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引領下,幾年時間大茅徹底變了模樣,人居環境質量整體提升。吉陽區委組織部 供圖
冬日的大茅山草木蔥鬱,三濃水庫波光粼粼,水光山色中的三亞市國家森林鄉村、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大茅村,秀麗風光與文明風尚交相輝映。
三亞吉陽區北面靠山、南面傍海,轄區內大茅村、博後村、中廖村等8個美麗鄉村如鑲嵌在鹿城大地的一顆顆珍珠,串起來便是一條藍綠相間的項鍊。然而,2015年吉陽區掛牌成立前,不少村莊仍是「髒、亂、差、窮、散」,大茅村就是其一,該村黨支部連續三年被列為全市排名倒數的軟弱渙散基層黨支部。
自2016年起,「美麗鄉村」建設在三亞全面展開,吉陽區從強化黨建入手,改變村容村貌村民收入,不斷凝聚人心人氣,大茅村的逆襲之路也由此開始……
三亞市政協副主席、吉陽區委書記陳躍(右一)曾專程上門邀請高正才(右二)回到村委會帶領村民致富。吉陽區委組織部 供圖
一線壓擔用好人 三顧茅廬請「老書記」回來坐鎮
大茅村,因轄區內的大茅山而得名,距離海南東線高速與海榆中線交叉口不足2公裡,四周群山環繞,盆內散落村莊、河流和田洋。優渥的交通條件、自然環境卻沒能讓大茅村「富」起來,反而「捧」紅了相鄰的中廖村。
這尷尬局面的背後是基層黨組織的軟弱渙散:大茅當時在任的村支書任職多年,村兩委「班子」不團結,內部管理混亂,村財務不透明,甚至還被曝出私設「小金庫」現象,這導致村裡各項工作均難以推進。
2016年村兩委換屆,吉陽區委組織部著重從加強黨建入手,希望挑選精兵強將,調整村兩委幹部。經摸底,發現村民有意推選「老書記」高正才當村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老書記是村裡的致富能手,80年代靠種植養殖已經是『萬元戶』,也曾連任三屆村黨支部書記,每年都卓有效完成各項工作指標,還帶領村民搞產業致富。」吉陽區委組織部的負責人認為,要扭轉村裡現狀,他是最佳人選!
但「橄欖枝」多次拋到年過五旬的老書記手裡,並沒有激起水花。「我當年因為調養身體離開了崗位,後面常年在六道村負責徵地工作,對本村情況不熟悉,最主要我年齡也大了,應該給年輕人機會。」當年已經55歲的高正才婉拒了這份邀約。
產業進駐大茅村,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吉陽區委組織部 供圖
「我們希望通過黨的組織體系,能把最優質的人才、最好的資源向薄弱村集聚,助力鄉村建設脫胎換骨。」2016年春節,一向愛才惜才的三亞市政協副主席、吉陽區委書記陳躍專程上門「遊說」,希望高正才回來,把自己的家園建設得更好,為村民造福。
高正才被感動了,同意參與換屆競選,最終以最高票當選大茅村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從今天開始,大茅就要正式進入工作模式,重新起步!」任職當天,高正才撂下這句話,破釜沉舟把自己逼到沒有退路。
兩年來,吉陽區也緊緊抓住基層黨組織負責人這一「頭雁」,將全區38個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進行統一集中管理,對全區311名村(社區)幹部進行資格聯審,撤換了1名不盡職村支部書記。
「大刀闊斧」做改革 培養一支能打硬仗的黨員隊伍
新官上任三把火,高正才的第一把火「燒」向了基層組織建設:建陣地、強教育、抓作風、促發展,統一思想共識,凝聚發展合力。
「離開村委會六年,不少村幹部和返鄉大學生不了解我,所以經常找大家座談,讓大家說說存在的問題,我也談想法,互相交流碰撞,久而久之就熟絡了。」高正才說,村子發展靠一個人不行,得讓所有的黨員齊上陣,帶著群眾一起幹,要培養一支能打硬仗的黨員隊伍。
在這個背景下,大茅村以「黨建織網」推動網格化治理,堅持「一格多元、一人多職、一網多責」的原則,將網格員分為三類網格員:專職網格員、兼職網格員、黨員網格員。大茅村下設17個自然村小組,共有900多戶4000多人,全村128名黨員被列入網格,每名黨員戶聯繫、服務各自網格的10至40名群眾,這樣一來黨員也發揮了領頭羊的作用,黨建工作也能做到全覆蓋。
多士成大業,群賢濟弘績。基於這樣精細化的基層服務分工,「黨建網格」的作用逐漸凸顯,也為村民實實在在解決問題。此前上塘村小組80多畝農田因缺少灌溉,農作物年年收成低,黨小組組長黎啟成作為網格員後,主動將情況上報,村委會實地了解情況後,申請啟用集體資金修建了蓄水池,如今80多畝農田終於「解渴」了。
整頓要堅決,方法得管用。被群眾詬病最多的,最先挑出來的「刺」——整頓村級黨務,財務公開,「三會一課」正常開展。這樣一來,大茅徹底變了:財務明晰、村委會五年沒有公款吃喝的消費記錄,鄉村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裡的休閒文化廣場清新自然。40多條村道全部建設到位,改動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集體土地出租的每一筆收入都明明白白曬給村民看。
固本強基,越來越多的「新鮮血液」注入基層黨建,大茅村成立半嶺片區黨支部、沙塘片區黨支部、大茅片區黨支部、非公企業黨支部。2020年,大茅村黨總支部被升格至黨委。
大茅遠洋生態村項目採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將大茅傳統大田輪作發展成為高效現代農業。吉陽區委組織部 供圖
發展優質合作社 「黨建+產業」引領鄉村振興大步走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產業旺不旺。
這些年,大茅村黨組織鼓勵黨員帶頭創業,發展優質合作社,拉動村民創業、就業。高正才是村裡成立合作社第一人,其成立的沙塘玫瑰花合作社從最初的10畝地到120多畝地,並教授村民育苗、種植技術,帶動12戶農戶一起種植玫瑰花,農戶年均收入增加了近2萬元,大家都蓋上了「玫瑰樓」。在高正才的帶領下,全村成立了29家種養殖合作社,目前優勝劣汰還有16家優質合作社被重點培養。
村黨委的作用在哪?高正才的理解是:避免村民單打獨鬥,且有了黨組織的引領,合作社的項目方向、成效等首先保障村民和村集體的利益。而只有保障了村民的利益,才能調動村民的參與熱情和積極性。
「我們感受到了黨組織強有力的支撐和保障。」大茅村波寧農莊合作社利用果園採摘、養殖孔雀等項目發展農家樂,幫助村民就業,運營多年成為村裡的優質合作社之一。該合作社負責人高寧說,外人只看到「美麗鄉村」風光的一面,鮮知其中的艱難。
大項目進駐,村兩委也慎之又慎。黨建專幹員高金說,「合作之初,我們也擔心遠洋集團在租用土地後是否會逐步硬板化,我們要求對方不能破壞當地環境、不能將農田硬板化、不能建設硬化基礎設施。」如今,大茅遠洋生態村項目採用「公司+農戶+合作社」的模式,將大茅傳統大田輪作發展成為高效現代農業,從單一農業種植向「農業+」旅遊、教育、體育等多產業融合發展的蛻變。
談起村裡的變化,下嶺村村民陳文新感觸頗深,「這幾年,我們的收入翻了好幾番,以前大家要背井離鄉去討生活,現在家門口就能就業。村裡環境也比以前乾淨太多,生活幸福多了。」
2017年,大茅村黨支部甩掉了「軟弱渙散」的帽子,如今已被評委五星級黨組織,並成為海南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新標杆示範點,三亞僅兩個村入選,另外一個是以發展民宿產業「走紅」的博後村。
大茅河、草蓬水蜿蜒入海,一個個美麗村莊在三亞全域綻放,讓廣大村民觸碰到了這份奮鬥來的幸福感。
「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黨民同心才能建設真正的美麗鄉村!」陳躍說。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劉麗萍 實習生 董海惠 何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