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不是愛的終點,這才是中元節的真正意義

2020-09-05 青微書畫


「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尋夢環遊記》


2017年,一部動畫電影引起了人們對於墨西哥亡靈節這個傳統節日的探究。


這部電影就是《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的主角是一個喜愛音樂,卻生活在厭惡音樂的家庭中;不在乎傳統節日,甚至覺得亡靈節毫無意義的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直到一次亡靈節,他不小心誤入了亡靈世界。


在這裡,死亡不是終結,被人遺忘才是

而生者,是不能留在亡靈之都的。


為了回到現實,他決心出發尋找自己偶像的亡靈,開啟了一場關於夢想、家庭、回憶的尋夢環遊。


在一番奇遇後,他終於明白了亡靈節的重要性。感到了亡靈節看似歡快,背後對親情的重視和對生命的看重。

圖 《尋夢環遊記》

墨西哥的亡靈節是歡樂的,人們藉由音樂、舞蹈去代替悲傷,讓死亡變得不令人恐慌。


而類似的節日,在我國也自古有之。


那就是中元節。



中元節在我國古代的地位非常之高,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人們的鬼神觀念和宗教信仰。更是一個異彩紛呈、有著豐富文化內涵的節日。

圖源 攝圖網


按照佛教的說法,中元節的來源是目連救母


目連成為尊者後受人敬仰,他的母親卻因錯在地府受罪。目連不忍母親在地獄受苦,廣施十方僧人,替母親贖罪,最終將母親解脫出來。

圖 《目連救母》插畫


人們因此認為,此後的中元節,地宮會打開地獄之門,讓已故的祖先回家團圓。


所以,中元節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也是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


正如導演們在《尋夢環遊記》中創造出的亡靈之都,我國在中元節及「鬼神」上也有著豐富的藝術創作。


在我國的相關創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題材就是鍾馗。


據北宋人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開元年間,唐明皇(玄宗)從驪山校場回來,忽然得了惡性瘧疾,數日未好。


一夜,明皇夢中見一大鬼捉小鬼,明皇問大鬼是誰,奏道:「臣終南進士鍾馗也,因應舉不捷,觸殿階而死,奉旨賜綠袍而葬,誓除天下虛耗妖孽。」唐明皇大夢醒來,病一下好了。於是召大畫家吳道子圖之,並為此事詔頒天下,命除夕懸掛鍾馗圖像,「以祛邪魅,兼靖妖氛。」由於唐玄宗的大力推崇和批告天下,使鍾馗確立頭號捉鬼門神的C位。

圖 | 《鍾馗神威圖》


自唐代畫家吳道子首幅《鍾馗捉鬼圖》問世以後,千百年間經五代黃筌、王道求,宋代龔開,元代陳琳、王蒙,明代錢穀、劉枋,清代羅聘、吳昌碩,直到近現代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等大家之手的描繪,使豹頭環眼、鐵面虯髯,身披紅袍、足蹬皂靴,手持利劍、足踏小鬼,威風凜凜的鐘馗形象,深深地紮根於民間。


一大批優秀的畫作逐漸浮現。

圖 | 《鍾馗》


明朝之後,畫家筆下的鐘馗更是轉變為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形象影射,這種思想延續到清代在追求個人理想的「揚州八怪」達到頂峰。金農、黃慎、華巖、羅聘都有鍾馗圖傳世。

圖 | 《醉鍾馗圖》


除了鍾馗這位耳熟能詳的捉鬼C位大佬,古人對於鬼神還有著十分嚴格的等級劃分。


除了鍾馗,地府的任職人員還有十殿閻羅、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孟婆等人。一個善惡分明、秩序井然的亡靈世界就此在我們眼前展開。


而有關於鬼神相關的繪畫作品和文學評論也早有記載。


最早的記載出於《韓非子》:「狗馬最難,鬼魅最易。狗馬人所知也,旦暮於前,不可類之,故難。」,但在這裡,鬼魅只是一個形而上的描述。


到了唐代,張彥遠所著的《歷代名畫記》中曾言:「盛唐至今二百三十年,奇藝者駢羅,耳目相接,開元天寶,其人最多,何必方法俱全,但取一技可採。」,其中「但取一技可採」此句,張彥遠註:「謂或人物、或屋宇、或山水、或鞍馬、或鬼神、或花鳥,各有所長」,其中已將「鬼神」單列為繪畫的一種題材。

圖 《地藏十王圖》


儘管中國的鬼神文化自古有之,描繪他們的書畫作品也多如牛毛。


不過說到底,不論是中國的傳統鬼神去往地府,還是《尋夢環遊記》中的亡靈之都。其中表達的不過是:人類死後,還有另外一個靈魂生存的空間。而亡靈鬼魂們將於某一天重返人間,藉此與逝去的親人得到短暫的重聚。



中元節和鬼魂的存在或許正是在教會我們:「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儘管人們總是忽視它的存在,不敢相信。但有一點很明確,就是我們都要面對它、經歷它。


還有兩天就是中元節了,希望大家在今後的人生中,對生活多些勇氣,對親人多些珍惜。


好啦,今天就聊到這裡!


如果你也想向我們的活動投遞作品,

請搜索我們的活動!


讓我們以萬物為筆,以祖國大地為卷,執筆畫乾坤,揮毫寫春秋,共同分享平凡生活的幸福線。


編輯|兔子

相關焦點

  • 清明節跟孩子談死亡與愛: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比如,只有直面死亡,確認人生的有限,我們才能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從而擁有對生命的真誠的理解,所謂向死而生之類……但是對於一個尚在童年的孩子而言,說教性的答覆毫無意義。但讀繪本和童話卻很有用。後來菜蟲讀一年級了,在一個培訓學校裡,他發現了這本《活了一百萬次的貓》,因為幾年前讀過,很眼熟,就一個人靜靜翻完。
  •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尋夢環遊記》
    《尋夢環遊記》不是一個單純的驚險故事,而是用了無數動人的細節,表達了一個簡單的道理:被家人牽掛和支持,是多麼幸福和重要的事。它就是一個立體的套盒,層層推進,把陳舊的親情主題詮釋出了新意和高度。米格爾為了回到現實世界,他需要得到故去家人的祝福儀式。
  • 豆瓣9.1《尋夢環遊記》: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
    《尋夢環遊記》:真正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豆瓣9.1《尋夢環遊記》:跨文化的情感共鳴,越生死的哲學視角「什麼是真正的死亡」,是影片的主題。生與死,一直是經典話題。《尋夢環遊記》從哲學層面給「真正的死亡」下了一個定義。影片中,第一次死亡是傳統意義的死亡。這其實是一種淺層的死亡,只是肉體消失。影片中真正意義的死亡,是被所愛的人遺忘。這時的死亡,才是徹底的、絕望的。死亡並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 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時間:2020-02-10 13:3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奧斯卡緬懷高以翔 網友紛紛感嘆: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2月10日,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赫然出現高以翔的身影,在緬懷已逝電影人的畫面中,高以翔的影像信息讓人感慨萬分
  • 《尋夢環遊記》:死亡不是人生的終點,遺忘才是!不要忘記他們!
    它用燦爛和美好為你講述一個關於生與死、夢想和家庭的故事,可以將溫暖的力量愛的力量穿越死亡,迪士尼電影實在是治癒,一點不好的都沒有!《尋夢環遊記》是在米格尋找音樂夢的基礎上,講了一個家庭大團圓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墨西哥的一個小鎮上,小男孩米格生活在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長輩慈祥、衣食無憂。做鞋這門手藝在他們家代代相傳,而他偏愛音樂,不被家人支持。
  •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CBA北京男籃吉喆去世一周年!
    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如你所希望的那樣,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曾經那個青春陽光的大男孩,永遠的CBA北京首鋼隊51號,願你在天堂安好,那裡沒有疾病,保持熱愛!奔赴山海!從此就真正意義上成為北京男籃的一員。吉喆最著名的事情還是對麥迪搖手指,在2012年12月9日從青島的一場比賽中,吉喆被對方外援麥迪在自己的頭上暴扣之後,在下一回合,他面對麥迪的防守,完成了一記漂亮的三分球,在得分以後,記者衝著麥迪搖手指,而麥迪則顯很不冷靜,雙方發生了肢體衝突,由於麥迪的粉絲眾多,在賽後吉喆一度受到了很大的輿論壓力。
  • 中元節祭祀其實是具有雙重意義
    下周就是中元節了,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儘量避免出門……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一傳統體現了古人「慎終追遠」思想,其文化核心是敬祖盡孝。
  • 死亡並不是終點,科學家對這句話的解讀,真實的令人害怕
    「活著的盡頭是死亡。」這句話自古以來就有很多理解,大致上分為三派:有人認為當人體停止了生理活動,就是死亡,這是偏物質的。有人認為當意識被抹去,記憶丟失,人格不存在,那就是死亡,這是偏重意識的。當然還有第三派,認為前兩派的觀點都是錯的,這句話本身就是錯的,第三派認為,死亡並不是終點。
  • 《尋夢環遊記》墨西哥元素與皮克斯風格的交融,超現實意義的生死
    剛看到影片名字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一部老套的「追夢」故事,看到的結尾,我才知道這是一部關於死亡、夢想、愛和永不忘記的故事。影片注入了大量的墨西哥元素,依舊秉持著熟悉的皮克斯風格,卻向我們展示了一種超脫尋常意義的生死。
  • 《尋夢環遊記》: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遺忘才是
    理解和同情是發自內心的,所以,埃克託對女兒的愛也是發自內心的。他愛自己的家人勝過愛一切,家人,是這則故事的起點,也是故事的終點。這個條件太苛刻了,但為了回到世間,米格答應了,不過很快,他就又因為偷吉他回到了亡靈界,這一次,他不準備再去尋求曾曾祖母和其他家人的祝福,他決定去找歌神德拉庫斯,請求他的祝福。只有愛音樂的人,才能懂得音樂對一個人的重要性。米格相信,歌神德拉庫斯會幫助自己的。
  • 《旅程終點》影評:唯有死亡才是旅程終點
    《旅程終點》戰爭場面的呈現《旅程終點》證明一部戰爭電影就算沒有大場面也能夠拍得精彩,如果說《1917》是利用一鏡到底帶著我們清楚看見戰場的全貌,那《旅程終點》就是利用狹窄、髒亂且不能把頭抬得太高的壕溝,呈現出裡頭人們性命隨時都受到威脅的險惡處境,而這也直接反映到電影的動作場面之上,混亂狂躁、讓人幾乎看不清楚當下情況的鏡頭
  • 生命的意義存在死亡當中
    這是#叄拾而立#話題的第五篇原創文章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存在什麼之中呢?」 我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命的意義是存在死亡當中的!
  • 《尋夢環遊記》會告訴你,死亡不是愛的終點,家人也比夢想更重要
    我們不能完全否認這一點,只有自己真正長大之後,才知道父母有一些話是真的為我們好,如「好好學習,別讓以後的自己後悔」,但是小孩子的想法也要聽一聽,給予他們意見或者好的建議。死亡不是最可怕的,遺忘才是愛的反義詞不是不愛,而是遺忘。
  • 中元節我們應該傳承什麼?
    每到農曆七月十四或七月十五,也就是俗稱的「七月半」,中國人會迎來一個特殊的節日——中元節,坊間又稱「鬼節」。在這一天,城鄉很多家庭都會聚集在過世的先人陵墓前舉行祭祖儀式,寄託對先人的哀思和懷念。一時間,田野四處青煙繚繞,時不時還傳出鞭炮的鳴響。這種祭奠方式,不僅汙染環境,還極易造成火災,事實上也不符合過中元節的初衷。
  • 漫威敬業演員,黑豹帶病拍4年戲,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永恆
    在這一場景連續拍攝15次之後,博曼斯的父親在導演面前急得要死得喊「你不能在拍這個場景了,你夠了,你會傷到你自己。」因為此時的他已經患病一年多,而片中的動作戲,都是他自己親自上陣。所以博斯曼不得不在治療期間滿足漫威電影對體型的需求。同年,復聯三上映,相差的時間不多。所以,在大銀幕上大家不願意看到這件悲傷的事情。
  • 《尋夢環遊記》愛和真正的死亡
    電影講了一個很好看的故事,有愛情、有親情,有成功、有陰謀,有夢想、有現實,不僅適合大人看,也非常適合孩子們看,它告訴我們愛的重要和什麼是真正的死亡。電影提到了一個觀點,當靈魂脫離肉體,當肉體灰飛煙滅之時,並不是一個人真正的死亡,真正的死亡是:當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人記得他,再沒有他的痕跡之時,才是這個人真正的消亡之時,這個人才是真正的死去,這也是終極死亡。大衛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單》提到: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 七月十五中元節,中元節是怎麼由來的?中元節有什麼傳統習俗
    只是到了宋代才發生了變化,發展為薦亡度鬼。不知是巧合,還是道教附會佛教的盂蘭盆節,中元節與盂蘭盆節都設定在七月十五這一天。以至於後世以為,這兩個是一個節日的兩個名稱。同時也由於其意義和習俗早已難以分清,兩個節日的習俗開始混用。歷史發展七月半祭祖習俗是本土文化習俗,包容的節俗比較複雜,既是民間的秋嘗祭祖節,又是道教的中元節、佛教的盂蘭盆節,俗道僧三流合一。
  • 一呼一吸:生命本沒有意義,愛才是意義
    席慕容說過:我總覺得,生命本身應該有一種意義,我們絕不是白白來一場的。正如羅賓,即使是終生癱瘓,他的生命也是有意義的。2.黛安娜的成長:真正的愛是讓彼此成長為更好的人羅賓的妻子黛安娜出身富貴,本可以嫁給蘇格蘭的王子,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想住在城堡裡。黛安娜一生的命運,在遇到羅賓的那一天,註定要改寫。原本不諳世事,天真爛漫的富家女黛安娜婚後不久丈夫全身癱瘓,兒子剛剛呱呱墜地。
  • 《尋夢環遊記》關於死亡的定義,讓我們更加明白活著的意義
    人的一生要經歷的三次死亡:「第一次是生理意義上的死亡,當你停止呼吸,心臟不再跳動,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死亡。 第二次是法律意義上的死亡, 當你下葬,親朋出席你的葬禮,他們宣告著你在這個社會不復存在。而最後一次,當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那麼你也就徹底從這個世界消失了。」這就是生命延續的意義吧!
  • 電影:《神鬼傳奇》,死亡不是生命終點的新魔怪誕生
    都會再倒回前面,尤其木乃伊安瑪奈特公主要請死亡之神儀式的戲,重複多次,才說清楚;當然少不了進擊的木乃伊,而此次木乃伊像是《末日之戰》的活屍,木乃伊成了活屍,也製造活屍,不過場面沒《末日之戰》那麼大,湯姆克魯斯要不斷的打怪;最後有點《惡靈古堡》,《神鬼傳奇》要尋找解決魔怪病毒的解藥,但解鈴還須繫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