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020-12-03 菩提智者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怒,連諸侯們都害怕;他們要是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樣就能叫做大丈夫嗎?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加以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加以訓導,送她到門口時,告誡她說:『你到了夫家,一定要恭敬、謹慎,不要違抗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是為人妻的道理。」

「大丈夫應該住天下最寬廣的屋宇,以仁居心;站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以禮立身;走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以義行事。能實現自己的志向時,帶領百姓一道實現;不能實現時,也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位高權重時不淫亂腐化,家貧位卑時不喪失自己的志向,面對強勢時不屈服變節,這才叫做大丈夫。」

解讀:

孟子在此章批判了景春的錯誤思想,不應該以個人在政壇上的影響力作為大丈夫的標準,而應該以個人行為道德做衡量,並確立了大丈夫的形象。所謂大丈夫,就要以仁居心,以禮立身,以義行事,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孟子》: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
    有人前來與孟子辯論,認為張儀之流一發怒而諸侯恐懼,以縱橫之術安定天下,讓黎民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是了不起的大丈夫。孟子不否定他們構建和平局勢的功勞,但也不承認他們是大丈夫。因為在孟子看來張儀只不過是順從諸侯的心意而博取功名富貴之人,安天下也好,亂天下也好,在他們眼中只是為個人取得財富和地位的方法,安定天下只是順便的事。就像今天經濟學中說的「正外部性」一樣,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什麼可炫耀呢?在孟子心中要成為大丈夫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本文雖然用了大量筆墨去論述戰爭,但這是表象,是憑藉,其真正目的是論述「人和」的實質,就是「得道」,即施行「仁政」。統治者只要「得道」,施行「仁政」,就能得「人和」。所以,孟子的意圖是告訴封建統治者要「得道」,要通過「仁政」去一統天下,而不是鼓吹封建統治者憑藉戰爭去一統天下。
  • 微小說:「大丈夫,能屈能伸的才是大丈夫!」
    我老爸簡直恨鐵不成鋼,他一直希望我能擁有像他和我媽一樣的神仙愛情,於是他教育我:「崽兒啊,我們老張家傳宗接代的重任就在你身上了啊,你怎麼能找個男孩子呢?」我嘀咕:「瞧您這話說得,好像我哥我弟都是陽|!痿!似的……」老爸眼睛瞪得像銅鈴。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今天,詩詞君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的二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經歷世事後才明白,那些有道德原則的人,才能被更多的人愛戴,甚至幫助。9 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闢邪侈,無不為已。
  • 人之初性本善,孟子用一生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孟子,被後人尊稱為亞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我們現在倡導的人性本善,就是孟子提出的思想。因為他始終認為,每個人生來都應該是善良仁厚的。即便出現惡人,也是因為後天的環境導致的。為了踐行自己的理論,孟子一生不斷思考、實踐,最終告訴我們,做人要懂得這幾點。
  • 李世民認為的大丈夫生在世間三大樂事是哪三件?
    他曾說過大丈夫生於世間有三大樂事,小編茲於眾位朋友共享如下。第一,尚武打獵。李世民說過,草淺獸肥,以禮畋狩,弓不虛發,箭不妄中,乃大丈夫在世三大樂事之一。打獵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尚武之風的突出表現形式。其實國人是宋朝之後在重文輕武的薰陶下才逐漸丟掉了尚武之風的。縱觀史書,從三皇五帝直到有唐一代,尚武之風可謂一以貫之。
  • 《孟子》經典名言賞析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孟子》的經典名句,一起學習古聖先賢的智慧。一,五十步笑百步。——《孟子.梁惠王上》釋義:這句話意思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大家有沒有反省一下自己?我們在嘲笑別人的時候,又何嘗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呢?
  •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
    分析完以上三個理由,回過頭來捫心自問,你真的了解諸葛亮嗎?「百歲小吏之問」的答案到底是什麼?諸葛亮為什麼不朽?南宋末年的謝枋得說過一段振聾發聵的話,七百年後讀來,仍凜然有生氣: 「大丈夫行事,論是非不論利害,論順逆不論成德品質,我一輩子積德行善,不做虧心事,我就符合,就可敗,論萬世不論一生。
  • 《孟子》10句經典名言,感悟聖人的智慧!
    《孟子》是四書之一,是記錄亞聖孟子言行的一部語錄體散文集,在儒家經典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下面挑選了其中的10句經典名言,讓我們共同感悟一下聖人的智慧!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感悟: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在人生得意之時,就要多為天下眾生著想,多做利益天下蒼生的善事;在人生不得志的時候,更要堅守道義,做好自己,為世人做個榜樣。二、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 書生氣的孟子有點小可愛
    孟子說:「這個你就不用操心了,順其自然就是。你看到田間的禾苗了嗎?七、八月裡如果天氣乾旱,它們就會蔫巴。但是只要一片雲彩陰上來,譁譁地下上一陣子好雨,它們接著就會呼呼地竄起來,擋也擋不住。」孟老夫子一定認為自己的這段話很經典,所以就特意把它收入了自己的語錄中。可問題是,不要說當時的魏襄王聽了肯定不得要領,就是今天的筆者,看了這段話也是憋不住想笑。
  • 「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是狂妄還是擔當?
    一般的人要是說這句話,那就是神經病,那就是妄想症,而孟子說這句話,那絕對是霸氣,是自信,更是一種對國家和民族的勇於擔當的社會責任。因為,人家孟子那絕對不是一般的人,那是一個開掛的人。孟子的一生,是開掛的一生。孟子的偶像是孔子,最終成為孔子之後最偉大的儒家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被稱為孔孟之道。從粉絲做到和偶像平起平坐,這就是開掛的人生。
  • 星太奇:誰才是真正的女神?未來相機告訴你,請珍惜四眼田雞妹!
    這不,在《星太奇》漫畫中,就發生了相同的事情,一部能看到的未來的相機告訴你,誰才是冬瓜小學真正的女神?請珍惜身邊的四眼田雞妹!小編認為,這都是星太奇的心理作用,自己不小心摔倒受傷了,竟然還將責任推給無辜的田雞妹,可不是大丈夫的作為。
  • 【孟子曰:仁者無敵。孟子向梁惠王推行仁政。】
    梁惠王對孟子說,先分析了以前的晉國,春秋五霸之首。梁惠王說道,儘管以前非常的強大,在他那個時候,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可以比得上他的發達。這是你老先生所知道的。春秋五霸之首之前非常強大,它包含了三個大夫,魏,韓、趙,各自有很多私人軍隊和他們的私人力量的慢慢的變得很強大。然後呢,就將春秋五霸之屬晉國給瓜分了,後來又重新變為了三個諸侯國,魏國,韓國,趙國。
  • 孟子的「事業心」,你真的懂嗎?
    他先問孟子:「宰我和自貢都善於言辭,冉牛、閔子和顏淵都善言德行,這些優點孔子全都具備,但孔子還不敢自居聖人。那老師說自己「知言」是已經達到聖人境界了嗎?」公孫丑這個弟子一肚子壞水,這是誠心要槓老師一下。孟子聽罷說你說的這是什麼話!
  • 日語中除了「大丈夫」,竟然還有「小丈夫」?
    實際上,「大丈夫」是中文裡面的一個佛教用語。丈夫是「用丈來度量的男子」,那麼在「丈」之前加上一個「大」字,更能表現博大之感,用來形容普度眾生的菩薩最合適不過了。《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由此,「大丈夫」引申為「不屈不撓、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含義。
  • 日語:「大丈夫」的隱藏含義是什麼?會和中文一樣嗎?
    日本也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漢語運用,特別到近代,反而有許多日造漢字返流回中國,那麼「大丈夫」會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和製漢詞嗎?我們首先看一下中文裡面的【大丈夫】一詞的詞解《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神聖」一詞的來歷不同尋常,代表著孟子仁義道德的最高境界
    孟子認為,志為氣之帥,氣為體之充。因為人的心和氣規定並影響了人的身體,所以它們也會在人的身體上顯示出來。「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雖窮居不損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人的本性也就是仁義禮智。它是人固有的,故不增不減。
  • 南懷瑾先生:孟子起碼花了二十多年的工夫,才做到不動心的境界
    以文、武、周公之德、之才、之能,「治世百年」尚且「殷之頑民未化」,便知天下事實在不像翻一下手掌那麼容易。這也就難怪公孫丑「惑滋甚」,對他老師孟子「以齊王,由反手也」的話想不通了。所以公孫丑說:你說王天下那麼容易,那麼文王也不值得效法學習囉?這是公孫丑用孟子的話反過來向孟子質疑。
  • 孟子是怎麼做老師的?
    孟子被尊為亞聖,學生眾多,是一位卓越的老師,但他卻提醒自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他指出老師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提出君子「五教」,道出了他對因材施教的看法。在孟子看來,他認為的好教育是什麼樣子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孟子的教育思想,看看他是如何做老師的。作為思想家,孟子具有民本思想、天下情懷和居仁由義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