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是人類的常規生活模式,人類從出生便在家庭、社會、學校等周遭環境中逐漸養成一定的生活習慣。僧人出家後的修行同樣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生活,但有著與世間的不同之處,他們受到些清規戒律的限制。
然而,真正的寺院生活也並非常人所想的那麼清靜悠閒,其實僧人的生活十分清苦,但同時也非常規律、有節奏。今天就為大家分享佛教:僧人的衣著和剃髮制度。
應該說,僧人與常人最大區別在於衣著上,「剃落鬚髮」,「變服異俗」,這就是說作為一名僧人首先要做到的一條就是改變俗人的形象。即使其他各項條件都已具備,如果不按照佛教的要求改變自己的形象,也是不能允許出家受戒的。
所以,佛書中有這樣一些話:「變俗易服為入道之初門」;「剃髮割截染衣是其相」;「三衣者,賢聖沙門之標誌」。剃髮就是頭髮和鬍鬚都要剃光。
佛教規定,僧人的頭髮,不管是男是女,自出家始就要剃光;之後,「半月一剃,此是恆式」,最長不得超過兩個月,稱「淨髮」。
一般說,僧人的頭髮不得超過兩指長,這是首先要做到的。其次就是要按照規定穿僧人的服裝。佛教認為,不改變服裝,僧人就不能達到「顯其道」、「光其儀」、「非異俗」的目的。
根據戒律的要求,佛教對僧人服裝的樣式、顏色、製作的方法及面料都有嚴格的規定,割截染衣、三衣就是僧人的基本服飾。
佛教認為,僧人的衣著只是為了達到禦寒的最低要求,同時也要體現斷除一切貪慾,超越凡心的目的。因此,凡是世俗社會追求的綺麗豪華,正是佛教反對的;凡是世俗社會輕賤、拋棄的破爛衣,又正是佛教追求的。
所以,佛教僧人的衣服是以輕賤為標誌,有「三賤」說,即一體賤,也就是穿被世人遺棄的衣服,佛教稱「糞掃衣」。在古代印度,把火燒壞、牛嚼過、鼠咬過及死人的衣服當作垃圾拋棄,視同糞穢之物,故稱「糞掃衣」。
僧人們要將這些衣服揀回來,經過洗浣縫治穿用;二色賤,即僧人衣服的顏色只能用染色,這種顏色不是正色,為社會俗人輕賤,因此,僧服又稱「染衣」;三刀賤,即僧服是用剪刀將整塊布剪成許多零碎的小塊,再縫合起來的。
這一方面表明僧人與世間種種貪慾割斷的決心,也是佛教僧人區別於其他外道服裝的一種特徵。這就是所謂的「割截染衣」。