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菜、送外賣? 疫情下歐洲華語導遊如何度過困境

2020-11-30 大洋網

據媒體報導,歐洲疫情出現惡化趨勢,各國政府採取更嚴厲的管制措施,封城、宵禁……在各種嚴厲管制措施之下,航空、旅遊、餐飲、酒店等很多行業受到影響。有的導遊現在在幫貨行送外賣,有的去餐館打工謀生……為了生計,大家可謂「八仙過海」。

沒有航班、沒有遊客……疫情伊始,首當其衝受到重創的就是旅遊業。從2月至今,歐洲華語旅遊業陷入「極度寒冷」,一夜之間業務清零,導遊、旅行社、酒店、奢侈品店、免稅店、租車公司……行業鏈上的人們何以為繼?他們現在的日子過得還好嗎?

為此,《歐洲時報》專訪了奧地利、瑞士、法國等不少旅遊業內人士,聽他們聊聊目前的生活現狀和今後的打算。

奧地利

對於到過奧地利的中國遊客,就算和裡建未曾謀面,不少人也會在奧地利各大博物館的中文講解器中聽到過他的聲音。

1989年旅居奧地利後,裡建1996年起投身旅遊業,有著豐富的從商務代表團到大型普通旅遊團的接待經驗。2004年,裡建首創奧地利國家華語職業旅遊領隊培訓,曾擔任奧地利華人旅遊聯合會秘書長。現任歐洲華語導遊培訓學院講師,中東歐華語導遊培訓學院分院院長。多屆金話筒歐洲華語導遊知識競賽和第一屆超級訂製師大獎賽資深評委、主持人。

裡建更為生活在奧地利的華人所熟知的身份,是奧地利華語導遊協會的前任會長。奧地利華語導遊協會自2013年成立以來,培養了很多正規的、國家級導遊,是目前奧地利國家承認的華語旅遊合法的導遊和領隊組織。

談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全球旅遊業的影響,裡建坦言,一家人中夫妻倆如果只有一方從事旅遊業,影響尚可能有緩衝,而像他家這樣夫妻二人都身在旅遊業的,疫情對家庭經濟來源的正面衝擊是無法迴避的。

「2月4日,送走我今年的最後一個團之後直到今天,我只做了一次和旅遊有關、有收入的工作,就是在3月中旬為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特展』中文講解器進行講解詞的錄音。」裡建告訴《歐洲時報》記者。疫情對奧地利華語旅遊界,尤其是導遊們主業收入的影響,幾乎是百分之百的。「當然不能算上大家現在的副業,奧地利還有導遊現在種菜去了呢。」裡建笑稱。

「以往每年夏天我都會瘦,今年不僅沒瘦,還長了好幾斤,紅潤得很。」裡建坦言,以往人們認為旅遊有淡季、旺季之分,每年1月到4月是所謂的「淡季」,但其實從2017年開始,所謂的「淡季」也不「淡」了;去年2019年的夏天更是「旺」得導遊們都害怕看手機。「今年2020年也怕,因為手機上什麼都沒有!」不僅是對奧地利,疫情對全世界的旅遊業帶來的衝擊都是不言而喻的。

除了導遊,旅遊行業中的租車公司、旅行社也在疫情中幾乎無一倖免。

「所有旅遊大巴公司都步履維艱,只有一兩輛或兩三輛車的小規模租車公司更是全都在疫情中倒閉了。」裡建告訴《歐洲時報》記者,「以往我們開車經過維也納瑪麗亞·特蕾西亞廣場、金色大廳……永遠都停著數不勝數的大巴。現在呢?連個人都沒有。」

身在歐洲小規模的華語旅行社,老闆們從資金角度考慮也紛紛關門歇業,不如意而倒閉的更有不少。歐洲本地的旅行社,不少規模有限的也只能倒閉結業。

疫情之下,團餐店、免稅店更是長期處於關門狀態,開門的也往往門可羅雀,店家紛紛謀求轉型。酒店也是艱難度日,「以往業務往來很多的奧地利Eventhotel Pyramide酒店,中國團隊量可以佔到酒店營業總額的三分之一,現在呢?一個中國遊客也沒有,別說中國遊客,其他國家的遊客也幾乎沒有。」裡建表示,小規模的民宿更是難有倖存者。

儘管疫情直接影響了歐洲華語導遊們的生計,但裡建分析,80%-90%的華語導遊不會因為疫情而就此離開旅遊行業。「這個行業相對自由,雖然也有早出晚歸的時候,但時間概念相對模糊,不會有特別明顯的約束感,相對休息的時間多而且比較自由,不用請假,在淡季更是可以自由休假……再者,這是一個同人打交道的行當,是比較吸引人的。」裡建分享了他自己多年從業的心得經驗。

如果只是單純從對生計的擔憂出發,其實歐洲各國對失業人口的救助、補助都不少,以奧地利為例,在商會註冊的導遊在疫情期間都可以登記申請補助,無需經過審核就放款。「當然奢侈性的消費比不了往常,但節衣縮食的狀態下,以前的積蓄加上國家的補助,現有的生活常態維持下去並不成問題。」裡建表示,因為導遊們和經營實業需要支付房租等固定成本開銷的人不同,所以就目前的生活狀態而言,「特別的緊張感暫時還沒有」。

法國

歐洲華人旅遊聯合總會第一秘書長、法國遊購天下創始人、全法華人旅行社協會會長石恆餘在接受《歐洲時報》專訪時表示,歐洲旅遊對中國人來說還沒有走向全面自由行,大部分人還需要旅行社進行組織或推薦,而新冠肺炎疫情對旅行社的影響較大,旅行社遭遇了斷崖式的業務停頓。

石恆餘表示,今年一月國內疫情暴發之前,全法華人旅行社協會(以下簡稱:ACAV)很多會員社的新年開張都不錯。不料,一月下旬國內出現疫情,幾乎所有會員社都收到客人退團要求。大家一方面處理越來越多的退訂,一方面積極捐款購買口罩,支援國內抗疫工作,希望能夠為儘早控制疫情出一份力。

歐洲疫情的暴發,禁足、關閉海關、飛機停運,ACAV會員單位在這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所經營的旅遊業務處於停滯狀態。當然受打擊最大的是較大型的旅行社和旅遊交通公司,由於他們的固定資產投入成本基數大,而其它旅行社則主要是人工成本。ACAV會員中,5%的會員社選擇了企業停產休眠狀態,等待疫情結束再重新啟動。20%的會員社斷斷續續有一些業務,其業務量也僅僅是去年同期的1%-15%,剩下的會員社完全沒有業務,0收入。

ACAV會員社都是小型企業,疫情對旅行社的壓力非常大。「為了尋找救急辦法,溝通信息,我們組織召開了幾次微信群聊和網上視頻會議,大家暢所欲言,各述己見,互通信息,開闊思路。」為了維護日常人工、店鋪的費用,大部分會員社根據法國政府拯救企業政策,向有關部門申請了短期共同抗疫救濟金,並按公司法遣散部分員工或辦理了員工遠程辦公的半失業手續以降低成本。同時各旅行社積極想辦法,利用禁足無客階段提升企業業務能力,培訓導遊,組織「雲遊」,宣傳法國特色景點。其中,文華旅行社、凱撒法國旅行社、悠自遊旅行社等會員單位積極推出他們的「雲遊」產品,希望能夠贏得一批法國境內的華僑華人客人的青睞。歐亞情旅行社在解禁之後,迅速開啟了法國境內特色旅遊線路。但是,目前所有這些活動還沒有獲得收入,疫情對客人的心理壓力也很大,參團的人數也會受到限制。

同時根據這些情況,ACAV會員利用旅法華人雙重文化的思維方式,分享了近、中、遠期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計劃。

石恆餘表示,近期計劃是挖掘、開發法國以及歐盟各開放國的華僑華人就地遊市場。「發揮我們職業各自特長,精心設計適宜旅居法國華僑不出遠門在本國內進行深度遊,如健康主題遊、探秘法國歷史遊、本土文化遊。」幫助或協助各國華人走訪,互動和交流,實現歐洲海外華僑華人親如一家,抱團取暖,向主流社會傳播中國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中期計劃是利用疫情未了機會和時間,打造綜合服務型的中國遊客集散中心。按照職業人角度推算,疫情後國人出國門會從散客自由行開始。真正的組團、跟團遊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恢復。「繁多的信息不對稱則需要我們來解決散客落地後的各種需求,包括走、失、病等突發事件的應急服務。」這個中心可以是線上線下同步進行,綜合餐飲、休閒、諮詢和食宿行娛購等碎片化、本地化服務,同時發動和聯手法國境內各地旅委、旅遊局一同接待及服務好中國來的散客、舉家遊客和小眾團隊遊。

長遠計劃是發展中法文化旅遊平臺,發揮雙重文化人的作用,向法國主流社會和行業推廣,宣傳好美麗中國之行。向中國遊客和行業展示法國旅遊資源和文化,講好中、法兩國的故事。以展覽、展會、展銷等大型文化、體育、商務、旅遊等活動的策劃來實現行業持續性發展。

瑞士

瑞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瑞士旅遊協會會長李藝紅在接受《歐洲時報》專訪時表示,瑞士華語旅遊業同樣受到疫情影響,沒有團隊,很多導遊做起了代購。疫情之下,公司越大開銷也越大,裁員是正常現象。當然,如果是以前在瑞士正常報稅的旅遊業從業人士,可以根據瑞士的社會保障領取減時工資和其他一些對旅遊業的補助和無息貸款。

李藝紅表示,由於疫情期間很多旅遊人都開始轉型,旅遊業從業者頭腦靈活,有的人看準趨勢入手買了一些餐廳或低價出售的酒店,專注到其他行業,可能會有一部分人在疫情結束之後不會再做旅遊。而如果是短期去打餐館工等方式自救的,則可能還會回來。

疫情對旅遊行業的全方位影響不僅僅波及旅行社和導遊,很多奢侈品品牌、手錶品牌的中國員工至今沒有復工。瑞士很多私立醫院等,由於中國很多大客戶出不來,也開始轉型開發了一些自己可以賣的產品,並逐步完善網絡診療、網絡諮詢等。疫情這幾個月來,有些醫院在網絡化上面逐步走上軌道,開始同不可或缺的中國市場對接。

針對酒店行業,瑞士一直在促進本國內需,比如周末很多琉森的酒店還是會被訂滿,因為首先大家都有出門消費的欲望,其次因為酒店價格變動也讓拿著政府補貼的民眾覺得自己消費得起。當然,整體下滑的趨勢暫時依然無法挽回。

旅遊業何時恢復?這同疫情是否會反覆、疫苗何時面市有很大關係。李藝紅表示,她並不認為很快會有所謂的「報復性反彈」,起碼要到2022年或2023年,經過一個緩慢的過程後,才會陸續恢復。

但在李藝紅看來,旅遊行業的變化並不僅僅因為疫情。這些年來,國內各種app開發迅速,讓旅行社失去了很多功能,早已影響旅遊行業開始轉型。從賣機票到轉型做租車、出導遊的地接,再到這些年來app嚴重衝擊地接社……其實,旅遊這個行當從來沒讓從業人員安生過。眼下重要的是,旅遊業從業者不能跟著app走,而應該讓app跟著自己走,去開發一些盲點資源。即便沒有疫情,旅遊人也需要去整合、去自我評價,更可以以旅遊為基點拓展別的行業,大家的起點在,人脈在,旅遊業不存在真正的死亡,只是有時眼界被限制住了。

旅遊業從業者往往靈活性更強,接受訊息廣,關係積累多,有很多方向可以走,儘管旅遊行業暫時低迷,但堅持的人一定會尋找到一條更適合的路。日內瓦有一些因為位置不太好導致原本生意一般的餐廳,但始終堅持做好食物的品質,在疫情期間通過做外賣生意反而比以往更好,成了日內瓦很有名的外賣店,開闢了一條新路。因為疫情,原來不太用app下單點餐的瑞士人也開始學習適應它們了。

疫情開始後李藝紅轉型做起葡萄酒代理,以前在她做旅遊時和她合作的一些瑞士餐廳,當時她是他們的客戶,如今他們成了她的客戶。為一家餐廳某個特定的菜選出幾十種酒中最適合的三種,成了她如今的日常。「我有信心,疫情過去,旅遊業會恢復,我也會重新回來,但我今後再做的肯定和以前不同了。」李藝紅坦言,「以前忙忙碌碌,很多人都被別人錯誤地角色化,疫情讓我們所有人都有時間靜下心來,看清在這個行業中究竟什麼角色才是最適合自己的。」

(記者脩脩

相關焦點

  • 澳洲空姐當礦工、日本演員送外賣……疫情下他們這樣轉行自救!
    但生活從不虧待認真生活的人,一場疫情下的轉行自救正在世界範圍內興起。日本喜劇演員福田康夫、《權遊》男演員麥可·康德隆轉行送外賣;韓國一名有12年表演經驗的話劇演員河京漢改行做起了公交車消毒員;澳洲空姐因疫情失業,轉行當起了礦工;原來生活優渥的泰國機長改行做起了烤香腸的生意,等待覆工之時。而他們,就是各行業全球抗疫的縮影之一。
  • 疫情下的自救!日本計程車、演員、奧運選手紛紛轉行送外賣……
    而因為自律要求,人們對外賣的需求大大增加,各大外賣平臺的訂單上漲了60%,不得不開始加大招募外賣員補充人手。陷入困境的人們也關注到了這個在疫情中「異軍突起」的行業,紛紛進入其中。名人明星兼職送外賣疫情不僅讓普通人受到了影響,一些名人明星也失去了經濟來源,不得不暫時轉行幹起別的活來。
  • 昕銳社:疫情下的全球外賣市場現狀
    此外,Uber Eats、Grubhub、Delivery Hero和Just Eat Takeaway等傳統巨頭已經向餐廳提供了激勵措施,包括降低佣金或送貨費,以及更快地註冊新會員,以改善它們的現金流,幫助它們度過危機。 受疫情的持續影響,一些人由於有更多的時間在家裡做飯,他們似乎已經失去了點外賣的胃口。
  • 歐洲時報評疫情下華商轉型:身處嚴冬 春意可期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歐洲時報》近日刊發評論文章,對2020年歐洲華商在疫情下的生存發展和轉型情況進行了綜述,並對華商未來的發展進行展望。文章摘編如下:在疫情下的2020年,我們感受了生命的脆弱和堅強,也經歷了人情的冷暖與善良,更體會到了生活的顛簸和激蕩。因為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有的行業停滯,有的行業崩潰,有的行業重新洗牌……值得慶幸的是,在這場浩劫面前,人類沒有屈服沒有懦弱。經過一年的阻擊戰,我們依稀看到這場「戰疫」的曙光。
  • 如何度過疫情,就如何度過一生
    在這種特殊的生活狀態中,觀察周圍的人們如何度過疫情,可謂千差萬別。 有的人睡到自然醒,吃吃飯,刷刷手機,了解一下疫情進展情況,一天就過去了,還有很多人賴床、打遊戲至深夜、家務活什麼也不幹,還經常衝孩子發發火,還覺得自己理由很充分,說是疫情讓他心情不好。
  • 日本計程車轉行送起外賣!疫情之下的這些行業被逼急了!
    這幾天青年君又了解到,為了彌補疫情帶來的收入損失,日本計程車居然開始送外賣了! 早在安倍宣布「緊急事態」的第二天,當大多數公司還尚處在觀望階段時,日本一家計程車公司高調宣布:將解僱600名司機,以度過疫情危機。
  • 越南首都河內市疫情期間出現科技店鋪,用無人機給各位顧客送外賣
    2020年,新冠肺炎的疫情在全球開始流動,越南除了全民抗擊疫情之外,還有一些科技創新出現。越南首都河內市疫情期間出現科技店鋪,用無人機給各位顧客送外賣,這不僅僅是一個科技創新,也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地方。
  • 韓國3月失業人員同比猛增超300% 日本演員改行送外賣……
    新冠疫情橫掃全球,也給多國帶來了失業潮,很多人連基本的生活都難以保證。日本喜劇演員無奈改行送外賣44歲的喜劇演員福田康夫在疫情之前一直活躍在,各大商業活動現場,夜間秀場以及綜藝節目上。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使他徹底失去了生活來源。
  • 獅爺:海鮮批發如何轉型做外賣(案例版)
    這是獅爺為您代練的第395篇文章:)穿著拖鞋闖江湖問:在某沿海旅遊城市做海鮮批發多年,利潤薄,想轉型做外賣,怎麼玩?獅爺答:現如今,別說外賣員都困在系統裡餐飲老闆何嘗不也是困在系統裡啊早就被各種佣金推廣費逼得死死的那麼——如何突破系統幹太娘的出圈?如何另闢渠道走不一樣的路?
  • 聯商餐飲周報:海底撈獲21億信貸 百年樓外樓首次送外賣
    這對海底撈而言無疑是雪中送炭,其現金流困境算是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上海商務委:80家餐飲企業日供餐達22萬份2月21日下午,上海市政府舉行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儘管為了「自救」,不少連鎖品牌餐飲門店紛紛啟動線上外賣,但何時開通堂食依然是不少消費者關注的,「等疫情過後去狠狠地吃回來」似乎成了所有人共同的內心OS。我們相信,疫情的衝擊只是暫時減緩行業的發展,會淘汰掉一批抗風險能力弱的企業。思考疫情後人們如何重建生活嚮往新需求,並為之採取對策,這對於活下來的餐飲企業而言將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 共同戰「疫」|武漢籍導遊在朋友圈對重慶餐飲人發出的感謝信:謝謝...
    01-31 16:12:35 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 「在這個特殊時期,我還能收到外賣,真的很感恩!」「在這裡,我鄭重的向重慶小哥致敬,謝謝你,我的同胞家人,等治好疫情,我想武漢全城人民都會歡迎你的到來!」
  • 「Tony 老師」、健身教練也來送外賣!疫情期間,外賣騎手新增人數...
    &nbsp&nbsp&nbsp&nbsp東方網記者程琦2月28日報導:受春節和疫情等因素疊加影響,不少餐廳、線下門店、工廠都被按下了暫停鍵。面對生活的挑戰,工廠和餐廳等服務行業的從業者選擇「不等不靠」成為一名外賣小哥。
  • 疫情下,泰國餐廳推出男模送外賣,好男人送到你心上,大受歡迎
    以為是時尚大片,其實是,疫情期間,泰國一家名為76 Garage的餐廳,為了提高線上點單銷售量,獨闢蹊徑,推出「猛男配送服務,把猛男送到你心上」,大受歡迎完美的身材,英俊的面孔,有點不明白的是,在線下單的網友們,居然男士多過女士,為什麼呢?
  • 日本計程車開始送外賣?受疫情影響嚴重,乘客少一半,配送費成亮點
    日本計程車開始送外賣?受疫情影響嚴重,乘客少一半,配送費成亮點。 但是對於海外一些國家,疫情的情況,還是不容樂觀的,因為疫情的影響,日本計程車開始送外賣?因為疫情下乘客少一半,但是這個配送費成亮點。
  • 疫情下的自救:月入150萬,麗江這家民宿竟靠賣茶度過危機
    沒有新訂單,房租依舊,成本無法回收,現金流斷裂……「詩和遠方」的麗江民宿業,在疫情中度過了最艱難的開年,至今依舊「哀鴻一片」。 有人期待降租,也有人奮力自救。小玉屬於後者。她和她的團隊全員「出動」,以茶救市,每天銷售額達到了5萬左右,成為了特殊時期下民宿行業中「滋潤的另類」。
  • 日本喜劇演員改行送外賣 疫情之下,迫於經濟壓力開啟第二職業
    日本喜劇演員改行送外賣 疫情之下,迫於經濟壓力開啟第二職業時間:2020-05-01 13:40   來源:唯美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日本喜劇演員改行送外賣 疫情之下,迫於經濟壓力開啟第二職業 近日,一條:日本喜劇演員無奈改行送外賣的新聞,吸引了不少網友圍觀。
  • 7萬碩士畢業生送外賣,生存和生活,我們應該如何選擇?
    與「考研熱」遙相呼應的是近日各類媒體的一則報導:在我國的700萬外賣小哥隊伍中,有7萬是碩士學歷的高層次人才。那麼問題來了。 1.生存和生活,我們應該先選擇什麼?
  • 跟著香港演員楊明送外賣
    (抗擊新冠肺炎)跟著香港演員楊明送外賣中新社香港4月14日電 題:跟著香港演員楊明送外賣中新社記者 曾平香港演員楊明主演的電視劇《機場特警新冠肺炎疫情令餐飲業遭遇重創,老闆楊明也化身外賣小哥,親自為食客送去精心準備的食物。中新社記者近日見證了老闆楊明如何將一份30個家庭的外賣訂單由灣仔送至元朗。「這張單可能是我們這個月最大的一張,很想準時,也想做好,儘快送給他們享用。」楊明在送餐車上告訴記者。
  • 實體書店也送圖書「外賣」(雲中漫筆)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近日,美團、餓了麼外賣平臺多了一項買書的服務,只需在平臺上「下單」,就可以在30分鐘左右享受送書上門服務。實體書店也送外賣。據此前媒體報導,首批北京72家實體書店已陸續上線美團外賣。隨機查閱一些書店的商家頁面,會發現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鼓勵:「快速便捷,不用發愁出門買書了」「感覺這樣買書多了一份新鮮感」……外賣小哥開始快遞「精神食糧」,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眾多實體書店的收入已經呈斷崖式下跌。不久前,某公眾號曾對上千家實體書店進行問卷調查,超過91%的實體書店經營者表示幾乎沒有收入。
  • 日本勞動力緊缺 嘗試機器人送外賣
    【新華社微特稿】由於日本勞動力持續緊缺,再加上新冠疫情期間應儘量避免人員接觸,日本商家嗅到新商機:能夠送外賣的機器人一定很受歡迎!日本共同社26日報導,自主駕駛技術及機器人開發企業ZMP推出一款名為「DeliRo」的機器人,定於8月在首都東京投入試用,為特定區域的顧客送外賣。一名ZMP公司高管說:「我們希望探索自動投遞服務的各種可能形式。當新冠疫情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們希望探索DeliRo能為人們提供什麼樣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