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9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
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活動主辦方 供圖
黎錦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凝集著黎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體現民族精神。黎族製作服飾使用的紡、染、織、繡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年來,海南省政府總共投入了保護經費1.026億元,用於建設了5個黎錦技藝專題的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市縣62所中小學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的實踐課,培養了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從當年申報時的傳承人不到1000人,發展到現在的2萬多人,增長了20倍。
在座談會上,樂東、白沙、瓊中、東方、保亭旅文局分享黎錦保護和傳承工作成果、舉措和工作經驗。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看法和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及發展工作的深入開展進行建言獻策。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等舞臺,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表達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以及英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展示,向世界展示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織繡技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近年來積極有效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了代表性項目三級保護目錄,舉辦系列專題活動擴大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景區和村民的雙贏。同時,也期待企業利用非遺傳承保護的創新實踐,創造出更富有創意的作品,打造海南錦繡文化新IP,展現錦繡文化新品牌、新形象。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在致辭時表示,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奮發有為,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和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於11月19日至11月24日舉行,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以黎錦文化為核心,開展「論、秀、展、選」四大板塊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