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

2020-12-12 瀟湘晨報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1月19日消息(記者 陳望)11月19日上午,作為2020年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系列活動之一的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在海口舉行,圍繞「傳承實踐 創新發展」主題展開了經驗交流。

海南舉辦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工作座談會。活動主辦方 供圖

黎錦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結晶,凝集著黎族的感情、意志和追求,體現民族精神。黎族製作服飾使用的紡、染、織、繡方法,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1年來,海南省政府總共投入了保護經費1.026億元,用於建設了5個黎錦技藝專題的傳習場館,45個黎錦傳習所,在9個市縣62所中小學開展了黎錦技藝進校園的實踐課,培養了2萬多名學生參與學習,從當年申報時的傳承人不到1000人,發展到現在的2萬多人,增長了20倍。

在座談會上,樂東、白沙、瓊中、東方、保亭旅文局分享黎錦保護和傳承工作成果、舉措和工作經驗。專家學者、企業代表及傳承人對《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保護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討論稿)》暢談了各自看法和建議,共同為海南非遺保護及發展工作的深入開展進行建言獻策。

為更好地傳承和弘揚黎錦文化,海南黎錦先後亮相上海時裝周、中國國際時裝周、斐濟時裝周等舞臺,演繹了一場民族風情與時尚元素交相輝映的時裝大秀,生動詮釋了海南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在保護傳承與創新的表達訴求。此外,黎錦多次走出國門,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以及英國、義大利、韓國、日本等國家進行展演展示,向世界展示有3000年歷史的黎錦織繡技法,引起了廣泛關注。

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副廳長劉成指出,海南近年來積極有效地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了代表性項目三級保護目錄,舉辦系列專題活動擴大黎錦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打造「非遺+旅遊+扶貧」模式,實現了景區和村民的雙贏。同時,也期待企業利用非遺傳承保護的創新實踐,創造出更富有創意的作品,打造海南錦繡文化新IP,展現錦繡文化新品牌、新形象。

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李曉松在致辭時表示,要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黎錦技藝是優秀的傳統手工藝,要因時而謀、因時而動、因時而進,奮發有為,利用非遺工作站、傳承人、黎錦讀本等載體,保護和傳承好黎錦技藝。

據了解,由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和海口市政府聯合主辦的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於11月19日至11月24日舉行,以「傳承·創新·共創錦繡世界」為主題,以黎錦文化為核心,開展「論、秀、展、選」四大板塊活動,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錦繡文化交流展示平臺。

【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傳承人羊玉蘭:手工染線 代代相傳
    編者按「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海南各級政府部門在保護和傳承黎族織錦紡、染、織、繡四大工藝過程中,不斷尋找和發現民間傳統匠人,發揮她們的傳幫帶作用,讓黎族這一古老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和發展。
  • 海南檳榔谷:探秘最原始黎族獨特民族文化,充滿神秘黎族紋面阿婆
    景區內還展示了十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急需保護名錄。檳榔谷還是海南黎、苗族傳統「三月三」及「七夕嬉水節」的主要活動舉辦地之一,文化魅力十足,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 海南保亭「非遺」黎錦傳承人黃桂瓊:多形式培養黎錦技藝傳承人 將...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12月20日消息(記者 林師堂)黎族的紡織藝術不僅具有漫長的歷史和獨特的風格,而且在紡、織、染、繡等方面,對我國的棉紡織業的發展都有過重要的貢獻。在30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黎族創造和傳承了豐富、燦爛的民族傳統文化,其中,織錦和服飾是黎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黎族婦女高超的手工技藝。
  • 檳榔谷,海南島最大的一個展示海南原著民民族風情的地方!
    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不僅有百年檳榔林,還有黎族傳統民居以及瀕臨失傳的黎族傳統技藝。檳榔谷最初是一個黎族山寨,後發展成為海南島最大的一個展示海南原住民民族風情的地方。這裡森林茂密,四周是滿山遍野的檳榔,保留著原生態的熱帶景觀。
  • 海南日報數字報-曾經的貢品黎族織錦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被稱為「吉貝布」的黎族織錦就已載入史書。  海南島可以說是中國棉紡織業的發祥地,島上黎族婦女利用紡、染、織、繡四大工藝,織造出圖案豐富多樣、色彩絢麗多姿的棉紡織品,自漢代起,黎族織錦品已作為「貢品」傳入中原地區,深受中原人士的喜愛。  黎族織錦有紡、染、織、繡四大工藝。
  • 探訪古老神秘的黎苗文化,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遊區我去定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村黎族棉紡織工藝,曾長期領先於華夏各民族,直到宋元時期,仍位居全國的前列。紡織家黃道婆,學習黎族紡染織繡工藝,並加以改進和提高,傳播了黎族先進的紡織技術,促進了中國棉紡織業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人穿衣蓋被的習慣。
  • 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獲獎名單出爐!
    11月22日晚,2020海南黎錦及紋樣服飾創新設計徵集遴選活動頒獎儀式在海口騎樓老街隆重舉行,26名獲獎者攜優秀作品精彩亮相,上演了一場驚豔的時尚黎錦秀,讓市民遊客在欣賞完2020海南錦·繡世界文化周「論」「秀」「展」三大主題板塊的精彩內容後,又感受到了「選」的魅力。
  • 「黎風苗韻·繡夢中國」海南瓊中黎苗文化時裝秀閃耀中國國際時裝周
    來源:時刻頭條2020年10月30日,「黎風苗韻· 繡夢中國」海南瓊中黎苗文化時裝秀閃耀中國國際時裝周。本次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舉行的EVE CINA 2021主題發布,是由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與依文集團共同打造的黎苗文化的時尚美學盛宴,EVE CINA的設計師們將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棉紡織染繡技藝「黎錦」和海南「苗繡」進行了再創造,讓海南瓊中黎苗文化元素的時裝登上世界的舞臺。
  • 「黎風苗韻·繡夢中國」EVE CINA亮相中國國際時裝周
    本次時裝秀在北京園博園陽光劇場舉辦,是聯合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人民政府共同打造的。EVE CINA的設計師們將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棉紡織染繡技藝「黎錦」和海南「苗繡」進行全新解構,讓海南瓊中黎苗文化登上世界的舞臺。
  • 海南日報數字報-布藝手作:巧手慧心慢生活
    在她看來,布藝手作是外婆傳下來的女紅,每次觸摸外婆親手貼布繡的嫁衣,那細膩的針腳,絲絲縷縷的縫製,那抹靛藍上的繡樣和母親最鍾愛的深紅墨綠方方塊塊的拼接,總能給她莫名的感動與溫暖,讓她願意把多年美術功底揉進這項傳統技藝,用布藝手作溫暖光陰歲月。
  • 武漢紡大在京舉辦非遺服飾秀 用湖北土布製衣展現大牌範
    「新織楚裳」非遺服飾秀(關欣(恭王府博物館)攝)此次活動是錦繡中華——2019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服飾秀系列活動的一部分,也是在「錦繡中華」系列活動中首次出現的以傳統手紡手織土布為專題的非遺服飾秀。「新織楚裳」非遺服飾秀(關欣(恭王府博物館)攝)「在中國,棉紡織技藝源遠流長,它植根於民間,感覺不那麼高大上,但它反映和表現了各地習俗、生活習慣和藝術審美,藏著中國人的文化基因。」
  • 海南日報數字報-走讀瓊島 在行走中成長
    線路推薦: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儋州)—雷瓊世界地質公園(海口園區)—文昌航天主題樂園(航天科普中心)—文昌市航天科普館—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香料飲料研究所(萬寧)—三亞航空旅遊職業學院  革命傳統類:走進崢嶸歲月  母瑞山位於定安縣南部山區,是瓊崖革命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搖籃」。
  • 紡織服裝學院舉行中國傳統印染工藝展
    日前,紡織服裝學院與圖文信息中心攜手南通市工藝美術學會聯合主辦了染織非遺傳承與創新中心師生作品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衣被天下 金銀為飾
    天涯織女紡吉貝  據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記載,元初松江府的烏泥涇(今屬上海地區)土地貧瘠,百姓聽說閩廣的木綿樹(綿又寫作「棉」)可以紡出一種叫「吉貝」的布,也想種樹謀生。可既要手工剝棉籽,又沒有紡車,生路依舊艱難。這時,一位叫黃道婆的老婦人從崖州(今屬海南三亞)來到此地,「乃教以做造捍彈紡織之具,至於錯紗配色,綜線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織成被褥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