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高職學生普遍認為英語難,英語學習枯燥。這種傳統的英語學習已經被深深地打下了烙印,但在新時代新的人才培養目標下,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大學英語教研室大膽創新教學模式,筆者與唐軍、蔣晶、黃民燕、段城、劉克靜老師組成教學團隊,緊緊圍繞怎樣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怎樣提高英語學習效果、怎樣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怎樣培養新時代職業人的職業能力這幾個方面,進行了一些思考和教學實踐: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中,將學生的參與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這幾項措施的實施,最終達到了將英語課程教學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在教學與實踐中從「教」走向「育」,營造育人新生態,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
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高職英語教學設計中,打造一體化課程體系
以筆者為首的課程建設團隊主編了配套教材《中國傳統文化英語閱讀教程》上下冊,結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編寫的《高職國際進階英語》一、二冊,依託單元內容挖掘思政元素,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培養「語言素養+傳統文化素養+職業素養+思想道德素養」為根本目標,重視中國傳統文化主題體驗式教育;課程建設團隊還建設有《大學英語》(一)、《大學英語》(二)和《大學英語傳統文化閱讀教程》(一)、《大學英語傳統文化閱讀教程》(二)四門系列在線精品課程,課程內容設計堅持思政教育與文化育人導向原則,積極發揮英語課程的隱形育人功能,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政教育元素,為課程育人教學實踐做好資源準備。
將學生的參與融入英語教學實踐中,構建新型課程思政育人模式
老師們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在培育學生綜合素養過程中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給學生浸潤積極的理想信念。以「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洋為中用」的思維,引導學生辨證地對待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文素養,激發學生強烈的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擔當。同時還鼓勵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主動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因此,新生通過近一年的學習,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如會計1904班肖坤和雷麗、模具1901班劉靖等同學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在社區勇當志願者,積極幫助他人;雲計算譚玉紅、何文斌、易晴,電氣1901班王坤、1901班丁志偉、1905班丁臨波、曾葉紅、會計1904班劉芊芊、明白了尊禮、懂禮、守禮和明德守德等中華傳統美德;會計1904班趙佳在家幫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過這系列的參與融入性的體會教學,學生們感慨:老師將傳統文化與課程思政很好的結合了起來。老師在課堂上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介紹英語文化,必要時進行中西文化對比,寓思想教學於語言教學之中。在我們進行聽說讀寫譯和講解語言知識的過程中,老師通過口授、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交流以及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和手段,將德育教育有機融入英語教學過程中,使我們通過自己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獲得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和道德規範。
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融入到英語教學過程中,有效提升課程育人效果
教師們藉助教材和慕課開展線上和線下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將有關職業精神、主題體驗、人文素養與情操培養等方面的素材(包括視頻、音頻、圖形(圖像)、動畫、 文字等)都放入「超星學習通」平臺上以供學生隨時瀏覽學習;課前視頻音頻等資料幫助學生了解單元主要內容與知識,課中情景導入與課外拓展等活動資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並開展各種教學實踐活動,課後學生成果展示等資料提高學生參與課外活動積極性,並鼓勵學生將所學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轉化為實際行動,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應武漢、廣東、江西等全國多地多所高校要求,我們的系列慕課對外開放了,截止目前為止,如:《大學英語(一)》已成為學銀金課,課程累計頁面瀏覽量20097620次,累計選課人數16744人,累計互動次數23372次,444所高校選修了該課程。校內外反響極好,受到廣大師生的歡迎。
我們對通過學習通對收集的校內外任課教師(178人)和學生(7558人)的《課程使用問卷調查》分析:對課程滿意度分別為81.46%和98.21%;對中國傳統文化部分的內容滿意度都高達98.88%;以中國傳統文化部分為主要教學內容的教師佔78.09%,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在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方面有幫助的學生佔94.65%;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在開展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方面有幫助的老師佔94.94%,認為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部分後會對生活實踐產生諸如自覺參加志願者活動、勤工儉學、增強文化意識,自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等積極影響的學生佔100%,師生評價極高。因此,湖南信息職院《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是一次有意義的創新與嘗試。
【作者簡介】
湖南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英語教學、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