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曾經的貢品黎族織錦

2021-01-20 海南日報數字報
  文\本刊特約撰稿 黃友賢

  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就已載入史書。

  海南島可以說是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島上黎族婦女利用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造出圖案豐富多樣、色彩絢麗多姿的棉紡織品,自漢代起,黎族織錦品已作為「貢品」傳入中原地區,深受中原人士的喜愛。

  黎族織錦有紡、染、織、繡四大工藝。

  黎族婦女利用島上出產的「吉貝」(海島棉),手搓去籽或手搖軋花機去棉籽,採用古老的紡錘或腳踏紡紗車紡出細白的紗線;採用藍靛草等染料植物加工成染料進行手工染色,染成各種各樣的色線用以紡織;織制是黎錦生產的重要環節,黎族婦女採用傳統而古老的踞腰織機進行織制,她們擅長「通經斷緯」、「通經通緯」技藝,直接在織機上綜色、提花,織造出以藍黑為基調,青、紅、白、黃等色相間,富有海南黎族特色的棉織品。

  單面織與雙面繡

  黎錦有單面織與雙面織之分,錦上花紋圖案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繡技在黎錦中使用不多,為了突出黎錦花紋圖案的色彩和線條,黎族婦女常常利用繡法來加強黎錦的感染力。黎族杞方言的「夾牽繡」就是為了體現花紋圖案色彩線條的美觀。

  白沙黎族自治縣潤方言婦女則採用「雙面繡」技藝,織造出各種繡品用於裝飾上衣的領口、衣袖、下擺等處,這種「雙面繡」繡品正反兩面的色彩、圖案一模一樣,凸顯潤方言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

  自然美觀的黎錦「扎染」

  黎錦的織制工藝還一種「扎染」技藝,主要流傳於東方、昌江兩地的黎族美孚方言社會。美孚方言婦女利用特製的扎染架,用黑色細線將扎染架上的白色經線扎製成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入染、解結、繞線、織制,生產出來的織錦花紋圖案黑白相間,色暈過渡自然美觀,極富地方特色。

  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

  黎族織錦圖案體現婦女的審美意識、生活風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積累等文化意識。圖案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用具、自然界現象和漢字符號等紋樣,其中,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

  人形紋是黎錦中常見的花紋圖案,也是區別黎族各方言織錦的特點之一。黎錦中的人形紋體現了黎族社會的祖先崇拜意願,有祈望人丁興旺、人口繁衍的意味。黎族婦女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造,把黎族社會的生產生活場景反映在織錦上,體現出社會中婚禮、舞蹈、豐收、歡樂、放牧等場景,尤其是婚禮圖,再現了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迎親、送親以及送彩禮和拜堂等活動場面。

  五大方言區黎錦各有特色

  不同黎族方言的織錦人形紋各有特點,哈方言主要以大型人紋(如婚禮圖)及叉腰人紋為主;杞方言以多個排列的小型人紋為主,與賽方言織錦人紋一樣帶有蛙的意味,體現古老的蛙崇拜意識;潤方言人紋以大型祖公紋、祖崇紋為主,配以小型的蛙紋樣,真實體現了祈求人丁興旺的意願;美孚方言的人紋為抽象的,同樣帶有蛙的特徵和蛙崇拜意識。

  在黎錦的動植物紋樣中,潤方言多見龍紋、鳥紋、鹿紋、魚紋、蝴蝶紋、花草紋等;哈方言則包括黃猄、水牛、魚蝦、烏龜、青蛙、鷓鴣、蜜蜂、木棉、竹子等紋樣,美孚方言以蛙紋、竹子紋等為主;賽方言以蛙紋、鳥紋、果粒紋為多見;杞方言為鳥紋、蛙紋、黃猄紋、「泥嫩」花、龍骨花、木棉樹紋等,黎族織錦圖案充分顯現了黎族婦女熱愛生活和擅於利用吸收自然界事物的創造才能。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吉祥物帶貨海南文化
    文\海南日報記者 趙優  毛絨公仔、冰箱貼、手機屏保、聯名借記銀行卡、運動項目造型……自2020年第六屆亞洲沙灘運動會
  • 海南日報數字報-古老黎村看便文
    文\海南日報記者 郭暢 通訊員 陳歡歡  日前,國家民委命名717個村寨為第二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海南共有11個特色村寨榜上有名。而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一地,就有3個村落獲此美譽——紅毛鎮的什寒村、什運鄉的便文村和番道村。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到了海南一定要去保亭遊覽一下,到了保亭必定要去檳榔谷走走。位於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境內。檳榔谷也可以看作三亞附近的景點,因為相距只有28公裡。檳榔谷屬國家5A級景區。兩邊層巒疊嶂、古木參天、藤蔓交織,中間是一條延綿數公裡的檳榔谷地。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蘭稻奏響黎家豐收曲
    中共白沙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志群介紹,千百年來,「啦奧門」已經成為黎族人民慶祝豐收的特色文化。自2017年白沙黎族自治縣首次啟動「啦奧門」豐收節以來,在白沙縣委、縣政府的重視支持下,在海南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陣容的大力推介下,白沙山蘭稻品牌效應日益凸顯,有力提升了白沙民族活動的文化影響力,「啦奧門」成功申報白沙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口節目再登全國少數民族春晚舞臺
    本報訊 (記者衛小林)日前,「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2020年全國各民族迎春大聯歡晚會在寧夏銀川錄製,海口市群眾藝術館原創節目《黎族豐收樂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黃道婆不僅幫助鄉人改進了棉紡織工具,還將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細膩精巧的花紋紡織技藝傳到大陸。  黃道婆嘆為觀止的紡織技術源自海南的黎族地區,而紡織所用的吉貝是海南等地生長的一種喜高溫的產絮植物。
  • 海南日報數字報-橡膠有了「保護價」
    天然橡膠是海南重要農業產業,也是國家重要戰略物資,海南天然橡膠產量佔全國40%以上。怎樣幫助廣大膠農逐步恢復割膠積極性和信心,穩定膠農生產性收入,支持和保護天然橡膠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是海南脫貧攻堅工作和鄉村振興戰略推進中亟待突破的瓶頸。得益於今年全省推行的天然橡膠價格(收入)保險,越來越多像馬道芳一樣的膠農,重新燃起了割膠的熱情,因為不管膠價如何下跌,收入都有了兜底保障。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布藝手作:巧手慧心慢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手錶、縫紉機、自行車曾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老百姓結婚時的「三大件」。那時候,很多人的衣服都是媽媽手作的,一把剪刀、一臺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裡藏著很多人的童年時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史上的「花木蘭」們
    事實上,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巾幗英雄並不少見,海南也不例外。從「撫定珠崖」的冼夫人到統領三十六峒的王二娘,從智勇雙全的劉秋菊到威震敵膽的「紅色娘子軍」,海南女性譜寫了一代又一代巾幗不讓鬚眉的英雄傳奇。
  • 海南日報數字報-山海黎鄉 純美昌江
    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准昌江黎族自治縣為全國第三批資源枯竭城市,隨即,昌江採取一系列措施,大力發展接續替代產業。  根據此前做出的城市轉型規劃,昌江正在構建「2+3+3」多元化產業體系,即熱帶特色優勢農業和綠色農產品加工兩大農業產業,礦石採掘冶煉深加工、新能源產業等支柱工業,旅遊、商貿物流和金融服務三大現代服務業。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讀瓊島 在行走中成長
    線路推薦:海南熱帶野生動植物園—海南熱帶飛禽世界—萬寧興隆熱帶植物園—海南呀諾達雨林文化旅遊區—海南鸚哥嶺省級自然保護區  文化旅遊類:尋訪人文之美  說起海南的本土文化,繞不開黎苗文化。在歷史長河中,黎族、苗族人民創造了獨特而燦爛的民族文化。他們的風俗、歌舞、飲食、服飾、建築等等,都是海南島的文化瑰寶。
  • 南國都市報數字報-展示黎族舞蹈與時俱進風釆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9月22日訊(記者 陳望)9月22日,記者從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局獲悉
  • 海南日報數字報
    一個是瓊海的塔洋,因聚奎塔而命名,經常來往於瓊海與文昌之間,無數次與聚奎塔擦肩而過,只知道這座古塔有上百年的歷史,但是未曾走近它。  2012年春節之後,聚奎塔依稀還飄著香火的味道,走近它,才知道這座矗立在田洋上的古塔已經在風雨之中佇立了四百多年,是海南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之一。
  • 海南五指山下的古老民族——黎族
    黎族 神秘而美麗的山川尊者——五指山,一直是海南島的象徵。而古老的黎族就生活在這座神山腳下。在綠椰林邊,他們崇敬自然、祭拜鬼神、植棉織錦、破竹為器、繡面文身、歡歌漫舞。他們堅守著古樸的文化與生活,也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完善著自己的智慧與認知。
  • 海南日報數字報-在島中央「森」呼吸,快樂GO!
    海南中部市縣五指山、屯昌、瓊中和白沙,如同「海南之肺」,給這個生態島健康島賦予源源不斷的健康之源。作為一名合格的島主,一定要踏遍這裡的山山水水,讓自己的身、心、靈都融入到這滿目的綠中。  即將到來的清明假期,島主們可以沿著海南中線高速公路一路行駛。
  • 海南日報數字報-瞧!種雪茄用上了「雲」科技
    再加上兩位博士講的是普通話,不會講海南話,也不會講黎族方言,我們聽起課來確實費勁。」盧玉膠坦言,之前他和其他菸農對兩位博士講的菸葉理論知識一知半解,平時進行菸葉管理主要靠「老經驗」,澆水澆多了、煙株種得太密了等情況時有發生。  如何破除語言環境障礙,真正幫到菸農?陳德鑫和向小華經過一番研討後,建立了「茄醫」微信群並開設了微信公眾號,用文字來交流。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0日消息(記者 林師堂)黎族的紡織藝術不僅具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且在紡、織、染、繡等方面,對我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都有過重要的貢獻。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 點亮騎樓|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光影、服飾秀19日晚盛大啟幕
    19日晚,海口騎樓老街中山路在絢麗的光影交錯中開啟了「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的序幕!一共分為四大篇章《光之境·黎族織錦龍被》——穿千年黎錦,觀百年騎樓,五彩織錦織就千年龍被。《燈之境·黎族織錦婚禮圖》——以窗為媒,點亮萬家燈火;婚俗與紋樣的充分展現,將現場幻化為一幅巨大的黎錦婚禮圖,共情黎人陰陽相攜、大家小家的幸福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無法割捨的海南滋味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海南人的清晨,從一碗熱騰騰的粉湯開始。佐料豐富的粉湯,鮮、香、鹹,滋味飽滿。但若要說到味道的層次,還需再加一抹辣,才能夠真正讓味蕾得到滿足,打開一天的食慾。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他是老外也是「海南仔」
    「特別高興可以通過自己的中文特長,去發現海南的美麗;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優勢,為柬埔寨與海南之間的往來貢獻一己之力。」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的柬埔寨語老師王虎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他在海南兩年多來的工作與生活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