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銘村,位於蓬萊區北溝鎮西南部。過去,因班子軟弱渙散,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好勇鬥狠,治安問題頻發,兩銘村被戲稱為「野毛張家」。而如今,走進兩銘村,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一直延伸進山,路旁均勻地栽種著綠化樹苗,垂釣園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倒映出湖邊裝修別致的主題酒店和民族風小木屋,遠處山坡上,蜜桃、葡萄掛滿枝頭,近處大棚裡,黃瓜、西紅柿碩果纍纍。2019年,村集體經濟收入80萬元,人均純收入3.2萬元。一亂一治之間,兩銘村靠加強黨的領導打了一場漂亮的鄉村治理翻身仗,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
黨建引領 重塑先鋒堡壘
想起當年村莊的生活情境,老百姓苦不堪言:「下雨下雪天,計程車司機都不願到俺村裡送客,因為俺村的路太爛了,一圈兒下來,車軲轆上全是泥。」改變始於2011年。北溝鎮黨委、政府通過多方努力,成功回引在外「能人」張宏銘回村擔任黨支部書記。上任伊始,兩銘村就從加強「兩委」幹部作風入手,建立坐班值班制度,讓群眾「找得到人、辦得了事」,實現「全年不打烊、群眾不跑空」;建立年終績效考核制度,實行「年初公開承諾、年中跟蹤問效、年終黨群評議」的考核辦法,既讓村幹部重新找回初心使命、幹事激情,也讓群眾看到了新一屆「兩委」班子幹事創業的決心。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通過嚴格落實「三會一課」「主題黨日」、黨員積分量化管理、民主評議黨員等制度,原來散漫的黨員隊伍重新聚攏,在「三聯三諾」、黨員志願服務等活動中,46名有行動能力的黨員聯繫240戶常住群眾,年均為群眾辦理大小事500餘件,在整修道路、修建水庫、環境綠化、疫情防控等工作中,到處都能看到黨員義務出工、建設家園的身影,黨心民心得以重新凝聚。「治窮先治亂,抓村先抓人」,兩銘村邁出了村莊轉變的第一步。
治窮治亂 實現華麗轉變
樹形象是基礎,幹成事業才是關鍵。村黨支部決定從群眾反映最強烈、最突出的村莊環境和集體經濟上破題入手。
為了保證大多數村民的合法權益,兩銘村充分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召開「兩委」聯席會議、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會議,將村莊環境整治作為專項研討議題並全票通過。 「兩委」幹部帶頭做工作,黨員挨家挨戶去動員,經過深入細緻的思想發動,村莊完成了第一條主幹道的硬化,並在周邊栽植綠化苗木。變化就在眼前,一條主幹道的暢通讓群眾嘗到了治理有序的「甜頭」。有的村民開始自覺拆除門口違建,有的主動找到村裡,要求硬化路面……用時僅一年半,村黨支部就組織清理了1萬5千噸土渣和柴草,清運垃圾3000餘噸,硬化大街小巷路面共計5萬平方米,建成1000平方米文化廣場和老年活動中心各1處。在一派鄉村新景中,兩銘村徹底撕下了「野毛張家」這個髒亂差的「標籤」。
有了環衛整治積攢的幹事信心,村黨支部又把矛頭指向了多年欠繳的土地承包金。在履行民主決策程序之後,黨支部又請來專業律師講解相關細則,支部成員趁熱打鐵挨家挨戶下發催款通知單,欠繳多年的土地承包金僅用1個月就全部收回,僅收回欠款一項,就為村集體實現年收入15萬元。為了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村黨支部又搶抓全市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契機,帶領村民成立合作社,打造集採摘、垂釣、觀光、餐飲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既鞏固了環衛整治的成果,又建成矮化蘋果、櫻桃、葡萄等3個採摘園,高標準果蔬大棚2個,垂釣水庫2個,民族木屋6個,增加集體收入60萬元。
成風化人 共護善治格局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魂」立「形」正。如何讓來之不易的治理成效成為村民的自覺,成為擺在村黨支部面前的重要課題。
求治之道,莫先於正風俗。村黨支部從農田保護、村內建房、紅白喜事等「關鍵小事」入手,梳理形成了村規民約,在徵求全體村民的意見後,張榜公布,凡是違反村規民約的,一律在「公開欄」上公示,有效強化了村民的自律意識。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以往的白事流水席改為「光頭面」;對有婚喪事宜的家庭,「兩委」成員一律到場、真情服務……村規民約開始深入人心,改變著村民的生活方式。一手抓教育,一手抓典型。大力弘揚新時代好家風,廣泛開展文明家庭、道德之星等評選活動,先後表揚典型30餘戶。將村內出現的好人好事改編成文演黨課、戲曲、小品等,製作了《「兩委」幹部的一天》《黨員農技指導員》《熱心的黨員鄰居》等典型宣傳片,在黨員集體學習和鄉村大戲臺等平臺巡迴播放,達到了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的生動效果,崇德向善蔚然成風。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村黨支部的引領下,兩銘村開啟了鄉村善治新路程,不斷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目標邁進,先後獲得「省級文明村」「省級美麗鄉村」「山東省鄉村振興示範村」等榮譽稱號。(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從春龍 通訊員 南禎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