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趙紅 通訊員 劉鳳
自從1492年,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被印第安人稱為「Cohiba」的可燃燒的葉子後,西方人就開始深深地愛上了它。無論是理察這樣的商人,還是馬克·吐溫這樣的作家,抑或是邱吉爾這樣的政治家,都迷上了雪茄,並且不可自拔,他們將其稱之為「神賜的第11根手指」。
其實,雪茄這個「西洋玩意」,在中國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10月26日早6時許,64歲的美國沃倫雪茄公司總裁理察·沃倫,在三亞亞龍灣的一家酒店中醒來,他踱步到海邊,點上一支雪茄,迎著海風,享受海南清晨的美妙,不禁脫口而出,「wonderful!」
雪茄,是一種什麼樣的葉子?它與普通菸葉有何不同?其實,雪茄這個「西洋玩意」,在中國也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雪茄 菸草卷如茄
1492年,哥倫布達到了美洲大陸,就是今天的古巴島。登上島後,他和船員們見到了很多印第安土著人圍在酋長周圍,進行一種奇怪的儀式:將一些特別的植物葉子燃燒,並捲成管狀吸食。這種植物葉子,土著人稱之為「Cohiba」,也就是雪茄。
其實,最早的雪茄文化可以追溯到瑪雅時代。在瑪雅人神殿牆壁的浮雕和裝飾上,描繪著他們在一些宗教儀式上「吸菸」的畫面,而他們所抽的煙正是雪茄的前身。
雪茄,英文「Cigar」,這個被稱呼了5個多世紀的名字有一個有趣的說法。據說是源於哥倫布隨行翻譯的一次口誤。當時,哥倫布通過翻譯問印第安人:那是什麼?翻譯卻誤譯為:你們在幹什麼?印第安人也就十分配合地回答了一個動詞:Sikar!(土著原語意為:抽吸菸草)從此這個動詞就以名詞的身份被哥倫布一同帶回歐洲大陸,進入歐洲後,這個「名詞」被拉丁語翻譯為:Cigarro。
「雪茄」這個中文名字,也有一段傳說。據說,1924年徐志摩在上海的一家私人會所裡邀請泰戈爾,泰戈爾也是一位忠實的雪茄愛好者,兩人共享之餘,泰戈爾問:Do you have a name of cigar in Chinese?徐志摩答:Cigar之燃灰白如雪,Cigar之菸草卷如茄,就叫「雪茄」吧。
實際上,至少在1903年至1904年,上海《世界繁華報》連載的晚清四大譴責小說之一的《官場現形記》中,就已經出現了「雪茄」這個中文名。該書第五十二回寫道:「尹子崇一見洋人來了,直急得屁滾尿流,連忙滿臉堆著笑,站起身拉手讓坐,又叫跟班的開洋酒,開荷蘭水,拿點心,拿雪茄菸請他吃。」
從「Soil」到「Soul」
「如果天堂裡沒有雪茄,我寧願不去天堂。」這是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一句名言。
自從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雪茄後,就如同「病毒」一樣,在西方人群中蔓延,許多作家、政客、商人和普通百姓都開始深深地愛上了它。
「我抽菸抽得很厲害,」馬克·吐溫在1891年的時候寫到,「可以說,幾乎一直都在抽菸。」馬克·吐溫曾經嘗試過戒菸,但是戒了之後發現,寫作沒了靈感。有評論家說,馬克·吐溫的靈感來源於他的天賦、經歷、憤怒,還有菸絲。
對於很多作家來說,抽雪茄要的不是那種「範兒」,而是雪茄香醇氣息,帶來的快樂,安靜,還有思考。智利藝術家託馬斯·西蒙曾說,就如所有偉大的藝術一樣,雪茄是顛覆傳統的東西,它打破了彬彬有禮和行為準則的概念。雪茄意味著一場革命,它凸顯出鑑賞力的神秘性。
而對於許多政客來說,雪茄帶來的則是莊重、嚴肅、謹慎與規矩。美國歷任總統中,有19位是雪茄迷,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更是雪茄名人堂中第一雪茄客。邱吉爾曾說,我的人生準則就如同一場神聖的抽雪茄儀式。
邱吉爾永遠以一幅叼著雪茄的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偶爾手裡沒拿雪茄,除非是在做禮拜。而他慣抽的雪茄尺寸也被特別命名,便是現在舉世知名的型號「邱吉爾(Churchill)」。有人給邱吉爾做過統計,在他長達90年的生命裡,估計每天最少抽上10根雪茄,終其一生大約抽了25萬根雪茄,總長度為46公裡,總重量達3000公斤。
「每一支雪茄的味道都不同,甚至同一支雪茄,在不同時間抽,味道也不一樣。」理察·沃倫說,這是許多雪茄愛好者們喜歡抽雪茄的原因,「正確地講,不是吸食,而是品嘗,就像品嘗葡萄酒一樣」。
比利時農業工程師迪迪·胡文納戈爾說,在西方雪茄已經成為一種生活,一種文化,「The Cigars, from Soil(土壤)to Soul(靈魂)」。
雪茄進入中國已百年
在很多人看來,雪茄是一個新鮮的「洋玩意」,其實雪茄進入中國已有百年歷史。
中國第一家雪茄製造工廠可以追溯到1918年,前身為四川什邡人王叔言辦的雪茄作坊,其所用的雪茄菸葉是什邡本地生產的菸葉。1937年,這家作坊起名為「益川工業社」,註冊有「工字」、「愛國」、「大雪茄」等11個雪茄牌號。1939年,益川工業社達到鼎盛時期,加工雪茄的工人近千人,日產雪茄2萬支,年產雪茄9000餘箱,產品暢銷全國。
而中國吸食雪茄的歷史更早。清代光緒年間出版的《官場現形記》中,就已經出現了「雪茄」字樣,證明清朝時期雪茄在中國已經較普遍了。
去年,民國初期外國印製袁世凱像及龍圖布質商標現身拍賣行,這個商標是用於特製雪茄菸盒之上,在雪茄愛好者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據說,袁世凱與人交談,嘴裡總是叼著雪茄,走路也是如此。不過,袁世凱自己也曾坦言,自己沒有菸癮,只是「附庸風雅」。那時,抽雪茄被認為是一種時髦的行為。
民國時期,上海最名貴的雪茄是馬尼拉出品的「亨牌」,英文名稱「Alhambra」。起初稅低,一塊大洋可以買四根,後來加關稅,價錢漲到2塊大洋一根。上海人以抽「亨牌」為榮,稱有錢人做「大亨」,便是因為有錢的能抽亨牌雪茄。
新中國成立後,不少國家領導人也喜愛雪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供煙任務由代號為「132」的特別小組完成。
1964年夏天,什邡捲菸廠接到授命:卷制雪茄特供煙。接到任務之後什邡捲菸廠一共研製出了35個配方,在樣品試製成功後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號成為選定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