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阿壩縣12月14日電 題:格爾登寺僧人用旦的攝影人生
作者 劉賢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的學校、城建局等機構內大多掛著一幅《「高原商城」阿壩縣全景圖》的巨幅照片。這張將草原上、河流邊的阿壩縣美景收納其中的照片出自該縣格爾登寺一名僧人之手。
1974年出生的用旦穿著棕紅色藏傳佛教袈裟,中等個子,一頭有些花白的短髮,戴著茶色眼鏡,愛笑,總說自己的攝影技術還不夠好。
用旦是阿壩縣茸安鄉人。他說,讀小學的時候自己從父親那裡要到了一臺海鷗相機,從此愛上了攝影。那時在兒童節給同學們拍集體照、春節時給鄉裡人拍拍全家福,讓自己成了當地的名人,還賺了些工費。
讀了兩年中學後,用旦於1990年進入格爾登寺學習藏傳佛教經典。進寺後早晚都要念經學習,課業繁重,但用旦並未因此放棄攝影這一愛好。
他回憶說,每年五六月,藏族民眾和僧人會在草地上搭帳篷、燒茶(一種品茶聊天的聚會)。那是野油菜花盛開的季節,藍天、草地和快樂的人們,是草原最美的景色。不管是僧人還是老百姓都願意邀請用旦給他們拍照留念。
2005年,格爾登寺安排用旦做該寺格爾活佛的專職攝影師。格爾活佛每年都會到阿壩縣有森林的茸安鄉和柯河鄉的每個村子去宣講保護野生動物。
歷史上遊牧為生的藏族人很多是打獵的好手。《阿壩縣誌》記載,藏族傳統服飾以黑色燈芯絨、綢、緞鑲邊,鹿皮卷邊;較華貴的男裝以豹皮做領、鑲邊,女裝則用水獺皮;冬季多戴狐皮帽。
用旦說,格爾活佛到每個村子都會講兩三天,讓老百姓儘量少捕殺動物,說「沒人穿動物皮,就沒人殺這些動物」;自己則負責翻譯當地土話和拍照。他說,五六年來,格爾活佛一直堅持這樣做。現在森林裡經常能看到鹿子、山驢、獐子、野豬、幾百隻的猴群,也能發現豹子等大型食肉動物的足印。
用旦深深地為自己家鄉茸安的美景而驕傲。每年兩次的僧人假期和四季景色最美的時節,他都會回茸安拍照,帶著糌粑、饃饃等乾糧和兩個相機、一個腳架,在山裡一待就是七八天。
12月11日,「大美阿壩」攝影及書法展在阿壩縣城舉行。用旦的照片也展列其中。樹影中的橋梁、霧氣迷濛的大山、機警的動物、背著樺樹皮的老百姓、夕陽下的佛塔、伸手承接聖水的信教民眾……用旦的鏡頭記錄下這個草原藏區生活的點點滴滴。此前,他的一張《晨耕》在北京奧運會的某次攝影展上獲過優秀獎。
用旦說,他剛賣了以前的相機,打算換個更好的。從兒時那臺海鷗相機到現在,用旦的攝影裝備已更新了七八次。他笑稱,別人有錢了就買車,而我就換更好的相機。
在用旦的計劃裡,要出兩本家鄉茸安和阿壩縣的畫冊。他說,2002年加入四川青年攝影家協會後,與其他攝影師聊天,知道如果讓更多人知道家鄉的美,有人來開發的話,家鄉的條件會變得更好,「這樣也算是我為家鄉做了點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