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歐洲疫情出現惡化趨勢,各國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管制措施,封城、宵禁……在各種嚴厲管制措施之下,航空、旅遊、餐飲、酒店等很多行業受到影響。有的導遊現在在幫貨行送外賣,有的去餐館打工謀生……為了生計,大家可謂「八仙過海」。
沒有航班、沒有遊客……疫情伊始,首當其衝受到重創的就是旅遊業。從2月至今,歐洲華語旅遊業陷入「極度寒冷」,一夜之間業務清零,導遊、旅行社、酒店、奢侈品店、免稅店、租車公司……行業鏈上的人們何以為繼?他們現在的日子過得還好嗎?
為此,《歐洲時報》專訪了奧地利、瑞士、法國等不少旅遊業內人士,聽他們聊聊目前的生活現狀和今後的打算。
奧地利
對於到過奧地利的中國遊客,就算和裡建未曾謀面,不少人也會在奧地利各大博物館的中文講解器中聽到過他的聲音。
1989年旅居奧地利後,裡建1996年起投身旅遊業,有著豐富的從商務代表團到大型普通旅遊團的接待經驗。2004年,裡建首創奧地利國家華語職業旅遊領隊培訓,曾擔任奧地利華人旅遊聯合會秘書長。現任歐洲華語導遊培訓學院講師,中東歐華語導遊培訓學院分院院長。多屆金話筒歐洲華語導遊知識競賽和第一屆超級訂製師大獎賽資深評委、主持人。
裡建更為生活在奧地利的華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奧地利華語導遊協會的前任會長。奧地利華語導遊協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培養了很多正規的、國家級導遊,是目前奧地利國家承認的華語旅遊合法的導遊和領隊組織。
談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旅遊業的影響,裡建坦言,一家人中夫妻倆如果只有一方從事旅遊業,影響尚可能有緩衝,而像他家這樣夫妻二人都身在旅遊業的,疫情對家庭經濟來源的正面衝擊是無法迴避的。
「2月4日,送走我今年的最後一個團之後直到今天,我只做了一次和旅遊有關、有收入的工作,就是在3月中旬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特展』中文講解器進行講解詞的錄音。」裡建告訴《歐洲時報》記者。疫情對奧地利華語旅遊界,尤其是導遊們主業收入的影響,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當然不能算上大家現在的副業,奧地利還有導遊現在種菜去了呢。」裡建笑稱。
「以往每年夏天我都會瘦,今年不僅沒瘦,還長了好幾斤,紅潤得很。」裡建坦言,以往人們認為旅遊有淡季、旺季之分,每年1月到4月是所謂的「淡季」,但其實從2017年開始,所謂的「淡季」也不「淡」了;去年2019年的夏天更是「旺」得導遊們都害怕看手機。「今年2020年也怕,因為手機上什麼都沒有!」不僅是對奧地利,疫情對全世界的旅遊業帶來的衝擊都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導遊,旅遊行業中的租車公司、旅行社也在疫情中幾乎無一倖免。
「所有旅遊大巴公司都步履維艱,只有一兩輛或兩三輛車的小規模租車公司更是全都在疫情中倒閉了。」裡建告訴《歐洲時報》記者,「以往我們開車經過維也納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金色大廳……永遠都停著數不勝數的大巴。現在呢?連個人都沒有。」
身在歐洲小規模的華語旅行社,老闆們從資金角度考慮也紛紛關門歇業,不如意而倒閉的更有不少。歐洲本地的旅行社,不少規模有限的也只能倒閉結業。
疫情之下,團餐店、免稅店更是長期處於關門狀態,開門的也往往門可羅雀,店家紛紛謀求轉型。酒店也是艱難度日,「以往業務往來很多的奧地利Eventhotel Pyramide酒店,中國團隊量可以佔到酒店營業總額的三分之一,現在呢?一個中國遊客也沒有,別說中國遊客,其他國家的遊客也幾乎沒有。」裡建表示,小規模的民宿更是難有倖存者。
儘管疫情直接影響了歐洲華語導遊們的生計,但裡建分析,80%-90%的華語導遊不會因為疫情而就此離開旅遊行業。「這個行業相對自由,雖然也有早出晚歸的時候,但時間概念相對模糊,不會有特別明顯的約束感,相對休息的時間多而且比較自由,不用請假,在淡季更是可以自由休假……再者,這是一個同人打交道的行當,是比較吸引人的。」裡建分享了他自己多年從業的心得經驗。
如果只是單純從對生計的擔憂出發,其實歐洲各國對失業人口的救助、補助都不少,以奧地利為例,在商會註冊的導遊在疫情期間都可以登記申請補助,無需經過審核就放款。「當然奢侈性的消費比不了往常,但節衣縮食的狀態下,以前的積蓄加上國家的補助,現有的生活常態維持下去並不成問題。」裡建表示,因為導遊們和經營實業需要支付房租等固定成本開銷的人不同,所以就目前的生活狀態而言,「特別的緊張感暫時還沒有」。
法國
歐洲華人旅遊聯合總會第一秘書長、法國遊購天下創始人、全法華人旅行社協會會長石恆餘在接受《歐洲時報》專訪時表示,歐洲旅遊對中國人來說還沒有走向全面自由行,大部分人還需要旅行社進行組織或推薦,而新冠肺炎疫情對旅行社的影響較大,旅行社遭遇了斷崖式的業務停頓。
石恆餘表示,今年一月國內疫情暴發之前,全法華人旅行社協會(以下簡稱:ACAV)很多會員社的新年開張都不錯。不料,一月下旬國內出現疫情,幾乎所有會員社都收到客人退團要求。大家一方面處理越來越多的退訂,一方面積極捐款購買口罩,支援國內抗疫工作,希望能夠為儘早控制疫情出一份力。
歐洲疫情的暴發,禁足、關閉海關、飛機停運,ACAV會員單位在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所經營的旅遊業務處於停滯狀態。當然受打擊最大的是較大型的旅行社和旅遊交通公司,由於他們的固定資產投入成本基數大,而其它旅行社則主要是人工成本。ACAV會員中,5%的會員社選擇了企業停產休眠狀態,等待疫情結束再重新啟動。20%的會員社斷斷續續有一些業務,其業務量也僅僅是去年同期的1%-15%,剩下的會員社完全沒有業務,0收入。
ACAV會員社都是小型企業,疫情對旅行社的壓力非常大。「為了尋找救急辦法,溝通信息,我們組織召開了幾次微信群聊和網上視頻會議,大家暢所欲言,各述己見,互通信息,開闊思路。」為了維護日常人工、店鋪的費用,大部分會員社根據法國政府拯救企業政策,向有關部門申請了短期共同抗疫救濟金,並按公司法遣散部分員工或辦理了員工遠程辦公的半失業手續以降低成本。同時各旅行社積極想辦法,利用禁足無客階段提升企業業務能力,培訓導遊,組織「雲遊」,宣傳法國特色景點。其中,文華旅行社、凱撒法國旅行社、悠自遊旅行社等會員單位積極推出他們的「雲遊」產品,希望能夠贏得一批法國境內的華僑華人客人的青睞。歐亞情旅行社在解禁之後,迅速開啟了法國境內特色旅遊線路。但是,目前所有這些活動還沒有獲得收入,疫情對客人的心理壓力也很大,參團的人數也會受到限制。
同時根據這些情況,ACAV會員利用旅法華人雙重文化的思維方式,分享了近、中、遠期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計劃。
石恆餘表示,近期計劃是挖掘、開發法國以及歐盟各開放國的華僑華人就地遊市場。「發揮我們職業各自特長,精心設計適宜旅居法國華僑不出遠門在本國內進行深度遊,如健康主題遊、探秘法國歷史遊、本土文化遊。」幫助或協助各國華人走訪,互動和交流,實現歐洲海外華僑華人親如一家,抱團取暖,向主流社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中期計劃是利用疫情未了機會和時間,打造綜合服務型的中國遊客集散中心。按照職業人角度推算,疫情後國人出國門會從散客自由行開始。真正的組團、跟團遊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復。「繁多的信息不對稱則需要我們來解決散客落地後的各種需求,包括走、失、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服務。」這個中心可以是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綜合餐飲、休閒、諮詢和食宿行娛購等碎片化、本地化服務,同時發動和聯手法國境內各地旅委、旅遊局一同接待及服務好中國來的散客、舉家遊客和小眾團隊遊。
長遠計劃是發展中法文化旅遊平臺,發揮雙重文化人的作用,向法國主流社會和行業推廣,宣傳好美麗中國之行。向中國遊客和行業展示法國旅遊資源和文化,講好中、法兩國的故事。以展覽、展會、展銷等大型文化、體育、商務、旅遊等活動的策劃來實現行業持續性發展。
瑞士
瑞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瑞士旅遊協會會長李藝紅在接受《歐洲時報》專訪時表示,瑞士華語旅遊業同樣受到疫情影響,沒有團隊,很多導遊做起了代購。疫情之下,公司越大開銷也越大,裁員是正常現象。當然,如果是以前在瑞士正常報稅的旅遊業從業人士,可以根據瑞士的社會保障領取減時工資和其他一些對旅遊業的補助和無息貸款。
李藝紅表示,由於疫情期間很多旅遊人都開始轉型,旅遊業從業者頭腦靈活,有的人看準趨勢入手買了一些餐廳或低價出售的酒店,專注到其他行業,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在疫情結束之後不會再做旅遊。而如果是短期去打餐館工等方式自救的,則可能還會回來。
疫情對旅遊行業的全方位影響不僅僅波及旅行社和導遊,很多奢侈品品牌、手錶品牌的中國員工至今沒有復工。瑞士很多私立醫院等,由於中國很多大客戶出不來,也開始轉型開發了一些自己可以賣的產品,並逐步完善網絡診療、網絡諮詢等。疫情這幾個月來,有些醫院在網絡化上面逐步走上軌道,開始同不可或缺的中國市場對接。
針對酒店行業,瑞士一直在促進本國內需,比如周末很多琉森的酒店還是會被訂滿,因為首先大家都有出門消費的欲望,其次因為酒店價格變動也讓拿著政府補貼的民眾覺得自己消費得起。當然,整體下滑的趨勢暫時依然無法挽回。
旅遊業何時恢復?這同疫情是否會反覆、疫苗何時面市有很大關係。李藝紅表示,她並不認為很快會有所謂的「報復性反彈」,起碼要到2022年或2023年,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後,才會陸續恢復。
但在李藝紅看來,旅遊行業的變化並不僅僅因為疫情。這些年來,國內各種app開發迅速,讓旅行社失去了很多功能,早已影響旅遊行業開始轉型。從賣機票到轉型做租車、出導遊的地接,再到這些年來app嚴重衝擊地接社……其實,旅遊這個行當從來沒讓從業人員安生過。眼下重要的是,旅遊業從業者不能跟著app走,而應該讓app跟著自己走,去開發一些盲點資源。即便沒有疫情,旅遊人也需要去整合、去自我評價,更可以以旅遊為基點拓展別的行業,大家的起點在,人脈在,旅遊業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只是有時眼界被限制住了。
旅遊業從業者往往靈活性更強,接受訊息廣,關係積累多,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儘管旅遊行業暫時低迷,但堅持的人一定會尋找到一條更適合的路。日內瓦有一些因為位置不太好導致原本生意一般的餐廳,但始終堅持做好食物的品質,在疫情期間通過做外賣生意反而比以往更好,成了日內瓦很有名的外賣店,開闢了一條新路。因為疫情,原來不太用app下單點餐的瑞士人也開始學習適應它們了。
疫情開始後李藝紅轉型做起葡萄酒代理,以前在她做旅遊時和她合作的一些瑞士餐廳,當時她是他們的客戶,如今他們成了她的客戶。為一家餐廳某個特定的菜選出幾十種酒中最適合的三種,成了她如今的日常。「我有信心,疫情過去,旅遊業會恢復,我也會重新回來,但我今後再做的肯定和以前不同了。」李藝紅坦言,「以前忙忙碌碌,很多人都被別人錯誤地角色化,疫情讓我們所有人都有時間靜下心來,看清在這個行業中究竟什麼角色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記者脩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