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堪稱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就已載入史書。
海南島可以說是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島上黎族婦女利用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造出圖案豐富多樣、色彩絢麗多姿的棉紡織品,自漢代起,黎族織錦品已作為「貢品」傳入中原地區,深受中原人士的喜愛。
黎族織錦有紡、染、織、繡四大工藝。
黎族婦女利用島上出產的「吉貝」(海島棉),手搓去籽或手搖軋花機去棉籽,採用古老的紡錘或腳踏紡紗車紡出細白的紗線;採用藍靛草等染料植物加工成染料進行手工染色,染成各種各樣的色線用以紡織;織制是黎錦生產的重要環節,黎族婦女採用傳統而古老的踞腰織機進行織制,她們擅長「通經斷緯」、「通經通緯」技藝,直接在織機上綜色、提花,織造出以藍黑為基調,青、紅、白、黃等色相間,富有海南黎族特色的棉織品。
單面織與雙面繡
黎錦有單面織與雙面織之分,錦上花紋圖案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繡技在黎錦中使用不多,為了突出黎錦花紋圖案的色彩和線條,黎族婦女常常利用繡法來加強黎錦的感染力。黎族杞方言的「夾牽繡」就是為了體現花紋圖案色彩線條的美觀。
白沙黎族自治縣潤方言婦女則採用「雙面繡」技藝,織造出各種繡品用於裝飾上衣的領口、衣袖、下擺等處,這種「雙面繡」繡品正反兩面的色彩、圖案一模一樣,凸顯潤方言婦女高超的刺繡技藝。
自然美觀的黎錦「扎染」
黎錦的織制工藝還一種「扎染」技藝,主要流傳於東方、昌江兩地的黎族美孚方言社會。美孚方言婦女利用特製的扎染架,用黑色細線將扎染架上的白色經線扎製成各種花紋圖案,然後入染、解結、繞線、織制,生產出來的織錦花紋圖案黑白相間,色暈過渡自然美觀,極富地方特色。
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
黎族織錦圖案體現婦女的審美意識、生活風貌、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及藝術積累等文化意識。圖案大體可分為人形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以及反映日常生活生產用具、自然界現象和漢字符號等紋樣,其中,人形紋、動物紋和植物紋是最常用的織錦圖案。
人形紋是黎錦中常見的花紋圖案,也是區別黎族各方言織錦的特點之一。黎錦中的人形紋體現了黎族社會的祖先崇拜意願,有祈望人丁興旺、人口繁衍的意味。黎族婦女通過誇張和變形的工藝創造,把黎族社會的生產生活場景反映在織錦上,體現出社會中婚禮、舞蹈、豐收、歡樂、放牧等場景,尤其是婚禮圖,再現了黎族婚娶禮儀習俗中迎親、送親以及送彩禮和拜堂等活動場面。
五大方言區黎錦各有特色
不同黎族方言的織錦人形紋各有特點,哈方言主要以大型人紋(如婚禮圖)及叉腰人紋為主;杞方言以多個排列的小型人紋為主,與賽方言織錦人紋一樣帶有蛙的意味,體現古老的蛙崇拜意識;潤方言人紋以大型祖公紋、祖崇紋為主,配以小型的蛙紋樣,真實體現了祈求人丁興旺的意願;美孚方言的人紋為抽象的,同樣帶有蛙的特徵和蛙崇拜意識。
在黎錦的動植物紋樣中,潤方言多見龍紋、鳥紋、鹿紋、魚紋、蝴蝶紋、花草紋等;哈方言則包括黃猄、水牛、魚蝦、烏龜、青蛙、鷓鴣、蜜蜂、木棉、竹子等紋樣,美孚方言以蛙紋、竹子紋等為主;賽方言以蛙紋、鳥紋、果粒紋為多見;杞方言為鳥紋、蛙紋、黃猄紋、「泥嫩」花、龍骨花、木棉樹紋等,黎族織錦圖案充分顯現了黎族婦女熱愛生活和擅於利用吸收自然界事物的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