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工藝介紹雪茄是如何製成的?

2021-01-11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通訊員 陸勝 張琳

  在一塊平滑的木板上,靈巧的雙手拿起金黃的葉片,三四分鐘就完成展開、填充、包裹、手壓、定型、切割等環節,於是一支雪茄捲菸就宣告誕生了。今天,在儋州市光村鎮舉行的雪茄配方和卷制交流比賽現場,選手們盡情地演繹著底蘊厚重的雪茄文化。

  參賽選手分別來自山東中煙、湖北中煙、安徽中煙、川渝中煙。從11:00至16:00,除去午餐時間,選手們都在各展絕技。按照比賽規則,他們要在配方後分別卷制出60支雪茄成品。

  「在選擇菸葉上很有講究,具體而言就是要把握『三性』,即從香甜性、濃度性、填充性方面搭配好不同的原料菸葉,這就是配方。」川渝中煙下屬煙廠技術部產品室主任雷金山說。

  配方後,緊接著就是卷制。那麼,怎樣才能卷得更好呢?

  「卷制過程中,全憑手感,力度要均勻、平衡。」已有10年卷制經驗的安徽中煙選手崔素華說。

  而湖北中煙選手向安蓉則認為,除了捲菸師的技術因素,菸葉原料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配方過來的原料如果葉片完整、厚薄均勻,就有了確保優質雪茄產品的第一步。與她同組的唐明紅,就像鋼琴師一般,手中煙片成為精靈似的音符,一支支成品雪茄擺放在一起顯得樂感十足。

  先前還在為嘉賓製作禮品雪茄的兩位古巴選煙師,不知什麼時候也湊到比賽組跟前,對各組選手連稱「very good」。其中一位名叫阿蘭(Alain Velazco Ramos),曾經只用兩年時間就拿到「九級捲菸師」證書,這是古巴雪茄菸業內的最高級別。他端詳著選手們熟練的動作,順手拿起唐明紅木板上的切刀,一副愛不釋手的樣子。

  經過切刀切割的工序,被切掉的部分仍被選手們用來卷制雪茄菸,原料的貴重可見一斑。山東中煙濟南雪茄菸製造中心主任常月勇透露:「現做的這種雪茄菸,一支至少可值200元人民幣。」 

  (本報那大11月17日電)

  本版圖片均由本報記者蘇曉傑、宋國強,特約記者吳文生攝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瞧!種雪茄用上了「雲」科技
    7月30日一早,五指山市番陽鎮番陽村菸農盧玉膠看到手機收到的菸葉病蟲害提示信息後,立即騎摩託車,趕往鎮墟上的雪茄菸葉種植基地除草除蟲。  盧玉膠的信息來源於「茄醫」微信群裡發布的雪茄菸葉病蟲害簡報。  「我們通過每15天發布一次菸葉病蟲害簡報,指導菸農種植菸葉,逐步幫助菸農掌握種植技術。」來自海口雪茄研究所的菸草植物保護專業博士陳德鑫說。
  • 海南日報數字報-5年投資近7億元 「儋州雪茄」成品牌
    12月9日至10日,第五屆海南(儋州)雪茄文化旅遊節在光村雪茄風情小鎮舉行,推出了雪茄品鑑、體驗,以及雪茄文化的展覽、研討等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光村雪茄風情小鎮及其產業基地,已成為「科技+產業+人文」的薈萃之地。  在科技上,儋州光村雪茄多次取得創新成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希望海南的雪茄菸葉早日走入市場
    2005年,與雪茄相伴多年後,王麗莉開始創辦了《雪茄客》,這是世界上第一本有關雪茄的中文雜誌,那年全國手工卷制雪茄的銷量僅僅幾百支。  「國產雪茄與國外相比仍有差距」  「我就是想讓更多的中國人了解雪茄文化,讀懂雪茄。」王麗莉說,雪茄不是高價煙,也不是階級與財富的象徵,它是一種生活態度,需要的是與之匹配的紳士氣質。
  • 海南日報數字報-「旅遊+雪茄」激發產業發展新活力
    2019第7屆海南(儋州)雪茄文化旅遊節開幕,一場長達1個月的旅遊狂歡序幕由此拉開。豐富多彩的雪茄文化旅遊節活動,吸引了大量的市民遊客前來遊覽、觀賞和參與,光村雪茄風情小鎮人氣爆棚。  自2013年以來,儋州連續7年在光村雪茄風情小鎮舉辦雪茄文化旅遊節,培育了儋州文化和旅遊消費的新業態、新熱點。時至今日,雪茄文化旅遊節已成為儋州乃至整個海南的文化旅遊品牌,對促進儋州雪茄產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 雪茄,神賜的第十一根手指 - 海南日報數字報刊
    文/海南日報記者 況昌勳 趙紅 通訊員 劉鳳  自從1492年,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被印第安人稱為「Cohiba」的可燃燒的葉子後,西方人就開始深深地愛上了它。無論是理察這樣的商人,還是馬克·吐溫這樣的作家,抑或是邱吉爾這樣的政治家,都迷上了雪茄,並且不可自拔,他們將其稱之為「神賜的第11根手指」。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
    奎星主文章,故有關文章、文運、文字的事,多加奎字,如:奎章(皇帝的親筆字;神仙的手筆);奎垣(文人薈萃之地)。由字義可見,當時盧章給塔取名聚奎,則是希望瓊東縣城人才輩出,文人薈萃之意。  古井與碑文  據海南古建築研究專家閻根齊介紹說,佛教的塔在海南島上並不佔主導地位。在海南現存的三十多座古塔中,屬於道教範疇的風水塔就至少有十七座以上,可見,風水塔是海南古塔的主流,瓊海的聚奎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 海南日報數字報-平和之心閱古器之美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實習生 馬思思 圖\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前幾年,以鑑定文物真假為主的一批「鑑寶」節目製造了一波收視熱潮,不僅吸引了圈內藏友們的眼球,也讓文物古董收藏吸睛「出圈」,可謂風生水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文創已露「尖尖角」
    文創力量茁壯成長  記者了解到,海南文創產業在大致類別上,圍繞著圖書、動漫、創意、工藝和民俗等多方面展開。可以看到,無論是商業文化企業抑或是省博物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都在通過開發文創產品等多種渠道成為海南文創產業發展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橡膠有了「保護價」
    天然橡膠是海南重要農業產業,也是國家重要戰略物資,海南天然橡膠產量佔全國40%以上。怎樣幫助廣大膠農逐步恢復割膠積極性和信心,穩定膠農生產性收入,支持和保護天然橡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海南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亟待突破的瓶頸。得益於今年全省推行的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越來越多像馬道芳一樣的膠農,重新燃起了割膠的熱情,因為不管膠價如何下跌,收入都有了兜底保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郵輪遊艇:遊進尋常百姓家
    8月21日9時許,在三亞遊艇旅遊中心,一位導遊來到海南鴻洲海洋旅遊公司前臺,要求安排4艘遊艇。隨後不久,海南日報記者看到,遊客陸續湧入,其中有不少是趁著暑假帶著孩子過來親子遊的。  不一會兒,三亞遊艇旅遊中心外的鴻洲遊艇碼頭原本停滿遊艇的泊位空出了不少。「70多艘遊艇已經在上午9點出海了。」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黃道婆不僅幫助鄉人改進了棉紡織工具,還將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細膩精巧的花紋紡織技藝傳到大陸。  黃道婆嘆為觀止的紡織技術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區,而紡織所用的吉貝是海南等地生長的一種喜高溫的產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特別高興可以通過自己的中文特長,去發現海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優勢,為柬埔寨與海南之間的往來貢獻一己之力。」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柬埔寨語老師王虎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在海南兩年多來的工作與生活經歷。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赤膽忠心 浴血瓊西南
    文\海南日報記者 林曉君 賈磊 特約記者 劉釗  海南省民族博物館中收藏著眾多承載革命歷史的紅色文物。這些文物勾起了人們對炮火連天的戰爭歲月的回憶。其中,一個背帶殘缺的舊公文包尤其引人注目。「這是開國少將馬白山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
  • 海南日報數字報-金秋九月享汽車盛宴
    關注·海報集團2013金秋車展  本報海口7月26日訊(記者程嬌 實習生李麗媚) 今天下午,海報集團金秋車展組委會在海南日報新聞大廈舉行了招商及新聞發布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曾經的貢品黎族織錦
    海南島可以說是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島上黎族婦女利用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造出圖案豐富多樣、色彩絢麗多姿的棉紡織品,自漢代起,黎族織錦品已作為「貢品」傳入中原地區,深受中原人士的喜愛。  黎族織錦有紡、染、織、繡四大工藝。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布藝手作:巧手慧心慢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老百姓結婚時的「三大件」。那時候,很多人的衣服都是媽媽手作的,一把剪刀、一臺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裡藏著很多人的童年時光。
  • 海南日報數字報-當美食遇見海南民歌
    ■ 本報記者 符王潤  「海南好呀海南好呀,海呀麼海南好……」12月18日,位於三亞市三亞灣路的益龍海景漁村餐飲店裡,從一間包廂傳出了嘹亮的歌聲。  包廂裡,一群身穿制服的年輕人正手拉著手,圍著餐桌旁的客人們邊唱邊跳。
  • 海南日報數字報-貓科小猛獸大贏家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人類的祖先馴化了不少野生動物,家貓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並非所有的貓科動物都能馴化,譬如獅、虎、豹等大型猛獸,即使是體型沒那麼碩大的豹貓,人類也都未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