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鬥者。近年來,棗莊學院不斷加大改革和建設力度,逐漸形成了立足棗莊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開展觀感類實踐教學、積極探索基於產教融合校企協同的勞動類實踐教學、利用援疆實習支教拓展實踐教學的運行機制和模式,大大提升了實踐育人的時代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立足棗莊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開展觀感類實踐育人
「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學校立足於棗莊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將教材中的原理與鮮活社會現實相結合、枯燥的道理講解與革命歷史場景相結合,使革命故事更加鮮活。
第一,依託本地特殊場所資源開展調研類實踐育人。
在棗莊地區,這類資源主要包括:一是地方特色農村資源。如以鄉鎮企業聞名的滕州大宗村、以伏裡土陶馳名的山亭區伏裡村、以種植石榴聞名於世的驛城區匡談村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艱巨更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地調研不僅能使學生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變化,發現農村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可為當地政府部門解決「四農」(農業、農村、農民和農民工)問題尋根把脈。二是地方特色城市資源。棗莊作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自身的特殊性為其轉型發展、特色發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合理化建議。三是地方特色企業資源,如曾助力棗莊輝煌發展、如今卻萎靡不振的煤礦企業、水泥企業和棉紡織類企業等。通過調研這些企業,能幫助當代大學生更好地調整和完善自己的職業規劃。
第二,依託本地特色文化資源開展考察類實踐育人。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棗莊地區的文化資源包括:一是地方四大文化資源,如7300年的始祖文化、4300年的城邦文化、2700年的運河文化和130年的工業文化。二是地方歷史遺蹟資源,如北辛文化遺址、古滕國遺址、古薛國遺址等。三是地方歷史名人資源。如造車始祖奚仲、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工匠祖師魯班,再現他們事跡及思想的奚仲紀念館、墨子館、魯班館等。四是地方紅色文化及其場館資源。如臺兒莊大戰及由此衍生的抗戰文化,紮根棗莊、享譽全國的鐵道遊擊隊文化、運河支隊的抗日文化,被譽為「山東小延安」的抱犢崮山區革命根據地文化等,臺兒莊大戰紀念館、鐵道遊擊隊紀念館、魯南人民抗日武裝起義紀念館、八路軍115師抱犢崮抗日紀念園、李宗仁史料館等紅色場館。紅色文化是對黨帶領人民群眾探索民族獨立和偉大復興歷程的高度凝結。五是地方民間文化資源。如棗莊地區臺兒莊運河文化以及由臺兒莊運河文化發展而來的商旅文化、建築文化、市井文化、縴夫文化、尚勇文化等。這類資源既是大學生了解、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也是豐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的有效載體。
第三,根據不同課程設置不同實踐作業形式。
調研類實踐育人,一般是以調研小組為單位在對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的基礎上撰寫一篇不少於3000字的調研報告;考察類實踐育人,一般要求撰寫2000字左右的觀後感。學校還鼓勵大學生拍攝微電影、微視頻,通過濃縮化的電影形式全方位展現棗莊輝煌的過去,激發學生作為「棗莊人」的自豪感與榮耀感;通過鏡頭記錄今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件,使學生感受到自己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堅持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開展勞動類實踐育人
全國教育大會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後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棗莊學院一直非常重視勞動教育,堅持通過校園勞動周、義工服務、校企合作等形式,從勞動精神、勞動態度、勞動理念、勞動行為等方面著力培養學生的新時代勞動價值觀。
第一,依託校園勞動值周開展勞動類實踐育人。
為引導大學生把教材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實際能力,也為讓大學生更好適應大學生活,學校實施了專科學生在第二學期、本科學生在第三學期開展校園勞動值周的計劃。學校要求校團委、學生處認真落實學生校園勞動值周計劃,給學生講清楚學校設置校園勞動值周的目的、學生參加校園勞動值周的重要性,特別講清楚參加勞動值周應注意的相關事項。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把學生參加校園勞動值周的成績按照一定比例計入實踐教學成績中。
第二,通過大學生志願到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城市社區開展助學、助教、幫勞和幫老等活動,開展勞動類實踐育人。
作為一種有效融入社會、接觸民眾的教育教學形式,這類實踐教學既給那些社會特殊群體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心關愛,也給大學生提供了認識社會和感受社會責任的機會,有助於他們更好地完善自我,而給予參加活動的學生一定成績更激勵了大多數學生參加這類實踐教學活動。
第三,依託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開展勞動類實踐育人。
為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和社會變革新形勢,學校於2013年12月出臺了《棗莊學院轉型發展方案》,確定了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轉型發展的總體思路和「地方性、應用型、有特色、國際化」的發展定位,主動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始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與實踐。2017年2月,《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印發,強調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組織師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聯合等協同育人模式,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幾年來,學校與上級教育部門合作打造了7個產教融合基地,構建了文理工管藝完備的產教融合平臺,建立了5個行業學院,實現了校企合作專業全覆蓋,建立了11個產學研應用創新基地,形成棗莊學院「123456」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其中的「1」即「1個中心」,以立德樹人為中心,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3」即「3條主線」,是指在學生培養過程中貫穿「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知識紮實、勞動技能達標」3個核心要素,將思政育人、專業育人、勞動育人等環節貫穿於人才培養全過程。
依託援疆實習支教,拓展志願類實踐育人
做好新疆工作是全黨全國的大事,必須從戰略全局高度,謀長遠之策,行固本之舉,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按照援疆工作會議要求,為更好提升育人效果,自2018年8月以來,先後組建三批援疆國家通用語言支教團,共選派了604名學生和12名指導教師赴新疆喀什地區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教育教學。這既展現了學校師生的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也檢驗了學校志願類實踐育人的效果,起到了援疆實習支教示範作用。
第一,對參加赴疆實習支教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一是在赴疆發動學生階段,要求任課教師在上課時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及時解除學生的思想困惑,為參加援疆實習支教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引導學生把思想上的重視轉化為實際行動。二是在學生赴疆之前,積極配合援疆支教團及學校相關部門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工作,幫助他們充分認識援疆支教的重要性,深刻認識支教工作不僅關係到新疆的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也關係到我國的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激勵學生在為祖國發展作貢獻的過程中更好發展完善自我。三是要求任課教師主動保持與參加援疆支教學生的聯繫,鼓勵教師們通過QQ、微信聊天或電話交流等方式及時解答學生思想困惑或生活疑問,積極協助援疆支教團做好學生思想工作。
第二,教育學生融入當地,做大美新疆的建設者。
支教學生以受援學校為家,把當地學生視為一家人,在授課之餘積極投身於所在學校的校園管理和文化建設。或者主動擔當班主任、參與班級管理,或者擔任圖書管理員、參與圖書檔案和文獻資料整理,有效提升了支教學校管理水平與服務能力。組建合唱團、籃球隊、小畫家等興趣社團,培養學生的音體美技能,促進了學生全面發展。製作板報、牆繪和宣傳畫,豐富了學生文化生活。主動捐款,購買書包、練習本、籃球等學習和體育用品,捐贈給巴仁鄉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以實際行動踐行民族感情傳播者、民族團結促進者的神聖使命。利用業餘時間開展主旨為「喀什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現狀與推進策略」的調查研究,對在新疆地區開展國家通用語言實習支教的意義、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的現狀、影響國家通用語言教學的因素等進行深入調研和系統分析,提出了提高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水平的若干對策建議,為持續推進國家通用語言實習支教和提高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教學水平提供了寶貴借鑑。
第三,講好「援疆故事」,讓身邊的人和事教育身邊的學生。
為了讓學生們了解援疆支教的重要性,也為了通過援疆支教故事教育更多的學生,學校精選援疆支教學生日記,組織編寫了《最美的青春,在喀什》,按班級發給學生們傳閱與學習。製作反映支教學生在新疆備課、教學及生活的微電影,組織學生們集體觀看。安排援疆支教學生走進課堂、報告廳,講述題為「我在喀什援疆支教」的故事。援疆支教故事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從而厚植了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激發更多學生投身援疆支教工作,通過實際行動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融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