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喵大小姐
明朝,1368年,由朱元璋開國創業,到1644年,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歷經276年,16個皇帝。
在這幾百年的歷史中,雖然只是書本裡的一個個記錄,但在記錄裡有些人千古流芳,有些人遺臭萬年。
今天,我們來簡單聊一聊三位明朝歷史上手段強硬又帥氣的男人們。
1、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于謙
如果沒有國,就沒有家。
如果沒有他,明朝的歷史就會改寫。
明英宗朱祁鎮時期,蒙古騎兵南下,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親徵,而後,因王振的幹預,大明二十萬大軍葬身土木堡,朱祁鎮被俘。
朝廷內外一片譁然,百姓驚慌失措,兵士士氣低落,還有人建議南遷,兵部尚書于謙一言穩定了局面:
「建議南遷之人該殺。「
「京城,是天下的根本,如果就此遷都,大勢必然不可挽回!難道諸位忘了宋朝南渡的事情嗎(獨不見宋南渡事乎)?」
主戰派取得了掌控權,於是于謙仔細研究軍事布防圖後,發現首先必須解決三個主要問題。
第一,沒兵。
第二,沒有糧食。
讀三,皇帝還在也先手中。
困難是一直存在的,但沒有難倒于謙。針對第一個問題,他做了以下部署:
徵調如下部隊赴京守衛:
1.備操軍,包括兩京備操軍、河南備操軍;
2.備倭軍,包括南京備倭軍、山東備倭軍;
3.運糧軍,包括江北所有運糧軍;
4.寧陽侯陳懋所部浙軍(戰鬥力較強)
其次,糧食問題,因為北京並不屬於產糧區,附近的通州糧倉距離蒙古騎兵又很近,于謙又用了一招就解決運糧的事兒。
「所有受召軍隊進發時應由通州入京,士卒各自取糧,並運送至京城。」
最後,上書請朱祁鈺當皇帝。
他終於把一盤散沙擰成了一股繩,北京保衛戰也拉開了帷幕。
于謙將二十二萬大軍分配到北京九門之中,每個門分配將領守護,他自己也不例外,守的還是最激烈的戰場德勝門。
並且下令,大軍全部開出九門之外,列陣迎敵,為了不留退路,他還命令錦衣衛巡查城內,但凡查到有盔甲軍士不出城作戰者,格殺勿論!
最後,他面向大軍下了一道聞所未聞的軍令,這就是明代著名的軍戰連坐法: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與此同時,他還向兵部侍郎吳寧下達了最後一道命令:
「大軍開戰之日,眾將率軍出城之後,立即關閉九門,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斬!」
面對眾人的驚訝,于謙對他們說了這樣一段話:
「數十萬大軍毀於一旦,上皇被俘,敵軍兵臨城下,國家到了如此境地,難道還有什麼顧慮嗎?若此戰失敗,大明必蹈前宋之覆轍,諸位有何面目去見天下之人!」
「拼死一戰,只在此時!」
最終,經過轟轟烈烈的戰鬥,北京保衛戰創造了一個力挽狂瀾的奇蹟,而奇蹟的締造人正是于謙。
雖然,現在的我們看到的文字僅僅只是隻言片語,但當時的境況必定慘烈百倍,於不可能中創造可能,這是一次信念的戰爭,勝了還好,失敗了,南宋就是前車之鑑。
但于謙沒有放棄,還帶領殘兵剩將打的也先屁滾尿流,只想快速逃離這個可怕的地方。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雖然于謙後來被「奪門派」陷害致死,但北京保衛戰卻永遠記錄在歷史中,也讓我們記住了這個英雄的人物。
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這樣的評價,他當之無愧。
2、天將降大任需先歷經考驗 —戚繼光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明嘉靖年間,倭寇肆虐百姓,東南沿海風波不斷。
首先是以胡宗憲、徐渭為代表的以計策滅寇為主,但最後還是必須實行以暴制暴,用武力控制,於是大規模的抗倭鬥爭展開。
所謂一物降一物,萬事萬物皆有規律,於倭寇而言,戚繼光就是一個令他們聞風喪膽的人物。
但戚繼光也是一個歷經考驗成長起來的人。
戚繼光是父親戚景通的老來子,戚家雖然是世襲的將軍,但父親為官清廉,他們家一直很窮。
這卻不影響父親對戚繼光的期待:「捨身報國、身先士卒」。
所以自小父親對他就很嚴厲。
他很小就開始讀書、識字、父親也注意培養他的品德、不準他貪戀富貴。
天還早,父親會把他叫起來練武,給他講述「聞雞起舞」的故事,希望他明白報效國家的道理。
為了鍛鍊耐力,父親讓他每天跑十多裡路;為了鍛鍊臂力,讓他練習舉石鎖。
因此,十五六歲時的戚繼光不僅武藝十分了得,並且熟讀《四書五經》,還閱讀了許多古代名將傳記,開闊了視野。
十七歲,戚繼光襲職,就任登州衛指揮僉事,但他卻不樂意,因為這是祖上的蔭功。但是家庭貧困,父親患有重病,一大家人都需要照顧,戚繼光只好接受這個安排。
任職期間,他依然沒有放棄讀書,好在一位梁老先生聽說戚繼光因家貧不能出門讀書後,主動上門教他。
駐守薊門期間,戚繼光繼續鍛鍊自身,練習武藝,二十二歲,他以普通人的身份參加山東鄉試,中了武舉人,終於舒展了憋在心中已久的念頭,自己不靠家族庇佑也能成功。
「庚戌之變」後,戚繼光因才華出眾,被朝廷記錄為「將才」,5年的薊門戍邊,磨鍊了戚繼光的責任心和心性。
經過在登州任職期間的洗禮,戚繼光對海上防務漸漸有了清晰的了解,在浙江的「龍山之戰」,本是戚繼光大顯身手的機會,卻因為手下士兵的「棄戰」差點釀成大禍,戚繼光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局面,但仍然感覺到了丟臉,於是他想到了練兵。
多番嘗試,戚繼光也曾失望,好在他終於找到了合適的兵源,浙江的義烏人,這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戚家軍。
當軍隊訓練漸漸成型後,戚繼光有了新的考量,單靠近身硬搏,這批新兵是打不過倭寇的,他在王學門人唐順之的幫助下,戚繼光掌握了戰勝倭寇的秘訣——陣法。
他自創了鴛鴦陣、五行陣和三才陣。
在地勢開闊的地方使用鴛鴦陣,在地形狹窄的地方使用五行陣,在衝鋒進攻或敵人準備逃跑時,使用三才陣。
憑藉戚家軍出色的表現,戚繼光在抗倭的道路上雖也歷經風雨,但終於消滅了浙東倭患;增援福建,戚家軍拿下倭巢橫嶼,大大打擊了倭寇的士氣,又歷經多次戰鬥,在仙遊之戰中一戰定結局。
從24歲走上山東抗倭戰場,歷經14年,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的足跡遍布山東、浙江、福建、廣東四省沿海,倭寇終於銷聲匿跡。
他也實現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壯志。
戚繼光的成就雖然有父親的諄諄教誨,但他自己的努力從來都不曾缺席。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天將降大任需先歷經考驗,抗倭名將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3、堅持原則可能很困難,但這是做人的底線—嚴嵩和楊繼盛的PK
明嘉靖年間,不光有戚繼光,還有一個人物老少皆知,但卻是因奸臣而聞名。
他就是嚴嵩。
但嚴嵩剛開始卻是一個勇敢正直,堅持原則的人。
八歲就是童生,二十五歲被選為翰林,成為一名庶吉士,前程遠大。
二十九歲,母親去世,嚴嵩決定辭官隱居,只為紀念未能及時報恩的母親。
朝廷曾多次下旨讓他出來做官,但嚴嵩不願意。
還說:「奸人當道,在下不堪與之為伍」。
由此可見,此時的嚴嵩是一個有孝心,有原則的人。
隱居十年後,嚴嵩終於出來做官,但混了兩年,也沒有起色,卻不料趕上了寧王叛亂,前方王守仁正在平叛,嚴嵩選擇再次回了老家。
明武宗朱厚照駕崩後,嚴嵩終於決心復出。但是時隔多年,自己如何能在官場佔據一席之地呢?
朱厚照的堂兄朱厚熜繼位後,他要讓自己的父親母親名正言順,但是滿朝大臣不答應,「大禮儀」事件開始。
而「大禮儀」事件的一方支持者,桂萼,恰好是嚴嵩的朋友。
嚴嵩終於從多年的生活當中得出了一個成功準則:「左右逢源」。
於是就任南京禮部尚書的他毫不猶豫地倒向了皇帝,此時的嚴嵩已經五十八歲了。
現在,利益就是他所追求的一切,只要能夠飛黃騰達,可以不擇手段,可以背叛所有人,可以背叛道德。
於是嚴嵩走上了另一條道路,並開始漸行漸遠。
整人、奪權、貪汙、裝孫子……,國家變得烏煙瘴氣,但大臣都不敢直接與他作對。
只有一個人走了出來,他叫楊繼盛。
楊繼盛,自幼家貧,母親早逝,父親續娶了一個繼母,對他也不好,還讓他去放牛,但楊繼盛仍然堅持著心中的信念,讀書。
最終,他的誠心感動了父母,他成功進了私塾。
而後,楊繼盛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秀才、舉人,為了節省開支,他進入了國子監,哪怕身邊的同學花天酒地,他也沒有受到影響,堅持著心中的信念,終於考上了進士,也當上了官,任南京吏部主事。
在任期間,他體恤百姓,報效國家。
「庚戌之變」後,面對朝廷部分官員對於「開馬市」的妥協,楊繼盛憤然上書反對,卻被陷害貶官。
不久,嘉靖皇帝朱厚璁終於意識到楊繼盛的正義後,開始重用他。
但此時,仕途正盛的楊繼盛卻選擇做一件讓人出乎意料的事——死劾嚴嵩。
他目睹了國家被搞成這個樣子,就是嚴嵩結黨營私,貪汙腐化的緣故,於是堅決走向了道義的一方,哪怕十死無生,也無所後悔。
最終,三年後楊繼盛死在了昭獄裡,而嚴黨惹起的眾怒終於被放在了明面上。
在他死後7年,嚴嵩下臺,嘉靖四十四年,嚴嵩被剝奪全部財產,沿街乞討而回,兩年後死去。
幾百年後,嚴嵩明朝第一奸臣的身份,被人痛罵,而楊繼盛的名字卻一直被史書記載,光耀人世。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國,留作忠魂補。
堅持原則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些人在堅持的路上走著走著就丟了。
但有些人卻為了維護它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因為這是做人的底線。
寫到這裡,我的內心是震撼的。
所謂手段強硬,是指做事的方法,哪怕困難重重,仍然以頑強的信念,強硬的態度,十足的勇氣,去直面它,令人敬服。
所謂足夠帥氣,是指做人的品質,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優秀品質。
當然,明朝的歷史上,不止有于謙、戚繼光和楊繼盛這幾位足夠硬氣,又足夠帥氣的男人。
還有很多,很多。
但歷史上的寥寥數筆,已經讓我們無比敬佩。
我想,我們的國家之所以能繁榮富強,真的是因為我們有傳承下來的家國精神、民族精神。
從歷史中,我們借鑑了很多,學習了很多,也改進了很多。
明朝的歷史,也是五千年文明一部分,簡單分享以上三位歷史人物,留作紀念。
那麼,你還能說出哪些明朝歷史上手段夠硬又帥氣的男人呢?歡迎您的分享
備註:歷史經過後人的編撰,本身就會帶有主觀色彩,內容方面都會稍有偏差,本文的觀點是以整部《明朝那些事兒》和《戚繼光》為基礎,如有言語上不精準的地方,歡迎您的指正。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戚繼光》
作者簡介:喵大小姐,喜歡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歡迎關注我,與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