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第3-4、15-28、141-154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 海天遊踨:《讀〈成王為城濮之行〉札記》,簡帛網簡帛論壇,第1樓,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25&extra=&page=1。
[3] 不求甚解:《上博簡〈成王為城濮之行〉重編簡釋》,簡帛網簡帛論壇,第22樓,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25&extra=&page=3。
[4]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第47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5] 濮茅左:《關於上海戰國竹簡中「孔子」的認定——論〈孔子詩論〉中合文是「孔子」而非「卜子」、「子上」》,《中華文史論叢》2001年第3輯,第29頁。
[6] 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第46頁,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
[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第3、15-30、149-18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8]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第3、13-30、147-16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9]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八)》第4、21-36、137-16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0]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第12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1] 劉洪濤:《〈民之父母〉、〈武王踐阼〉合編一卷說》,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2009年1月5日,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614。
[12] 李松儒:《戰國簡帛字跡研究——以上博簡為中心》第235-250頁。
[13] 濮茅左:《關於上海戰國竹簡中「孔子」的認定——論〈孔子詩論〉中合文是「孔子」而非「卜子」、「子上」》第29頁。
[14] 鄔可晶:《〈孔子家語〉成書考》第59頁,中西書局2015年。
[15] 定縣漢墓竹簡整理組:《〈儒家者言〉釋文》,《文物》1981年第8期,第17頁。
[16] 胡平生:《阜陽雙古堆漢簡與〈孔子家語〉》,袁行霈主編:《國學研究》第七卷,第515-546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韓自強:《阜陽漢簡〈周易〉研究:附〈儒家者言〉、〈春秋事語〉》第152、158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韓自強、韓朝:《西漢汝陰侯墓一號木牘〈儒家者言〉章題釋文》,李學勤、謝桂華主編:《簡帛研究二00二、二00三》第250、255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17] 馬承源主編:《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第27、152頁。
[18] 簡帛網簡帛論壇,第14樓,2013年1月5日,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25&extra=&page=6。
[19] 簡帛網簡帛論壇,第52樓,2013年1月9日,http://www.bsm.org.cn/foru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025&extra=&page=6。
[20] 劉洪濤:《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研究》,北京大學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李家浩教授),2008年,第4頁。趙平安:《談談戰國文字中值得注意的一些現象——以清華簡〈厚父〉為例》,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六輯,第305-30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收入氏著《新出簡帛與古文字古文獻研究續集》第131頁,商務印書館2018年。
[21] 劉洪濤:《上博竹書〈民之父母〉研究》第14、15、18、20頁。
[22] 葛陵楚簡零77、154號左上方殘片就是零625號,該簡重出。此為宋華強先生指出,看氏著《新蔡葛陵楚簡初探》第23頁,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望山一號墓楚簡圖版有三套。其中《江陵望山沙塚楚墓》138號和166號即《望山楚簡》138號和166號,亦即《戰國楚竹簡匯編》133號和139號。《戰國楚竹簡匯編》133號下段保存完好,《望山楚簡》下段中間有一小洞,《江陵望山沙塚楚墓》下段就是其166號,誤重出於此。我們推測,大概是《江陵望山沙塚楚墓》138號圖版下段丟失,誤以166號補於此。三者著錄情況看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江陵望山沙塚楚墓》圖版五七、五九,文物出版社1996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文系編:《望山楚簡》第44、47頁,中華書局1995年;商承祚編著:《戰國楚竹簡匯編》第194、195頁,齊魯書社1995年。
[23] 筆者有《上博竹簡〈民之父母〉四篇復原研究》一文,對相關情況有更詳細的推斷,不過因為《子路》篇遲遲未發表,此文尚難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