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僧人的衣著和剃髮制度

2020-12-22 歷史國學教堂

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常規生活模式,人類從出生便在家庭、社會、學校等周遭環境中逐漸養成一定的生活習慣。僧人出家後的修行同樣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生活,但有著與世間的不同之處,他們受到些清規戒律的限制。

然而,真正的寺院生活也並非常人所想的那麼清靜悠閒,其實僧人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同時也非常規律、有節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僧人的衣著和剃髮制度。

應該說,僧人與常人最大區別在於衣著上,「剃落鬚髮」,「變服異俗」,這就是說作為一名僧人首先要做到的一條就是改變俗人的形象。即使其他各項條件都已具備,如果不按照佛教的要求改變自己的形象,也是不能允許出家受戒的。

所以,佛書中有這樣一些話:「變俗易服為入道之初門」;「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三衣者,賢聖沙門之標誌」。剃髮就是頭髮和鬍鬚都要剃光。

佛教規定,僧人的頭髮,不管是男是女,自出家始就要剃光;之後,「半月一剃,此是恆式」,最長不得超過兩個月,稱「淨髮」。

一般說,僧人的頭髮不得超過兩指長,這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就是要按照規定穿僧人的服裝。佛教認為,不改變服裝,僧人就不能達到「顯其道」、「光其儀」、「非異俗」的目的。

根據戒律的要求,佛教對僧人服裝的樣式、顏色、製作的方法及面料都有嚴格的規定,割截染衣、三衣就是僧人的基本服飾。

佛教認為,僧人的衣著只是為了達到禦寒的最低要求,同時也要體現斷除一切貪慾,超越凡心的目的。因此,凡是世俗社會追求的綺麗豪華,正是佛教反對的;凡是世俗社會輕賤、拋棄的破爛衣,又正是佛教追求的。

所以,佛教僧人的衣服是以輕賤為標誌,有「三賤」說,即一體賤,也就是穿被世人遺棄的衣服,佛教稱「糞掃衣」。在古代印度,把火燒壞、牛嚼過、鼠咬過及死人的衣服當作垃圾拋棄,視同糞穢之物,故稱「糞掃衣」。

僧人們要將這些衣服揀回來,經過洗浣縫治穿用;二色賤,即僧人衣服的顏色只能用染色,這種顏色不是正色,為社會俗人輕賤,因此,僧服又稱「染衣」;三刀賤,即僧服是用剪刀將整塊布剪成許多零碎的小塊,再縫合起來的。

這一方面表明僧人與世間種種貪慾割斷的決心,也是佛教僧人區別於其他外道服裝的一種特徵。這就是所謂的「割截染衣」。

相關焦點

  • 樂於與僧人交往的歐陽修,為何卻批判佛教?
    洛陽名寺遍布,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稱為中國的「祖庭」和「釋源」,廣化寺、福先寺、靈山寺等亦歷史悠久。另外,洛陽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居住和擔任史官的地方,《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載:「(老子)居周久之」,因此洛陽道家氣息亦非常濃厚。三年的時光裡,歐陽修遍遊覽洛陽名勝古蹟,走訪了不少洛中佛道寺廟,在其洛陽詩文裡留下了不少相關的詩文。
  • 為啥同為佛教,日本地區僧人能吃肉,而中國和尚只吃素食齋?
    佛有大乘小乘之分佛教一直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分,而這兩者在對待"吃不吃肉"這個問題上可是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先說說小乘佛教,根據《金剛經》記載,在佛祖傳教期間,他和他所指導的比丘們依靠乞食為生,是施主給什麼他們就吃什麼,特別是釋迦牟尼,自己去化緣,也從不挑三揀四,講究的是不給他人造成太大麻煩。
  • 僧人都會武功嗎?
    在很多影視劇中,寺院裡簡直高手如雲,且不說方丈和大弟子們,就連藏經閣的掃地僧,打理菜園子的園頭,都是不出手則已,出手就威震武林。中國佛教此前並沒有禪修之法,旁人問他,他應之為「坐禪」。當時僧人則稱為「壁觀」,稱達摩為「壁觀婆羅門」。中國禪宗由達摩祖師初傳,最終一花開五葉,在中國廣為傳布。 古時上乘禪法講求止觀雙運,多以靜坐禪修為主,但長時靜坐不動會導致氣血瘀滯,於身體和修行不利。據說,達摩祖師因此傳授了一套舒展筋骨的方法,叫做「達摩易筋經」,這或可看作是僧人習武的濫觴。
  • 唐僧的出生地和他的家世是怎樣的?他是怎樣成為佛教信徒的?
    日堯居zr唐僧開啟我國佛教的先知,為了追求佛教經典歷經千百萬磨難,最終被傳為神話,那麼唐僧真實的出生地在哪裡?作為一個虔誠的佛教信徒,他的出身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呢?經過幾百年或者是若干年的藝術加工,這個叫做孫悟空的徒弟反而成為了這個故事的核心和去西天取經的有功之臣,反而把去西天取經的唐僧搞得面目全非。就是由於這些傳奇的故事,人們似乎忘了這位為我國佛教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僧人,所以今天根據這個題目有必要介紹一下這位偉大的僧人,唐僧,唐玄奘的來歷。
  • 佛教:松贊幹布和他的妻子們
    接下來,公元792年,寂護的弟子蓮花成與禪宗僧人大乘和尚又在邏些城(拉薩),關於「頓漸」問題進行了長達三年的激烈辯論。因為亦松德贊偏袒漸門,大乘和尚辯論失敗了被迫返回了沙州。又因為赤松德贊下令,有關漢地佛教的經典也不許流通,不許學習禪宗的教法,自此漢傳佛教退出了雪域,對藏傳佛教很少產生影響了。
  • 西安一寺廟,和《妖貓傳》一僧人有關,是日本人非常仰慕的寺廟
    這裡是小北去旅行,一路看看走走,腳步不停,要是可以,和我一起看風景。在我國,外來宗教,經過幾千年來不斷的融合發展,逐漸的本土化,現如今,在我國,佛教的寺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就去一個寺廟,這裡和陳凱歌的《妖貓傳》有關,這裡和日本有關,這裡和日本高僧有關,這裡就是青龍寺。
  • 魏晉南朝時期佛教的發展
    佛教從東漢末年開始大規模傳入中國,經過二百餘年的發展,到三國時期已經遍布大江南北。曹魏建國開始,西域諸國遣使納貢,不少西域僧人進入魏國翻譯佛經傳播佛法,推動了佛教的發展。西晉時期,佛教逐漸深入到士族階層,竺法護等僧人大規模翻譯佛經,佛教的義理精妙逐漸超脫於傳統的方士之術。當時玄學大興,僧人多與名士相結參與清談,並藉助玄學概念傳播佛法。孫綽的著作《道賢論》中收藏了許多名僧。當時的政府禁止漢人出家,因此當時有名的僧人都是西域和天竺來的僧人。西晉永嘉之亂後,中原陷入了戰亂之中。
  • 日本有一種僧人不剃度,不住寺廟,還可以成為罪犯的避風港
    佛教文化傳到日本之後,可以說已經變成完全不同的物種。日本和尚不僅可以吃肉喝酒,還能娶妻生子。雖然他們剃了光頭,但和我們中國的佛教教義完全不同,完全丟失了清規戒律。與其說佛教傳入了日本,倒不如說他們披著佛教的外衣,開創了另一個類似佛教的宗教。
  • 日本僧人為什麼能喝酒吃肉,結婚生子?最殘酷的修行少有人完成
    見過泰國僧人、尼泊爾僧人、緬甸僧人等等,就是從未見過日本僧人。即便是去了一些寺廟,也沒見過。突然街頭偶遇,像是看到了聰明一休長大了。提到京都,我們會想到唐朝文化,提到日本文化,我們會想到唐宋文化。中國古代的唐宋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極深的影響,這些文化所涉及的更是方方面面,其中就包括佛教。日本的佛教就是從唐朝時候傳進來的,在教理上多源自中國宗派,已有1400餘年的歷史。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
  • 阿壩紀行之九:格爾登寺僧人用旦的攝影人生
    中新社阿壩縣12月14日電 題:格爾登寺僧人用旦的攝影人生  作者 劉賢  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壩縣的學校、城建局等機構內大多掛著一幅《「高原商城」阿壩縣全景圖》的巨幅照片。這張將草原上、河流邊的阿壩縣美景收納其中的照片出自該縣格爾登寺一名僧人之手。
  • 日本僧人跳「生命之湖」琵琶湖,這項儀式傳承幾千年
    我選擇了追蹤歷史和宗教脈絡的路線,發現了許多小人物陌生的地方。我去年就想寫琵琶湖和密宗僧人跳水儀式的故事,但當時對密宗儀式的內涵了解不夠,缺乏相關資料,所以一直拖到現在。我發現,通過日本天台宗的傳統修行儀式,可以發現許多日本佛教非遺內容的線索,可以加深我們對佛教從中國傳入日本後演變過程的了解。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中國第一古剎,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白馬寺
    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國第一古剎,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遺址古蹟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紵乾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 為籌錢修繕寺廟,日本僧人到漫展販售美少女周邊,阿宅紛紛支持!
    微博博主「愛醬在大阪」分享了她在京都漫展的見聞,她在漫展就見到了兩位幾位日本僧人。出於愛醬上前請教幾位僧人為什麼會在漫展擺攤。僧人回答說,他們的寺院後山有八十八尊佛像,因為颱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緣故,佛像需要修繕。修佛像需要籌錢,所以就做了一些東西來漫展售賣,希望仁慈的施主(阿宅)們可以幫幫忙。
  • 說說佛教與吃肉的事
    先說佛教吃肉的問題在釋迦牟尼年代,沒有規定不能吃肉,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早期的僧人吃肉的問題遭到非教徒的譏諷,後來釋迦牟尼根據這種情況對律條進行了修訂,禁止比丘食美食,但也很寬泛,就是說差不多就行了,因為美食是很難限定的一件事。
  • 佛學知識:佛教的起源和教義是什麼?
    起源:佛教起源於公元前6至5世紀的古代印度。創始人為迦毗羅衛國釋迦族的王子悉達多.喬達摩。東漢初,天竺僧人迦葉摩騰.竺法蘭經西域來到中國傳教,在洛陽建起了白馬寺,是我國佛教之始。以後,佛教逐漸與我國儒家的封建宗法思想合流,在我國廣泛傳播。
  • 佛教是什麼時候傳入我國?和哪個皇帝有關係?第一個出家人是誰
    佛教作為三大宗教中影響範圍最大的宗教,產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其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示現涅槃死後的數百年間,屬於佛教的原始階段。在經歷了佛教本土發展擴散和影響,由於原始佛教內部對教義理解的不同,曾發生過數次分裂,這被稱為「部派佛教時期」。原始佛教大致分成兩派,上座部和大眾部。
  • 夢回北魏:我,一名普通小僧眼中北魏佛教的發展
    自道武帝起,佛教就開始被扶持和推廣。統治者將佛教思想深深地融入到執政理念中去。北魏時期的佛教思想和統治思想就像兩輛並駕齊驅的馬車,誰也離不開誰。由於北魏的皇帝十分信佛和推行佛教,他們甚至覺得自己不是天子,而是佛的轉世,因此他們也被僧人們尊稱為佛祖,當時北魏的寺廟裡,除了有很多傳統的佛祖雕塑外,還有以皇帝為原型的塑像。總之,佛教在北魏的發展達到了巔峰。
  • 喜歡旅行的格爾登寺僧人:看得多,才能看得遠
    中新社阿壩3月24日電 題:喜歡旅行的格爾登寺僧人:看得多,才能看得遠  作者 王鵬 安源  「上海很繁華,但相比之下我更喜歡北京,那裡古建築與現代高樓融為一體,非常吸引人。」身著絳紅色僧衣,手撥念珠,52歲的格爾登寺僧人凍科在扎康(僧房)內說起自己旅行過的城市時,露出快樂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