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
神秘而美麗的山川尊者——五指山,一直是海南島的象徵。而古老的黎族就生活在這座神山腳下。在綠椰林邊,他們崇敬自然、祭拜鬼神、植棉織錦、破竹為器、繡面文身、歡歌漫舞。他們堅守著古樸的文化與生活,也在與其他民族的交流中完善著自己的智慧與認知。在數代人的傳承與磨礪中將他們的文明孕育成一顆南島璀璨的明珠。
黎族是我國嶺南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瓊中縣、白沙縣、昌江縣等七縣二市之內,其餘散居在海南省的萬寧、屯昌、瓊海、澄邁、儋縣、定安等縣。由於分布地區不同和方言、服飾等的差異,其自稱有「伴」、「岐」、「杞」、「美孚」、「本地」等。
黎族源於古代百越的一支。西漢曾以「駱越」、東漢以「裡」、「蠻」,隋唐以「俚」、「僚」等名稱泛稱中國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黎」這一專有族稱始於唐末,到宋代才固定下來,沿用至今。民族語言為黎語,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不同地區方言不同。
新中國成立前,黎族以農業為主,種植稻、薯、玉米等作物;手工業、漁獵、飼養家畜家禽、採集野生植物是重要的家庭副業,商品生產和貿易不發達。1948年初,海南島大部分黎族地區已獲解放,在解放區內進行了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之後,黎族地區工業、農業、交通運輸、郵電通訊、文教衛生事業得到了很快發展。
1988年,海南島被批准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以後,其對外開放步伐加快,黎族地區的經濟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
黎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有歌就有舞。黎族人民不僅善唱歌,也愛跳舞,他們的舞蹈來源於生產和生活,來源於對祖先的崇拜。內容主要有生產舞、生活舞和宗教儀禮舞。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此外,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近幾年,隨著國民經濟及民族文化的快速發展,黎族地區的旅遊業也因其具有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獨特的人文資源而快速發展起來,成為黎族地區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黎族地區衛生面貌有了根本改觀,人民的健康水平大大提高。而黎醫、黎藥也逐漸引起世人的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