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少平初到黃原城,先是在詩人賈冰家借宿,後又找到遠房舅舅馬順,託他的關係,在一個書記家裡找到了活兒,吃盡苦頭好不容易成為了一名正式的攬工小子,開始了他獨闖天涯的俠客行。
讀這一段特別有感觸,這讓我想起來2012年夏天在長沙念完大學後,我放棄父親給我在廣州鐵路局託關係找好的會計工作,隻身一人來到上海。
那時家裡人為了逼我回去(也是因為擔心我),不給我錢,我就揣著大學裡還沒用完的1700塊錢獎學金,在舉目無親的大上海找了一個月的工作。
沒錢租房子,我就在這邊幾個高中同學那裡借宿,為了不麻煩人家,我每個星期搬一次家。
一個月後找到人生中第一份正式工作,月薪2500塊,扣掉五險一金,連房租都交不起,擠在500元每個月的隔板間,隔壁人咳嗽一聲都能聽到,每天夥食費10塊錢。但是我硬是咬著牙,堅持了下來。
孫少平本可以留在雙水村,和父親大哥一起,把磚窯紅火的辦起來,發家致富指日可待。可是他選擇離開,去大城市闖蕩天涯,雖然這樣會讓家人承受擔憂,承受更為繁重的勞動壓力,但是孫少平義無反顧。
那時我父親跑斷腿塞了很多禮,給我找的工作,也是很多人豔羨的,工作輕鬆,而且「油水」比較多,我幹幾年,很容易能成為獨立的「白富美」。
可是每天和數字打交道,並且一眼能看到老年生活,我覺得不行,我的人生應該有更多的可能性。
所以,讀到這兩章,特別感動。
感動於孫少平的勇敢,要狠心的放下家人,要果斷的放棄當時看得見的利益,要面對未來的諸多不確定性,何其勇敢。
可是他的心太激動了,念高中那幾年,他看了很多書和報紙,了解了在農村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新世界的窗口,已經向他開放,這扇窗,對他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他再無法安心守在這片黃土上。
我還感動於家人對他的理解和支持,家裡再難,還是支持少平去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
大嫂賀秀蓮一度很生氣少平的出走,定義為「自私地出去自己瀟灑」。
從此可以看出兩個人的格局。
孫少平這哪是「瀟灑」?他在大城市受盡冷眼,吃了很多皮肉苦,才立下腳當上了正式的小工。
某種程度上,少平的出走對他的大家庭來說,是項壯舉。放在一個更高層面來看待他的行為,就會理解他其實是個勇士,他在做一件很艱難但是可能很轟動的事情。
如果他成功了,他能給大家他帶來的,不僅是錢財,還有更多外面世界的信息,比如大城市裡人們一日三餐怎麼吃,他們穿得怎麼樣,業餘除了拉家常還可以幹什麼等等。
他可能給這個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的家庭,帶來精神世界的變革。
這樣的壯舉,肯定要舉全家之力去支持啊!
父親和大哥確實是支持他的,但是不是因為徹底深刻理解了孫少平的出走意味著什麼,而是因為愛和尊重。
書中提到他倆都意識到:少平現在長大了,是個大人了,有了自己的主意,想按照自己的主意過活。
從這個角度看,孫玉厚所營造的家庭教氛圍其實是比較民主的,不像田福堂那樣專制。孫玉厚,從這個時候開始,在我心裡的形象變得高大起來。
我認為,孫家能有發展,表面上看是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折騰了不少,但是根本上,還得益於孫玉厚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尊重和信任」。
他可能給孩子提供不了很多思想上的指導,但是不論是給他弟弟孫玉亭借債娶媳婦,還是支持少安獨走山西去相親,支持少安去城裡拉磚,支持少安開辦磚窯,忍痛同意少平出走黃原,我們都能看出,這位樸實的莊稼漢,總希望親人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意願過日子,他相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