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理論|調研|史小平:創新英語新教學 營造育人新生態

2020-12-15 長沙新聞網

  大多數高職學生普遍認為英語難,英語學習枯燥。這種傳統的英語學習已經被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但在新時代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下,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大學英語教研室大膽創新教學模式,筆者與唐軍、蔣晶、黃民燕、段城、劉克靜老師組成教學團隊,緊緊圍繞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怎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怎樣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怎樣培養新時代職業人的職業能力這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教學實踐: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中,將學生的參與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這幾項措施的實施,最終達到了將英語課程教學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學與實踐中從「教」走向「育」,營造育人新生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中,打造一體化課程體系

  以筆者為首的課程建設團隊主編了配套教材《中國傳統文化英語閱讀教程》上下冊,結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高職國際進階英語》一、二冊,依託單元內容挖掘思政元素,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語言素養+傳統文化素養+職業素養+思想道德素養」為根本目標,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體驗式教育;課程建設團隊還建設有《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和《大學英語傳統文化閱讀教程》(一)、《大學英語傳統文化閱讀教程》(二)四門系列在線精品課程,課程內容設計堅持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導向原則,積極發揮英語課程的隱形育人功能,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為課程育人教學實踐做好資源準備。

  將學生的參與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構建新型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老師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在培育學生綜合素養過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給學生浸潤積極的理想信念。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的思維,引導學生辨證地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強烈的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同時還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主動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因此,新生通過近一年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如會計1904班肖坤和雷麗、模具1901班劉靖等同學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在社區勇當志願者,積極幫助他人;雲計算譚玉紅、何文斌、易晴,電氣1901班王坤、1901班丁志偉、1905班丁臨波、曾葉紅、會計1904班劉芊芊、明白了尊禮、懂禮、守禮和明德守德等中華傳統美德;會計1904班趙佳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過這系列的參與融入性的體會教學,學生們感慨:老師將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很好的結合了起來。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介紹英語文化,必要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思想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在我們進行聽說讀寫譯和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口授、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以及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德育教育有機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使我們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獲得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範。

  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課程育人效果

  教師們藉助教材和慕課開展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將有關職業精神、主題體驗、人文素養與情操培養等方面的素材(包括視頻、音頻、圖形(圖像)、動畫、 文字等)都放入「超星學習通」平臺上以供學生隨時瀏覽學習;課前視頻音頻等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單元主要內容與知識,課中情景導入與課外拓展等活動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課後學生成果展示等資料提高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積極性,並鼓勵學生將所學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應武漢、廣東、江西等全國多地多所高校要求,我們的系列慕課對外開放了,截止目前為止,如:《大學英語(一)》已成為學銀金課,課程累計頁面瀏覽量20097620次,累計選課人數16744人,累計互動次數23372次,444所高校選修了該課程。校內外反響極好,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我們對通過學習通對收集的校內外任課教師(178人)和學生(7558人)的《課程使用問卷調查》分析:對課程滿意度分別為81.46%和98.21%;對中國傳統文化部分的內容滿意度都高達98.88%;以中國傳統文化部分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師佔78.09%,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方面有幫助的學生佔94.65%;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在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有幫助的老師佔94.94%,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後會對生活實踐產生諸如自覺參加志願者活動、勤工儉學、增強文化意識,自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等積極影響的學生佔100%,師生評價極高。因此,湖南信息職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是一次有意義的創新與嘗試。

  作者簡介】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職業教育。

相關焦點

  • 探索實踐「四化」教學模式 切實提升思政課鑄魂育人實效
    ,近年來,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堅守立德樹人初心,堅持思政課是第一課、馬克思主義學院是第一學院、價值塑造是第一要務、政治素質是教師考核第一標準,深刻把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時代要求,紮實推進以「教師團隊結構化、授課內容融合化、教學環節模塊化、教學實踐體驗化」為主的「四化」思政課改革創新,研磨思政「金課」,取得良好育人成效。
  • 中傳師德先鋒|創新教學 潛心育人
    呂豔君——創新教學,潛心育人自1997年來到中國傳媒大學,呂豔君始終以一顆至純至簡的心和嚴謹認真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從教學樓到辦公室,是她兩點一線的工作軌跡。呂豔君現任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教研室主任,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公共理論和政治學理論教學工作。課程項目研究成果《課教學模式初探》榮獲2008年學校教學成果獎二等獎;不久前,呂豔君獲「師德先鋒」榮譽稱號。面對這些榮譽,她表現得十分謙虛:「我只是做好了我應該做好的事情。」
  • 鑄魂育人春風化雨 改革創新長風破浪
    原標題:鑄魂育人春風化雨 改革創新長風破浪 「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 西北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師王雲俠將這句話寫在有機化學課程PPT的首頁。 她在課上展示了大量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使用的檢測試劑、消殺用品、防護物資圖片。
  • 學校拓展思政理論教學寬度和深度 不斷創新課程學習體系
    新聞報導中指出,「青島大學不斷拓展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的寬度和深度,成立了全國首個思政大課堂中心,建成了以社會實踐、參與比賽、培育創新項目為內容的實踐課程學習體系。」「這學期,圍繞抗擊疫情、全面小康等課題,青島大學開展「把思政作業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教學實踐活動。同學們在老師指導下到鄉村、社區做調研、做分享,累計完成報告6000多份。」
  • 三全六度十育人!復旦大學探索新時代育人之道 | 你身邊的「十三五...
    抗疫一線的親身經歷與真實故事融入課堂,成為最鮮活的育人素材。停課不停教、不停學、不停工,課程育人不斷線、不掉線、不下線,在全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階段,復旦大學積極探索網上教學的課程思政方法,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有機融入抗疫思政元素,講解制度優勢。
  • 上海中醫藥大學新農科協同育人機制創新項目入選教育部新農科研究...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公布首批新農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名單,由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教學副院長沈嵐教授主持的「基於標準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中藥+農林』協同育人模式探索」項目入選。  上海中醫藥大學中藥學專業為教育部「雙一流」學科建設專業,在歷次教育部學科評估中始終位列全國第一,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又再次獲評A+。
  • 吉林財經大學 | 紮實推動實踐育人,打造「三全育人」新課堂
    以「搭平臺、拓領域、育情懷」為實踐育人總體目標,堅持「統籌安排、精心準備、注重實效」的工作原則,培養符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和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具有紮實專業理論基礎和現代知識結構、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形成了以教學實踐、學習宣講、調查研究、文藝下鄉、科技支農、紅色教育為內容的社會實踐體系。
  • 鄭建新到湖南信息職院、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調研高等教育發展
    科教新報·新湖南客戶端訊(通訊員 黃汝兮)7月28日下午,市委副書記、市長、湖南湘江新區黨工委書記鄭建新先後到湖南信息職院、湖南師範大學樹達學院調研高等教育發展。他強調,要進一步為高校發展服好務,努力打造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陣地、新品牌。湖南師範大學校長劉起軍、副校長周俊武,湖南信息職院黨委書記趙興舟、院長陳劍旄等參加。
  • 理論學習丨創新新時代專武幹部教育培訓工作
    創新內容體系,務求培訓實效。根據人武學校主要負責新任鄉鎮(街道)人武部長任職資格培訓和專武幹部崗位培訓的特點,科學設置人民武裝基本理論、業務技能和操作實務課程,構建教育培訓內容體系。一是基礎理論體現時代性。
  • 南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三三三」生態系統的建構
    原標題:南華大學:創新創業教育「三三三」生態系統的建構在我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南華大學運用生態學和系統論的觀點與方法,通過優化組織支撐、資源保障、制度引導「三維一體」環境系統,建構創意培養、創新實踐、創業孵化「三創融合」教育體系,打造高校、政府部門、社會「三方協同」育人共同體,構建了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三三三」生態系統
  • 聚焦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營造未來教育新生態
    12月12-13日,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主辦的「營造教育新生態」主題論壇上,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成員楊東平說,教育生態的改善最終將形成低競爭、低評價、低管控的三低教育生態。
  • 惠舒清:激發創新活力關鍵在於營造良好創新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規模龐大的研發投入,初步具備了在一些領域同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的條件,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激發創新創造活力。這些重要論述凸顯了營造良好創新生態,以改革促創新、以創新促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為我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提供了科學指導。
  • 毛偉明在郴州永州調研時強調 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中爭創新業績
    他強調,要把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中之重,按照省委全會部署,牢牢把握主題主線,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在建設現代化新湖南中爭創新業績。省政協副主席、郴州市委書記易鵬飛參加在郴州的調研。省政府秘書長王群參加調研。
  • 棗莊學院:實踐育人譜新篇
    近年來,棗莊學院不斷加大改革和建設力度,逐漸形成了立足棗莊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開展觀感類實踐教學、積極探索基於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勞動類實踐教學、利用援疆實習支教拓展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和模式,大大提升了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 新課標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初探
    學習英語需要遵循和掌握英語這一語言的構成規律,這也是中國人學習英語的一條捷徑。因此,語法教學對學生學習英語、應用英語具有重要作用。走出語法教學的誤區目前的英語語法教學存在兩個誤區:一部分教師認為語法教學就是知識結構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記住一條條漢語轉換過來的語法規則。
  • 「三全育人」案例 |管理學院依託師生聯合黨支部構建組織育人新路徑
    確定為試點高校以來,學校黨委高度重視,以「立德樹人」為核心,堅持守正創新、固本鑄魂,統籌好辦學治校各領域、教育教學各環節、人才培養各方面的育人資源和育人力量,著力加強「十大育人」體系建設,推動思想建設、知識傳授、能力培養。
  • 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原標題:瀋陽工業大學以「家文化」建設優化育人生態   2017年初,瀋陽
  • 董微微:營造創新生態,要「引得來」「安得下」「長得好」
    全會強調,「十四五」時期,天津要通過打造自主創新、原始創新高地,向科技創新要新動能,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形成科技成果和產業化高效連結的快車道。這就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完善區域創新體系,推動創新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其中的關鍵在於培育創新文化,建設跨界融合的創新集群,構築開放式創新生態體系,形成創新生態「小氣候」,使各類創新要素「引得來」「安得下」「長得好」。
  • 聚焦思政課育人工作「同心圓」,構建「三全十育人」網絡大格局
    在教學組織工作中,實施「翻轉課堂」教學,開展「福信小記者」、「新聞播評」等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實現專業理論知識與綜合素養的有效提升。2018年5月7日國家教材委員會調研組一行到我校聽課調研,認為我校思政課教師上課對教材內容和課程要求把握較好,與學生互動、與實際結合也比較到位,是一堂「不低頭」(不僅課堂「不低頭」,而且內心也「不低頭」)的課。
  • 寧波大學:在實踐育人中培養飽含中國情的翻譯人才
    該基地由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與寧波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三方共建,可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有助於學生發揮好專業優勢,更好對接社會需求,標誌著學校在翻譯實踐育人上又添新平臺。多年來,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堅持「口譯與筆譯並重,理論與實踐兼善」的人才培養理念,在課程育人等常規方式之外,立足中國大地、擴展全球視野,著力寫好實踐育人這篇文章,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開展生動實踐,培養了大批飽含中國情的優秀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