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

2021-01-14 騰訊網

有人前來與孟子辯論,認為張儀之流一發怒而諸侯恐懼,以縱橫之術安定天下,讓黎民百姓免受戰爭之苦,是了不起的大丈夫。

孟子不否定他們構建和平局勢的功勞,但也不承認他們是大丈夫。因為在孟子看來張儀只不過是順從諸侯的心意而博取功名富貴之人,安天下也好,亂天下也好,在他們眼中只是為個人取得財富和地位的方法,安定天下只是順便的事。就像今天經濟學中說的「正外部性」一樣,屬於「無心插柳柳成蔭」,有什麼可炫耀呢?

在孟子心中要成為大丈夫必須滿足三個條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當我們讀書求學時,對貧富的體會並沒有現在這麼刻骨銘心,反倒是對「威武不能屈」頗有心得:孟夫子意思就是說跟別人打架不能認慫,明知對方人高馬大也要輸陣不輸人,打不過也得撂下一句狠話「你給我等著」,這樣才有男兒氣概。

現在長大了,再讀《孟子》對自己的年少輕狂不禁莞爾,如果孟老夫子真的那麼說豈不成了挑唆青少年打架鬥毆的壞人?然而此時心裡卻有了另一個疑問,為什麼成為大丈夫的首要條件是「富貴不能淫」?即便是從「富貴不能淫」和「貧賤不能移」兩方面來闡述「威武不能屈」,為什麼把「富貴」放在第一位呢?

思考了許久,我覺得原因有二:

一、在人類社會貧賤是正常狀態,富貴是異常狀態,異常狀態就要特別謹慎對待。貧賤是人人厭惡的,富貴是人人渴求的。翻開五千年的歷史,貧賤者佔大多數,富貴者只是少數,即便是經濟繁榮、社會富足的現在,絕對貧賤大幅減少,但貧賤者與富貴者的人數仍然遵循二八定律。在這個層面上理解,所謂守本分的核心意義就是安分守己於當下的貧富狀況。很多時候窮慣了的人一旦暴富,問題就來了。

曾紅極一時的大衣哥朱之文就是典型,他本來是個農民,唱歌走紅後身價暴漲,一下大富大貴。我們都認為完成貧賤到富貴的逆襲,接下來就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但事實並非如此,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塞翁得馬焉知非禍?大衣哥走紅以後,村裡人不斷騷擾他,向他借錢不還,還大言不慚地說「要想叫俺說他好,就為每人買輛車、一人給一萬塊錢」,這仿佛打土豪分田地一般的運動,徹底打碎了大衣哥的生活。他的麻煩不在於他做了什麼或者沒做什麼,而在於他富貴了,別人還是老樣子。

二、先講富貴,再講貧賤,這是種憂患意識。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見過富人生意失敗跳樓自殺的,沒見過窮人暴富後自尋短見的。關鍵就在於大起大落的人生中,起得再高也不嫌高,落的時候落一點就覺得暗無天日,這樣極端的思想難免引發極端的舉動。

有句話說「當你是一隻貓的時候,別忘了你要成為一隻虎;當你是一隻虎的時候,別忘了你曾經是一隻貓。」同樣的道理,窮的時候要有富貴的雍容,富的時候要有窮的慈悲。那麼再來看「富貴不能淫」這句話,富與貴意義不同,富表示財富,貴表示地位,古代世俗中最高的富貴就是皇帝的地位、首富的財富。富貴了自然少不了千金買笑的風流韻事,但這裡的淫並非與色慾有關。

淫字從水,本意是浸漬、浸潤。在「富貴不能淫」中,「淫」有兩種解釋,一是「過分」,一是「迷惑」。

以「過分」來解釋,就是說有了錢、有了地位的人難免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自己說得有理,事情做得完美,因此自高自大,看不起沒錢的人,貶低沒地位的人,容易說話得罪人,做事做過頭。有了地位而不仗勢欺人,有了錢財而不胡作非為,這才是大丈夫。

以「迷惑」來解釋,就是說富貴以後,能不被財富和地位所迷惑,既不被權勢薰心變成官迷,也不會見錢眼開變成財迷,而是仍能保持從前的樣子,堅持一貫的作風,這就叫「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這才是英雄本色,這才是大丈夫。

這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也都講得通,用現在話說,就是不要成為財富與地位的奴隸,而讓二者恰到好處地為生活服務。

只有「富貴不能淫」,才能得富貴,因為不執著於富貴的人,也不自會絕於貧賤。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
    一般來說,我們把有志氣、有節操、有作為的男子看作大丈夫,那麼在孟子眼裡,大丈夫是怎樣的人呢?其實,「大丈夫」是孟子學說裡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儒家學說中的理想人格。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提出了他對大丈夫的要求,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富貴不能淫」入選課本,當孩子問「淫」字何意時,該怎麼回答?
    因為這個問題,這兩日又有家長給小美出難題了,問小美:當孩子問到「富貴不能淫」中的「淫」何意是,又該怎麼回答?其實對於這個字,並不只是一些中、小學生不解,很多大人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但這卻是一個很高明的字,不只孔子愛用它,不少文壇名家也愛用這個字。
  • 孟子告訴你怎樣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原文: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城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譯文:景春說:「公孫衍、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一發怒,連諸侯們都害怕;他們要是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孟子說:「這樣就能叫做大丈夫嗎?你沒有學過禮嗎?
  • 「萬惡淫為首」的「淫」,其實根本不是「淫色」的意思!
    人要是不讀書,有些道理可能一輩子都不能明白,對有些話的理解可能錯一輩子也不知道。就拿這句我們每個人都很熟悉的、經常用的成語——「萬惡淫為首」來說,活了四十年,錯了四十年,也是到今天才突然發現,這個成語的意思,根本不是以前我們所看到的、所認為的意思。這句話出自《增廣賢文》:「萬惡淫為首,百行孝當先」。從小到大,我們一直把這句話當成為人處世的人生格言。對於後半句的理解,一般沒有什麼誤差,關鍵是第一句的這個「淫」字。
  • 部編版八年級上《孟子三章》教學設計
    板書選文二:富貴不能淫(孟子的處世觀)一、導入新課【解題】淫,按古語正解,應釋為「惑亂,迷惑」,即整句為富貴權勢不能使自己的言語舉止過分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等人的行為與妾婦之道沒有區別,本質都是順從君王的意志。孟子認為那種沒有仁義道德原則,只會曲意順從諸侯王的想法往上爬的人也不能稱之大丈夫;那種把個人的自私性凌駕於國家、社會之上的也不能稱之為大丈夫。
  • 俗語: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之談
    正所謂「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這是一句非常有哲理的古語。不過雖然有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但是很少有人研究過這句話究竟有何深意。那麼這句話背後到底是有著怎樣的故事呢?第一句就是「窮不走水」。第二句是「富涉淫則衰」。所謂的「富涉淫則衰」其實也是孟子的「富貴不能淫」思想的體現。孟子這一輩子其實和富貴還有些差距。他所處的時代是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這也正是百家爭鳴的時候。他和其他的思想家一樣,懷揣著夢想去傳播自己的政治見解和思想。齊威王於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在位,孟子也在這期間第一次週遊齊國。
  • 俗話說「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何為走水?老祖宗有何用意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俗語叫「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這句話,首先來解釋一下「走水」是什麼意思。第一種的意思就是走水路。再看「涉淫」這兩個字,「涉」很好理解,就是涉及的意思,但是「淫」呢,我們現在的解釋是淫蕩下流的意思,古時候卻不單單指的這層意思。就像古語有「萬惡淫為首」,這句話中的「淫」其實指的是人的貪慾,意思是一個人罪惡的開始其實自己的貪得無厭。所以「富涉淫則衰」中的「淫」有揮霍無度,奢靡放縱的意思。
  • 韓劇《繼承者們》李敏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唯有繼承者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真正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或者夢想中的生活。作為灰姑娘的車恩尚,能做到貧賤不能移。家庭貧窮,爸爸早已去世,媽媽是一個啞女,在有錢的人家裡做保姆,甚至把剩菜帶回來,只為省點錢。
  • 萬惡淫為首:人類的欲望,怎一個「淫」字了得!
    這句話裡的「淫」字,指的是想法多,忘記節制,各種欲望開始泛濫。人,應該學會有所求有所不求,有所為有所不為,適可而止、急流勇退,保持內心和諧,才不會迷茫和困惑。孟子說「富貴不能淫」,意思是人富貴以後,欲望不能過多,欲望過多就會迷亂心智,也就是不能被富貴本身迷惑了自己的良知和本然的思想,否則會招來禍患。
  • 日語:「大丈夫」的隱藏含義是什麼?會和中文一樣嗎?
    日本也經歷了近兩千年的漢語運用,特別到近代,反而有許多日造漢字返流回中國,那麼「大丈夫」會是日本在明治維新時期的和製漢詞嗎?我們首先看一下中文裡面的【大丈夫】一詞的詞解《孟子·滕文公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 讀懂《孟子》20條千古名句,受用一生
    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今天,詩詞君要分享《孟子》最經典的的二十句話,影響了中國人千年,學會孟子的處世智慧,一生做個明白人。一個人做到至誠而不能使人們感動,是從未有過的事;同樣,缺乏誠信的人是無法感動別人的。2 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君子仁義,有讓他終生無法忘記的憂心之事,卻沒有短暫的憂心之事!
  • 日語中除了「大丈夫」,竟然還有「小丈夫」?
    實際上,「大丈夫」是中文裡面的一個佛教用語。丈夫是「用丈來度量的男子」,那麼在「丈」之前加上一個「大」字,更能表現博大之感,用來形容普度眾生的菩薩最合適不過了。《孟子·滕文公下》中寫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由此,「大丈夫」引申為「不屈不撓、頂天立地的男子漢」的含義。
  • 「神聖」一詞的來歷不同尋常,代表著孟子仁義道德的最高境界
    相反,當人自身不是真實的,那麼他就無法感天動地,不能契合天地的真實,不會實現天人合一。當然,除了存心養性知天之外,孟子也特別強調養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浩然之氣是浩大之氣和強大之氣。
  • 大丈夫~有大志、走正道、有作為
    《大丈夫》這部劇很貼近生活,情節曲折但至少是我能看下去的連續劇。整個故事脈絡還算合理,不像有的電視劇把劇情生拉硬扯,不合邏輯。嘻嘻~~~~「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
  • 《孟子》裡的名言警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全書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古代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以下列舉20句此書中的經典名句,希望網友們喜歡。(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 蘇軾說「人不可以苟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何意?教人要正直厚道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大意為:人既不能苟且於眼前的富貴生活,但也不應該無所作為而過著貧賤的生活。蘇軾寫這封書信的目的,主要是向當年的考官表達知遇之恩,同時還抒發自己的豪情壯志,以及對考官的敬仰之情。
  • 窮不走水富不涉淫,「走水」指的是什麼?富涉淫則衰又為何意呢
    今天講解一句大家略有耳聞的民間俗語,」窮不走水、富不涉淫「,它再有類似的一句叫「窮走水則散,富涉淫則衰」。怎麼理解呢?窮走水則散一、以字面意思講解上文有講「走水」是失火的含義。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要想富貴,是每個人都想的事兒,可是君子愛財亦要取之有道,不是從正道上得來的財富,是不能夠安享的。貧賤是每個人都避之而不及的,但倘若通過不善的方法來擺脫貧困,就拋棄了仁德,不可為之。君子以厚德載物,「窮不走水」,亦是告誡世人窮無貪心,走正道,做實事,雖窮卻可志遠。
  • 俗話說:「窮不走水,富不涉淫」,你知道「走水」指的是什麼嗎?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窮不走水,富不涉淫」,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從字面上解釋,窮的時候不能走水裡,有錢的時候不能行淫。這樣的解釋明顯不通,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窮富兩種狀態,應該如何立身處世,又有怎麼樣的智慧在其中呢?
  • 書生氣的孟子有點小可愛
    同孔子一樣,孟子也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偉大思想家。作為「亞聖」的孟子,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代表人物之一,歷史影響巨大,在思想、政治、文化等領域,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孟子的思想學說,不僅深深影響了中國,也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當我們只是從紙面上研究思想家們的時候,常常習慣於把他們進行拔高神化,使之脫離凡間,以不食人間煙火的面目示人。
  • 古人所說的「萬惡淫為首」是什麼意思?為何「淫」是萬惡之首呢?
    ——《孟子·告子上》古人覺得食色性也,對於美色的喜好是人的天性。但是做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度,如果超出這個度就不好了。比如胡吃海塞的人更容易生病,而喜好美色過度,內心有淫邪之心,也會引火自焚,甚至古人還說了「萬惡淫為首」。在明朝時期,有位叫做袾宏的高僧寫了一本書,叫做《沙彌律儀毗尼日用合參卷》。在這本書中就寫了「萬惡淫為首」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