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語:
有靈性,卻未必有情執。植物沒有情執,你吃它,它不會產生怨念,動物則相反。然而雖然植物無情執,作為修行道德之人,也應當珍惜它們,儘量不去揮霍糟蹋,這是人應有的操守。
佛家吃素,因為動物有情執,你吃它,它會怨。我不是佛家子弟,我也吃肉。但我還是想不明白,為何有人會去吃蝙蝠?
近期,英國世界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連發數文關於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或來自舟山蝙蝠,患病老年男性更可能感染,疫情比預想的要嚴重……
蝙蝠本身攜帶多種病毒,但它並不是魔鬼;吃蝙蝠的人才應該深刻反省自己!
多說無益,積極響應政府號召,少出門,勤通風,勤洗手,做好防護隔離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宅在家中,很多地方都延遲復工和開學,很多友友都比較無聊。不如用這些時間來嘗試一下美食,無論認真去烹飪還是去品嘗,都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一種態度。
中國菜裡也有很多以佛家命名的菜。「佛跳牆」您肯定聽說過,「羅漢豆」您或許也多少了解。但您聽過「羅漢豆腐」、「羅漢小炒」嗎?下面我們就找一找菜名裡的「佛」,並祈願疫情早日解除吧。
「十八羅漢」是佛祖釋迦牟尼座下十八弟子,佛祖圓寂時,囑託十八羅漢不入涅槃,永駐世間,弘揚佛法。不少名山古剎都供奉有十八羅漢。十八羅漢各有司職,我們最為熟悉的莫過於「降龍羅漢」——濟公了。那以「羅漢」命名的菜有哪些?
「羅漢菜」與「羅漢全齋」
羅漢菜始於唐代,以各種素菜為原料烹飪,現在一般要選用十八種。但在清代以前,未必。為何?因為我們現在所說的十八羅漢,在古代佛家裡未必認可。因為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開始,一直是「十六羅漢」,後來才演變成十八羅漢。十八羅漢裡的最後一位,伏虎羅漢,也是清帝乾隆欽定的。國人對「十八」的執念不可謂不深矣,十八般武藝、十八層地獄、十八世、十八變等,「十八」這個數字在中國,寓意已遠超數字本身。
到了清代,羅漢菜成為了宮廷名菜,「慈禧老佛爺」經常吩咐御膳房做羅漢菜。清人薛寶辰《素食略說》云:「羅漢菜,菜蔬瓜之類,與豆腐、豆腐皮、麵筋、粉條等,俱以香油炸過,加湯一鍋同燜。甚有山家風味。太乙諸寺,恆用此法。」
相傳,「老佛爺」喜歡吃羅漢菜心、羅漢豆腐、羅漢麵筋等等組成的「羅漢全齋」,以表達對佛家的敬仰。慈禧什麼名聲,我們不做討論。按說如此念佛,是該吃齋。其他的幾樣羅漢菜我不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素食,但「羅漢豆腐」可不是素菜。「老佛爺」有掛羊頭,賣狗肉,欺世盜名之嫌!
為何?我們再說「羅漢豆腐」
文學和美食大家梁實秋在《雅舍談吃——豆腐》篇中有如下文:
厚德福有一道名菜,嘗過的人不多,因為非有特殊關係或情形他們不肯做,做起來太麻煩,這就是「羅漢豆腐」。豆腐搗成泥,加芡粉以增其黏性,然後捏豆腐泥成小餅狀,實以肉餡,和捏湯圓一般,下鍋過油,再下鍋紅燒,輔以作料。羅漢是斷盡三界一切見思惑的聖者,焉肯吃外表豆腐而內含肉餡的丸子,稱之為「羅漢豆腐」是有揶揄之意,而且也沒有特殊的美味,和「佛跳牆」同是噱頭而已。
讀完這段您是不是就明白了:慈禧不是吃素的啊!另外,人厚德福不願意做不僅僅是太麻煩,而是另有原因。大家都知道「老佛爺」吃素是假的,那還了得?起碼不能公之於眾嘛。還有,這「羅漢豆腐」味道一般,並無特殊美味,而且做起來還麻煩。
最後,我們再簡單說下「佛跳牆」
佛跳牆是福建福州當地的名菜,應屬於閩菜。最初聽這名字,乍以為是道素菜。佛祖跳牆來吃,應該是吃素唄。可是正好相反,是因為它用肉燉得太香了,佛祖也忍不住來吃肉了!取其差異化反轉的用意來突出這道菜的美味,很妙。「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這就是佛跳牆。香到如此地步,各種山珍海味聚於一壇,鮮到無法言喻。
這道菜的工序也十分繁瑣。鮑魚、海參、魚唇、犛牛皮膠、杏鮑菇、蹄筋、花菇、鵪鶉蛋、母雞湯……食材眾多,而且要充分體現每種食材的口味和特點就需要提前獨自處理,然後再匯聚一起,再加入高湯和紹興酒,再文火煨制十幾個小時以上。不僅美味無比,而且十分營養大補,增強免疫力。但如此繁雜,而且食材不菲,只有富貴人家才能吃得起。尋常百姓,怕是沒有那個時間更沒有那麼多錢來吃這道美食了。
寫在最後:
不是封建迷信,只是誠心祈願。如果祈願佛祖能有用,我相信很多國人都會成為佛祖的信徒。這只是一個美好的希望,供大家能夠宅在家裡打發時間,閒話美食。我們也應該響應號召,嚴於律己,不吃野味,尤其是國家保護動物,更是觸犯國家法律。多吃素,沒壞處。
我們始終堅信能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定能順利、完全地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