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良性競爭為何比較難

2020-12-15 湘湘帶你看社會

作者 | 南風窗資深主筆 雷墨

對於即將上臺的拜登政府,中國抱有「有限的期待」。

中國期待的是,在穩定中美關係大局的前提下,雙方形成良性競爭的局面。之所以說「有限」,是因為這種局面的形成,有相當難度。主要原因在美國,一方面是因為理念,另一方面是因為策略。

美國對華戰略轉向,是川普執政四年最顯性的外交遺產。拜登入主白宮,中美戰略競爭的態勢,不會根本改變。戰略競爭的主軸是經濟實力的競爭,科技競爭歸根到底也是圍著經濟這個主軸轉。

在經濟層面,川普政府對華戰略的突出特點是「脫鉤」。比如,迫使美國在華企業出走,限制中國企業在美投資,打壓在美國經營的中國企業等。效果不怎麼好,但拜登政府肯定會繼續。

贏得競爭無外乎兩種方式。第一,良性競爭,即通過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實現自我超越,從而達到超越對手的目的;第二,惡性競爭,即通過打壓對手遲滯甚至阻止對手超越自己。

川普把重點放在了後者,拜登表面上傾向於前者,但實際操作很可能並不盡然。

歷史地看,大國之間的競爭向來都是良性競爭與惡性競爭兼而有之。但不同的歷史時期,選擇偏向明顯不一樣。就美國而言,它實力超群時傾向於良性競爭,實力式微時惡性競爭的衝動明顯更強。

惡性競爭的突出特點,是打破傳統的默契、共識與規則,甚至在手段上突破底線。從宏觀角度講,「傳統」就是自由主義經濟理念下形成的,國家針對經濟運行、企業管控的規則和制度。對於西方國家來說,這裡的「自由」就是讓私企走向前臺,國家角色退居幕後。

(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截圖)

中國經濟上的崛起,證明了帶有國家規劃、主導特點的經濟模式的有效性。這種模式,與此前長期佔主導地位的自由主義模式並存,形成了世界經濟的「混合模式」。這種模式如何運作?理性的應對是通過規則與制度的創新,找出能「兼容」的辦法,確保世界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但是,理性缺失也是目前國際政治中的顯性特徵。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對於「混合模式」的本能反應,是疑慮甚至恐懼。對未知的恐懼,也是人性使然。

(圖片來源:路透社/Jason Lee)

整個西方政治,幾乎都在趨向保守化。保守就不會想著如何「創新」,而是「向後看」—希望回到「混合模式」以前的時代。這是理念因素。

在策略因素層面,美國的做法最為典型。具體到對華經濟競爭,美國正在做的是如何應對中國經濟中的「國家角色」。

貿易戰、貿易談判、限制中國企業對美投資等屬於宏觀層面。在微觀層面,美國很可能通過外交打壓、長臂管轄等手段,弱化中國政府掌控、治理中國經濟的能力。

比如,在外交輿論場上對「國家角色」汙名化。這種汙名化,可以說是「向後看」的先導。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經濟體系也是「混合」型,有純國企、私企,更多的是各種形式的參股企業。結果就是,很多中國大型企業,無法嚴格做出是「國企」還是「私企」的定性。

2020年12月11日,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在京出席「2020年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研討會開幕式並發表主旨演講

但是,美國的政府文件和政策中對企業的劃分,還停留在「State-owned Enterprise」(國有企業)與「Private Enterprise」(私企)的二元思維中。在做了二元劃分之後,對兩類不同類型的企業區別對待,客觀上壓制國企、國家控股和參股企業的競爭力。

歐盟與越南達成的自貿協定中,對國企角色做了雙方都接受的安排。如果中國與歐盟能敲定中歐投資協定,那意味著雙方在「競爭中性」(即國企與私企同臺競爭,政府不偏向一方)問題上達成共識。但中美之間就此達成共識,距離可能還很遠。

中國崛起的外部環境在經歷深刻變化,其中最大、最關鍵的變量是美國。如何重新認識美國,是中國成長為世界大國進程中繞不開的話題。本書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社會等多個角度闡述「美國之變」,解讀其變化背後的動因,預判其未來可能的走向。本書以經典的案例、豐富的文獻以及專業的理論分析,繪製出這個超級大國國際角色變遷的輪廓。通過這本書,我們可以看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美國因素之間的邏輯關係,認識中美關係的變化對中國崛起的影響。

編輯 | 趙義

排版 | 劉克洪

【來源:南風窗】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尼爾·弗格森:中美科技競爭的本質是企業競爭
    中美在技術領域應該如何競爭?競爭需要「站隊」嗎?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並進行對談,尼爾·弗格森認為,中美在科技領域的優勢各有千秋,但正是競爭促進了雙方的共同發展;陳啟宗進一步指出,不應逼著各方「站隊」,中美應攜手制定國際化標準,聚合共同力量。
  • 尼爾·弗格森:中美競爭類似於蘋果和三星競爭
    中美雙方應從哪些領域入手來展開公平競爭,達到雙贏?「Chimerica」(中美國)能否重現?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英美最具影響力的經濟史和國際關係史專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和恒隆集團的董事長陳啟宗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 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就相關問題進行對談。
  • 中美股市比較:我們的發展潛力與方向
    來源:李迅雷金融與投資(ID:lixunlei0722)中泰證券研究所作者:李迅雷、唐軍摘要分析和比較中美股市對投資決策和政策建議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中美主要指數波動率對比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A股部分優質公司上市仍不滿10年,但A股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升空間較大的結論是不難得出的。
  • 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接軌科創板 二者錯位發展中良性競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落地接軌科創板 二者錯位發展中良性競爭8月24日,創業板註冊制迎來首批企業上市。這意味著,自2019年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後,註冊制改革在A股市場推開。儘管在一些行業領域內是互有交叉的,但會形成一個適度競爭,未來會形成良性共振。 制度接軌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梳理發現,創業板和科創板在部分制度上存在差異性安排。比如科創板圍繞「市值」為核心設置了五套上市標準,其中,第五套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
  • 蕭衡鍾:中美競爭下的臺海,誰是庒誰是閒?
    一、臺灣選擇題的主動權在誰手中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於出席美國智庫「中美研究中心」(ICAS)舉辦的「美國大選後的中美關係前景」在線會議探討中美未來關係時屢次提到臺灣,艾利森認為,中美現正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情勢中,並加快走向大國衝突的速度,這樣的結構已成事實,關鍵在於未來如何發展。
  • 克裡斯滕森:我從未想過離開切爾西,和隊內中衛的競爭是良性的
    直播吧7月1日訊 切爾西後衛克裡斯滕森在接受天空體育採訪時表示:從未想過要離開切爾西,隊內中衛競爭都是良性的。所有的競爭都是良性的,無論什麼時候我們都可以上場比賽。後衛線上的每名球員都很出色,不僅僅是這樣,整支球隊都很棒。特別是自從複賽後,大家無論是競技狀態還是精神面貌都十分良好,作為一個團隊,我們很享受這種時刻。我們會專注於保持這樣的氛圍,在接下來的幾周繼續前進,因為距離賽季結束沒多長時間了。」 薩裡執教切爾西時,克裡斯滕森的未來受到了外界的關注。
  • 2021 中美關係還有機會「回到未來」嗎?
    中美關係是我國對外關係中最為重要的一對雙邊關係。美國構成了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為重要的外部環境,川普上臺以來,中美關係的基調從合作逐漸轉變為競爭。在經貿摩擦不斷加深加劇的大背景下,個別沉迷於冷戰思維的美國政客不遺餘力地對華展開瘋狂攻擊。
  • 「聚焦」傅瑩:中美構建合作-競爭關係是可能的(中英文)
    兩國是有可能通過解決彼此關切來發展某種「競合」(合作與競爭)關係的。中美如能攜手與其他國家同心協力應對這些挑戰,多邊主義將繼續為人類進步帶來希望。本文作者系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榮譽院長、國際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女士,文章來源於《紐約時報》。
  • 當隊長奧斯卡更靠譜 五外援良性競爭佩帥甜蜜煩惱
    五外援形成良性競爭    中超聯賽全新的外援數量規則,其實有一個最大的優勢:製造隊內的良性競爭氛圍。報5上4,意味著每場聯賽同時有4個外援,第五名外援可以替補登場,換下一名外援。外援綜合實力更突出,雖然佔掉本土球員一個名額,但明顯提升了球隊的戰鬥力,也凸顯了中超聯賽的競技實力。
  • 「壹周」《媒介理論視域下的中美5G主導權博弈與傳播科技競爭...
    7月26日晚18:30,文傳學院2020年全國優秀新聞傳播人才夏令營活動首場公開學術講座《媒介理論視域下的中美5G主導權博弈與傳播科技競爭》正式開始。本期學術講座由陳端老師主持,由祝興平老師作為主講人。
  • 梁建章:未來中美競爭關鍵將在人口政策 |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
    12月18日,在鈦媒體 T-EDGE 全球創新大會第一天的「戰略峰會」中,梁建章通過遠程連線的方式,發表了題為《中美科技競爭的未來關鍵在人口變化》的演講,站在人口學視角,分析了中美未來科技競爭的趨勢。(點擊視頻可以觀看完整演講視頻)。梁建章在演講中提出預測,「中國將在未來的10年至20年中,將繼續趕超美國」。
  • 中美關係難有顛覆性改變,中國切忌放鬆警惕
    在川普上臺前,中美之間雖然常有矛盾但總體來說還是和平佔據主導。川普上臺以後,則採取強硬的對華政策。自2018年美國不顧中方勸阻,單方面挑起貿易戰開始,就多次採取措施對華施壓。近年來,中美之間摩擦一直不斷,給中國和美國都帶來了消極影響。
  • 中國日報網評:「中美脫鉤」絕非美國的全民意志
    除了為中美交流設置各種障礙之外,美國政府還鼓動、拉攏乃至脅迫其所謂志同道合的盟友組織反華同盟,試圖讓世界與中國脫鉤以達到從根本上扼殺中國技術和經濟進步空間的目的。美國對華政策發生如此根本性轉變有著非常複雜的原因且經過一定時期的醞釀,並非完全出自川普及其小團體的意志。
  • 時殷弘:未來中美關係怎麼走?可以由中國塑造
    導讀:美國大選結束之後,新的中美關係發展撲朔迷離,兩者的競爭關係在所難免,但拜登治下的美國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態勢仍未明朗,所以在預測兩方關係究竟是較為緩解還是較為緊張上,仍有待商榷。然後也從中國觀點看,或者說從一個比較緩解、比較穩定的中美關係觀點看,拜登當選美國總統有如下重大弊端:第一,在臺灣、香港、新疆、南海、西藏、中國宗教狀況和中國人權狀況等重大問題上,必須認為拜登、哈裡斯行政當局不會與川普行政當局相比有重大區別。
  • 《花木蘭》發海報引嘲諷,主演形象各異,中美審美差異難造經典?
    如今很多網友也知道,這花木蘭的角色落到了85後小花劉亦菲的身上,說起來在很多人印象中劉亦菲還是比較文弱的形象,演花木蘭引發了不少的爭論。但是在小八看來,劉亦菲也有自己的優勢,劉亦菲由於自身的基礎優勢在拍攝武打戲和吊威亞的時候常常能表現得非常不錯,這或許也是迪士尼選擇劉亦菲扮演花木蘭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這其中要有許多武打動作,相比於其他小花,劉亦菲在這種類型的劇中比較有優勢。
  • 周文重談中美關係四十年:利益讓我們不會太好 也不至於太壞
    在這種大的歷史背景下,中美走到了一起。  另外我國本身也有一個逐步對外開放的意願,所以中美建交關係正常化帶動了一大批國家和我們建交。  我覺得從使館角度來講,或者從使館前身聯絡處的角度來講,共同的希望一是要幫助美國人正確地認識中國,另外要和美國的政府上上下下建立正常的工作渠道。  記者:難不難?
  • 安迪·澤萊克:中美競爭的最終結局
    導讀在中美關係日益緊張之際,美國哈佛商學院學者澤萊克在日本「外交學者」網站撰文,呼籲兩國建立暫時機制,穩定雙邊關係。作者認為,美國應「接受中國最終成為世界最大,並可能是最強大的經濟體」,「從根本上尊重中國是一個偉大的文明、主權國家和超級大國,尊重中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經濟學模式。」
  • 框架理論視角下對中美貿易爭端報導的比較
    經過多輪測試發現,除了「中美貿易戰」之外,人民網的搜索結果中還包括了「中美貿易爭端」、「中美貿易談判」等,與「中美貿易戰」具有強關聯性,若單獨使用某個詞語將損失部分數據,同時,幾個詞語都是「中美貿易」的子集,使用「中美貿易」將包含更多可能的主題,因此,本文將關鍵詞的範圍擴大,以「中美貿易」作為主關鍵詞進行檢索;在華盛頓郵報網站的搜索結果中,除了「U.S.
  •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尼爾·弗格森回應
    中美是在脫鉤還是繼續合作?中美究竟可以怎樣聯手,共同面對這些人類共同的挑戰?我們的生活乃至各種產業會受到什麼樣的影響?12月16日,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和中國美國商會總裁畢艾倫做客鳳凰衛視和鳳凰網主辦、青花汾酒首席贊助的《2020與世界對話·太平洋未來論壇》科技分論壇,並進行對談。
  • 中美晶片之爭,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但我們也要客觀地認識到,中美晶片之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也是持久戰。隨著對國產化的理解,我們的認識也在逐步升華。下面引用來自網上的幾點認識:1、最開始認為聯想電腦是真國產,結果才發現電腦裡屏幕、CPU、硬碟、存儲晶片都是進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