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尋夢環遊記》
2017年,一部動畫電影引起了人們對於墨西哥亡靈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探究。
這部電影就是《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的主角是一個喜愛音樂,卻生活在厭惡音樂的家庭中;不在乎傳統節日,甚至覺得亡靈節毫無意義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直到一次亡靈節,他不小心誤入了亡靈世界。
在這裡,死亡不是終結,被人遺忘才是。
而生者,是不能留在亡靈之都的。
為了回到現實,他決心出發尋找自己偶像的亡靈,開啟了一場關於夢想、家庭、回憶的尋夢環遊。
在一番奇遇後,他終於明白了亡靈節的重要性。感到了亡靈節看似歡快,背後對親情的重視和對生命的看重。
圖 《尋夢環遊記》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歡樂的,人們藉由音樂、舞蹈去代替悲傷,讓死亡變得不令人恐慌。
而類似的節日,在我國也自古有之。
那就是中元節。
中元節在我國古代的地位非常之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更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
圖源 攝圖網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
目連成為尊者後受人敬仰,他的母親卻因錯在地府受罪。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
圖 《目連救母》插畫
人們因此認為,此後的中元節,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讓已故的祖先回家團圓。
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也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正如導演們在《尋夢環遊記》中創造出的亡靈之都,我國在中元節及「鬼神」上也有著豐富的藝術創作。
在我國的相關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就是鍾馗。
據北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開元年間,唐明皇(玄宗)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數日未好。
一夜,明皇夢中見一大鬼捉小鬼,明皇問大鬼是誰,奏道:「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奉旨賜綠袍而葬,誓除天下虛耗妖孽。」唐明皇大夢醒來,病一下好了。於是召大畫家吳道子圖之,並為此事詔頒天下,命除夕懸掛鍾馗圖像,「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由於唐玄宗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使鍾馗確立頭號捉鬼門神的C位。
圖 | 《鍾馗神威圖》
自唐代畫家吳道子首幅《鍾馗捉鬼圖》問世以後,千百年間經五代黃筌、王道求,宋代龔開,元代陳琳、王蒙,明代錢穀、劉枋,清代羅聘、吳昌碩,直到近現代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之手的描繪,使豹頭環眼、鐵面虯髯,身披紅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劍、足踏小鬼,威風凜凜的鐘馗形象,深深地紮根於民間。
一大批優秀的畫作逐漸浮現。
圖 | 《鍾馗》
明朝之後,畫家筆下的鐘馗更是轉變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形象影射,這種思想延續到清代在追求個人理想的「揚州八怪」達到頂峰。金農、黃慎、華巖、羅聘都有鍾馗圖傳世。
圖 | 《醉鍾馗圖》
除了鍾馗這位耳熟能詳的捉鬼C位大佬,古人對於鬼神還有著十分嚴格的等級劃分。
除了鍾馗,地府的任職人員還有十殿閻羅、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孟婆等人。一個善惡分明、秩序井然的亡靈世界就此在我們眼前展開。
而有關於鬼神相關的繪畫作品和文學評論也早有記載。
最早的記載出於《韓非子》:「狗馬最難,鬼魅最易。狗馬人所知也,旦暮於前,不可類之,故難。」,但在這裡,鬼魅只是一個形而上的描述。
到了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曾言:「盛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何必方法俱全,但取一技可採。」,其中「但取一技可採」此句,張彥遠註:「謂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其中已將「鬼神」單列為繪畫的一種題材。
圖 《地藏十王圖》
儘管中國的鬼神文化自古有之,描繪他們的書畫作品也多如牛毛。
不過說到底,不論是中國的傳統鬼神去往地府,還是《尋夢環遊記》中的亡靈之都。其中表達的不過是:人類死後,還有另外一個靈魂生存的空間。而亡靈鬼魂們將於某一天重返人間,藉此與逝去的親人得到短暫的重聚。
中元節和鬼魂的存在或許正是在教會我們:「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儘管人們總是忽視它的存在,不敢相信。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我們都要面對它、經歷它。」
還有兩天就是中元節了,希望大家在今後的人生中,對生活多些勇氣,對親人多些珍惜。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
如果你也想向我們的活動投遞作品,
請搜索我們的活動!
讓我們以萬物為筆,以祖國大地為卷,執筆畫乾坤,揮毫寫春秋,共同分享平凡生活的幸福線。
編輯|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