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6日訊(通訊員 嚴加定 金重慶 記者 羅鵬)「蘆葦青青菜花黃,運河兩岸好風光。油菜花不怕風雨摧,蘆葦蕩何懼風浪狂。」伴隨著悠遠激越的主題歌聲和觀眾經久不息的掌聲,近日,在鹽城建湖大劇院內,由江蘇省雜技團編創演出的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萊花黃》首演取得圓滿成功。
一部凝聚力量的紅色劇目
皖南事變後,新四軍在鹽城重建軍部,為了培養文化藝術人才,創立了「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華中魯藝作為新四軍藝術的搖籃、華中抗日根據地的文化堡壘,在其短暫的辦學時間裡,吸引了無數中華好兒女從海內外奔赴鹽城。他們傳播革命真理,鼓舞抗戰鬥志,凝聚革命力量,用青春鑄就了鐵軍的精神大廈,用熱血譜寫了一曲曲紅色的生命之歌。
在新四軍重建軍部和華中魯藝成立80周年之際,江蘇省雜技團將這段歷史首次以雜技報告劇形式搬上舞臺。該劇以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的歷史發展為背景,以丘東平等魯藝師生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創造性的選取了華中魯藝招生、開學、「北秦莊遭遇戰」等史實中一個個坐標點,聚焦、定格、延伸,再現了華中魯藝血染的崢嶸歲月,謳歌了華中魯藝師生浴血青春、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懷,塑造了中華兒女的藝魂、軍魂、民族魂。
「華中魯藝」是今年上線的江蘇文藝創作題材庫首批重點推出的10個題材之一。江蘇省雜技團經過近兩年的精心編創打磨方才推出《蘆葦青青菜花黃》這一力作。全劇以運河船夫的日記為主線,記錄了上海文藝青年東青奔赴蘇北新四軍根據地抗日前線,加入華中魯藝的親身經歷,串起華中魯藝1941年那段抗戰歷史,重現了華中魯藝師生活潑、緊張、艱苦而又快樂的戰時學習生活,以及在根據地農村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難忘經歷,重點講述了華中魯藝師生在戰略轉移途中遭遇日偽掃蕩發生的「九女投河」事件,用雜技語言講述紅色故事、運河故事,彰顯鐵軍精神、中國精神。
江蘇省雜技團團長吳其凱介紹說,「抗日烽火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開闢了鹽阜根據地,軍民團結共同禦敵,為中華民族的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年魯藝師生浴血抗戰的悲壯之舉,在華中地區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段可歌可泣的歷史值得用新的文藝樣式記錄演繹並激勵後人。華中魯藝烈士陵園坐落在鹽城市建湖縣慶豐鎮東平村,而慶豐正是江蘇省雜技團的前身、『十八團雜技』的發祥地。『十八團雜技』紮根在建湖這片紅色熱土上,傳承創新,發展壯大,一步步走出國門。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傳承紅色文化,傳遞魯藝精神,傳播鐵軍精神,弘揚中國精神。」
一曲盪氣迴腸的青春樂章
「一群愛國青年學生,他們離開了監獄般的孤島上海,終於來到了抗日最前線鹽城!」舞臺上,運河船夫的朗誦擲地有聲,鏗鏘有力。該劇將戰友情、魚水情、生死情融柔在一起,既有青春少女的純真與夢想,也有革命戰土的執著與無畏;既有碧波蕩漾蘆葦搖曳的水鄉美景,也有如花青春徒遭摧殘的真實悲壯。戰火中的青春與夢想、執著與堅強,在舞臺上一幕幕生動呈現。
全劇以熱血青春、理想信念為主色調,生動地詮釋了魯藝文化的精髓,鮮活地再現了魯藝師生不怕犧牲,英勇奮戰,不屈不撓的抗日鬥志,家國運、民族魂在劇情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充分彰顯了華中魯藝是鐵軍精神的宣傳者、戰鬥者、創業者、革命者。該劇的上演,對於弘揚魯藝文化和鐵軍精神,引導、教育當代青年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該劇中扮演東青的雜技演員於年群說:「能在劇目中擔綱主角,是對我付出的肯定。同時,以最好的狀態呈現角色又是對我的挑戰。參加《蘆葦青青菜花黃》的演出,不僅提升了我們的藝術素養,堅定了我們的信仰信念,更促使我們對自我、對青春、對人生的意義更深的思考。」
一次別具匠心的藝術創新
《蘆葦青青菜花黃》融入雜技、話劇、舞蹈、民歌、戲劇等諸多元素,以雜技報告劇這一新的特殊藝術樣式,表現華中魯藝的光輝事跡,激勵一代又一代後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該劇總導演何曉彬介紹說:「魯藝建校正值春季運河兩岸蘆葦返青、菜花盛開的時節,蘆葦象徵運河腹地裡下河水鄉大地處處紮根開花的中國紅色事業的蓬勃生命力。我們嘗試將雜技本體與當代文學相融合,在傳統雜技技藝中創造出新的雜技語彙,改變人們對傳統雜技的固有印象,努力追求技藝文化向內容文化的深度轉變,將傳統雜技技藝與紅色革命題材嫁接,融會貫通,力圖創作出思想性強,藝術性高,震撼力大的新的雜技舞臺表演樣式。」
中國雜技家協會主席邊發吉觀看演出後動情地說:「《蘆葦青青菜花黃》與《小橋 流水 人家》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大運河精神的延續和體現。江蘇省雜技團用寫實的報告劇的藝術形式,再現華中魯藝當年在鹽城的戰鬥場景,讓人很感動、很親切。這部大劇折射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百折不撓、英勇奮戰的昂揚精神,折射了一代青年面對民族危亡而奮起抗爭的熱血志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