫傳庭 丁啟睿 洪承疇 武將有袁崇煥 滿桂 左良玉 史可法等
皇帝的作為,從其用人可見一斑,另外明朝政治上分外活躍的有宦官,始有開萬國來朝盛象的鄭和,中有劉瑾,汪直,馮保等宦官幹政,終有魏忠賢的閹黨,禍亂朝綱。
一個帝國的創業奮鬥史,在何時都需要我們去吸收營養。以史為鑑,歷史不會重演,但歷史周期的更替是會進行的,相似的情景會再現。沒有一個帝國的制度的建設可以一勞永逸,帝國奮鬥史就是帝國自己的革新史。革新可能會將帝國帶入危境,但不革新,帝國一定會陷入腐朽的泥沼,等待它的是被淹沒、消亡。不斷革新將讓帝國不斷迸發旺盛的生命力,就明一朝有"弘治中興"、"萬曆中興"等。
今天的社會主義就將改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從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改革就是使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改革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在封建王朝,改革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沒有強權加持、決心與方案,註定失敗。這些在今天,無論是商業帝國還是某個國家,都是需要充分借鑑考慮的。畢竟一人之亡,亡不了國;制度之亡,大廈坍塌。
對於史料紛繁雜亂的明朝,作者下筆四兩撥千斤,以詼諧幽默的筆觸帶我們了解了明朝創業-興盛-中興-衰亡的歷史。這部書就像一道下酒菜,酣暢凜冽,清新脫俗,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